分享

行者老师讲:芍药

 果仁杂货铺 2014-11-22
芍药
讲课时间:2007-11-21
《神农本草经》中芍药这个名字呢,是古人对白芍跟赤芍的统称。古代芍药花分两种,开白花的和开红花的,有一种分法呢,这个芍药开白花的叫白芍,开红花的叫赤芍,统称为芍药。可是近代呢,白芍跟赤芍是两种东西,是两种药物,他们科属也不一样,本经的芍药主要讲白芍,现在我们用的白芍。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
大家一般对每个药物的作用建议是原文熟读,这样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条文会慢慢的反馈出来,进行逐渐的深入理解。
“芍药味苦平”,其实我们今天品尝芍药呢微苦是有的,但主要是酸。芍药在口里嚼的时间长了以后,慢慢体会到芍药的酸味还是很重的。首先呢酸收,苦泻,酸收是收什么呢?白芍的颜色呢大家可以拨开看看是淡红色,取类比象入营分,营血,白芍的质地非常硬,状类金石,这是它的形质跟质地象石头一样,没有平常草木树木之感觉,所以呢白芍就好比太阴肺气,有金石敛降肃杀的这种性格。
“苦泄”,所以说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芍药,芍药主要的作用在《伤寒论》中,主要的应用是什么?白芍这味药走营分,走营分就
134
可以入足厥阴肝经,酸味也是入肝经,药味酸,先入肝,入肝经的话芍药凭借其酸性就可以收敛肝气。肝体阴而用阳,一但厥阴肝气壅滞以后,就是说体阴不足,或营血之分有亏虚的话,精血不足的话,肝气就容易倒逆。这个时候呢,白芍的酸收,然后佐以金石之性可以平敛肝气,正好是是泻肝平肝一味好药。
“主邪气腹痛”,什么邪气呢?还是我以前讲的,正邪非得要从根底上好好研究一下,有人说邪气就是不正之气。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中央的中腹地带是足太阴脾经所主范围,是大腹。大腹的腹痛,按照内经讲,五脏之性,甚则克其所胜,侮其所不胜,虚则受制于其所不胜。而这个邪气呢,恰恰主要讲的是肝气。肝脾调和,木能疏土,这个时候呢肝脾之和升。足厥阴肝经气郁滞了以后,邪气所犯,其气必虚,这时候脾气如果有虚损的话,肝经之气就会克伐脾土。最著名的方子是小建中汤。象戊己汤,芍药甘草汤,这个都是讲的中焦腹痛,还有就是理中汤加减法“若腹痛者加白芍”,这都是讲白芍的酸敛苦平,助精气,收敛肝气这种作用。肝气一敛则脾土自和。
“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这个止痛呢,主要讲的是白芍入营分。咱们讲的这些草药呢,草木之品皆属于木气,木气升达走窜,是升发之性。白芍也不例外,虽然秉性是酸苦平,但它也属草木类,所以它药气都以发散为主。入血分就能疏达血分之郁滞,酸可入血分,苦可开泄。止痛也是讲它的活血化瘀的作用,与前面这个“邪气腹痛”这个是不一样
135
的。有关的方子呢,你像张锡纯的方子,在止痛里面是当归芍药这些都要用的。
再回过头来讲,“主邪气腹痛,除血痹”,什么是血痹呢?内经分五痹,就是皮、肌、脉、筋、骨五痹,这是五个层次。血痹主要讲的是营气的郁阻。《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的方子是当归黄芪五物汤,主药是白芍,加上当归黄芪的佐助,这两味是通经药。当然了,治血痹还有其他药,比如生地啊这些也是,但是呢,治疗血痹,这都是非常关键的引经药,要不然的话,象黄芪当归桂枝这种温行的作用根本达不到血脉之中。大家知道炙甘草汤里面生地是半斤,它必须有这个足够的入阴分入营血的药来引经,然后才能导致辛热之性才会有一定层次的择取,有一定道路的选择。所以在药物的归经方面,归经学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要不然徒然用辛温之药,药气一般都发散到肌表肌腠气脉之中,很难入血脉。
“破坚积”,白芍本身是以酸味药为主的,酸敛,为什么可以破坚积呢?是不是?它破的什么坚积呢?白芍破的是营血血脉中的坚积,破的是肌瘤肿瘤啊等郁滞。白芍状类金石,本身药气是锐利的,凡是药物吧跟它的品性都是相关的。白芍是去坚积的,不是说一下子就破散开,它是缓消的。还有跟芍药比较类似的药物莪术,莪术也是破积的,莪术的质地也是非常坚硬的,可以说比白芍犹有过之,就象石头一般,掷地有声。白芍还有点木材的样子,莪术就象石头一样。
136
“破坚积寒热”,这个寒热呢,就是一些伤寒病的外感。白芍是什么?芍药甘草汤可以作为治疗外感的药物,象桂枝汤,用芍药是什么意思呢?外感伤风时候,风气开泻,卫气不能敛,营气不能开。风气开泻了以后,首先导致了是卫气不能敛,肺胃之气不能敛,然后肝脾营血之气郁滞。肝脾营血郁滞首先导致的是厥阴不升,少阳相火上逆。少阳相火上逆导致营气愈不能和,卫气愈不能敛。卫气不敛就会导致汗出啊这些症状,翕翕发热。所以这个时候,白芍第一个敛厥阴肝木的盗泄,苦平可以降少阳相火上逆。白芍这味药主要是入厥阴少阳两经,可以借助手太阴肺经之气平降。
“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这个益气呢,白芍这个破坚聚和大黄芒硝不同,白芍是缓消,靠营血的流动慢慢去消磨,达到瘀血去而新血生,营血之气开达了,元气自然生长。方剂书中的复原活血汤,很多久病虚损的患者,泄药不受,补药不受,为什么?脏腑之元气已衰败,而痰湿瘀血又凝滞于脉络中,这个时候,补的话更壅滞,泻的话更虚,一般这时候就会选用这种入于血脉之中破营血郁滞的药,然后稍佐以补气的。这是寓通于补,这种方法是经常用到的,这种病人临床也是经常见到的。更有先例就是先泄后补,对某些病进行先泻,当然这个泻呢最好不用大黄这些,而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比如他并不是腑气的郁滞,而只是脉络之中的凝滞,就要用一些走脉络的,走营血的,用这些药去泻。一般这种病人,药已中病的话,会泻下秽物,
137
或多或少吧,然后再进行温补调补,这个时候才会有好转,不过这也要配合病人的脉象去详细观察吧。
“疝瘕”,疝气是什么呢?足厥阴肝经循阴器,足厥阴肝经的脉络郁而不升导致腹疝之类的。芍药呢可敛,酸敛可以养肝体,可以止厥阴风木之盗泄,盗泄一止元气自复。
“瘕”也是一种包块,它讲的是一种假性的包块,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讲的囊肿啊这一系列的,按中医的类比,有点类似营分受病,所以用白芍的话,这是古人用药经验。现在有些人将囊肿归为痰饮,这有点不确切。这个囊肿你得看长在什么地方,肝中?肾中?子宫的,卵巢的?这都不一样。如果是长在营血为主的地方,象子宫卵巢,这胞室呀,都属于营血类的包块,都按营血的壅滞来处理。如果是长在右路金水敛降这一路的脏腑里面,就可以类比为痰饮来进行消除,所以是不一样的。有人讲是用峻逐痰饮的方法治疗的囊肿,这类囊肿应该是指的后者。
原文就基本上这样解释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
白芍在《伤寒论》诸方中的应用,其实白芍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对白芍的应用,火神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在这里做一下解答。
可遇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一点是什么?
138
太阳总统营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太阳出于至阴。至阴是太阴,太阳之气由胸中开发,胸中是阳明。营卫二气化生于中焦,中土气虚,营卫二气第一无源化生,第二马上就要郁陷。太阳病下之后,下的是什么?用的是苦寒的药。伤的是什么?伤的肝脾升达的阳气,肝脾阳气伤了之后,自然中焦不能开化营卫二气,营卫二气就会郁陷于内。这个时候还没有郁陷在胸中,还没有出现痞满,先是胸闷,脉促胸闷。促是什么?数而偶停,这个时候是脉气勃发而不能续接,这是营卫郁滞的现象。营气郁滞产生的胸闷,为何不用白芍了呢?这时营气没有出现盗泻,营气郁滞是怎么产生的?是营气不足,本身的中土阳气不足以升达。这个时候用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姜枣草,姜枣草积垫中州,桂枝升达肝脾阳气,你说换个方子行不行?或者加点药行不行?当然可以了。桂枝汤去芍药,你把理中汤加在里面也行呀,或者是,病人素体下元有寒,你加点附子,那更行了。
仲景是在示法,向我们开示治病的方法,领会之后方子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小石头说“西医里的恶性肿瘤跟良性肿瘤怎么看?”
这个问题不小,西医讲的这个囊肿吧,西医对这个囊肿的认识是十分不明确的,因为他们只能看见,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不断地长,为什么会长得快。他们判断良性恶性有个细胞分类的方法,这个细胞分类跟中医的怎么类比还需要研究仔细一下,西
139
医除了看细胞的分类还有一个就是看生长的速度。而们中医来看呢,不是脉学得很精的话是很难觉察到的。对于体内的癥瘕的善恶是根据两点来分的,中土气机败现的话是指恶证,元气亏败的话也是恶证,首先察神,比如长在体表的囊肿的话,样子怎么样啊,是阴证还是阳证,是善证还是恶证,这在过去的外科书里经常有描述。
下面讲讲芍药在三阴病中的用法,芍药作为阴药,苦平酸敛,酸苦涌泄为阴。如欲开发中上之阳气,必去芍药。芍药有这个收敛的功效,就跟本不能用,不光是它有苦寒的性质,芍药偏寒。脉促胸满,只要用上一丝芍药这个方子可能就会没有用。脉促,这是个大的眼目,也是仲景提出来的,当然脉也可以不促,种种症状显示出来在上阳气欲升而不得升达,困于中上二焦,这时候就可以选用桂枝去芍药这个方子。
首先讲第一个方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太阴病的一个主方,但不是正方,太阴病的正治之方应该是理中汤。《伤寒论》讲的是六气外感,以六气外感的脉络为主线来阐述疾病发展的道理。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太阳病,因三阳之气不得开发,由于医者用了泻法以后,营卫之气郁在中焦,传经之气壅结在太阴。一者太阴之气不升,二来三阳之气逆阻导致腑气不通。这个时候加芍药是用来干什么?厥阴
140
肝经之气与郁陷在脾中的三阳杂经之气产生郁阻,肝经郁阻肯定会盗泄中焦脾土,这时候腹满时痛,是肝气阻格之象。用芍药敛泻,扩散中焦之气。这个方子,一般来说只适用于外感传经之邪热郁滞,而在内伤杂病时很少用的。
太阳病呢,与其讲这个方子,还不如讲理中汤“若腹痛加芍药”。腹痛就是肝气郁滞了以后克犯脾土,肝脾郁滞,所以用理中汤加芍药。在火神派诸多论述中,火神派的缺陷就在于根本不理会肝经的风燥,导致很多病人开始见效,逐渐产生风火燥热,病人形体消烁。当然火神派的大家呢,他们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后世学火神的学者呢,这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他们用方太过单一。
首先太阴病。克犯中焦时要加芍药,理中汤加芍药这是一法,大家必须要记住。
第二点,少阴病。少阴病呢,第一个方是附子汤。少阴病,小便色清者,属少阴,与附子汤。这是下焦相火虚衰,小便清长,用附子汤。为什么?下焦小便清长,第一点是“清”,元火不足,夜尿多。这夜尿多是怎么回事呢?夜半后阳气升动,本来下焦就虚寒,中下二焦阳气就升达不起来,都郁陷在下面,所以仅存的阳火之气都通过夜尿泻下去了。
附子汤的药:附子,人参,白术,芍药。这里头呢,白术的量很大,最大的量是附子,附子用到制附子三枚,就是现在的五六十克,有人说更多。我在临床上遇见典型症状时用到三十克,当然这得跟据病人的体质啊。病人如果体质非常瘦弱,这个附子的量要非
141
常斟酌,用制附子要看跟芍药的配比。小便多就是肝气郁陷于下,厥阴肝木盗泻之象了。这时候徒用温阳的话,必须用得特别精准,有时用药不到的话……温中焦脾和温下元阳气的时候,它有个关键。如果用附子理中汤呢,或可以见效——小便清长。但是呢,有些病人用温养下元的药如四逆汤等后,夜尿更频,阳气走泻得更厉害,虽然暂时很多症状改善了,但是肾经盗泻更严重,为什么?因为下元的寒气不是一朝能打开的,一天两天能够全部驱散的。寒邪不能驱散的话厥阴肝经就不能和升,有一部分阳气就必然郁陷在下面,又加上肾精本来就亏乏了,肾气不得闭藏,这个时候阳气肯定走泻于下。所以附子汤中用的附子是“炮”,炮什么?就是消减其辛散之性,然后存其温和之性,然后是用芍药,芍药收敛。当然,这个方子的整个力量还是在于参术伏苓,还有附子。整个方子采用流动之象,以去下元寒湿,所以没有用甘草。
第二个方子是真武汤。真武汤,大家都知道,下元既然寒水之象这么隆盛,为什么还用白芍呢?这是火神派很多书中都没讲清楚的一点。真武汤之证,振振欲辟地,寒水上临胸中,会有悸动之象,这种悸动之象本来就是厥阴风木之气失于和敛。为什么这样?下元水寒啊,水寒了以后,水不荣木。中医里有两个词:水燥木枯,水本身特别干,水涸木枯,就是因为下元肾阴不足,肾的阴精不足,导致肝木燥急。第二是我们讲的少阴病的水寒木枯,下元肾水之中没有一点阳和之气啊,木气也没办法生长,这时木气也是燥急的。加白芍于大量的附子生姜之中,来治疗下元的肾水不收。
142
我提个问题,真武汤水气凌心,阳虚水泛,这个水为什么会泛?四逆汤证,白通汤证为什么水不泛,光这真武汤证水会泛?水是怎么泛的?
给大家讲讲真武汤。为什么叫真武呀?真武是水啊,北方水兽。水气不收,水气不得镇,真武是镇于北方的,这个方名代表它的用意。
有人说是不是土不能制水啊?土不能制水的话可以用理中汤呀,还有附子汤啊。附子汤本身是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去姜加参,有补中的意思,附子汤温补脾肾之阳气啊,凡是脾肾阳亏的病人可以仿附子汤之意。
真武汤与附子汤,附子与白术的量是不一样的,这两个方子,真武汤茯苓用量稍微大一些,白芍用量是一样的,唯有还有个生姜。生姜是真武汤的眼目。真武汤和附子汤都用芍药,证明一点是什么?证明这两方面除过阳气郁陷于下以外,肝脾的阳气不升,水寒木陷于下,这个木不但陷于下,而且产生盗泄之象。这个盗泄之象是什么?第一点附子汤这个肾精不足,白术本身就是滋润的,偏于养脾精的,真武汤这个方子是厥阴肝木之气郁而不升,子病及母,肾水不封藏,肾为水脏,所以用白术四两。而真武汤这个方子呢,它是由于厥阴肝木之气郁于下不得升,然后子病及母,导致肾水之气不能封藏。肾为水脏,肾水之气不能封藏,肝木之气就会激荡肾水泛于上。你看他用的这个方子,我们一般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生姜是三两,生姜其实不是三两,要有作用的话,生姜应该用
143
到50到100克,至少50。50,100,200这么用。生姜可以去臭气,可以治疗水气之上凌,它靠的是什么?生姜这味药辛散,辛味比较重,能开达上焦,使上焦寒水之气得以开化。它走的是少阴与太阳表里这条路。如果生姜量不大的话,真武汤这个方子,要达到速利小便,还是有困难的。
看加减法。若咳者加细辛五味,这是老套路了,干姜细辛五味。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小便利为什么去茯苓呢?小便利就证明膀胱气化尚能行。若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二两。下利是厥阴风木之气盗泄并不甚,而是以中土脾气虚陷为主,不是以肝气虚陷为主。这个主要导致的肾水失藏,而肾水为什么失藏呢?是因为肾之水气尚不亏乏,如果是下元肾精匮耗这种病人,这个木气一克犯就化燥,从阳化而不会从阴化,这是两者的区别。
生姜这味药,由于辛散发散的比较狠,凡物极必反,辛极的话就会产生封固的作用,所以生姜又能封固下元阳气,与生附子的作用相等,有点类似。所以有的病人下元风木盗泄,上焦盗汗,下焦二便失禁,亡精失血。由于木气四逆,这种病人不一定会水肿,主要看它水气的足与不足。水呀也叫水精,他能有这么多水,跟他肾脏所能藏的精气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这个病人肾中精气本来不足的话,得病能够拖延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再给大家讲讲厥阴病。厥阴病错综复杂,寒热错杂。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现少阳。厥阴病从乎中现,这意思是什么?厥阴病从乎中现,中现少阳之化,虽然下焦有着厥阴之寒,但是上焦少
144
阳相火化现会占据主流。就象我们讲的伤寒论六经,厥阴从乎中现。这个厥阴病,很多时候,风火燥热,下寒的时候就容易忽略。自从火神派的学说广泛实施了以后,大家就是说注重于下寒,很多厥阴病,上焦风火之象不用理会,只用温养下元的厥阴风木之气,相火自收。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但这个也要从乎厥阴经的脏气。这脏气是什么?主要是肝了,就是肝经藏血到底是足与不足呀?肝经藏血尚足的话,从阳化就少一些,从阳化少的话用温阳药就不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我们看为什么厥阴病这种三阴病有很多病它光从阳化,现的是风火燥热之象。还有一些少阴病,象芩连鸡子黄汤,它都现的是一派热象呢?它到底有没有寒呢?这个寒要不要去管它,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点要考虑清楚。
伤寒论六经,不论三阳三阴都讲的是足经,为什么是足经,不讲手经?人体十二经络,为什么只提足经呢?你象足太阳膀胱经,讲太阳经的时候,就讲膀胱经,没有说讲小肠经吧。讲太阴经的时候,就讲脾土,为什么不讲肺呢?讲少阴经的时候就将少阴肾,很少讲到少阴心。当然了,讲到少阴心的,有。这跟少阴经有关系,少阴经是从乎表里。就是说少阴经一部分从表化,一部分从里化,不象厥阴病,厥阴病从乎中现。所以足厥阴肝经,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就先拿太阴经来做个例子来讲一下。足太阴脾经,是湿气,手太阴肺经,是燥气。肺金是阴金,两个是一个阴土,一个阴金,这两个脏器禀气不同,但是在六经的化气的时候,是同气的,同气但
145
分属于不同的化限。这个时候呢,为什么会从于足经不从于手经呢?举个例子,就象两个人合伙作生意一样,谁拿的钱多谁就是董事长,谁就说了算,这点好理解吧。既然合成一个公司,站到一条战线了,就有一个说了算的,有一个作为辅助的,有一个执政的,有一个在野的。
《伤寒论》六经手足之分呢,就是因为足经所占的面大,足经气盛,所以手经就从现。但是你说手经之气现不现呢?现。当足经之气出现郁遏,或者是郁阻,产生了大的虚泄,大的虚损的时候,手经就会体现出来。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变现。你象少阳经,胆经郁阻住了,少阳三焦经就会化现出来。所以说厥阴肝经也是这样,上焦是少阳相火,下元是厥阴寒气。少阴经呢,上焦是心病君火,下面是少阴肾水的寒气。所以说呢,三阴病方见上热便知下寒之甚。管不管下寒呢?仲景有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它的逆象主要在什么地方?你得先凭主要症状。病已反本的话,当从标治。厥阴风木相火炽烈的话,先平相火,不平相火的话盗泄不止,下元寒气更不得收啊。所以说厥阴病就是,仲景以下黄元御之前,千古不明。大家把这个厥阴病都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手足之经是怎么化现的,厥阴经的寒热是怎么回事,只有黄元御把这里讲得是非常透彻,没有一点疑意,大家可以把《四圣心源》好好看看。
厥阴病的主方是乌梅丸。乌梅丸这只是立法,厥阴病的主方呢,黄元御给了桂苓阿胶汤:桂枝,芍药,当归,阿胶,茯苓,甘
146
草。下寒加姜附,上热加芩连。厥阴病的立法主要是以酸为之主,上热加芩连,上热就是少阳火逆了,用的是黄芩,也可以把白芍量加大点,但白芍的量必须掌握得适中,中土的脾气如果虚的话,白芍的量不能加大。白芍的金石之性,那个破散呀,有人受不了。而黄芩就不一样了,黄芩还有厚脾胃的作用。
所以现在的一些疾病呢,糖尿病,高血压,以至于冠心病,都属于厥阴病的范畴。
厥阴病呢,古人讲究叫做弦脉。弦脉类属于风木之象,为六残贼脉之首。张顽石讲,百分之七十多的病人都是弦脉,都是肝木盗泄之象。所以说厥阴病可以囊括百分之七八十的杂病范围,尤其是慢性病范围,皆在于厥阴病的桂苓阿胶汤的加减化裁变化之中。
厥阴病的方子有什么方子?桂枝汤。桂枝汤是典型厥阴病的方子,隶属于太阳中风。为什么太阳中风呀?风气从何而来?是厥阴风木之气。厥阴病走表的话就可以用桂枝汤。大家可以看看伤寒六经循行的次第,厥阴为最里一层,枢转,就是太阳为最表一层,这个两经是有接续之间的关系的,就是说两经之气是有传递之间的关系,所以太阳病,太阳神方用的是这个偏于厥阴病的方子,叫做桂枝汤。
其实仲景六经给的是法,少阳病小柴胡汤,我也特别喜欢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呢?因为六经病你分无可分,你那边是少阳病,一遇寒了底下就是厥阴;你这边是厥阴病,上面就是少郁化现少阳,表里之间是互相连贯的。网诊的时候又不可能把脉,把病情
147
搞得那么清楚,所以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是斡旋于中洲,先立于不败之地。
小柴胡汤的典型病症其实非常少。半夏泻心汤也是少阳方,就是少阳相火上逆了,里面用的是芩连,芩连泻的就是少阳火。三泻心汤都是这个原理,就是我给大家讲的表里输应的关系。
今天遇见一个病例,阳明病,通过这病例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治法。这个病人是手足汗出不止,天气热点还好点,天气凉点有时多一些,天气特别凉的时候,就出冷汗,就又少一点。屋子闷了就特别多。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阳明中寒,问诊的话肯定大便干。《伤寒论》阳明篇有这个的病例,这种病人不少,一般都没得到很好的治疗。这种病人就是欲作固瘕,阳明胃腑之中已经有寒邪了,要凝在一块了。这种病人要分一下,有的病人几天不大便,要大便,大便硬的,“先干后溏”这是一个辩证法,但是有的病人他大便初硬后不溏。
唯一能辩证是否是中寒的,可以看他脉象和舌苔。这种病人一般是理中汤加减。理中汤要破散中焦瘀结,可以加入破结的药物,一般在腹中主要加气分的药。治疗肿瘤呢,首先要考虑肿瘤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要搞不清这个随便就给药,破得病人一塌糊涂。在血分的用药就和在气分的完全不一样。古人都讲究,三棱走血,莪术走气。紫苏讲的是气中之血药,还有什么是血中之气药。这个经验你都一一都要学到,学到了以后把它融会进来,不能单纯被这些名相所迷惑。这个欲作固瘕,这就典型气分的。气分破结的药就气
148
分破,气分怎么破呢?气分的结聚的话,一般需要药的气比较雄烈,不是走味的是走气的。吴萸,这就是走气的。莪术,走气中之血分的。它积聚在胃腑中了,长疙瘩了,你用莪术,你要还偏于血分点,那就用三棱,现在人都三棱莪术同用,也就不分了。你要作为一个所谓的经典中医吧,属于伤寒派,你就得分清楚,莪术、附子、吴萸、生姜有什么用?在理中的基础上,中焦固瘕一破开了以后,手足汗自止,要不然的话,永远不止。这种病人一般的病程都非常长,有十几年的,有几十年的,但是有一点就是说,他可能随着年龄大了以后,这中年过了以后就不出汗了,他不出就得出大问题了。他不出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中焦阳气不足了,出也出不来了。大家如果遇见这类病的话可以按我说的方法来治疗一下。
当然这个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个中土吧,它那一点是固瘕,是寒结,它还有个化热,还有素体化寒化热的倾向。这个素体化寒化热的倾向,就要考虑中焦是否有风木盗泄的问题。因为长期中焦固瘕在这里,津液不能濡养经脉,经脉里还有燥急之象。他这两天手出汗,那两天又不出,就干的,浑身皮肤干得不得了,这个时候又得用点归芍,还又得用点温中的,就得掂量着用。有因寒而燥的,有因热而潮热的,这都是阴阳互相同化的现象。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一下。
现在用的白芍跟赤芍有什么不同?
149
白芍有补养阴分的作用,为什么呢?白芍质地致密,金石之性,有肃杀收敛的作用,对精血来说正好是敛藏,所以白芍隶属阴药,列居本经的中品。
而赤芍呢,赤芍本经里要有的话,肯定是下下品。赤芍质地疏松,红色入血分,有活血破瘀效果。如果肿瘤长在右路血分,象肝脾呀,子宫呀,用赤芍没问题,白芍赤芍同用都行。
怎么样辨别在气分,血分?
这个一下子不好讲,大概讲一下。左路是阳升阴长,右路为阳杀阴藏。举个具体脉象来说,左脉可以体现出阳升阴长,右脉可以体现出阳杀阴藏,左路体现出精血气化的次第,右路体现出气血收藏的层次。左路精化气,气化神,右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气化精,精敛藏。一般说左路归为血分,右路归为气分,这样的。
口咸可否用真武汤?
口咸是可以用真武汤的,这个具体你看症状。口咸,咸为肾味,肾本宫之味失藏了,肯定是水气不藏。既然水气不藏,可以断定一点,水气相对有余,阳气相对不足。可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用真武汤往下镇水气。
这个讲到气分血分啊,插一句,人体不要想那么简单,但是也绝对不复杂。
150
第一不要把六气跟脏腑混淆了。六气你可以谈,比如说厥阴肝,有热有寒,你不要谈脏腑的寒热,脏腑也不要谈阴阳,脏腑只能谈虚实。按内经的原始说法,脏腑最好是谈虚实。脏是藏精的,脏气就只能虚,不能实,满而不能实。实就是邪气实,虚则精气夺。腑是传化物的,实而不能满,它就是有积聚,它是个流通的。脏腑谈虚实,六经谈寒热。六经可以谈寒热燥湿,都在六经。不要上来就是什么肝热、肾寒、肺寒,从今天我讲了以后开始,这都不是专业的说法。这种不专业的说法已经延续了数百年了,但是呢,我们要不要改呢?如果不改,中医就没有出路。我们一定得改,把温病学派整个推翻。温病学派那种种大家,看病的效果也还可以,但是他们从根本上来说就产生了错误,不但温病大家,还有诸多伤寒大家。这个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这里面是个很大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把六经跟脏腑分开。六经均为表,脏腑均为里。六经和脏腑是表里输应之间的关系,不要割裂开来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到时候还互相争论,用脏腑辨证还是用六经辨证。
第二个,元气的问题。先天元气,先天只此一团元火,这团元火不断地盈缩产生之象,五脏就化现出来了。这就是火神派讲的先天一元地盈缩之象化。在这种盈缩变化之中呢,这是先天元气呀,我们人后天了就要吃饭啊,进饮食啊,就产生后天之本了,中土就出来了。中土每天吃的都是阴物啊,无论你喝水吃饭。而且这脑子里得想事吧,你如果不想事,你就会吃坏个肚子,你也没什么大病。每天相火妄动的话,五脏的五神每天都不安分,不能安藏在其
151
中,晚上做梦也胡思乱想,白天能镇住了晚上镇不住,这都是问题。
火神派呢,注重先天真阳,一点元阳,助用开发,开发中土,温养下元,然后中焦受气取之,这精血来源有了,下焦一温化,这炉底生火了。这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这人就精神起来了。但精神起来没用呀,精神起来你有声色犬马,耗散耗用无度,这边一滴一滴的攒精血,那边一盆一盆地往出泼,这也不够用的呀。所以叫安藏元神。所以就出来了丹溪这一派,叫养阴之派。
养阴是什么?就是要敛藏,要收固。所以温病学派就跟着来了,温病学派也是敛藏,但温病学派不如丹溪讲得那么明确啊。平时人的相火欲欲浮动,你就得拿点潜藏阴质的东西来把它收住。所以说呢,以后火神派和温病学派也不要打架了,用药都有偏颇的地方,哪个都有它的好处。
所以说呢,左路吧,温阳学派就是暖水燥土一路,右路就会产生诸多变化。右路一点是什么,下元的阴气,就是肾气不能收藏了以后,肝木克伐上来,这是一路现象,相火,少阳相火在上,在下三焦之火。还有呢,这个人体的六腑之阴邪,六腑是传化物的,这个脏腑传化物如果出现凝滞呢,这个浊阴之邪也会上犯,这是有形之阴邪了。第二是无形之阴邪,所以右路有个有形和无形的两个的区别。大家在处理右路气分的时候,化寒气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一个是腹中的,一个是六气脉络之中的,这个是有区别的。当然了,
152
历代大家其实在治病经验上对于这点讲的都比较多,大家如果博览群书的话,慢慢都可以体会到。
只是在这里讲了以后,叫大家不要固于一家之说,每一家之学都要学透,到时候你还要跳出来去把它综合运用才行。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