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评竹和】:转贴乡村歌手的评论

 江山携手 2014-11-22

虚实相生,朦胧多极----读雪影梅花的诗词
文/乡村歌手

初读雪影梅花的诗词,我常常无法说出什么,因为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在他的诗词里的朦胧美感。然而当我细心地去寻找他的叙述纹路的时候,我却发现他无论是在借物起兴,还是在借景生情,他始终坚持把许多主体的再造形象相互融合,也就是说,强调了诗词意境的虚实相生,把物境,情境和意境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他诗词里的朦胧多极,达到他所期待的“韵外之韵”。

画栏回互,照衣襟、新涨澄明如许。
破晓东风一夜里,吹起荡春情绪。
弱柳搓丝,丛花叠影,如月还如雾。
风光正好,载醪寻醉烟雨。

犹记前度来时,清明刚过,乍燕莺娇语。
题点湖山分韵字,诗结鹭朋鸥侣。
胜事经年,良俦安在,共我吟金缕。
旧怀追思,桨摇杏林深处。
(百字令《春游湖上》)

在这里,梅花创造了一个无形的虚幻世界。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更多的是心灵的世界,正因如此,也就反映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期待和展望。 “弱柳搓丝,丛花叠影,如月还如雾。风光正好,载醪寻醉烟雨。”这是在描述实景,但那“胜事经年,良俦安在,共我吟金缕。旧怀追思,桨摇杏林深处。”的多情也是那样的丰富,但梅花并没有继续描摹下去,而是见好就收,为读者留下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或许我们无法知道“破晓东风一夜里,吹起荡春情绪”“题点湖山分韵字”想说什么,但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灵再创造,这种创造也就完成了整首诗的最后过程。

叠叠苍峰叠叠山,几人曾到最高巅?
吾家只在山根住,绕屋青荫枕水田。
(题画家华芦《山村》图)

远处丛山近处花,绿杨影里走轻车 ,
一湾碧水村前绕, 绕过桥头即我家。
《归故里》

楼外山川暮霭新,芳郊花柳一园春。
何须更待千杯酒,旋作乘风弄舞人。
《七绝·登楼望远》

在这几首他自己认为写得还算比较满意的诗中,梅花他描写了一种宁静的田园风情,他没有过多渲染田园风光的外在景物,而是从有限的画面中折射出一种更为美好的理想境界。“吾家只在山根住,绕屋青荫枕水田。”“一湾碧水村前绕,绕过桥头即我家。”“几人曾到最高巅”和“旋作乘风弄舞人”。我体会到,也许梅花此时已脱离现实之境,正处在与他所描写的想象空间当中,一种自由自在,率性纯真,怡然自乐的超现实的理想境界。正如明人许学夷云:“超然物表,遇境成趣”,即从有限的现实景象外射出无限的审美光束。超乎具体景象之外的无穷意趣,是文本的阅读陌生化,抗读性机制作用下所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语)的想象虚空之境。

郁郁晴林一画湖,微风淡宕夕阳初。
霞飞波面礼花发,水漾云天暮影浮。
别去廛嚣归寂静,转来星月可屠苏。
严生襟抱终还日,此地买田唱晚渔。
《七律·题祥子兄湖光夕照》

在梅花的创作中,还有一种富有张力的审美心理方式,那就是雪影梅花在构造意境之时,常常用某种特殊的模态思维去超越虚实之境,由此而生“郁郁晴林一画湖,微风淡宕夕阳初。”那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感,“别去廛嚣归寂静,转来星月可屠苏。”使这种仿佛迷茫的想象具有多极化的特质。在这个心理空间里,无论他留下了怎样的多极化意境之谜,而读者也能对意境的审美价值产生出再造的迷人动力,在读者的心中也就产生了“千万个汉姆雷特”(方平语)

鼓蛙声渺荷风软,薄霭微云月色绵,一庭花影印窗帘。
披衣闲拨,把杯轻点,问今宵海棠几面。
《中吕·买花声·初夏月夜》

燕子交飞莺解语,帘内轻寒,帘外廉纤雨。杨柳丝丝萦不住,飞红又逐东风去。
榆木兰舟桃叶渡,芳草连绵,认是江南路。恼煞啼鸦催报曙,迢迢归梦犹无据。
《蝶恋花·燕子交飞莺解语》

在这两首词中,雪影梅花创造的画面是不确定的,我甚至以为是有些对立的,但梅花却在某种对立当中相互融合了一些模糊空间,使其意象和意义朦胧不定,使读者在迷离当中去体悟这个空间的未定情景。“一庭花影印窗帘”“问今宵海棠几面。”“杨柳丝丝萦不住,飞红又逐东风去”虽然传达的一种怀人之情,但读者却须在一种朦胧迷离的境界中去体会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感。“恼煞啼鸦催报曙,迢迢归梦犹无据”,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以半是接近,半是远离的双向情感运动来展示出爱和情谊的无穷魅力。

暮色氤氲一抱湖,兰舟晚唱柳条疏。
风痕似泻红霞卷,日影如喷赤柱浮。
细埂长横烟水阔,远山高耸夕云蹰。
三春正是龙鳞美,何不持竿做钓徒。
(七律·题石头城之《春湖暮色》)

在现代诗词创作中,虚实相生,朦胧多极在不同审美个性色彩的创造者中,其话语形式产生的意境和审美的境界也不尽相同,别具异趣。从古风上的朋友们的创作中同样可见一斑。无论是司马青衫的洒脱和高雅,还是横笛牧野的沉郁和深刻,无论是江南沐雨的空灵和温润,还是门外行人的朴素和清新,无论是金戈铁马的小楼清风,还是孤山寂水的少年童趣,还有很多朋友的清新和精心之作,无一不处在一种虚实相生,朦胧多极的状态。他们的诗词看似是山林水边的悠闲散步,云起云落的清闲恬淡,实际上却表达着一种忧国忧民忧己的世情俗虑和对现实生活的深情渴望。而在语言上多选取一些超实景,超自然的实验语言,在我看来是为了完成其诗词意象的最终实现。
王国维这个中外“意境”说的集大成者,他在总结康德和叔本华的意境精粹,聚合王昌龄和司空图的“三境”和“韵外之致”,以及一些佛教学说之后,提出了“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意境审美标准。无疑对现代诗词创作有着很好地借鉴作用。

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快乐,承屈子之风,抒现代豪情。

如有谬误,请雪影梅花和各位同好指正。

《乡村歌手读文杂记之 63》
2003年端午节于花城
2003/06/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