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4

 湖滨陋室 2014-11-23

 东莱银行:

 

在青岛如果你向一位上了岁数的老者打听一个叫做刘子山的人,几乎无人不知,对当然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知道他的人几乎都能讲出来几段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大家都会提到的就是他一手创办的东莱银行。是总行设于青岛的银行中最有影响的一家。

刘子山,名碧云,1877年出生于山东掖县。14岁时,仅凭借自己读过私塾的文化水平到青岛去闯荡。通过为德国人做工,他掌握了流利的德语,1908年,他到一家德国建筑所谋得了一份翻译的差事,同时自己做起了建材代理的生意。1910年,他自己开办了福和永木材行,第二年收购了海西窑场,改扩建为福和永窑场,专制红色砖瓦,由于产品质量较好,而且德占时期对这种砖瓦需求量很大,他获利不少。今天的红瓦已成为青岛的一张城市名片,刘子山的贡献可是不小。刘子山后来还受聘于德国礼和洋行,经营颜料、花生米的进出口贸易,佣金丰厚。

战前夕,刘子山瞅准时机筹集资金,国外进口了大宗木材。战争爆发后,中国从国外进口木材的渠道被封锁,国内市场价格猛涨,刘子山高价售出,获取暴利。日占时期,刘子山又投靠了日本人,承包了日本烟土专卖店,贩卖鸦片,又发了一笔横财。一战结束后,他又适时的金盆洗手,做起了合法的生意。在青岛开办东莱贸易行,经营进口业务;开办永利汽车行经销美国通用的别克汽车。投资公共事业,花费50万两银子修筑从潍县至烟台的450华里公路,后创办烟潍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客货运输。另外,他还在青岛华新纱厂、青岛电业公司、博山煤矿等企业投资,担任董事等职。刘子山还开办了房地产公司,他开发的房产众多,不仅为富人修建豪华别墅,而且为百姓建造了许多的新式里弄,曾被岛城人形象地称为“刘半城”。

成为青岛首富后的刘子山,也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金融业。191821日,他自筹资金20万元,开办了东莱银行,性质属于独资银行。东莱是古时对山东胶东半岛莱州、黄县一带的叫法,刘子山生于这一地区,起这个名字,足见他并没有忘本。开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银行的存款就达到300余万元。1923年,银行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增资到300万元。1926年,银行考虑到与天津几大盐场的密切业务往来,将总行迁往天津。连年的军阀混战,拖累了这家根基并不深厚的银行,无奈之下,东莱银行于1929年宣布停业清理。到1933年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后,银行又重新恢复营业,并将总管理处迁往上海。

爆发之前,刘子山从事了很多公益事业,个人捐款创办青岛中学、济南孤儿院等被推举为青岛市商会会董、山东旅沪同乡会名誉会长。抗战爆发后,刘子山虽然有一些亲日的行为,但他移居天津法租界,并宣称不与日伪合作。将银行业务交给儿子刘少山打理。1948年春天,刘子山从天津到上海就医,当年1012日,病逝于上海。全国解放后,刘少山主动将银行交给了政府,参加了金融行业的全国公私合营。

刘子山依靠投机行为和非法生意发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他又积极回报社会。为保全自身也曾卑躬屈膝,但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又毅然与敌人划清界限。这种两面的人生,也是后人对其评价不一的主要原因。单论设立东莱银行这一件事,确实体现了一位民族资本家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情怀,是值得肯定的。

 

 

 

 

青岛:

 

东莱银行的成立,是青岛这座城市的一件大事。诚然,近代青岛已是北方的一个金融中心,实力强大的外资、中资银行众多,但东莱银行就像是青岛人的一个孩子一样,比那些舶来的更加受宠。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4——其他中资银行(一)

开业伊始,银行在今天津路与河南路交口处的一座自建房屋内营业。很巧的是,东莱银行曾经在上海的行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天津路与河南中路的转角处。在中国的近代建筑中,它可算是独一无二的。可惜上海的那座建筑早已被拆除,不然的话将两座建筑放在一起,再配上路牌的指引,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一书,将东莱银行行址评为在这一区域首屈一指的建筑。这座大楼具有典型的德式风格,墙体厚重呈深黄色,棱角处用大石块包裹,顶部有山墙装饰。

1923年银行改组后,将行址迁往了更临近市中心的湖北路上。位于今湖北路17号的建筑正是银行新址。这座大楼修建于1914年,后来成为了东莱银行的产业。它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顶部坡顶下带阁楼。立面构图遵循古典风格,讲求对称。两侧和中部楼体略微凸出,分割成五个独立面。两侧顶部各造一处石柱凉亭,中部最上方做德式大山墙,二三层是由爱奥尼克柱廊围起来的通透阳台。站在大楼上极目远眺,视觉非常好。建筑的选材和局部的装饰均与位于天津路的老楼相仿。

二战期间,这里曾由日本宪兵队使用,解放后这里曾作为青岛市档案馆的办公楼,1993年,平安保险公司进入办公。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4——其他中资银行(一)

 

 

天津: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4——其他中资银行(一)

1919年东莱银行天津分行成立,行址设于信成里1921年迁宫北大街狮子胡同,1925年,迁到法租界21号路。1926年,刘子山将总行从青岛迁往天津,力求更上一层楼的东莱银行也计划好好地在天津打造自己的总行大楼。

1930年,东莱银行新厦在今和平路与承德道交口落成。大楼共三层,带地下室及顶部圆形攒顶塔楼,占地面积3214平米,建筑面积6484平米,包含多种建筑元素,属折衷主义风格。主入口设于两街转角处,入口两侧立双柱,柱头设计独特,貌似仿科林斯式不过顶部做成平状,柱顶部有三角形山花。沿和平路立面是过街楼,另设一入口,柱式与主入口两侧相同,窗户的样式一至三层分别为半圆山花饰窗、平窗、三角山花饰窗。沿承德道立面较另两个立面稍微简单一些。顶部厚重的檐口上镶一块汉白玉石板,刻有银行的名称。

营业大厅设在一层,设四根圆柱,营业柜台设在中部,环绕周围的有经理室、会客室、休息室、来宾室等。大厅内采用水磨石地板,墙面贴大理石护板。二层设有会议室、餐厅、其他办公室,三层主要是职员起居、休憩的场所。

大楼现在由天津市科协下属的多家单位共同使用。

 

 

 

 

 

 

聚兴诚银行

 

聚兴诚银行是近代中国一家很特别的银行,说它特别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川帮财团”发起设立,总行设于西南重镇重庆,并以西南地区为主要经营范围的金融机构;第二、在近代中国效仿日本家族财团模式经营的金融机构不在少数,但磨合最好受益最大的则是这家聚兴诚银行。

提到重庆的大财团,杨氏家族是最为赫赫有名的一家。这个家族的发迹要追溯到杨文光那一辈。杨文光早年随父亲读书习字,后来到重庆聚兴祥商号学习做生意。学徒期满后做了十二年的伙计,后来被提升为商号的掌柜。1899年,他与人合资开设了聚兴仁商号,主要经营土特产,后扩大规模,开始涉足对外贸易。经过二十年的积累,杨文光已经成为重庆妇孺皆知的名字,人称杨百万。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文光的三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经商之道,并进一步发扬光大。长子杨培德办起了经营进出口业务的聚兴诚商号,杨培德去世后,其弟杨粲三接管了生意。在杨粲三的带领下,商号开始涉及汇兑业务。杨文光的次子杨培贤早年赴日本留学,十分推崇三井财阀的商业与金融结合的经营之道。后来赴美继续留学期间,他在芝加哥创办了中国物产贸易公司,通过自家的聚兴诚商号收购万县地区的桐油销售到美国。在杨氏叔侄的经营过程中,他们深刻的感受到“以商号名义作汇兑事业终嫌窒碍滋多”,杨粲三便建议杨培贤开办银行,与外国竞争国际贸易。

1913年川省政府曾有意让杨氏兄弟接办官办的川源银行,可杨粲三坚持自办。他请川源银行的监理官萧止真起草了聚兴诚银行的章程,将银行性质定为股份两合公司(即存在无限股东和有限股东两种成分),资本100万元。1914年底,呈报国民政府财政部、农商部备案。19152月,获批后,银行召开成立大会。股份两合的性质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机构中并不多见,足见杨氏家族希望实现利益均沾的和谐理想。316日,银行在重庆开业,叔叔杨培贤任经理,侄子杨粲三任协理。家族的长者杨文光出任无限股东事务员会议主席,其他有限股东另选举股东会。成立初期的银行,大力扩展业务,在全国各大商埠设立分支机构,从此,在中国金融舞台上,一只来自巴蜀大地的财团力量粉墨登场。同时杨氏家族的聚兴诚商号、聚兴诚国外贸易部继续经营,他们与新设立的聚兴诚银行三足鼎立,托起了杨氏家族企业这张版图。

银行的经营不比商业和贸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川中军阀的连年混战并不断地向银行摊派就影响到了银行的发展,1921年,银行做出了总管理处迁往武汉的决定。1924年,杨培贤去世后,杨粲三接任银行总经理。在大军阀刘湘的控制下,西南地区的局势逐步稳定下来,而经营重心移到川外的聚兴诚银行在品尝了在外经营面临的残酷竞争后,意识到西南才是自己的营盘,不求冒进,先在西南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去逐鹿中原。1930年冬,银行将总管理处又迁回重庆,改变追去大城市的经营思路,在西南地区广设分支机构。杨粲三主持的聚兴诚银行以稳健著称,不搞投机取巧,并积极辅助工商业。利用自己经营国际贸易方面的经验,重视四川土特产的输出,利及普通百姓。与川省盐业联系密切,垄断了川盐的金融业务。扶助西南地区的近代工业,投资涉及毛纺、水泥、机械等领域。银行也由此成为了川帮银行的旗帜。

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原本在内陆的许多金融机构为躲避战火纷纷西迁重庆,聚兴诚银行则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不断增资,到1942年已增资到1000万元,成为了国统区内最有影响力的银行之一。达到这样的顶峰时,杨粲三仍然强调“不依赖特殊势力,纯以无党派的立场,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不受政局演变之影响”,聚、兴、诚这三个字已经成为银行所有人经营和做人的恪守之道。抗战胜利后,聚兴诚银行依然保持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凭借战时的贡献,该行被指定为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之一,1946年,银行设立国外部,同年总管理处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全行的重心移往上海。全国解放后,在局势尚不明了的时期,杨粲三的家人曾建议他将银行在香港进行注册,徐图日后向南洋和欧美地区发展。犹豫中,中国共产党邀请杨粲三到北京面谈。杨粲三决定亲赴北京,并对外宣布银行将不逃资,不出国。195111月,聚兴诚银行完成了公私合营,结束了自己36年的历程。

正是因为有了聚兴诚银行,川系财团才得以在近代中国金融版图上展露峥嵘,挥斥方遒。蜀道虽然难于上青天,但没有阻隔川人追逐理想实现抱负的理想和信念。

 

 

 

 

重庆:

在重庆高楼林立的解放东路上,有一座四层略显破旧的建筑被高楼环抱其中,显得形单影只。这座建筑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聚兴诚银行的总部大楼。据说,在建造这座大楼之前,十分推崇三井财团的杨氏家族成员还亲赴日本,回国后,要求设计师按照三井大楼的模样建造自己的银行大楼。

建筑位于今重庆市解放东路112号,平面呈“工”字形,砖木结构,属于折衷主义风格。占地面积1618平方米,建筑面积6225平方米。联排的半圆拱窗和平窗颇为壮观。主入口处凸出一半圆状楼体,给“工”字形的建筑增添了妙笔。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4——其他中资银行(一)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4——其他中资银行(一)

这座大楼落成时,曾轰动山城,也显示了杨家雄厚的实力。不过大楼的近况实在令人堪忧。解放后,大楼一度被改建为旅馆,后重庆市农联接手了建筑。如今大楼的使用已经四分五裂,有的部分作为仓库,有的部分是个体户的经营场所,当然还有市民居住的部分。一缕残阳从顶部两侧的天井照下,映在斑驳的墙面和破旧的楼体上,十分凄凉。曾经无比风光的建筑沦为这样的下场,到底怎么了,我们是做得太多了还是做的太少了呢?

 

 

汉口: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4——其他中资银行(一)

聚兴诚银行汉口分行的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路104号,大楼建于1936年,但因为战争等原因,工程几度停止,直到1951年才正式竣工。建筑共六层,由景明洋行工程师张境设计,汉口李丽记营造厂施工楼是中国建筑师在汉设计的第二座钢筋混凝土建筑,也是当时武汉非常瞩目的高层建筑之一,高度接近40米,呈现代派风格。立面强调中轴对称,三至五层中部外凸出半弧形阳台,丰富了构图,并与重庆总部大楼入口处外凸的楼体有几分神似。大楼现为武汉市机械工业协会驻地,部分房屋向外出租。

 

 

上海: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4——其他中资银行(一)

1919129日,聚兴诚银行上海分行成立,行址初设于河南路。1934年,银行购入了位于今汉口路与江西中路转角处的一块地皮。这块地皮原属于美国领事馆的建馆用地,但在1934年,美国领事馆租用了新落成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大厦,原来的地皮就出售给了聚兴诚银行。

1935年,基泰工程司为银行设计了新楼。受战争影响,大楼到第四层就停止施工了。从原设计图纸上可以目睹这座建筑在设计师笔下的尊荣。大楼高14层,沿两街转角的立面是11层。设计师充分渲染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屋顶为八角重檐攒尖顶蓝色琉璃瓦,塔楼为仿古钟楼,窗框下饰有精致的图案。入口处设计了飞檐门罩、斗拱。抗战胜利后,银行总行迁往上海,就在这座四层的建筑里办公。

八十年代,使用单位对建筑进行了增建,主体部分加到了11层,转角处为13层,但风格已完全简化,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建筑也仅仅有入口处保留了原本的设计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