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浅谈第二轮编修县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千秋志 2014-11-23

浅谈第二轮编修县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7-12-24 16:07:39 阅读1731次

              古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王丁钟
  
  县为我国基层行政建制单位,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战国时中国就有县、邑之制。从秦朝设置郡县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县志编纂始于两汉,后便延绵不断,随着县志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为此成为地方志书的基干。在我国旧时代,县志编修最为普及,除了少数边远或新置县治之外,每县必有县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编著各类志书8000多种,其中县志就有5000多种,占志书总数的70%左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方志学者都对县志如何编撰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许多文章。《实用方志编纂学》、《方志编纂学》、《中国方志学概论》、《地方志编纂与续修》、《新方志编纂概论》等等方志学专著也都专门论述了县志如何编撰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县志的特征,一轮修志的主要教训以及第二轮县志编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几点拙见。
  一、县志具有的基本特征
  县志的主要特征有三点即“三性”:一是综合性。县志记载的地域范围虽然不是很大,但其内容却包括方方面面。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横括社会、人文诸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涉及面很广。古今县志内容尽管有类目的多寡和繁简的不同,但内容富有综合性则是其共同具有的一个特征。二是基础性。当代中国是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政权,省、地、县三级修志。从中国地方志的总体构成上看,县志处于基础地位。清章学诚有“天下政事,始于州县,而达于朝廷”,“今天下大计,既始于州县,则史事责成,亦当始于州县之志”之说。旧时修志,诏令下达,一般都先修县志,再修省、府、州志。编修省、府、州志也得从县志中取材。当代三级修志总体进度也是县级最快,地级次之,省级最慢。因此,县志为地方志书之基础。三是连续性。县志具有连续性是指县志编纂活动代代相传,连续不断。除少数新建置县外,一般的县都有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多部县志,有的甚至多达十几部。其次是指县志的内容前后衔接。由于县志代代编修,所以历代所编县志在总体上就构成一部连续不断的县史。
  二、前一轮修志存在的主要教训
  前一轮修志,收获巨大,成绩突出,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是很值得吸取的教训。这些缺陷或教训主要有:
  (一)缺乏法制化和制度化的保证,人治的成分过于浓重。对于修志这么一项巨大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全国不但没有一个可作法律依据的中央文件,就连一个由国务院颁发的红头文件都没有。开展修志工作所依据的就是国务院办公厅所发的33号和47号文件。对全国志书提出具体规范要求的《全国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都只是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而不是由国务院颁布,这自然就显得力度不足。
  (二)修志机构领导体制不完整,关系不顺。在国务院,没有一个修志工作的专门领导机构。主持全国此项工作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由国务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与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只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这样的体制下,这个小组显然是很难发挥作用的。而实际上连指导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充其量只起到了一个联络和组织各地之间交流的作用。只有省级的修志机构比较健全,是政府的一级机构,对其市县修志部门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由于关系明确,体制关系顺,充分地发挥了组织、领导和指导下属修志的作用,工作实效是明显的。但也存在工作的不平衡。一些领导认识到位,工作力度就大些,工作开展就好些;而市、县级的情况就难同省级相比。由于当时没有国家正式法规的要求,市、县领导认识水平的高下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所修成的志书中,有些还存在较多的缺点,甚至还有较为明显的错误。其主要表现在:1、政治化和形而上学的诸表现。主要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修志指导思想随当时的政治口号的变化而变化。而在形而上学的表现,则主要表现在对新中国历史的记述,存在多报喜少报忧,记光明面充分,记挫折、失误和经验教训则不足,有些不从实际出发的公式记述,影响了志书的资料性和科学性。2、不少志书部门志的痕迹过于浓重,而一些没有专门部门管的社会问题,则较少记述。3、早期出版的一些志书中,重经济轻人文,而把志书写成了类似地方经济志。4、在方志研究中,对地情的研究不如对志书形式的研究。因而对地情特点突出不够,造成志书篇目形式的雷同。载录材料一般化,面上的资料多,典型的独家资料少,把事物发展过程记述得简单、笔直,只有结论、结果,没有过程、没有曲折,显得枯燥空泛。5、硬伤较多,文采和可读性都存在不足。6、多数志书没有索引,不注资料出处,不便于查找。7、一些传统的篇目不设,使许多有用的资料收不进来。8、体例上突破性的创新几乎没有等等。
  三、新一轮编修县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新一轮编修县志工作中着重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要注意反映基本地情和突出地方特点、时代特点和专业特点。历来县志都以内容全面系统而著称于世。一部县志将一地古今人、事、物分门别类,一一记载下来,概括了一地已知的全部情况,要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状,只须从中查阅即可。这个任务,是任何其他类型图书所承担不了的。由于县志内容比较全面,所以古往今来的许多人每到一地都要索阅当地县志。县志作为一级政区总志不仅全面反映基本地情,而且还要力求突出地方特点、时代特点和专业特点。如果新编县志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是记述一些没有特色的基本县情,那么其社会价值就很有限,也就很难体现了。二要进一步把记述重心下移和外移。回顾上一轮修志,应该说在志书内容大众化、社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还应该沿着大众化和社会化的方向进一步把记述重心下移和外移。也就是要求对群众不熟悉的高层行政活动的记述精要些,对群众熟悉的基层典型事项和先进事迹的记述明细些;对与群众关系不大的内向型事项的记述精要些,对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社会性型事项的记述明细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志书的内容更加贴近群众和社会,才能赢得更广大的读者群。三要争取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在前一轮修志中所形成的县志,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般都停留在高级资料汇集的层次上。现在开展新一轮修志应该努力提高志书的学术品位,力求把县志编纂成经世致用的资料性著述,使每一部志书都是一部学术著作,都是一部精品,这也是对新世纪修志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把县志编纂成经世致用的资料性著述,对于县级政区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就有必要去争取县外有关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一方面是争取方志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指导,另一方面是争取加强与修志工作关系密切的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联系。四要加强社会实际调查。上一轮编修县志一般都是采取重修与新编相结合的方式。在修志过程中,古代内容相对比较多,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前一轮县志编修主要是到有关史志、文献和档案材料中去寻找资料。现在是续修,对于县志编纂来说,其记述时段都是改革开放的近15年时间。在这15年时间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其中许多事情还没有形成档案材料。因此,在这样新背景下编修县志就不应该单纯依靠文献和档案资料,而应该注意做到文献和档案资料利用和社会实际调查的有机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