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香港,便利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真友书屋 2014-11-23

Mr.Why 说

一说到《志明与春娇》,Mr.Why依然对那句“抽了会阳痿的绿好彩”念念不忘。他们去的那家7-Eleven似乎也因此大放异彩。Mr.Why的好朋友Vincent Ku今天就来谈谈香港人眼中的便利店。


2010年港产片《志明与春娇》其中一幕:在后巷抽烟混熟了的张志明和余春娇头一次约出来“打发时间”,一起走到便利店买烟,正是见微知著,他为她要了香烟架上左边第二排第五包的“抽了会皱皮的幼卡”,她为他要了香烟架上右边第三包的“抽了会阳痿的绿好彩”——所谓“幼卡”是原是R.J. Reynolds出产的香烟品牌Capri,因为烟身较一般香烟幼细(直径17 mm,一般是直经25mm),所以有个昵称叫“幼卡”;“绿好彩”就是美国出产的绿色盒Lucky Strike,薄荷味;至于“抽了会皱皮”与“抽了会阳痿”,是指香港政府强制烟草商印在香烟包装上的健康警告画片。然后,就像现代即食文化下的所谓情侣,经历过暧昧不明似是而非恍惚吃醋的样子,就在香烟加价的前夕,他们又在同一家便利店遇上,然后一起搜购尚未加价的幼卡和绿好彩。


电视剧里的港湾道7-Eleven


身边很多朋友,不论在香港抑或广州还是上海,都喜欢《志明与春娇》这套电影,认为反映了时下的即食文化,从前渴求的一生一世传统价值观似乎慢慢消失,基本上用来打发时间、无甚计划的“拍散拖”成为现代人感情生活的方程式——研究social studies的甚至可能会归纳到一夜情流行的因由——但对于我,《志明与春娇》最让我有共鸣的,居然是那家便利商店,有段时间上班途中几乎天天经过,冬日买暖烘烘的维他奶,夏天买清凉冻饮,还有无数报纸杂志,都在这里。


那家便利商店是7-Eleven,从google地图上可以搜寻到真身,地点就在湾仔近会展和码头的港湾道,周围店铺不多,颇有空间感,所以是港产片和电视剧的热门外景地点——镜头外的剧组和器材可以有地方安置,路人也不算多,镜头要集中在主角身上也不难。


google地图真实街景的港湾道7-Eleven


香港的便利商店文化,始于1981年四月初,由香港牛奶公司取得授权,在跑马地成和道开设第一家7-Eleven,渐渐成为香港人生活中不可缺的商店。一旦熟稔,亲昵又合乎广府话文化的昵称油然诞生,比如“七仔”和“些粉”。这种地道港式叫法,换了口音甚至方言去称呼时,犹如港产片和港剧配上其他语言一般,那分亲切老友的感觉立刻打了折扣。


当然,“七仔”与便利商店其实缘起美国,譬如在公路上加油站或diners式食店旁边不起眼的小商店,售卖货物种类多元化,自雨伞雨衣太阳帽,到牛奶汽水薯片,甚至墨镜面包螺丝刀桶装电油一切与民生相关物资的商店。当公路修筑到穿州过省四通八达时,这些小商店为开长途车的司机旅客提供方便。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原本在美国德州做冰块生意的Southland Ice Company发现兼营杂货的小商店有利可图,于是改组为Southland Corporation, 在德州开设了廿多间这样的小店,后来有位店长从阿拉斯加买来一根印地安人的图腾柱杆(totem pole)竖立在店外,以广招徕,其他店长相继效法,于是就有图腾商店(Tote'm stores);1946年二战结束复员,军人逐批回国,图腾商店为配合新近回国的潜在客人而将营业时间延长为早上7点至晚上11点,商店易名为7-Eleven,方便记忆上口。七十年代中,“七仔”登陆日本,七十年代末登陆台湾,八十年代初登陆香港。


三十多年来,除了7-Eleven,还有Circle-K也在1985年的香港开业,还怕circle一字绕口,改了个中文名叫“OK便利店”。如今,两家企业在香港已拥有逾千间分店,从罗湖一入境,就能一眼看到有这两家宝号并存。



便利店越开越多,固然是因为深入香港人生活,从而深得人心——假设在西贡要为八达通增值时,到底是去地铁站方便还是西贡市墟的便利店方便?夏天走在路上酷热口渴时,到底是往便利店买冻饮方便,还是找家茶餐坐下来方便?从美国返港时差尚未适店,深宵忽然心血来潮想吃咖哩鱼蛋时,到底会心痒痒等翌日中午小食店开门营业,还是直奔便便利商店?看到八卦杂志特封面标题,到底情愿在便利商店翻一下才决定买不买,还是在书报摊做此事?甚至如剧集《使徒行者》般,男女主角情到浓时,到底是往哪里买安全套--答案其实都显而易见,便利店分店多,货品种类也多,而且二十四小时营业,实在是“便利”得很。


便利商店,乍看是家装修明亮干净的现代化的小型士多办馆(编者注:士多即store,小型商店;而办馆是比较大型的商店,有时兼营代理批发),实则蕴藏了现代社会里所谓的“即食文化”。即食文化的讲法源自方便面:只需注入滚烫的热水,盖好焗三分钟,就能方便快捷地填饱空虚的肚子,毋须求讲求面条是否手打,汤汁是否够火候,面码切得是否幼细。在追求快捷的原则下,方便和简易的态度就是即食文化的写照。


在便利商店出售的产品,大多数都属于“即食”并“即弃”的类别:饮品冰淇淋、微波炉点心、报章杂志零食方便面、散装香烟,都是即买即用。口渴买包柠檬茶,由打开冰箱到付款,只需一分钟不到的时间,相比起到茶餐厅,不计等位,从下单到水吧冲制到奉上面前所消耗的时间,省下数十倍,完全合符现代即食文化的快捷特质。


而且廿四小时通宵营业,比起旧式士多办馆方便得太多,为年轻一辈在看电影闲逛喝酒这些夜生活中间,多提供了一种没有时间限制的方便:就算在凌晨四五点加完班回家途中时想买些吃的来果腹,也不愁食肆已经打烊/还未开门。这种通宵营业方式,也正是以追求方便为本的即食文化特色。


此外,服务多元化和个人化,亦是便利商店文化盛行的原因。1997年九月,电子收费系统八达通面世,当时只能在地铁站和火年站充值,假使居住或上班的地方不在铁路沿线,那就还是得照旧用“辰砂”(港式粤语,形容铜板辅币)。后为了便民,全市的7-Eleven和Circle-K不但能提供增值服务,还可以代替现金进行消费。除此之外,便利店还具有手机充值、代发传真、缴费、上网等服务,根本是个“一站式服务平台”,令香港人的生活变得轻松简易,这也是旧式士多办馆望尘莫及的地方。


跑马地的7- Eleven


便利商店文化的兴起,说穿了就是商业化社会下衍生出来的产品:商业化的环境以崇尚效率为上,“时间就是金钱”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金科玉律,人人都希望可以花最少时间来完成最多的事情,提升效率,从而寻求更多利益。渐渐地,这种商业思想和其引伸出来的行为,被潜移默化至日常生活层面上。如果以便利店的多寡来作为即食文化盛行的一个指标,我们就可以发现,香港、台湾、日本和美国这些高度商业化的地区,都是便利商店盛行的地方;甚至内陆比7-Eleven 更常见的日系便利商店Family Mart,一样是经济发展出即食文化的催化剂,明显也是大势所趋的社会大潮流。



 

关于作者

Vincent Ku@HK:電台开咪,杂志專栏,繙译剧本。
陈意心@SH:独立导演,独立音乐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