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教学模式是个体化的,更是多元的

 智夫勤 2014-11-24

教学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定是主体性的,也就是说它是基于具体的人的。作为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一套看家本领,这本领于他而言就是他的模式。同样不同的学校有它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也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尽管如此在一所学校,一个学科,不同的主体自然会有不同的模式。要求一个学科,一所学校,一个区域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就是“模式化”,模式化就是不承认教学主体的反教育的意识和行为,是应该改警惕和批判的。

  杜威早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就对教育的的模式化问题进行了批判,他这样告诫我们:“教育者应该注意到个人之间存在的不同;他们不能将一种模式和类型强加给所有学生”。“教育应当使人都具有学者、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精神,不论他们的职业兴趣和目的如何。但却没有道理认为一种思维习惯就比另一种优越,也没有理由强制地将实际型的转变为为理论型的”,从思维的层面来看“每一个人都有这两种能力,如果这两种能力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么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更有效更快乐”。“教育的目标应该保证两种思考态度的平衡融合,并充分考虑到个人的性格,不能阻碍和限制他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下许多教育专家尤其是那些从事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教研员们,恐怕并不是不知道人的思维的具象与抽象的两个方面,居然不遗余力,罔顾实际地参与推动教育的模式化运动。

  孙隆基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谈到这样一个观点,这就是中国人是“反对生命”的,这个观点或许可以从文化层面来理解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建构和推广“模式”的问题,孙先生的观点是中国人“所反对的其实是‘个体’的生命,而这样做之目的,则是为了制造与养育肉体化的生命服务”。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是容不得个体的精神独立的,因为中国文化中是没有合法的“个体”观念的。正应为如此步调一致才有市场。

  回到当下的教育生态来看,热衷于模式化,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效率崇拜在作祟,或者说简单化思维使然,它一方折射出研究人员的浮而不实和部分教师不愿意付出精力去研究教学,又想一劳永逸的风气。从另一个层面讲,也是一种长官意志与媚上文化的具体表现,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嘛!

  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每个个体是要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或者某一的“模式”(比如不同的语文教师教同样一篇课文,有的朗读有味,有的板书漂亮,有的课件做得精美,有的甚至还能唱、能跳)。但人的个性化告诉我们,即便是具体到个体的人他也是多元的,变化的。正因为生命是多元的、变化的,必然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多样化,而不是刻板化的、模式化的。模式的张力在于结合每个人、每个学科、每所学校的实际,让其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换个角度说,模式,从来都是课堂教学的多元阐释,是具有生长的、发展的和改善的生命的。模式,不是为了统一而存在,而是为了兼容并蓄,进而使我们的教育充满张力和活性。

  如果不理解这些,我们只能在南辕北辙的路上,越走越远。(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凌宗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