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水-温

 风声之家 2014-11-24
温阳补肾治肺癌) 
冯某,男性,68岁,退休工人,住院号71006,诊断:原发性右肺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患者素有慢性咳嗽史四十余载,逢冬遇寒即发。1984年3月,出现咳嗽发热,摄胸片示右下肺阴影。经抗 
菌治疗后热退,然咳嗽仍作,痰少。因素有咳喘史而未予重视。1985年7月22日,因咳嗽,右肺块影而诊断 
为右肺癌而入院。入院后,痰中找到鳞癌细胞(涂片号85—505),入院时,面色咣白,咳嗽,痰薄清稀, 
畏寒肢冷,时有低热,背部督脉之位,寒意彻背。诊之脉象浮取则细,沉取则无力。刘师认为,此属阳虚之 
体,阳气失于温煦肌卫,卫阳不固,感受寒邪,证属本虚标实。若祛邪而不温阳,则阳虚而何以祛邪;若温 
阳而不祛邪则阳气虽复而外邪亦一时难出,故宜标本兼治,施以助阳解表法,使正气内强,祛邪外出,投以 
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出入。生麻黄6克,熟附块6克,北细辛2.4克,法半夏9克,广陈皮9克,苦杏仁9克,炙 
甘草6克。上方三剂,背部微微汗出,汗液粘腻如油,背部寒意略减。但仍为面咣肢冷、咳痰清稀,动则气 
急,苔薄白而淡,脉细转沉。外袭寒邪有驱散之势,体内阳虚尚无恢复之象,虑过于发表有耗伤阳气之弊, 
原方改生麻黄为炙麻黄,增补骨脂12克,菟丝子12克以温肾纳气。上方服用两周后,形寒肢冷,十减五六, 
唯胸闷如塞、胸膺不舒,心悸不宁,胸背牵掣不休,大便不畅,语言低沉,面色咣白,苔薄质淡,脉象依然 
沉细。此为阳微阴盛,痰浊上泛,弥漫胸膈,胸阳被遏,失于宣展,治宜通补兼用,取《金匮》枳实薤白桂 
枝汤出入。生晒参9克(另煎)、薤白头9克、全瓜蒌30克打、江枳壳9克、川桂枝9克。上方服两周后,胸闷 
心悸十减七八,然形寒肢冷则有增无减,并小便清长、夜尿频频,背部寒冷,重衣厚被而不温,午后时有两 
颧潮红,手心烦热,苔薄质淡,脉沉细,病久及肾,肾阳亏损于下,虚阳外浮于上,非温补肾阳而不收功。 
投以《金匮》肾气丸出入。熟附块15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15克,云茯苓15克,福泽泻6克,牡丹皮6克, 
肉桂心5克后入,大熟地15克。上方服用半月后,尿频有减,背部寒冷也明显减轻,午后稍有颧红,舌脉象 
如前。药已中病,上方随症加减服用近二月,病情稳定,然背部寒冷从未消失,脉象仍较沉。以后形寒肢冷 
又加重,至气温最高达30℃时,身穿毛衣复盖厚被,仍感背部彻冷如浇冷水。即使以热水袋热敷背部仍不 
温、面色咣白,语言低沉、倦缩而卧、苔薄脉沉细。一派命门火衰之证,非药不对症。而病重药轻也。故非 
温阳重剂而药病不愈。熟附块30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12克,牡丹皮6克,肉桂心5克后入,熟地24克, 

砂仁3克后入,鹿角霜9克,台乌药9克,干姜3克,灵磁石30克先煎,淮牛膝12克。上方取附桂姜同用,并 
投以血肉有情之品鹿角霜,集大辛大热之品为一方,配以熟地、丹皮,并以灵磁石、牛膝为辅,浩浩荡荡、 
直达病所。药性之温热,在治肿瘤方中确系鲜见。患者上方进服后无明显口干伤阴之症。一周后背部彻冷渐 
减,小便日趋正常,以后减附子为15克,去干姜,服之三周后病情稳定而出院。患者住院期间多次复查胸 
片,病灶稳定。又未发现远处转移,免疫功能检查,巨噬细胞吞噬率由35%提高到48%,ERFC由48%提高 
到63%,免疫功能明显改善。 
按:本案例乃根据“热病重舌,杂病重脉”,辨证过程中,抓住患者脉沉一症,参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 
面色咣白,舌淡等症。辨证本病为阳虚之症。随之病变由表及里,由上而下,最后针对一派命门火衰征象, 
治则紧扣病机,大胆果断地使用温热药,直至附块使用30克并与桂姜同用,温热之强,可想而知,使病情转 
危为安,取得满意疗效。本例肺癌在治疗过程中,无一味所谓抗癌的清热解毒药,说明中医治疗肿瘤必须以 
辨证为主,本案如只注重辩病而妄投寒凉之品,势必使已虚之阳更为衰微,犯“虚虚之戒”而病情不能收拾。 
本案最后取《金匮》肾气丸收功,乃取其阴中求阳法。该方为阴中求阳之典型。药物配伍严密,刚柔相 
济,补泻结合,熟地配附子为补而不腻,附子配熟地为温而不燥,两药相配药效持久而不衰,正如张景岳所 
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正气已经受损,且年逾花甲,肾气渐衰。肾阳亏虚,脾阳不振,水 
湿内停,久而成积。如张景岳曰:“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既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 
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水性阴寒,必得阳气温化蒸腾方能上下通达。故方中用葫芦巴、仙灵脾、菟丝 
子、木馒头温振肾阳,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以温肾健脾为主,兼以利水之法,通达三焦,畅条气机,有利 
水肿之消退,其中猫人参、川椒目、陈葫芦利水消肿作用较强,尤其是猫人参为治癌性胸腹水的常用之药, 
用量一般为30-60克,有重用至120克者,效果较好。并以蜀羊泉、土茯苓、龙葵、半枝莲解毒消肿,扶正 
以助祛邪,祛邪而使正安。

------------------------------------------

原方加山萸肉12克,再服14剂,述动则气促,上方加蚕蛹12克。服14剂后,气急缓 

------------------------------------------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说:“气短以息,身动则喘,此下元已 
虚,肾气不为收摄。”故于8月9日起改用温肾纳气,解毒散结法,药用菟丝子、木馒头温阳补肾固精,逐渐加 
入山萸肉补益肝肾,蚕蛹、补骨脂温补肾阳,以助纳气。并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品,诸药合用,药达病 
所而奏效。

---------------------------------------------------------------

案二十:(甘温除热法治癌性发热验案) 
李×× 女性 51岁 
患者1994年4月12日于上海市肺科医院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癌肿已向胸膜广泛转移,并侵蚀胸 
壁,伴有胸水,未予切除,病理示:右上肺腺鳞癌。1994年5 月16日收住入院,予中药益气健脾解毒法治 
疗,病灶基本稳定。住院期间于1994年8月中旬出现午后发热,38度左右,无感染征象,考虑系癌性发热, 
予消炎痛肛塞,时有效,但午后发热未能控制,伴有咳嗽,咯少量白痰,神疲乏力,怕冷,纳差,舌淡苔 
薄,脉细等症象。辨证属中气不足,虚阳上浮,治拟补中益气,升清降浊法。药用: 
生黄芪30克 升麻9克 柴胡9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 陈皮9克 甘草3克 干姜3克 
大枣5枚 
服药7剂,体温即恢复正常,咳嗽有减,怕冷消失,症情明显好转。 
按:甘温除热法为元代李东垣首创,他根据内伤发热病中“火与元气不两立”,“脾阳升则阴火降”的病理机 
制,以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认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本例患者癌性发热,伴有神疲乏 
力,怕冷,纳差等中气不足之征象,以黄芪补中益气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用 
柴胡、升麻协同参、芪升举清阳,重视辨证施治,以达“甘温除热”之目的。

---------------------------------------------
(食管癌治验) 
陈×× 女 性别 60岁 初诊:1998年8月 
主诉:半年前发现"食道癌"在外院行放疗后二月,现乏力肢软,头晕,口干咽燥,胃纳欠馨,大便量少,小便调 
畅,拟诊"食道癌姑息放疗后"收入院。 
诊查:形体廋小,肌肤萎黄干燥,唇甲色淡,舌质淡红而黯,舌体干燥有裂纹,苔光,脉细数。 
辨证: 痰、气、瘀、毒内结于食管日久形成癌瘤,复因放疗之热毒耗伤阴液,津枯则血少。 
治法:拟滋阴润燥,清热解毒 
处方:南北沙参各30克 生地30克 麦冬15克 金石斛15克 白芍9克 八月札12克 玉竹12克 半枝莲 
30克 扁豆衣12克 淮山药15克 阿胶(另烊冲)9克 
二诊:服上药十帖,乏力头晕均有减轻,口干舌燥明显好转,精神转振,舌质淡黯而润,苔少,脉细数。 
辨证:津液未复,余毒未清 

治法:滋阴清热,化瘀解毒 
处方:北沙参30克 生熟地各20克 八月札15克 丹皮6克 当归12克 蜣螂虫6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半枝莲15 
克 银柴胡24克 全栝楼30克 山萸肉12克 鸡内金12克 
三诊:二周后诸症得减,唯觉痰多色白,胸骨后作痛,舌暗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阴血得养,正气渐复,邪毒未尽 
治则:扶正祛邪并重,滋阴解毒,化痰祛瘀,消肿止痛 
处方:上方加用干蟾皮6克 生马钱子3克(打) 失笑散6克(包) 天龙6克 
随访三月,症情稳定。 
按:食道癌中医属“噎嗝”之范畴,多因“痰”、“毒”、“瘀”互结,日久化热耗伤津液,本例复因放疗,劫夺 
阴津,则阴更伤,而食道癌未根治,邪毒未去,刘师采用先扶正,后祛邪之法,扶正与祛邪的侧重点逐渐转 
变,并与病机变化丝丝入扣。一诊时,阴津耗伤虚象明显,故以滋阴扶正为主,仅用一味半枝莲以清热解毒 
祛邪;二诊时,津液未复,阴血得充,尚能受攻,故方中加用白花蛇舌草、蜣螂虫等解毒化瘀;三诊时,仍 
以滋阴培本为主,但加用了干蟾皮、生马钱子以化痰、活血消肿止痛。从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体现了中医“治 
病必求其本”的特色。 
--------------------------------------------------

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明确指出,依据“症状反应”:“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即经方用药是根据“症状反应”,而时方是源自《内经》的病因病机、经络脏腑。
  后世因不能正本清源,误于王叔和在《伤寒论》序中加入了“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内容,故认为中医的理论都来自《内经》,以至于认为中医治病都要依据经络脏腑、五运六气,甚至提出:“不明经络脏腑,动手便错”来对待经方用药,对此,徐灵胎以专论批判,明确指出:“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实际明确了经方不同于《内经》的理论体系,即不是用经络脏腑、五行运气理论,而是用八纲、六经。

-----------------------------------------------------
老人虚冷便秘,尚可用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药物组成为半夏、硫黄,其中硫黄性大热,能补命门火衰,推动阳气以疏利大肠,佐半夏之降浊,药简力专。如无成药,亦可于方中加硫黄1~2克冲服。冷秘尚可用附桂八味丸,加肉苁蓉、当归、锁阳,或用四神丸、理中丸等加味治疗。

-------------------------------------------------

张泽生老中医治疗便秘经验如何?  
  张师认为,便秘一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肺与在肠相表里,便秘一证,虽责其肠胃,然与肺息息相关。盖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弱,则大便传送无力,病者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神疲气短,咳嗽无力,张师常用补肺汤加减,以黄芪、党参、当归、紫菀、杏仁、火麻仁补益肺气,传送腑气。若系痰浊窃踞胸中,胸阳失展,浊阴不降,症见大便干结而胸膺痞闷,咳逆牵痛,脘腹胀痛或连胁背,嗳气泛恶,舌苔白腻或黄而厚腻,脉象细滑者,常用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宽胸豁痰降浊通腑。脾胃乃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清阳之气不能输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气不能排出。若老年之人,症见面色白光白,神疲气怯,腹部肛门坠迫,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虚坐难以得便,舌淡嫩,脉虚。张老认为此为元气耗伤,气虚下陷所致的虚秘,浊阴不降而清阳不升之故,欲降浊必升清,常以补中益气汤加郁李仁、麻仁治疗。若兼胸闷加桔梗、杏仁开肺润肠;血虚加黑芝麻、油当归养血通便;腰酸加苁蓉、杜仲补肾润下。胃属阳土,喜润恶燥,或为久病,胃阴受损,或为热病后期,津液被灼,燥土不司其任,肠中失润致便秘,口渴喜饮,脘嘈似饥,隐隐作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张老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加减治疗,选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生地等甘凉濡润之品,加入火麻仁、郁李仁、蜂蜜濡润滑肠。肾主水,乃胃之关也。若病及下焦,精血耗伤,真阴一伤,五液必燥,肠道干槁,此属虚秘,与阳明腑实之实秘截然不同,故不可妄行攻下,张师常以玄参、麦冬、生地、麻仁、知母、阿胶、首乌等壮水增液。若真阳亏损,不能蒸化津液,温通肠道,患者肢冷面青,舌淡苔白滑,当服半硫丸温通寒凝而开闭结。
  案例:张某,女,52岁,1963年9月18日初诊。常年出差在外,饮食失调,起居无常,便无定时,屡欲登厕,环境不便,强行自忍,移时则大便干结,自服番泻叶,一时轻松。服牛黄解毒片,初期得便腹中尚快,停药则便秘不能,已有四五年之久。自觉肛门下坠,有时虚坐一小时许不能得便,面色不华,饮食无味,舌淡苔薄,脉象细弦,此属饮食劳倦,中气本伤,再服苦寒泻下之药得便以图一时之快,中气更馁,清阳下陷,大肠传导失司则浊阴自结。药用: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油当归10克,全瓜蒌15克,升麻5克,炒柴胡5克,炒枳壳6克,麻仁丸12克(包煎),五剂。肛门下坠渐减,再以上方服用半月,便通纳增,渐至正常。
  按语:病人年过半百,已入老年前期,体质虚弱,又患便秘之证,病之日久,治时不思辨证用药,而妄投苦寒泻下之品,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运化乏力。治宜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以参芪之健脾益气,可谓“塞因塞用”,升、柴、枳壳升清而助浊降,麻仁丸润肠通便而助脾之动化之效。诸药相合,共奏益气健脾,升举清阳之效,实为治本之道也。

---------------------------------------------------

何为温阳通下法?  
  本方适用于肠胃寒积里实,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腹痛得温则快,或下痢久而不止,脉沉紧者。
  本法常以辛热药为主,适当配伍泻下药而成,用附子、干姜祛除寒邪,配大黄、芒硝攻下里实。因温热药的剂量多于寒凉药,泻下作用仍然存在,但苦寒之性去,可达“去性取用”之目的,这是本类方剂配伍的一大特点,药后可使寒积散,积滞行,大便通,腑气畅而病愈。
  本法常用方剂有大黄附子汤、三物急备丸、温脾汤(大黄、附子、干姜、甘草、党参)等。常用治急性肠梗阻、术后肠胀气、食积、幽门梗阻等属寒实者。


---------------------

气虚便秘:病机在于肺脾气虚,运化失职,大肠传导无力。治宜补气健脾,常用黄芪汤,其药物组成:黄芪30g,陈皮10g,麻仁15g,白蜜10g。本方以黄芪峻补肺脾之气,为君;以麻仁、白蜜润肠通便为臣;陈皮理气为佐。气虚下陷脱肛者,可加升麻、柴胡、桔梗、党参,协同黄芪以益气升陷。肺虚久咳短气者加生脉散及紫菀、白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气虚日久,服上方不效者,宜兼补肾,可用大补元煎加味。

-----------------------------
.不论西医中医,温病派也罢,经方派也罢、开刀、放射线、气功都行,若不能令人双足发热、睡眠正常、食欲开、二便利者,就是不行,反之就都可以作。【也就是达到前面所说的健康标准。】

传统中医学强在以简驭繁,辨证论治,根本不在乎病名,端在医者运用存乎一心。当学者以为中医药典越厚即是进步,病理论述推陈出新即是进步,则陷于西医窠臼而不自知。孰不知中国文化强在归纳法,故万变不离其宗,而西学重在演绎,所以书本越来越厚。病人越来越多。【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好的中医看病是在用归纳法,而西医看病却在用排除法,西医的病名已经太多了,今后将更多。】

一种药要吃一辈子才能压的住症状,就不算治好,以此观之,西医的不治之症太多。【如果西医对你说你需要终身服药,这意味着你的病他们治不好,你永远是个病人。可怕的是这句话西医说得越来越频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