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更好理解孩子的成长?(一)

 guooqqoo 2014-11-25

如何更好理解孩子的成长?(一)

  为了使孩子成才,父母往往在早期教育上加大投资,背诗歌、学外语、学识字……。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但是,在关心孩子成长需要的同时,父母切莫忘记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要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父母的爱心恰恰是最好的早期教育。正如没有父母的喂养,婴儿就不能存活,没有爱心的教育,婴儿的心理成长也会留下遗憾。

  随着婴儿第一声啼哭,新的小生命降临了。父母满心欢喜地将所学的育儿知识全都派上了用场,比如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等。当然,父母也不会忽视智力开发,比如音乐、美术、舞蹈、玩具等。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父母的照顾日益精细,总希望孩子聪明可爱、身体健康,于是各种益智、增高等产品越来越受到父母的青睐。实际上,婴儿的生理发育由自身的体质或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育同样如此。爱心就是尊重这种发展规律,给婴儿足够的发展空间。

  孩子的心理也在成长

  一岁的孩子几乎没有能力忍受挫折,忍受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如果遭受挫折将会大哭大闹或者情感漠然,因为它无法在心理上将自己与母亲的身体做适当的分离。相反,如果在3岁儿童身上,就可以容许这样的分离,也能耐受与挫折有关的紧张状态,至少会持续一小段时间而不会过度焦虑。另一方面,如果一岁的儿童与母亲分离而没有明显的焦虑,则透露出这个婴儿可能和母亲的关系失败。同样,如果3岁儿童无法与母亲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分离,那么他至少在控制焦虑紧张情绪上是失败的。同样,6岁与16岁儿童相比,则有更大的差异。

  儿童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成长需要。爱心妈妈应该相伴在婴儿左右,尊重并恰当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一岁以内的婴儿需要妈妈全心全意的陪伴,每天都看到妈妈的笑脸,让孩子感到安全。3岁的孩子就需要训练与妈妈的适当分离,了解妈妈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有的孩子无法耐受这种分离,那么妈妈必须尊重这种事实,慢慢让孩子学会与自己分离。

  不要强求与书本吻合

  有的妈妈也会认真阅读各种书籍,知道孩子不同阶段应有的表现,如果自己的孩子未能按部就班地出现这些表现,就会焦虑不安,通过其他方式给孩子施压。父母受累,孩子受苦。是不是满足了大人需要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相反就是坏孩子呢?父母亲的爱心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我们不否认天底下父母的爱心,可是扪心自问,检查一下我们的爱心是否真的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益。6岁的孩子上学了,喜欢玩,不知道学习,父母就给孩子施加很大压力,不允许他们玩。可是6岁的孩子就是处于一种只知道玩不知道学的心理状态,一味强迫孩子,不如先满足他玩的需要,如果强求的办法不奏效,不如不用。家长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如何才能又玩又学。其实这也是一种接纳、包容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