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西方对透视的态度

 一个没用的老人 2014-11-25

东西方对透视的态度  

2014-07-10 09:07:32|  分类: 艺术类 |举报 |字号 订阅

东西方对透视的态度 - 潜心楼 - 潜心楼视觉日记
 
        在对东西方绘画比较的时候,经常被提到的是中国画不注重透视。这一点已经成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其实这样的区分是非常表面化的。所谓透视,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讲究“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这里体现着古人对透视的理解。这也是中国传统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风景画对所谓焦点透视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是在16世纪,而中国早在九世纪就已经在绘画中运用这种技法。而这种“三远法”的产生更多地体现着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文关怀。中国画家不是不懂焦点透视,但是中国传统还忌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焦点透视素不被中国传统所看重并采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介绍宋代的李成用焦点法,“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奚落他不懂散点透视的妙处,云:“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
        从视觉感受角度来看,西方严谨的焦点透视确实更合乎情理。西方绘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都很真实,甚至给人的印象触手可及。他们按照焦点透视的法则,一丝不苟地表现对象,务令画面真实可信。而反观中国画则不然,中国画在对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感很显著的东西表现上就不那么精准了,而擅长表现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的东西。如果表现庭院深深或凭栏眺望的景致时,则曲廊洞房山川林莽尽行表达,像在半空中所见;而且不是一时间所见,像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这说起来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理念很接近。立体主义的理念是追求以诸多角度来描写对象,以此对所表现的对象做最为完整的表达。听上去意思差不多。但从实际效果看,中国的三远法比立体主义还是要客观得多,也更接近视觉习惯。所以中国画的手卷,比如王孟希的《千里江山图》山水连绵数丈,好像坐在火车里所看到的窗外景象,虽然整体不符合透视,但处处都是完整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上看见的,在地面上看到的前后掩映被化于无形。仔细想来,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的古人作画如同作诗填词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景随情迁,断不受透视法的拘束。因此我们没法用西方焦点透视的法则来衡量中国画。 中国的绘画表达的是中国古人对透视的理解和运用,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精神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比较东西方绘画内容方面,我们能发现西方是宗教至上的,教会主宰一切,艺术家大多靠教会资助,所以题材上不用说是宗教为主的,在技法上同样要以教会的标准来厘定。而中国画的题材就超然多了。在中国不管是儒家,玄学,佛教还是道教都是崇尚自然、恪守心象至上的。这大概也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对待透视的态度,更唯心,更放达也更率性而已。但绝不是不重视透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