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心脏为人体阳中之太阳?
从《内经》关于“心者,为阳中之太阳”研究其象学说的意义
我们在研究《内经》之象时,应该明白《内经》之象就是易学之象的具体应用,就要明白易学之象的意义是什么?
一、关于易学之象的意义
象,在于《周易》,就是易学最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用形象,比喻,比拟、形容等字词、句子以文学形式,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以及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用最形象的方法,将其特点、形象、外貌、功能,神态、运动状态、用处、变化形式、变化过程、特点、变化规律等等形象的表示,阐述出来,使没见过此事物的读者,就如身临其境,或者亲眼目睹一样,感到事物存在的逼真形象,就是易学之象。正如《易·系辞》曰:“圣人有一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也者,象此者也。”其意思是:“圣人将见到的天下那些深奥的道理,以及事物的形象,用适宜的方法将它们的形象模拟,形象的形容出来使其与具体事物的形象相象,相似,相同就是象。”“所以说八卦六十四卦就是具体事物或意义的象征。”“象,就是象这种事物的样子或人物形象的意思。”“所谓象,就是象此种事物或者与此种事物的意义相似相象象形的意思。”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关于易学的文学之象,也就是易作者写作《周易》的文辞时和我们解释《周易》时所要应用的易象,关于《周易》的预测之象,又有其预测之象的深刻含义,这不是我们研究的范围,所以就不必赘述。
易学的这种文学表现手法主要用于六十四卦,其次就是《易·传》的内容。《易·传》以阴阳作为天地万物运动状态的象征性归类;以五行作为万物功能状态的象征性归类;以天干地支作为事物在不同时空中运动形态的象征性归类。这是易学之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就是用具体的形容词,比喻句,字词对具体的事物特点的形容、比喻性象征。易学用象这种文学表现手法,表示阐述了易学文化的多种经典意义!易学之象的经典意义,就是一种方法论,这在以前的的相关问题中,已经作了明确探讨。
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内经》的医学之象;《内经》之象的含义就要比易经之象更具有实际的医学意义。
二、关于《内经》之象的意义
传统医学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类象的应用达到了极致,使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于医学理论的各个体系;将五行理论作为人体五脏名称、及功能状态和阴阳属性的象征;将天气的变化规律用阴阳来概括,并用三阴三阳作为天气风寒署湿燥火,在不同时空中阴阳之气所占比重的表现方式;用五行作为地之阴阳的归类;用天干地支作为表示时间的工具。
《内经》将五行与人体五脏相合,以象征人体脏腑功能的阴阳属性,而创立了藏象学说,以此来研究脏腑功能与人体生理、病因病机,疾病的表现形式及治疗方法;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如何?”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时之胜,各以其气命其脏”。
这是《内经》关于五脏生理功能之象的具体描述,《内经》藏象之意,通过对经文的分析,可以认为,藏象,包括人体内脏与藏象二个方面的含义;
所谓脏,就是指脏腑,也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所类比的肺金、肝木、肾水、心火、脾土,以及五脏所主的六腑,大肠,胆、膀胱、小肠、胃、三焦等六腑的生理功能。
所谓藏象,就是指脏腑深藏在人体内部,但是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的某些特点反映于外部的征象。这些征象通过人体面部颜色的变化,人体脏腑肢节在面部分布部位色泽的变化,以及五脏所主之具体器官、部位功能的变化,分辨人体脏腑的生理的、病理的、病因病机变化;通过脉象的变化现象,分析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通过肢节,骨度,测度人体脏腑的大小,偏正,坚脆以辨别人体对疾病的感受性;并且通过司外揣内和揆度奇恒,望闻问切综合来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测度疾病的轻重深浅,研究疑难杂症,以确定诊断和确定有效治疗方案。也就是说藏象具体包括了五脏功能与五色五味五官七窍之象;脏腑功能与肢节骨度之象;脏腑功能与面相学;脏腑功能与脉象;藏象与司外揣内和揆度奇恒等等;正如张介宾所言:“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象。”
这就是藏象的主要内容;并且由此而衍化出与五脏相关的五脏六腑之疾的各种表现形式。如;五脏疟,五脏风、五脏疼、五脏痹,五脏痿症、五脏厥症等等疾病的表现形式、症状,病因病机,这也是藏象学说的具体体现形式,也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
三、关于《内经》“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的意义
(一)关于“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的意义;
《内经》这些理论,就是用比喻,形象的词语,首先将心脏功能的重要意义表示出来;其二,就是心脏内在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表现在人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特点表示出来;其次就是将人体心脏功能旺盛,平和、以及疾病时表现在面部色泽的特点表示出来,以使大夫在诊断疾病,评脉时,一面听取患者的叙述,一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而综合诊断,以及通过观察人的面色,就能知道其人的心脏是否健康!
1、“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的意义
(1)心脏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器官,生命的根本,在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为机体各组织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心脏一旦停止跳动,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这一点,无论在何种医学,心脏对于生命的至关重要的意义是一致的。
(2)心是生命的根本,是人精神思维的基础;也是人精神思维的枢纽;若是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停止,则意味着思维和生命就终结。
(3)“神之变”应该含有几种意思:其一,是指心脏功能的重要性,心脏停止跳动,生命终止,人的一切活动都没有了,神情,神志,精神都不存在了。
其二,是指心功能的旺衰对人的神志精神的影响;这也是指心气的旺衰所引发的病变的表现形式;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心气实,则笑不休。”心气虚,是指心阳虚,心阳虚是指心脏功能不及,阳气生成不足所引起的病变;心气实,是指心阳盛,心阴虚;是指心脏功能过于旺盛,阳气生成过于旺盛所引起的精神情志病变,是谓心气实,心阳盛。
(3)“神之变”,神是指神志,神情,神态、精神的变化;神志,神态、神情、精神是心脏功能正常的重要标志;在通过人体生命方程式的研究中发现,心火旺盛者,常有心慌心悸、心神不安、坐卧不宁,睡眠不好,五心烦热的体征;而且研究发现,心火亢盛者,心烦不宁严重者可致精神失常;而心气不及者,常有头晕、无力、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等体征。所以”神之变“,就是由于心气的旺衰平和的不同,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不同,而使人体表现出来不同的精神状况。
(4)只有心气平和,血脉通利,血流速度均衡,机体各组织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才能得到充分交换而使各组织器官充分摄取,得到的氧气均衡,则面色荣润,气血流畅。这也是“其华在面”的意义之一;
2、“其华在面”,还指心脏的生理病理变化表现在人体面部的色泽,《素问·五脏生成》所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之五色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篓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炱者死,赤如血衃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这是经文对五脏色泽在人体面部显现出来的色象的变化来论人的生死。
(1)这里的“赤如鸡冠者生,此之五色见生也”;是指心气旺盛,心火旺而使人面容发红,而且这种红色就如鸡冠一样红颜鲜明,这是属于正常状态的生命体征。
(2)“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是指心气平和时,面部的色泽,就如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也就是白里透红;这是真正的心气平和时的面色。
(3)“赤如血衃者死”,是指如果人的面色发红就如凝固的血液一样,那么这个人的心脏就一定有严重的疾患,而且是必死无疑的疾病,这是指人体心脏疾患到了严重程度时的面色。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两胁满,膺背肩甲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这前一段经文就是典型的心肌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后一段则是严重心脏疾患导致心力衰竭时,肝脾肿大腹水,肺水肿的典型症状,从这些典型症状,就可以看到中医学对心脏疾患症状的认识,不但与现代医学相同,而且还比现代医学更具体,其描述更逼真而生动。
以上三点,也属于“心,其华在面”的意义之二。
(二)“其充在血脉”的意义:
是指心脏功能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以及依据血脉的充盈状况,观察患者心脏功能以及血管中血液运行的血量,以判断心脏功能的正常与否。
1、心脏功能可以通过脉搏,通过评脉来判断心脏功能的平和旺衰状况。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亦再动呼吸定息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这是言人正常脉象的次数,一呼一吸为为五次左右,就是正常脉象。又《玉版论》曰:“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这是说如果见到洪大已极的脉象,是为“孤阳脉”,是阴虚至极的脉象;如高热类疾病,属于这一类。如果见到微弱已极的脉象,是为“孤阴脉”,是阳虚至极的脉象。如心衰,脱水,失血、休克等等时脉搏减弱,以及血管的鼓充度降低,是属于阳虚至极的病理变化。
2、“其充在血脉“现代生理学认为心脏的生理功能类似一个水泵或唧筒,能自动地,有节律地发生兴奋和收缩,以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心包对心脏有保护和固定作用,既可以防止心脏过度扩大,又可以保证血容量的恒定。心脏组织主要是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构成。心脏的生理功能是以心肌的节律性收缩为基本功能。心脏通过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内心肌的自主节律性收缩,以及动脉血管的收缩与舒张的共同作用,而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循环不息,以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运行。这也是“心主血脉,其充在血脉,心藏血”的生理意义之一。
(三)关于“心为阳中之太阳”的意义!
《内经》将人体的心脏比作人体的太阳,是最为典型的医学之象的表现,这种类比既形象又真实的概括出心脏生理功能和结果。
易学已经明确规定:“以阴阳之义配日月。”就是指能发光发热的太阳为阳,而不能发光发热的月亮为阴。而且易学认为太阳是自己使自己自然而然地发热发光而照耀万物的,而且太阳的这种功能强大无比,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左右它。太阳统御着天地万物的变化,由于太阳的变化功能,可以使天地万物有阴雨风云的滋润,经历寒暑秋冬季节的变化。
《内经》将心脏比喻为人体的太阳,就说明心脏也有与天之太阳类似的作用和生理意义;关于将心脏比类为人体太阳者,也大有人在,比如瑞典名医帕拉苏塞苏斯就认为“心为日,脑为月,肝为木星,肾为金星。”还有亚里士多徳也认为:“心脏是人体的太阳。”所以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就是典型的医学之象的表现,其意义为;
1、心肺脏居于人体五脏的最高部位,而且被二则的肺叶维护在中间,那么心脏于天之五星而言,心为火星,肺为金星。肝为木星,脾为土星,肾为水星。
2、心脏居于五脏之高位,而且基本居于胸之中位的浅部,就如太阳在在高空照耀万物一样,为阳,这是言所居之位为阳。
3、心脏统率着人体血液,血色就如早晨初升的太阳之色;以及血液与心脏功能的重要意义,就如太阳与万物的生长发育一样重要,心脏功能正常,生命的意义才能体现。
4、以心脏功能所生成的阳气而言;太阳是自然而然的产生光热,心脏生理功就是由于心肌的自主节律性收缩,而推断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心脏的生理功能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热能;又因为人体各脏腑所产生的各种物质和阳气,大多数都要经由心脏的功能随血液循环而运输到人体各处,心脏功能正常,这些功能才能实现。
5、心脏处于人体胸部,是上焦之位,上焦为宗气聚集之处,是气海之位,所谓宗气,就是人体全身的阳气通过心肺,血脉、经络的运行而上聚于胸,又通过各自的经脉传输到全身各处,以温煦皮肤分肉,以保护体温,以防护健康。也就说,心居于气海之位,而受到众多阳气的温煦,而使其温热度有所升高。
6、现代生理学认为:机体的热量来自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由于化学反应的不断进行,热量也在不断产生;
其一,心脏收缩时,以推动血液进入血管,输出富含丰富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血液,至机体各组织器官;因为心脏收缩的同时会产生机械功,而产生热能;心肌细胞在进行有氧代谢时所产生的能量物质ATP很多,而且产生热能,同时心脏还接受血液从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来的热能,所以,心脏的生理代谢过程,是一个产生热能的过程,因此心脏的阴阳属性应属于阳;心脏就如人体的太阳,本身能产生热能,并将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热能运至全身各处,使人的体温保持恒定
其二,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心肌几乎完全依靠有氧代谢来提供能量。就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而言,心肌远比一般组织高。心肌细胞内有特别丰富的线粒体,约占心肌总量的35%。线粒体是心肌细胞内能量的储存和供给的场所。心肌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能量的95%来自线粒体。对于心肌来说,由于血流非常丰富充足,营养物质及氧气源源不断,有氧代谢所产生的能量非常大。如脂肪酸在心肌细胞内通过有氧氧化产生CO2和H2O,并能生成能量物质ATP以供心肌代谢所需。而氧化一分子脂肪酸所产生的130个ATP,约有68%储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其余均以热能散失。
其三,供给心肌的能源物质;主要是以脂肪酸和脂肪的乳糜微粒;并广范围内利用葡萄糖,乳酸及少量氨基酸,酮体和丙酮酸等营养物质,以供给心肌能量而不影响心肌的生理功能。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心脏和呼吸系统产生的热量大致占总热量的16%,而肝脏脾脏及消化系统占30%,这就是说人体产生热量最大的是肝脾;而心肺没有肝脾产生的热量多;这是因为,这个计算是心肺共同的热量,因为肺脏本身是散热器官;有相当一部分热量被肺脏散失掉了,所以才显示出16%的热量。其实还是肝脏的产热量比心脏大,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因此产热量也很多。在安静时,肝脏的血液温度比主动脉的温度还要高0.4~0.8度。这就是充分证明肝脏的生理功能所生成的阳气是最旺盛的。
但是由于心脏功能的生热现象以及心脏所居之位,与心脏本身功能的重要性而言,《内经》将心脏类比为人体的太阳,又因为肝脏居于腹部,腹部为阴;将心脏类比为人体之太阳,就充分说明心脏功能的重要意义。
(四)关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的意义;
“雷气通于心”,雷者,听其声,见其电火光。心者,五行之火,心之动,不但有其声,而且还有振动皮肉之能,还有振动经脉,使气血通畅,这里是指物理意义上的相通之处。
四,关于《内经》之象的医学意义!
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对于人体脏腑的生理变化的细微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人体脏腑病理变化的细微过程和变化结果,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内经》就用象这种文学表现手法,将人体内脏的正常生理变化的表现特点,将人体内脏的各种病理变化的特点,在人体外部相应部位的特殊表现一一列举出来,作为观察和诊断疾病的依据,以利于正确治疗疾病。
易学确定“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其对阴阳归属的主要条件就是热能的强度,光能的强度;而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确实有着与天地阴阳相类似的特点;当然,太阳的光热是由于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所致。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人体脏腑和机体的组织器官消耗各种营养物质,而化生精、气、血、津液及生成人体组织的过程中,产生热能。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依照脏腑功能的特点,产生的热能以心脏、肝脏为多;其次为肺,肾、最后是胃肠系统,其实胃肠系统产生的热量极少;所以,《内经》将心,比类为五行之火,为阳中之太阳;肝脏比类为五行之木,为阳中之少阳。肺脏比类为五行之金,为阳中之太阴;肾脏比类为五行之水,为阴中之少阴;脾胃之类,比类为五行之土,为阴中最阴的器官。这是从脏腑的生理功能过程中,生成热能和阳气的多与少,而归类五脏的阴阳属性。
《内经》的这种叙述表现医学原理和理论的方法,与易学的阴阳五行理论一样,同样是一种表示和叙述事物的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