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的运动》课标解读

 上行下孝 2014-11-27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里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是要求学生(而不是教师)能简单“演示”和“说明”,教师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演示和解释(必要的示范和多媒体展示是应该的)。

“演示”和“说明”,不是具体的知识目标,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演示地球运动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又是一种探究方法;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运动,同样展现的是学生对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掌握。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分开表述旨在强调演示的重要性。因为演示是探究必须的过程,没有正确的演示,就很难用地理现象说明。“演示”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发现地球运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领悟现象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因此,正确演示是前提,是关键,用现象说明是思维和能力的具体展现。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

地球运动尤其是公转运动,是初中地理的学习重点,更是学习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差,但是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鼓励学生自主演示,在演示中自然揭示相关地理现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具体的结论性知识,而应该是支撑结论背后的过程与方法。

2.从身边开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运动实际上是地理规律与成因的揭示,属于理性知识,必须从感性入手。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可能由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理现象,开展有计划的地理观测(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等,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生存能力。

3.合理深度把握

总的原则是宁浅勿深。如,关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各地时间差异,学生能在演示的过程中发现越往东的地区太阳升起得越早,当地时间也越早就可以了。至于时区和日界线等问题,作为拓展资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探究即可,不要求绝大多数学生掌握。

4.有效突破难点

说明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是难点。突破难点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正确演示。例如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指向是不变的,倘若这一点没做好,观察的现象就会不正确。二是对比演示,地轴倾斜是太阳直射点发生回归运动的关键,要让学生发现这一点,最好进行“假若地轴不倾斜”的对比演示。三是目标宜集中单一,切记求全。例如,要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地轴倾斜有关,那就集中解决这一个问题好了。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建议再次演示,重新换个角度观察。分解目标,逐个击破是最佳战略。

三、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过程与方法”是达成三维目标的关键,知识与技能是探究过程中的自然收获,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过程的必然结果。所以提倡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将三维目标融合到一起表述。本专题教学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特点(转中心、方向、周期等)。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的公转特点(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等)。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公转过程,理解四季形成、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确定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教学难点

说明相关地理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确定依据

本节课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有两条规定:“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是要求学生养成观察自然的习惯,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则是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勤于观察自然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四季的轮回变化等地理现象,更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探索,用地理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简单的方法”是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简单的、直观的教具,或者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运动规律;“演示”这一行为动词告诉我们,本节课的教学应围绕学生展开,让学生在自我操作演示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体验,达到最终领悟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学生演示思考的基础上,老师的演示就会起到点拨提升的作用和效果了。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基础和刚才分析的新课标要求,确定本专题的重点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难点为: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对初一学生而言,学习地球运动这样的重难点知识,应该把通过实验演示发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应的目标要求确定成教学重点,把通过演示达成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的理解确定成教学难点。

“地球的运动”一节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凸显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特别是公转造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太阳辐射的分布差异,决定了地球上不同热量带的形成和四季的更替。教材在相关内容的安排上,考虑到昼夜更替变化是一般学生都能直接感受到的,用它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因此对昼夜更替现象一笔带过,对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时间差异描述也极少,只提到了东早西晚以及时间差异与经度的联系,当然为了达成对知识的感悟,配以活动探究题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体验和感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是初一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因此教材对这些教学内容做出相对详细的描述,通过正文、示意图、活动和阅读材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影响着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分布。这些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也应该成为我们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

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情景感受法──用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走进问题情境,开启知识的探索之旅

1.以身边的地理导入新课的生活图片

2.以北京为中心思考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

3.用日影变化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知识的生活图片

4.用放学时分的不同体现四季变化的生活图片

二、演示实验法

1.小组合作探究──演示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现象

2.老师的点拨提升演示和画图提升──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图示归纳法──重视地图教学和知识的归纳提升,老师的作用就是结合相关图示,用地理语言帮助学生达成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总结和感悟提升

1.自转的特点图示

2.时间的差异图示

3.公转的特点图示

4.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图示

5.五带的划分图示

 



《地球的运动》教材习题解析

自转活动

1.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蜡烛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答案】本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来验证昼夜交替的现象。

演示要领:左手拿地球仪底座,右手向外(右)拨动(自西向东)地球仪。

演示口诀:左手持球右外拨,自西向东细琢磨;不同角度定方向,北逆南顺不用说。

演示结果:多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现象记录下来:从赤道上空看,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一天中,人们的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答案】我们自古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日出开始了白天活动,日落时应结束劳作回来休息,通过一晚的体力恢复,以备第二天的劳作。这反映出人们在顺应与遵循着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昼半球时提供光和热,利于人们活动、工作;夜半球时人们活动因黑暗受限。由此可知,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都与地球的自转现象息息相关。

3.读图1.17,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答案】由图可知,两人是以对方的实际时刻互致问候的。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处于相对的两半球,昼夜和晨昏变化相反,图示时刻纽约已位于黄昏后,即将转入夜半球;而北京则位于晨昏线东边,旭日升起,处在昼半球范围内。

公转活动

演示地球公转,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参照图1.20,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答案】演示要领

(1)演示时,保证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方向。(2)演示时,确保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自西向东转动(逆时针转动)。(3)演示时,在光源固定的情况下,地球仪要围绕光源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移动。(4)注意观察,及时记录直射点(最亮点)的位置。以上实验选在暗室或晚上进行效果最好。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答案】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而言,夏季中午大阳升得高,冬季比较低。

(2)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答案】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而言,夏季白昼时间较长,冬季比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说说这个季节,地球在图1.20所示的哪个位置附近?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

【答案】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夏季。地球在图1.20所示的B位置附近。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冬季。

(4)结合图1.18,说说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答案】由于地球的公转而产生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二者为因果关系。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地球上各地特别是中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光热在一年中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光热在时间上的差异是形成四季的直接原因。由上图可知,地球某地得到太阳能量的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有关,而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随着公转的变化而变化:(1)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热量均分,为春分或秋分。(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线以北地区太阳高度变大,昼长大于夜长,热量变多,为北半球夏季,南北球则相反,为冬季。(3)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变小,夜长大于昼长,热量变最少,为北半球冬季。

3.观察图1.19,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答案】在图上描出我国的轮廓、北回归线、北极圈,然后判断我国处于哪些温度带里,得出结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在热带地区。





 一、重点与难点确定:

 

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讲,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与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是学习的难点。而其放在第一章第二节,作为初中学习地理生涯的伊始,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定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降低了教学难度,增加了教学的弹性。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特征与接受能力,紧扣课程标准,适度适量“点到为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重难点突破方案:

 

重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突破方案: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地球仪做以下演示:

第一,正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

 

第二,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第三,从不同角度(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

 

将演示结论记录在学习工作纸上。

 

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补画出 地轴运动方向

 

3.周期___________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在A图上补画地轴、南北极点自转方向,在B、C图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正确摆放地球仪和演示地球自转,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观察记录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能力。通过绘制自转示意图,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

 

重点2: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突破方案:

 

1.展示公转静态示意图,对比自转与公转,了解公转的基本特点,理解体会,为进一步动手演示做铺垫。

 

2.用教具演示公转。第一步:介绍教具;第二步:摆位置;第三步:学生自主演示;第四步:纠错;第五步:学生示范演示。

 

3.填图绘图:在下图中画出地球公转方向,并填出二分二至日及日期。

 

4.填表记录:填写下表,记录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静态观察、动态演示、填图绘图、填表记录等步骤,由静态到动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立体地球仪到平面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对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了逐步深化的认识,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

 

突破方案:

 

将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事先在地球仪上用小粘贴分别在0°,0°;0°,90°W;0°,180°贴好A、B、C三点),一个手电筒。

 

学生分组演示,并观察

 

1.(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先平行照射静止地球仪上的A点,看C点是黑夜还是白天?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A点和C点两地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A点,探讨:A、B、C三点各是什么时间?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B、C两点,哪一点先见到日出和日落?

 

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展示成果,边演示边讲解,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纠正,并结合课件,进行释疑解惑。展示需要组员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

 

追问1:新疆学校作息时间表和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

 

新疆哈巴河县二中作息时间表(部分)

 

(注:新疆和济南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时差约2小时)

 

 

追问2: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时差现象吗?

 

探索:你还能用其他方式演示地球自转吗?

 

设计意图:追问,是教师追问,对地球自转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迁移运用能力;探索,是学生探索,探索用其他方式演示地球自转,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追问和探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评价先于设计”的理念。

 

本节课的难点2:地球的公转

 

突破方案:

 

将实验引入地理课堂,突破教学难点。本案例展示的是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中的几个环节,课标要求达到的目标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并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否正确地演示地球公转,对于理解公转产生的现象至关重要,克服了这一瓶颈,便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本案例设计了实验演示和探究画图两个环节,巧妙地搭建了地球公转与其产生的现象之间的桥梁,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设计有以下亮点。

 

动画与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动画,动手演示,一方面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通过尝试画图,帮助学生形象地记住二分二至的名称、时间和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学生在画图、纠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实际入手,通过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对地表获得热量多少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四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有地理的教学理念。

 

地球公转难点突破设计流程

 

附:地球公转难点突破设计片段

 

第一环节:观察思考

 

课件展示:flash动画──地球的公转,观察思考:地球是如何公转的?

 

1. 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是谁?

 

2.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3.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

 

4.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地演示,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宇宙中,身临其境感受到地球的运动,轻松地掌握地球公转的特点。

 

第二环节:演示分析

 

 

学生活动:运用手中的教具(四人一小组,每小组有一个自制太阳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教具,四个标有赤道、南北回归线的地球仪),分组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太阳直射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分析:演示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提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66.5°,且指向没有发生改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通过演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问题:观察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随着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演示地球公转,说明地球公转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培养学生善于动手,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第三个环节:尝试画图

 

学生活动:根据演示得出的结论,在下图中画出太阳直射点,并在地球上画出南北回归线、赤道,标注时间和节气。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帮助学生形象地记住二分二至的时间和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归纳:

 

 

过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第四个环节:走进生活

 

播放Flash动画:

 

场景一:学生身着短衣短裤,下午放学,背着书包回家,太阳还未落下,时钟指向6:00。

 

场景二:学生身着短衣短裤,中午在太阳下,感到热,时钟指向12点,影子较短。

 

场景三:学生身穿羽绒服,下午放学,室外昏暗,时钟指向5:30,太阳已经落下。

 

场景四:学生身穿羽绒服,中午在太阳下,感到冷,时钟指向12点,影子较长。

依此播放动画,定格在四幅图上,并提出问题:

 

1.为什么夏天我们下午6:00放学时太阳还不落,而冬天5:30放学时天已经黑了?

 

2.为什么夏天中午太阳照在身上火辣辣的热,而冬天中午的太阳照在身上却仍然有丝丝寒意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呢?──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第五个环节:归纳拓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请学生归纳四季产生的原因:

 

 

拓展:假设地球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还能不能产生四季的变化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