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4名國寶級名老中醫秘方 (2)

 zeek88 2014-11-28

 

 大陸於1991年首度評定當代『國家級名中 醫師』,共五百名,概略統計,大陸中醫師、中醫士,至少二、三十萬人,故獲選者,必須名鎮杏林、醫技超群,療效顯著。觀其處方之靈活奧妙,確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洶湧,或優柔細膩,蓋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驚呼,盪氣迴腸。若非勤學古方,體念蘊韻,何能至此?思今者,漸棄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資 料, 雖曰開券有益,然棄三千年代代菁華,不亦捨本逐末乎!乃披露當今大師秘方公諸同道,以共勉之。

 

18、張鏡人(19236月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上海醫科大學教授)

181
  ﹝組成﹞:(1)柴胡6 (2)炒黃芩9 (3)炒白朮9 (4)香扁豆9 (5)炒白芍9(6)炙甘草3 (7)蘇梗6 (8)制香附9 (9)炙延胡9 (10)八月劄15(11)炒六曲6 (12)香穀芽12克。
  ﹝主治﹞:脘部漲滿、疼痛、口苦、食欲減退、或伴噯氣泛酸、脈弦、細弦或濡細、舌苔薄黃膩或白膩、舌質編紅。
  ﹝用法﹞:水煎,分二次,飲後一小時溫服。
  ﹝加減﹞:
  (1)疼痛較甚,加九香蟲6克。
  (2)脹滿不已,加炒枳殼9克。
  (3)胃脘灼熱,加連翹9克(包),或炒知母9
  (4)噯氣,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
  (5)泛酸,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
  (6)嘈雜,加炒山藥9克。
  (7)苔膩較厚,加陳佩梗9克。
  (8)苔紅苔剝,去蘇梗,加川石斛9克。
  (9)便溏,加焦楂炭9克。
  (10)伴腹痛,再加炮薑炭5克、煨木香9克。
  (11)便結,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
  (12)腹脹,加大腹皮9
  (13)X線示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鳳凰衣6克、芙蓉葉9
  (14)胃粘膜活檢病理示腸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
  (15)腺體萎縮,加丹參。

19、俞慎初(1915-2002),福建福清人。福建中醫學院教授,當代中醫學家,中醫醫史學家,教育家,國家級中醫藥專家,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學家、全國首批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

191
  ﹝組成﹞:(1)蜜麻黃6 (2)光杏仁5 (3)炙甘草3 (4)紫蘇子10 (5)白芥子6(6)葶藶子6克(布包) (7)蜜款冬6 (8)蜜橘紅5 (9)結茯苓10 (10)清半夏6
  ﹝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或輕度肺氣腫。尤對風寒咳喘痰多者有較好的療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加減﹞:
  (1)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表證明顯者,可酌加荊芥、防風、紫蘇葉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貝母
  (3)胸悶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4)如痰黃之咳喘者,可加條黃芩、桑白皮、浙貝母等。
   ﹝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來經常發作。近日不慎受涼,咳嗽不已,且見喘促氣急,胸悶,痰多色白,脈細緩,舌質淡紅苔白。證屬外邪引動內飲致肺氣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湯]加味。處方:蜜麻黃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貝母10克、鹽陳皮5克、結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蘇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藶子6克(另包),水煎服。服五劑後,咳喘明顯減輕,仍胸悶,上方加幹瓜萎15克,再進五劑後,諸症 悉平。

20、何炎燊(廣東省名老中醫,廣東中醫學院兼職教授)

201、〔加減清海丸〕
  〔組成〕:(1)熟地24(2)淮山藥12(3)山萸肉12(4)丹皮9(5)北沙參15(6)阿膠12(7)麥冬12(8)白朮9(9)桑葉9(10)白芍15(11)石斛12(12)龍骨24(13)女貞子12(14)旱蓮草12克。
  〔主治〕:室女崩漏。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服。服至57劑後,崩塊之熱得減者,去桑葉、丹皮,加龜板、鱉甲、牡蠣。愈後每月經前服45劑,病根可除。
   〔典型案例〕:柴某,學生。因陰道出血淋漓不斷,孩提年令有一定的恐懼感,有此症狀避而不談,但經問診可知,其血色鮮紅,心煩想哭、夜間盜汗、手心腳心發燒、腰痛及足跟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於是處方為:熟地24克、淮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秦艽9克、白薇6克、地骨皮9克、白朮9 克、石斛12克、麥冬12克、龍骨24克、龜板24克,上服三劑後,已見效果,陰虛症狀明顯改善,且下血量亦日趨見少。為鞏固療效計,囑其每月經前按上方 服三劑,後追訪半年未見覆發。

21、董漱六(1916年生,江蘇省丹陽市雲陽鎮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211〔麻杏射膽湯〕
   〔組成〕:(1)淨麻黃5克 (2)大杏仁10克 (3)嫩射干9克 (4)玉桔梗6(5)炒蘇子9克 (6)淨蟬衣4.5克 (7)炒僵蠶9克  (8)制半夏9(9)廣陳皮4.5克 (10)生甘草4.5克 (11)鵝管石12克(緞、杵)(12)江枳實6克 (13)指膽星6克。
  〔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期。
症見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胸悶氣急、喉癢作嗆有哮鳴音,夜間不得平臥,乳蛾腫脹、苔薄白膩、脈浮滑數。中醫辨證為風寒客肺、痰濁內阻、肺氣失于宣降者
  〔用法〕:根據藥劑大小,先將冷水浸過藥面,約半小時再加水少許,煎沸後再煎10分鐘左右,頭煎取汁一碗,接著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頭煎、二煎藥汁一同灌入熱水瓶內,分2次頓服。如小兒可分3-4次服,當天服完。
  〔加減〕:本方為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喘息性氣管伴有肺氣腫等疾病的有效方劑。
  (1)如有口渴煩燥、痰粘、舌紅苔黃者,上方可去半夏、陳皮,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貝母12克。 (2)如形寒肢冷無汗、痰白呈泡沫狀、舌苔白滑者,可去蟬衣、僵蠶、桔梗,加桂枝4.5克、細辛3克、乾薑2.4克。
  (3)如咽紅乳蛾腫痛、痰稠、舌紅脈數者,可去半夏、陳皮,加銀花9克、連翹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黃改用水炙麻黃5克。
  (4)如溲黃便秘舌紅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黃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黃改用蜜炙麻黃5克,制半夏改用竹瀝、半夏9克,廣陳皮改用廣橘絡5克。
  (5)如咳喘氣逆、腹脹脅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菜菔子9克、白芥子9克。
  (6)如脘腹痞脹、口粘納差、苔白膩者,去蟬衣、僵蠶,加厚樸4.5克、焦六曲12克。
  (7)如有頭脹頭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陳皮,加辛夷9克、蒼耳子9克。
   〔典型病例〕:吳某,男,13歲,學生,1989710日初診。有奶癬史,咳嗽反復發作,日久發展為哮喘,每逢秋冬之交必發,已達四五年之久。今感時寒,咳嗽隨起,痰吐不爽,胸悶氣急,喉間有哮鳴音,夜臥不得安枕,舌苔薄白、脈浮滑數,擬〔麻杏射膽湯〕連服3劑,哮喘得止,咳減痰亦少,夜寐已安,仍口乾咽燥、舌紅、苔薄黃、脈象滑數,上方去半夏、陳皮,加桑白皮9克,再服3劑,咳平,痰鳴、哮喘未作,因大便幹結,上方去半夏、陳皮,加全瓜萎12克、 浙貝母12克、淨麻黃改用蜜炙麻黃,迄今年餘,哮喘未見復發。
  董氏多少年來在日常診療工作中,咳喘病人較多,單屬寒型或熱型較少,而寒包熱型者屬多數。臨床上常用宣上導下法,以〔麻杏射膽湯〕加減,既可宣肺達邪,又能清熱導痰,對證下藥,咳喘病每多獲得良好療效,這是董氏臨床辨證經驗之處。

22、李振華(1922年生,河南省文安縣人,出身中醫世家,天津市中醫醫院技術顧問)

221〔香砂溫中湯〕
  〔組成〕:(1)黨參12克 (2)白朮10克 (3)茯苓15克 (4)陳皮10克 (5)半夏10(6)木香6克 (7)砂仁8克 (8)厚樸10克 (9)乾薑10克 (10)川芎10(11)丁香5克 (12)炙甘草3
  〔主治〕:適用於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等病。
症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脹納差、曖氣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形體消瘦、舌質淡、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氣虛、陽虛者。
  〔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
  〔加減〕:(1)兼肝鬱甚者,加香附10克、烏藥10克。
  (2)兼血瘀,加丹參15克、元胡10克。
  (3)濕盛泄瀉者,加薏仁30克、澤瀉10克、桂枝5克。
  (4)濕阻嘔惡者,加蒼朮10克、藿香15克。
  (5)食滯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
  (6)阻虛甚者,加制附子10克。
  (7)氣虛甚者,加黃耆1530克。
   〔典型病例〕:王某,男54歲,幹部,1987413日初診。患者自述10年前因飲食不當致胃脘疼痛,10年來雖經中西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每因 飲食失宜、情志不遂則症狀加重。198710月經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活檢:胃粘膜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上皮生化。病人恐懼癌變,前來請李氏 診治。
  診視中見:胃脘隱痛,喜噯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時連及兩脅,腹脹納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質 淡,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脈弦細。證屬脾胃陽虛,兼肝鬱氣滯。治宜溫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溫中湯〕加香附10克、烏藥10克,水煎服。二診:上方 服用18劑,脅痛消失、胃痛大減、納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烏藥,加薏仁30克,以增健脾袪濕之力。三診:上方又服18劑,大便正常、胃 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後腹脹。方中去薏仁,加焦三仙各12克,繼服。上方前後共服3月餘,精神飲食好,大便正常、諸症消失、面色紅潤、體重增加。後覆查胃鏡及胃粘膜活檢,胃粘膜輕度淺表性炎症。一年後追訪,知其身體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23、婁多峰(19293月生,河南省原陽縣祝樓村人,出身中醫世家,河南省中醫學院骨傷科教授、主任醫師)231〔化瘀通痹湯〕
  〔組成〕:(1)當歸18克 (2)丹參30克 (3)雞血藤21克 (4)制乳香9(5)制沒藥9克 (6)香附12克 (7)延索胡12克 (8)透骨草30克。
  〔主治〕:損瘀血痹症(傷後遺症、
網球肘、肩凝症等)。
  〔用法〕:日一劑,水煎服。
  〔加減〕:(1)偏寒者,加桂枝、細辛、制川草烏。
  (2)偏熱者,加敗醬、丹皮。
  (3)氣虛者,加黃耆。
  (4)久痹骨節腫大變形者,加穿山甲、全蟲、烏梢蛇。
   〔典型病例〕:劉某,女,16歲。一年前不慎跌倒,左膝關節著地,當時聽到「口卡嚓」聲響,隨後膝關節處腫痛,經治療局部腫脹消失,留有持續性左膝關節疼痛,經常「打軟腿」,甚者跌倒,遇冷加重,局部怕冷,舌質淡紅,脈弦。證屬外傷瘀血,覆感寒濕,經脈閉阻。用〔化瘀通痹湯〕加細辛3克、桂枝9克、川牛 膝9克、木瓜18克、薏仁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15劑,疼痛消失,未再出現「打軟腿」。隨訪一年未覆發。

24、何任(1921111日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浙江中醫學院教授、院長 )
  241〔補益沖任湯〕
  〔組成〕:(1)小茴香3(2)炒當歸9(3)鹿角霜6(4)女貞子12(5)沙菀蒺藜9(6)黨參15(7)淡蓯蓉9(8)補骨脂12(9)淡竹茹15(10)紫石英12(11)枸杞子9(12)旱蓮草9克。
  〔主治〕:崩漏久治不愈(包括經西醫婦科診斷為功能性子宮出血,或人流後出血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淨,或疑似子宮內膜異位致崩等)。

  〔用法〕:崩漏一般以塞流止血為多,攝止以後,即服本湯以補益沖任,以覆其正,連服一、二個月,每日煎服一劑,崩漏即不再覆作。
   〔典型案例〕:曹某,45歲,工人。不規律出血10個月,有時量多,有時淋漓不斷,血色淡。畏冷,6月中旬夜眠尚需棉被,沒有氣力,總想躺著,吃不下東 西,腰酸腿痛,每晨5點左右,准有大便,為不成形便,舌質胖,苔薄白,脈沉細,尺脈尤甚。婦科檢查,除子宮略大,別無陽性發現,宮內膜病理檢驗結果為增生期子宮內膜增殖現象。
  診斷:功能性子宮出血,沖任虛寒性崩漏。治當溫補肝腎、調理沖任奇經。方以上為基礎,加熟附片3克、肉桂6克、艾炭10克、炮薑炭10克,用藥3周後,血止又來月經5次,分別為5/23天、5/28天,每次用紙一包,自覺症狀完全消退。追訪一年無覆犯。

25、盛國榮(19131125日生,福建省南安縣詩山村人,出身中醫世家,福建中醫學院教授、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名譽校長、兼職教授)

251〔資腎益氣湯〕
   〔組成〕:(1)生曬參10克(藥湯燉)(2)黃耆30(3)車前子20(4)茯苓皮30(5)杜仲20(6)地骨皮15(7)澤瀉15克。   〔主治〕:慢性腎炎,神疲倦怠、腰酸腿軟、四肢輕度浮腫、小便短赤、大便時溏時秘、口幹而喜飲、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細等。
  〔用法〕:日一劑,文火久煎,分溫服。
  〔加減〕:
  (1)脾虛氣滯、全身浮腫明顯者,加川花椒10克、生薑皮3片、另以玉米須60克、水3大碗先煎,去渣將湯分2次煎上藥。
  (2)腎虛水泛、面浮身腫,按之沒指,乃腎陽不化,加肉桂3克、漂川附子10克、破故紙8克、桑螵蛸8克。
  (3)瘀血阻絡、水腫久留、面色暗滯、舌質紫暗者,加生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紅花5克、益母草10克。
  (4)脾虛失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舌淡苔白膩者,加白朮15克、砂仁10克、陳皮10克。
  (5)腎衰水泛、頭目眩暈、噁心嘔吐者,加吳茱萸8克、半夏8克、陳皮8克、代赭石20克。
  (6)若出現尿毒癥者,可配合〔寧元散〕。
  (7)如血壓升高、頭暈腦脹、手指蠕動、面色潮紅、舌乾咽噪、煩燥不眠,屬於陰虛陽亢者,加夏枯草15克、炒棗仁30克、龜板20克、地龍幹20克、天麻10克。
  (8)如邪毒內閉,用〔安宮牛黃丸〕,每日服一粒,日服2次,羚羊角尖磨溫開水,每日服2克,日服2-3次。中醫治療慢性腎炎,因症狀不同治法亦異,主要以辨證論治,隨症加減,因勢利尋,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兼治。善後可用〔安腎湯〕以資鞏固。

26、姚子揚(生於1916年,山東省臨沂市人。系中醫世家的五世中醫,山東臨沂地區人民醫院主任中醫師)

261〔安神達郁湯〕
  〔組成〕:(1)炒棗仁30(2)合歡花15(3)龍牡各20(4)炒梔子15(5)郁金12(6)夏枯草10(7)柴胡10(8)佛手柑10(9)炒白芍12(10)川芎10(11)甘草6克。
  〔主治〕:鬱證(胃腸神經官能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抑鬱症)久治不愈者。
  〔用法〕:
  水煎300毫升,早晚分服,每日一劑。患者就診時,先作思想安慰工作,服上藥1-2劑有效時,停藥2-3日。再服2劑。再停,再服。不要連服。1個月為一療程。
  〔加減〕:(1)舌尖紅、心煩重者,加黃連10克。(2)胃氣上逆、有痰者,加半夏10克。
  262〔瓜萎瀉心湯〕
  〔組成〕:(1)瓜萎3060(2)制南星10(3)姜半夏10(4)黃連610(5)梔子15(6)枳實15(7)竹瀝10毫升(兌入)(8)橘紅10(9)柴胡10(10)大黃10(11)菖蒲10(12)郁金12(13)白芍15
  (14)甘草3克。
  〔主治〕:精神分裂症、煩燥不安、多語善疑、或哭笑無常、夜不安寐、或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用法〕:日一劑,水煎,分2次溫服。
  〔加減〕:(1)躁狂不安、便秘者,加礞石1015克。(2)失眠重者,加朱砂研細沖服1(3)口渴喜飲者,加知母15克。

27、查玉明(回族,1918210日生於遼寧省新民縣大民屯鎮,遼寧省中醫研究院主任中醫師)
  271〔宣導通閉湯〕
  〔組成〕:(1)黃耆15(2)車前子30(3)甘草20(4)升麻7.5(5)懷牛膝25(6)淫羊藿15(7)滑石25克。
  〔主治〕:老年前列腺肥大。
  〔用法〕:每劑藥煎4次,頭煎藥用水浸泡半小時後煎煮,首煎沸後,慢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20分鐘,每次煎成100毫升。兩次混合一起,分兩次,早晚餐後1小時服用。
  〔加減〕:凡症見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或小便不能控制,時有夜間遺尿,神疲倦怠等可選用本方。(1)若大便秘結者,加肉蓯蓉20克。(2)尿道澀痛者,加蒲公英25克、木通10克。(3)咳喘者,加杏仁5克、細辛5克。

28、趙棻(滿族,1911916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福建中醫學院教授、副院長)

281〔健運麥谷芽湯〕
  〔組成〕(1)麥芽30(2)穀芽30(3)雞內金15(4)山藥15(5)黨參10(6)甘草5
  〔主治〕慢性胃炎。臨床凡見內傷或外感而致脾胃健運不及,腑髒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對症藥應用,單用能增進食欲。
此外,大病久病之後胃氣受傷,食納不香者也可靈活隨症應用。
  〔用法〕加清水超過藥面一寸(指一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後置火上煎熬,沸後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
  〔加減〕(1)如傷風感冒者,加〔香蘇飲〕合用。(2)傷風咳嗽者,加〔三拗湯〕合用。(3)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者,加〔平胃散〕合用。如此類推,但無論成人、兒童,麥谷芽用量不宜減少。
  29、何天祥(蒙古族,1923年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舞蹈損傷研究所所長,中醫傷科和正骨專家,美國洛杉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被國內外譽為東方藝術醫學的開拓者

291〔活血養骨湯〕
  〔組成〕(1)當歸10(2)延胡索10(3)陳皮10(4)郁金10(5)獨活15(6)白芷10(7)肉桂10(8)骨碎補15(9)續斷10(10)狗脊15(11)懷牛膝6(12)透骨草10
  〔主治〕股骨頭骨骨後無菌性壞死症。
  〔用法〕
  上藥可煎湯內服,每日1劑,早晚服。亦可共碾為藥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日服3丸。可再加乳香6克、沒藥6克共研細末,用白酒調外敷於痛處。
  〔加減〕(1)若氣血凝滯者,可酌加土鼈、血竭。(2)寒濕較重者,可加蒼朮、威靈仙。(3)病程日久,體質虛弱者,可加黃耆、白朮、紫河車,以健脾袪濕,補益氣血。
  〔典型案例〕
   霍某,男,15歲。患兒1972年中左髖部時痛時愈,19733月疼痛增加,外展、外旋功能受損,先後在某骨科醫院及某醫院按扭傷及化膿髖治療,未效。1973418日在某醫院照x線片示:「右髖臼邊緣毛糙光滑,同時伴有骨質增生及破壞有半脫位,右側化膿性髖關節炎」。1973415日來 診。根據臨床證狀,按右股骨頭骨骨後軟骨症治療。一月後有好轉。由於家屬對「化膿髖」的診斷有顧慮,1973516日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照x線片 示:「右髖關節間隙稍增寬,內有多個大小不等的骨片,髖臼象有輕度變深股骨頭變扁平,股骨頸變短,股骨頭稍向上半脫位綜上所述,經晨會討論,多為扁平 髖表現。」治療:按上法治療,並手法整覆半脫位,先治療4個月,疼痛消失,肌力恢復,雙腿等長,外展、外旋功能恢復,拍片示:已癒合。

30、周炳文(江西省吉安人,生於1916年春,主任中醫師,江西省名中醫)

301〔加味益脾鎮驚散〕
  〔組成〕(1)黨參9(2)白朮5(3)茯苓6(4)甘草3(5)鉤藤5(6)朱砂0.3(7)琥珀1
  〔主治〕驚嚇泄瀉。症見驚惕不寧,睡中時驚醒,泄瀉糞便如水或糞青如苔,目珠淡藍,指紋淡紅,或青色。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用。
   〔加減〕驚瀉是嬰幼兒泄瀉中的一個類型,驚瀉糞青如苔,瀉色青,發熱有味,睡臥不安,大便日行四、五次,多則十餘次,平素膽怯易驚,寐時多汗、胃納欠佳、紫紋多淡紅,若調治不當,往往纏綿難愈。本方宜於以上諸症治療,如兼腸熱食滯,腹脹,大便次數無度,粘如膠、矢氣者,加黃連、木香、砂仁、焦三仙、陳 米。另外還要強調飲食忌口,飲食需擇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生冷瓜肉,肥甘厚味。

31、蔣文照(1925102日生浙江省嘉善縣人,浙江省名老中醫,浙江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

311〔耆萸仲柏湯〕
  〔組成〕(1)黃耆15(2)山茱萸9(3)杜仲12(4)黃柏6(5)白茅根12(6)茯苓15(7)牡蠣20
  (8)金櫻子12
  〔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而表現腰酸體瘦,舌質淡紅胖嫩,苔膩,脈沉細弦,蛋白尿者。
  〔用法〕11劑,清水煎,上下午各服一次。
   〔加減〕(1)體虛易於感冒者,加黨參12克、炒白朮9克。(2)水腫未消、小 短少者,茯苓改為用皮,加大腹皮9克、車前草10克、薏苡仁20克。 (3)口幹烘熱者,加生地15克、麥冬9克、炒知母9克、菟絲子12克。(4)尿赤而見紅細胞者,加大小薊各12克、阿膠珠9克。
  〔典型病 例〕錢某,男51歲,1991107日初診。腎炎反復6年,198910月覆發加重,診為「慢性腎炎腎病型」,住院治療16個月。出院檢查:浮腫基 本消退,血壓趨於正常,血清蛋白4.8%,甘油三酯150毫克/100毫升,總膽固醇300毫克/100毫升,尿蛋白(+~++)。近半年來,夜尿頻多,每晚4-5次,量多清長,腰脊酸楚,兩耳鳴響,神倦乏力,舌質淡紅胖嫩,邊有齒印,苔薄白膩,脈沉細。治擬益氣養陰,補腎化濁。
  生黃耆24克、制萸肉6克、生地15克、杜仲12克、黃柏9克、銀花15克、生牡蠣20克、白茯苓15克、白茅根15克、金櫻子12克、芡實15克、菟絲子12克、潞黨參15克。
  宗上方意,稍作增損,連服50餘劑,1125日覆診,尿檢連續3次蛋白呈陰性。夜尿1-2次,腰酸耳鳴減輕,體力漸增。血清蛋白5.8%,甘油三酯120毫克/100毫升,總膽固醇260毫克/100毫升。

32(賀普仁,河北省徐水縣人,北京市中醫醫院教授、針灸科主任)

321〔針刺治漏肩風方〕
  ()穴位:條口(患側)
  功能:袪風散寒,通調經絡。
  主治:肩周炎之輕症。症見:近期發病,以肩部輕微疼痛,逐漸加重,或局部發涼以及肩部沉重不適等。
有的患者出現上肢活動受限,抬舉輕微困難。
  操作:用328號針,單手快速進針,針向承山,直刺2寸多,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後出針,10次為一療程。
  ()穴位:條口,肩部阿是穴。
  功能:溫經補氣,袪邪通絡。
  主治:肩周炎之重症。症見:發病大多三個月以上,肩部疼痛劇烈,入夜為甚,局部壓痛明顯,並有涼感,得溫則稍緩,肩部各方向運動均受限,穿衣、梳頭、系褲帶都困難。
  操作:條口操作同輕症,局部阿是穴用中號火針點刺。隔一日或二日1次,10次為一療程,510個療程可愈。
  ()穴名:膏盲(患側),局部阿是穴。
  功能:扶正袪虛,兼以通經活絡。
  主治:肩周炎之頑症。症見:發病多在半年以上,肩痛連綿不已,肩臂沉重,活動受限,不能高舉,局部畏寒怕涼,多數伴全身乏力、氣短、食欲不振等。
  操作:用329號毫針,從患側膏盲穴進針,沿肩胛骨後側緣向肩部平刺,使肩周產生酸麻脹感。留針30分鐘,局部阿是穴火針點刺,隔二日一次,15天為一療程,一般要治療510個療程。

33、陳景河(1917年妦遼寧省錦縣,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院院長、名譽院長,主任醫師,黑龍江中醫學院兼職教授)

331〔消瘀散結湯〕
  〔組成〕(1)鹿角20(2)浙貝母15(3)瓜萎20(4)乳香20(5)沒藥20(6)香櫞20(7)白芍30(8)甘草10(9)牡蠣15克(無鹿角可用鹿角霜代之)
  〔主治〕乳核腫痛,或滲乳汁,或乳汁中帶血者。
  〔用法〕將藥收入容器內,加溫水浸泡一小時,即行煎煮,剩藥液100毫升為宜,煎兩次,將藥液混合一起,分兩次服之。
   〔加減運用〕(1)若口乾燥、心下滿者,為肝脾氣逆化熱傷陰,宜重用瓜萎至50克,甘涼潤燥,清熱而袪滿,加青果5克,平肝開胃而化瘀。(2)乳腺腫脹 痛甚者,加川芎10克、郁金10克,利用其氣香串,同香櫞舒解氣機,同乳、沒活血化瘀而止痛,並外用木香100克、鮮生地200克搗成泥狀為餅,敷在局 部。(3)若舌苔白膩、不欲食者,為脾虛濁濕不化,加白朮10克,健脾燥濕,雞內金3克,啟脾胃消化之力,又善解脾氣鬱結。(4)若硬結不消,宜加甲珠 10克,取其穿透破結之力,助軟堅散結之藥消堅止痛。(5)若用此方治療急性乳腺炎,紅腫痛甚有寒熱者,加柴胡15克、黃連15克、蒲公英50克。

34、趙思儉(1926年生於天津市,少時師從津門名醫周雅南、李仲甫學醫,天津醫學院附屬南開醫院教授)

341〔老人便秘方〕
  〔組成〕(1)黃耆30(2)銀花20(3)威靈仙10-20(4)白芍20(5)麻仁20(6)肉蓯蓉20(7)厚樸3-10(8)當歸20(9)酒大黃3-10
  〔主治〕老年虛證便秘。
  〔用法〕水煎服,11劑,酒大黃不後下,此方可連服,俟大便調順再停藥。
  〔加減〕大便連日得暢,可減免酒大黃。(1)便燥嚴重,加元明粉3-5克沖入。(2)氣虛重,加黨參20克。(3)腹脹重,加木香10克。(4)腰腿酸軟,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典型病例〕張某,男,81歲,原患糖尿病及冠心病、心房纖維顫動多年,現兩病均較穩定,但苦於大便乾燥不暢,數日一行,腹滿面痛,先時用〔麻仁潤腸 丸〕等尚有效,近數月亦不起作用。如用瀉藥則引起便瀉不止,虛憊氣短,痛苦萬狀。診脈弦大,澀而少力,代止不勻。舌嫩而赤,苔黃濁不勻,證屬氣血陰液俱不足,燥熱蘊蓄六腑,宜標本兼治,於補氣養血益陰藥中,輔以清降之品,以〔老人便秘方〕加元明粉3克,服藥後大便得下,且下後腹中舒泰,氣力精神轉佳。減去元明粉連服此方月餘,大便每1-2日一行,很正常,糖尿病及心臟病較前好轉,診脈仍代止,但已較前柔和有力,舌苔亦漸趨正常。以此方改配丸劑,用以鞏固療效,兩月後停藥病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