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花石美的形态及分类

 鸿墨轩3dec 2014-11-29

雨花石美的形态及分类
 
                                       王建文

雨花石二十四品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坐在电脑桌前凝视着空白的屏幕静静地思考着,久久敲不出一个字。怎么去写,我想摆脱以前像写教科书那样的模式来写关于雨花石美的形态和分类,让大家轻松一点不去读我那枯燥而冗长的文章。

可是,我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一时难以做到。首先担心思想或逻辑不够缜密而给文章留下漏洞;其次受美学理论影响太深以至于我无法摆脱;三是按照自己习惯来写,总觉得前面已经写了那么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因此,有可能浪费了大家的时间,望大家海涵。

过去在谈到雨花石美的形态及分类时,往往理解为只是研究雨花石的各种形状,如大与小、圆与扁、长与方、凹与等,以及根据雨花石自然属性所反映的画面内容而分为风景石、人物石、动物石、花卉石、生物化石、奇巧石、抽象石和蛋白石等类型。其实,这些只是研究雨花石美的形态及分类其中的具体一部分。

如果现在还始终停留在这样的研究层面,那么对雨花石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就未免有些狭隘,甚至会影响到雨花石文化的发展和领域的拓展。

大家首先来看,过去研究雨花石美的形态几乎都是研究的雨花石质、色、形、纹的自然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境”美。但是,由于还尚存在雨花石是不是艺术品这样的疑问和障碍,所以还没有人把雨花石的意境美独立出来作为雨花石艺术美去研究,雨花石文化的研究,多年来没有突破,原因就是把研究对象限定在了一个相对狭小的认知区域和范围内,大家知道:

雨花石在被人们发掘和认识之前,它的确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但是它经过审美主体对其作出主观能动的反映以后,通过取名的方式将人们赋予它的主题思想固定下来(称之为物化),并用之于欣赏或收藏。这时自然的雨花石就成为经过人们主观创造并留下一定痕迹的雨花石艺术品了。既然雨花石是艺术品,那么雨花石就一定有艺术美的存在。

我们再来看,雨花石的欣赏和收藏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最终达到和谐共娱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需要不需要学习中国茶文化的《茶道》,来研究和建立赏石文化的雨花石“道”,以及如何通过雨花石道来达到上述的目的。如果可行话,那么我们研究雨花石美的形态就上升到另一种形态——雨花石社会美。而在这之前,虽然从来没有人认真做过这方面的专题研究,甚至很少人意识到雨花石社会美的存在,但是雨花石的社会美却以悄然地和不可逆转的步伐向人们走来。

雨花石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雨花石美的形态及分类从狭义上说,也是针对雨花石具体物质形态而言,有雨花石质色形纹自然属性所表现出的雨花石自然美,和雨花石质色形纹的自然属性被人们主观意识反映后,人们所赋予的“内涵”所表现出的雨花石艺术美。雨花石美的形态及分类从广义上说,不但包含雨花石的自然美、艺术美,而且还包含人们赏石活动自觉、主动形成的主旨和形式的社会美。所以我们研究雨花石美的形态不但要研究雨花石自然美,还要研究雨花石艺术美和社会美。

我们研究雨花石自然美,主要是通过对雨花石自然属性的质色形纹所形成的外部美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地“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恰当地混合”(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01页)所产生的优美、和谐、对称、韵律和多样统一的雨花石自然美。

我们研究雨花石艺术美,首先要研究雨花石的艺术本质、艺术美的形态和特征,以及雨花石艺术美与文学、诗歌、绘画等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揭示雨花石欣赏、收藏、取名等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研究雨花石社会美,则是研究雨花石美的欣赏形式和法则,以及通过这样的赏石形式和法则使赏石者达到一种和谐共娱的更高境界,而这种“和谐共娱”的思想或文化核心即是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

作为雨花石的赏石文化,它比起雨花石一般的欣赏活动,其内涵更加深刻、形式更加优美同中国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且一脉相承。但是,雨花石赏石文化要想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走向世界,那么还必须要有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这对于我们这些雨花石欣赏、收藏的爱好者,或雨花石文化的继承、弘扬者来说,是一个十分艰巨却又十分光荣的义务。也是我们弘扬和发展雨花石文化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重要内容和必须要攀登的高度。

下面我们分别、简要地论述一下雨花石美的形态及分类。其中雨花石的自然美普遍存在于雨花石之中,是最基本的美的形态,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具有艺术美的雨花石因它比自然美更精彩、更典型、更奇妙,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意境,是雨花石中的精华和核心,必然成为研究的重点。雨花石的社会美是人们在赏石活动中逐渐形成和需要建立的一种赏石形式,以及通过这种赏石形式使人们达到“和谐共娱”的更高思想境界。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大家的共同探讨,在这里我们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雨花石自然美

雨花石自然美是雨花石艺术美和社会美的基础,离开了雨花石自然美,其他的美也就不

存在了。雨花石自然美又是以雨花石的自然属性——质、色、形、纹为基础,它是雨花石的美区别于其它事物美的根本,因此充分显示了雨花石独特的魅力。而被誉为“天赐瑰宝、中华一绝”。

雨花石自然美是雨花石的自然属性质色形纹给人的主观反映的结果。我们研究雨花石的质色形纹,就是研究它们能够产生、构成雨花石自然美的特征,以及它们影响雨花石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互关系,和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孰轻孰重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雨花石质色形纹能体现雨花石自然美呢?虽然在这之前有人已经做过关于雨花石质色形纹的探讨和研究,但是总的来看,过去的研究大多是一种把雨花石质色形纹割裂开的研究方法,因此难以准确、科学地回答什么样的雨花石质色形纹能体现雨花石自然美的问题。

现在我们借助西方两位先哲的美学观点,结合雨花石的具体特性来作一探讨性的回答。

一位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博克,他说:“美属于物体本身的某些属性,如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22页)我们根据博克的这一观点,对照雨花石自然属性的一些外在特征进行比较,似乎感到他是完全在针对雨花石来说的。

“小”是雨花石相对于其它事物外在的直觉特征;“逐渐变化、“不露棱角”是雨花石卵形形体的几何特征;“光滑”、“娇弱”是雨花石质地细腻、透明的心理通感;“颜色鲜明而不强烈”是雨花石柔和而艳丽的表面特征。通过对照,博克先生所说的“美属于物体本身的某些属性”在雨花石的自然属性中我们可以全部地一一的对应。

一个是十八世纪的英国政论家对事物美的特征的描述;一个是东方上亿年的自然之物所表现出的自然特征,它们在我们研究的视界里竟然如此的巧合,这种巧合实在是令我们不可思议。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是巧合吗?如果是,这对于做这项困难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要谢天谢地。如果不是,那么这一定是美的事物本质上共同特征的必然吻合。

根据上面对照的结果可以看出,雨花石美与不美除了它固有的特性“小”以外,还要求光滑、端圆、质地细腻、透明和色彩鲜明。反过来说,如果雨花石的质、色、形、纹具备了这些特征,那么雨花石就具备了一定的自然之美。

    不过我们把雨花石与博克先生关于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的对照,主要还是雨花石外在特征上的对照。如果仅仅如此,我们只能说雨花石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然美,还不能说明雨花石就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种非常吸引人并令人感叹的自然美。那么,又是什么以及什么样的因素才能使得雨花石具有这样的自然美呢?下面我们再来看雨花石的色彩和丝纹所表现的“画面”,能否符合“非常吸引人并令人感叹的”自然美的要求。

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位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荷迦兹关于事物如何才美的观点。他曾提出美的六条原则认为,“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恰当地混合起来。”,就能产生美。(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01页)我们认为菏迦兹因为是画家,所以他的观点更接近和符合绘画艺术特别是抽象艺术的要求。所以,我们正好可以把它拿来同雨花石丝纹和色彩所形成的“画面”进行对照。

早在民国时期,著名的雨花石收藏家张轮远先生就对雨花石丝纹的形态做过研究归类,其归类出的丝纹基本形态竟高达二十种之多,有单圈、复圈、连圈、直线、曲线、缠线……等等。对于雨花石色彩的变化更是无色不有、不计其数。尽管丝纹和色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但是它们中的许多都具备荷兹“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恰当地混合起来”美的六条原则。因而这些丝纹和色彩的变化是适宜的、单纯明亮的、恰当的和有韵律的。总的来说,雨花石丝纹和色彩所构成的“画面”,其变化奇特而诡异,思幻不及而和谐。所以,雨花石就具有了能够成为“非常吸引人并令人感叹的”自然美。如果真的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快车,我们一定邀请十八世纪的英国荷迦兹艺术理论家来中国南京访问,让他大开眼界看看雨花石的自然美是如何地变化而和谐。

最后我们再把博克和荷迦兹的观点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回答什么样的雨花石质、色、形、纹,才能体现雨花石自然之美。

即:凡是雨花石是小、光滑、端圆、润透而细腻、色彩鲜明、没有明显的疤裂,和丝纹、色彩有变化、错落有致、和谐统一就能体现雨花石的自然之美。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美石”之定义。何谓“美石”,是指那种没有主题内容,但是看上去却是娇小灵透、光滑端圆、色彩靓丽、丝纹变化奇异而和谐的雨花石。它们是雨花石自然美的典型。

以上,我们分别从雨花石的外在特征(可看成雨花石的品相)和雨花石的“画面”内在特征(可看成雨花石的内涵)二个方面,来对照研究了什么样的雨花石才具有自然美。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而且已被大量的实践所证明,不管是外在特征(品相)还是内在特征(内涵),它们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地决定雨花石是美还是不美,只有当两方面同时都具有了美的特征,雨花石才能体现出雨花石的自然之美。

根据以上雨花石自然美或美石的定义。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一下雨花石的质地与内涵、质地与大小、形状与色彩、色彩、丝纹同雨花石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一)关于雨花石质地与内涵同雨花石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通过大量的赏石实践发现,凡是反映自然美的雨花石其质地大多是润透细腻的。即如十八世纪英国政论家博克所说的“娇弱”的那种。而一般的粗石很难成为反映雨花石自然美的美石。但是粗石中也有象形、成画的雨花石,因其有深刻的内涵和幽远的意境,不但能反映雨花石的艺术美,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雨花石的自然美。所以关于雨花石质地的粗、细是好是坏问题,人们的思想常常是矛盾、甚至是混乱的。再加之没有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有时越辩越乱,特别会使初涉此道的人感到莫衷一是。

池澄先生在他的《雨花石谱》中,曾对粗石与细石的价值作过这样的比较和论述:“有时十枚死石不及一枚活石;有时十枚活石不及一枚死石。内涵不一也。”池澄先生说出了粗石与细石价值大小的辩证关系,并且指出了这种辩证关系的前提条件——“内涵不一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对待雨花石的价值大小不能简单地用粗、细来判断,而是要根据它们的“内涵”来判断。

池澄先生指出了粗石与细石究竟“谁好谁坏”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看雨花石反映的内涵,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先生没有明确指出,在什么样的内涵下“十枚死石不及一枚活石”;以及什么样的内涵下“十枚活石不及一枚死石”。 因此,我们经常碰到一些人为此而辩论的面红耳赤难分仲伯。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接着池澄先生“内涵不一也”的观点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区分。其研究结果:一、在粗石和细石都没有主题内容,只是衡量雨花石自然美的情况下是“十枚死石不及一枚活石”;二、在粗石有明显的主题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情况下,反映的是雨花石的艺术美;而细石没有思想内涵反映的只是雨花石的自然美,此时“十枚活石不及一枚死石”;三、在思想内涵相当的情况下,粗石很难与细石相媲美。以上也许就是池澄先生所说的“内涵不一也”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的研究和区分可以看出,凡是用来欣赏和收藏的“粗石”一定有主题内容或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的是雨花石的艺术美。那么为何“粗石”难以反映普遍存在的雨花石自然美,却能反映比自然美更高的雨花石艺术美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可以说“粗石”要么可以上天;要么只能入地。或者说“粗石”要么不但能反映雨花石的艺术美,还能反映雨花石的自然美;要么什么也反映不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粗石”本来和我们讨论的雨花石自然美是沾不上边的。“粗石”,它的特征符合博克和荷迦兹对美的事物所下的定义吗?客气点说,基本上是不符合的。但是也有一点点符合,那就是“逐渐变化、不露棱角”的石之外形,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一点是不足以说明它是美的。

天无绝“材”之路,天生我材必有用。大自然并没有完全抛弃它“粗石”之子,赋予粗石有中国水墨画一样的线条,微微粗糙的表面如同能使笔墨晕化的宣纸,让长短的线条顿挫抑扬;让墨色渗透晕化如“屋漏痕”, 而且线条在单一色调背景上显得更加清晰,有如力透纸背之功力。因此,我们常常会有会感叹“粗石”产生古代绘画的如此“意境”。这也许就是“粗石”以质朴和线条见长,给人以壮美、深邃、高远、沧桑、朴质之美感的重要原因。所以“粗石”好起来可以上天,一般的也只能入地(铺地)了。而“细石”则是以质和色见长,色大多是以块面形式出现,因此需要质地与之补充、衬托和协调,因此艳丽色彩加上灵透的质地就会给人以秀美、飘逸、柔情、娇艳之美感。

以上的探讨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雨花石的收藏应该遵循“内涵优先”的原则。其根本原因在于有内涵的雨花石反映的是雨花石艺术美,而雨花石艺术美则是雨花石自然美的集中、典型和更高度的概括。所以有内涵的雨花石,只要形象到位、品相好,不管是粗是细,其价值是都要高于一般的没有主题内容的雨花石“美石”。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将雨花石的质地形象地总结为,“质是石之性别”。而性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关键看是否是有用之才。雨花石中的粗石好比是个男人,那么雨花石中的细石就是个女人。“好男人”的理想标准就是要相貌堂堂(石品);有才(有内涵);气质如“山”,有壮美感。那么“好女人”的理想标准就是端庄(形好);娇媚(质透、色靓);气质似“水”,有柔美感;如果还有才(内涵),那么就是美貌才女了。

   

(二)关于雨花石质地与大小同雨花石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在各种观赏石之中雨花石和其他石种相比,因其体量“娇小玲珑”,而彰显出雨花石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曾对雨花石的质地和大小形态作过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描述。如: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其《怪石供》中所述:“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辩,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茨。”

宋代杜绾在他的《云林石谱》中所述,“江宁府江水中有碎石,谓之螺子,(注:指形状、纹理如螺丝壳)凡有五色。……纹理莹茧石面,望之透明,温润可喜。”

明代六合县令米万钟曾为雨花石留下“冰丸颗颗照清泉,犹带西山五色烟”的著名诗句。

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在其巨著《红楼梦》中,对“通灵宝玉”(雨花石)曾这样的描述,“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晚清、民国人连生在其所著《雨花石记》中写道,“至于此种石子,大块者少,皆系零小之块头,自具一种秀雅气色,则几同颜料店之颜色,并丹青家配合颜色之绚烂,五光十色,已足称奇。”

当代著名美学理论家王朝文先生在《雨花石珍品集序》中,“这些小石头好就好在……。”直接称雨花石为小石头。

当代诗人艾煊在他的《石记》中写雨花石为,“一粒微石,即一件天然艺术品。”

以上名人大家对雨花石形状的描述,(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茨、螺子、冰丸、雀卵、零小之块头、小石头、微石)我们搜集一处。其目的,正如民国著名雨花石收藏家王星先生,在其《雨花石子记》中所说,“聚读之不过状其小耳,……。”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么多名人大家的论述搜集在一起给大家看,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雨花石它的本性就是小的。因此“小”也是雨花石美的特点,大家不可不知,千万不要被我们自己的心障所迷惑。所以,我们观赏和收藏雨花石要顺雨花石性小而为,不可强求其大。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回过头再来看看,所有名人大家在对雨花石小的形状描述的同时,几乎没有离开雨花石莹润的质地。值得注意,雨花石小的形状和质地莹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雨花石自然之美互为影响、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因素。雨花石天然性小,但离不开它那“莹润如酥、色彩斑斓”的质地。离开了这样的质地,雨花石即失去了娇小可爱的前提,失去了“娇”(玛瑙质地)的雨花石,可能也就不再如此的美丽动人,石中皇后的位子也就要让位予其它石种了。

有人可能要问,我们在现实的欣赏和收藏过程中不是也有“粗石”吗?为什么还要说雨花石小的形状和质地莹润,是雨花石自然之美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呢?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上面我们在讨论“粗石”与“细石”时说到,粗石主要是反映雨花石的艺术美,但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自然美。但是粗石如果没有画面内涵及不能反映雨花石的艺术美,那么粗石无异于普通的建筑卵石,因此它所体现的那种低级的自然美已不是雨花石自然美所讨论的范围。

其二、我们必须搞清楚作为观赏石的雨花石概念。任何一种观赏石种只要独立命名,就一定有该石种区别于其它石种的显著个性和特点。而雨花石与其它任何一种观赏石相比,从总体上来看,其显著区别就在于雨花石形状小,质地透,色彩鲜艳丰富,再加上它无象不包的内涵。这四个显著特点就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关于雨花石的总体概念。而且它给我们头脑中印下的是一种阴柔和秀美的美感,并有别于其它的大石种那种刚柔、质朴的壮美。

现在,我们再反过来认识这个问题。雨花石中的生物化石许多都没有完全硅化,因此也并不透明(非玛瑙质地),可是我们没有人不将其作为雨花石看待。同样雨花石中的一些成景、成象的砾石也是如此。但是它们是雨花石中的少数并不是雨花石中的主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雨花石的概念已是一个包含内涵和外延的广义概念。因为外延它包含了一些生物化石、油泥、水晶、砾石等。但是并不因为雨花石的这些外延而否定它的内涵和本质。所以我们从雨花石自然属性的本质上说,小的形状和莹润的质地是雨花石自然之美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因素。雨花石这种形态美就如同“小家碧玉”,是一种柔性的美、偏于静态的美。而且这种美最接近那种——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纤巧、精致、幽静、淡雅、素静、轻盈……等等人们常见的优美的形态。所以,雨花石美的形态也最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有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爱雨花石、收藏雨花石、以及人见人爱的根本原因。

大家知道了吗?不妨我们再给大家强调一下,“小”和质地“莹润”才是雨花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雨花石概念的内涵。“粗石”只是在有画面意境时才可以收藏,“粗石”已是雨花石概念的外延所包含的内容了。


   (三)关于雨花石的大、小同雨花石美的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另一个现实问题,“小”的确是雨花石形态美的特征,但是雨花石自身大小相比较究竟是大还是小好呢?以及它们对雨花石自然美有无影响。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我们就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雨花石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好,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的美感来看,美就是美,不会因为它小一点就不美了;反之,丑就是丑,也不会因为它的大一点就不丑了。当然,雨花石是无法大一点还是小一点的,所以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不过,凭着我们的智慧和办法还是可以试着讨论这样的问题的。我们现在通过照相的方法使它变大或变小,再看看照片上的美与丑是否会发生什么变化。结果美是不可能变丑的;丑也不可能变美的。有变化的可能是美的雨花石在放大了以后看起来会更美,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人受到了习惯性的功利性心理和生理(视力老化)因素的影响的原因。虽然这些因素的影响也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不能完全地否定。不过这种影响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美与丑的客观存在性和它的本质。

所以,雨花石大小是不影响雨花石美的。但影响的是人“心”,是人习惯形成的功利性思维模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功利性评判标准。这样说可能有人还不一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我们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吧。俗话说“三分钱烧饼拣大的拿”,甚至不管是对人有用还是无用,人多喜欢“多吃多占”,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以事物大的形体来作为评判事物好坏的标准,这就是习惯性的功利性思维模式。但是人们却很少反过来想一想一些精神类的物质产品,为什么会制造的越来越小巧,越来越精致。

殊不知巨大是事物崇高和壮美的特征,小巧是事物秀美的特征。因此,小巧是人们生产产品在满足功能性需要后的有意识地刻意追求。雨花石本性是一种秀美,所以小巧是雨花石美的特征。

以上的分析让我们知道雨花石大与小不是决定雨花石美与不美的因素,而是它多少受到人们生理、心理和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后,成了影响雨花石价格高、低的问题。关于雨花石价格高低的问题我们将留在下一篇《雨花石鉴赏与投资》中进行讨论。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回答雨花石大与小的问题:

1  稀有品种,或绮丽无比的雨花石,其形状无所谓大小。

2  大而不美,不如小而精、奇。

3  相近的题材或可以相互比较的雨花石,其形状当然越大越好。

通过上面的回答来看,12的回答说明雨花石是大好还是小好,主要还是取决于雨花

石美与不美与大小无关。只有3的回答是受功利性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雨花石才是越大越好。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在实践中被放大了的功利和心理因素所影响或所左右。这样,美的、奇的雨花石不因为它的“小”而被放弃,也不会仅仅因为它“大”而狂买。

    从上面我们讨论雨花石大与小的结果情况来看,虽然它并不影响雨花石美与不美。但是由于受功利性因素以及视觉上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多少还是会对我们赏石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我们在摆放偏小的雨花石时,注意不要同个体偏大的雨花石放在一起。如果放在了一起,体量大的雨花石会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并会使欣赏者心理上产生大石头对小石头的挤压感。因此欣赏的人总会遗憾地觉得小的雨花石要是再大一点就好了。但是如果你把偏小,却很统一的雨花石放在一起,就完全不会产生以上的心理感觉。你不但不会觉得雨花石小,你反会觉得这是天地之精灵,似乎所有人间的玉石都难以与之相媲美。

二是对大的雨花石的摆放也要注意尽可能地将体量差不多的放在一起。如果放在柜中不能放得太满,否则会给人有拥挤、木呆的感觉。而要放得疏朗些,甚至容器反而要足够的大,以此来衬托或显得雨花石的形体是小的,这样才能让人们对雨花石产生灵秀之美。过去我们有人已经意识到容器大小对雨花石审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容器大些就是人为地要显得雨花石小点,使雨花石有空灵、透气之感。

三是有些人收藏雨花石给自己规定了一个标准,没有多少公分以上的石头不收藏。这种个人的偏好我们无可非议。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个人的兴趣和偏好并无科学(美学)的依据。

有人可能要问,其它的观赏石因为体形较大不是更加有利于我们观赏吗?殊不知,只要是观赏其画面的大石头不放入水中,则必须要经过打磨抛光,否则石头上的画面就难以显现出来。但是经过打磨抛光的石头必然会失去部分的天然纯真性。而失去天然纯真性的石头,自然不及原汁原味、天工趣成的好。这也是市场上打磨过的石头卖不过天然、原汁原味石头的根本原因。而雨花石因其小则不需要经过任何人工打磨,只要将其放入盛满清水的碗中,立即画面丝毫毕现、娇艳玲珑。可谓是“真”、“善”、“美”具备。

其实,正是因为雨花石形状小而莹润,人们才将其放入精美的瓷碗或瓷盅之中来欣赏,因而才有了它区别其它石种的独特的赏石方式。而这种赏石方式,可以说是其它任何一种观赏石种几乎都无法做到的。不仅如此,雨花石的小除携带方便以外,还有就是可以坐在那里一块一块地欣赏,这种赏石形式决定了它可以“坐而论道”, 因此也是我们将来创立雨花石“道”所具备的天然基础。我们相信未来的雨花石道一定会与中国的“茶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关于雨花石的石形与色彩同雨花石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关于雨花石的石形好与坏同雨花石自然美之间的关系,无需赘述大家即已明白。当然石形端圆比不端圆的雨花石美,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但是在雨花石欣赏、收藏的实践中,却并不容易把握,甚至有人收藏了很多年依然把握不准而屡屡不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对这看似浅显的问题而如此的难以把握呢?就好像大家都在说,“收藏雨花石是入门容易而提高难”,但如果要问,难是难在什么地方呢?大家却又不知道或者说不清楚了。其实这就像一层窗户纸,不捅不明一捅就明,难就难在雨花石质色形纹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而当这些关系出现了矛盾,影响到雨花石美并且需要你做出某种选择的时候,特别在你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或正确认识这些关系之前,你是无法理性的做出正确的选择的。久而久之钱和精力花掉了,雨花石却没有玩好,这样的事还有谁说不难呢?

雨花石的石形与色彩的关系就是其中的关系之一。当雨花石的石形与色彩有了矛盾和冲突时,(即,可能石形差而色彩好)你如何不让它们孰重孰轻的关系产生颠倒,而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正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内容之一。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的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博克认为,美是属于事物本身的某些属性,如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并指出“这些特质起作用是自然而然的,比起任何其它特质,都较不易由主观任性而改变”。(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22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雨花石的石形如果符合“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的特征要求,它所体现出的自然之美是显而易见的并不大会因人而改变。但博克也同时指出鲜明柔和的颜色也是不易改变的特征。由此可知,石形和色彩对于雨花石美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当它们在发生了冲突的情况下或者就一般的通常情况而言,需要我们做出取舍的时候,二者到底孰轻孰重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我们这样的讨论只能是相对的、总体的,而不是绝对的、个别具体的、到处都适用的结论。

我们首先来看,英国十六、十七世纪大哲学家、科学家培根曾说过,“相貌美高于色彩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培根这句话,在当时绝对不是针对雨花石来说的。但是事情就是这样的凑巧,培根似乎就是针对雨花石品相和色彩之间孰轻孰重给予的最肯定、最直接地回答。我们无意不经过艰苦的论证就拿名人曾经说过的话来,把自己的观点推销给别人。但是现成的,而且这么有力的论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为什么放在那里不用呢?难道又是一个巧合吗?又要我对这样的眷顾谢天谢地吗,还是真理的无处不在。

我们再来看,这是现实中的现象,我们不少人专门收藏一些大大、小小的蛋形雨花石。(即使没有艳丽的色彩或莹润的质地)其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们喜欢蛋吗?还是这些蛋形的石头比真的蛋更有用呢?我们想答案应该都是否定的,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蛋形雨花石光滑的轮廓曲线本身就是自然之美,所以才会有许多人做这样的专题收藏的。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推定雨花石的石形美往往要高于单纯的纹理美、色彩美和质地美。但是这只是对石形在反映雨花石自然美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总体看法,而不是绝对的。

不过这一观点可以起到对近百年来雨花石欣赏、认识方面的纠偏作用,使雨花石欣赏、收藏、评价活动更加全面和客观。

近代雨花石赏石大家张轮远先生在他的《万石斋灵岩石谱》中写道,“形者,灵岩石之状态也。在形质色文四者中,虽不居重要地位,然为石之外体,观瞻所系,亦不能忽视之。”张轮远先生虽然在雨花石质、色、形、纹四者中说形不居重要位置,但是他已经意识到“形”对“美”的作用和影响,即“观瞻所系,亦不能忽视也”。并且在《万石斋灵岩石谱》第十六,灵岩石品二十四品中将品相“端好,完整纯洁,无瑕可指”列在了二十四品之首。现在我们再来看这种观点和认识应该无疑是正确的。

可是与张轮远先生同时代的王星酋先生却重色彩而轻形体。王星酋先生在他的《雨花石子记》中说道,“轮远以科学主义视石,而注重形质纯整。余则不在边幅而在颜色,故余与轮远交易最多。”从中我们形象地看到张轮远先生重形而王星酋先生重色,但王星酋先生却忽视了“科学主义视石”,常常与张轮远先生交换雨花石,却以为占了张轮远先生的便宜。也许正是从那时开始,王星酋先生的这种重色彩而轻形体的赏石、收藏观一直影响到现在。

以至于后来的许多雨花石收藏家都受此影响颇深,现代雨花石收藏家贝芝泉先生在他的论雨花石文章中谈到雨花石的形时,也和王星酋先生的观点一样,认为“选购石头时,除注重色彩和画面以外,还必须注重其石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贝芝泉先生虽然强调了石品的重要,但是他的基本赏石观还是把石品对美的重要性排在了色彩之后。

近百年来,自张轮远先生之后为什么重色彩轻石品的赏石观一直影响较深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研究雨花石美的形态时,一直把雨花石的质、色、形、纹割裂开来研究,感性的文章较多而理性的对比分析研究的不够。再加上艳丽色彩的自身的特性在众多石头中显得尤其耀眼夺目,容易给人产生兴奋和强烈的视觉快感,因此也容易给人产生对雨花石质色形纹在综合评判上的错觉。

根据研究,我们认为雨花石的形和质构成雨花石的品相,而雨花石纹和色构成的是雨花石的内涵。只有当雨花石品相和内涵同时符合雨花石美的要求时,这块雨花石才是美的雨花石。而且,雨花石的石形和色彩由于分属于品相和内涵两个不同的范畴,因而具有不同的性质,所以就不能简单地判断其孰轻孰重。应当根据石形和色彩各自在雨花石品相和内涵中对美的影响和作用来判断。而近百年来的文章中,凡是所涉及到雨花石的石品和色彩孰轻孰重的问题时,可以说都是感性的且缺乏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

现在我们用逻辑的方法来推理和证明雨花石的石形在反映无论是雨花石自然美还是艺术美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在“品相”中质地可粗可细。(它取决于反映的是雨花石自然美还是社会美)

在“内涵”中色彩可丰富可单一。(它同样取决于反映的是雨花石自然美还是艺术美)

在“内涵”中主题形象也可有、可无。(同样取决于反映的是雨花石自然美还是艺术美)

而唯独不变的是——石品,它不会因为反映的雨花石美的形态不同而可好、可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雨花石的石形在反映雨花石自然美或艺术美中有不可动摇的作用。所以我们视雨花石石形为“形乃石之五官”。石形如人的五官,五官奇美的俊男靓女虽少,但五官则不可不端,否则会与“丑”字相沾。纵然你才情满腹、柔情似水也一定会让人十分地怜惜和充满着同情、遗憾。除非是旷世奇才人们才会生出敬畏、崇拜的情感来。

言归正传,有时当内涵(即主题形象、意境或色彩)特别好,而雨花石的石形虽然差点但也不丑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弃之则有“无包容之气度,有责备于天人”之罪过,实在是可惜。因此我们也应该将其收藏之,但要用价格去平衡一下。



   
(五)关于雨花石色彩同雨花石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雨花石的色彩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观赏石能与之相媲美的,甚至没有一种自

然物质同时拥有如此丰富、绚丽、变化的色彩。

根据色彩学的研究,色彩可分为原色、间色和成千上万种复色。也可以将光谱色彩红、橙、黄、绿、青、蓝、紫称为有色系,加上黑、白、灰无色系不同量的混合,就可以配合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色彩。但是这些成千上万种色彩在自然界中只能是分别存在于成千上万种事物。而将成千上万令人思议不及的色彩,赋予同一种物质雨花石实在让我们感叹,和敬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在雨花石中色彩相对较纯的原色很少,而大面积色块的原色则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原色中的蓝色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蓝色在雨花石中被视之为稀罕之色。在雨花石中不仅是大色块的原色少,就是间色、复色纯度高的大面积色块也是不多见的,而在雨花石中大多数是间色、复色的点、线和小面积的色块交织混合在一起的颜色。因此雨花石的色彩就显得非常地丰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这个原因许多雨花石因此而显得不够亮丽。所以色彩丰富而亮丽的雨花石自然就显得十分珍贵。

雨花石色彩和雨花石自然美之间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而对我们这些雨花石欣赏和收藏爱好者来说,只需要把握好其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关系就行了,目的是避免在买雨花石时出现大的失误。

,不是有色彩的雨花石都是可以用来收藏的美石。我们已经在上面分析过,雨花石要体现它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就必须是雨花石质、色、形、纹共同作用人的大脑的结果,不是雨花石自然属性某单一方面所能决定的。因此雨花石仅仅有色彩是不够的,还要看其它美的要素是否与之协调一致。如果色彩好、品相好,即使没有任何其他的内容依然能体现雨花石的自然美,所以也不失是一块美石。如果是色彩好、品相好、内涵也好,那么这块雨花石就不仅仅是一块具有自然美的美石了,而且是一块具有艺术美的雨花石艺术品。但是如果仅仅色彩好而其他的要素都不好,那么这样的雨花石也就没有大的欣赏和收藏价值了。

二,什么样的色彩是雨花石美的色彩或不美的色彩。从总体来说,凡是亮丽和谐的色彩就是雨花石美的色彩;反之,凡是与亮丽和谐所对立的色彩,如晦暗、酱黄、酱黑、灰脏都是雨花石不美的色彩。我们有些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结果收藏的雨花石原本灵透、艳丽、娇美的形象已难以寻觅,反而给人一种粗黑不美的感觉。所以我们在收藏购买雨花石时,虽然色彩不一定要大红大绿或五颜六色,但是色彩却一定要清新、亮丽。(色彩深不等于色彩晦暗,有些很深的色彩由于纯度高,依然可以给人有明亮的感觉。)

三,亮丽的色彩有时是美的内容,有时又可以是美的形式。有些雨花石虽然没有所谓的内容,但是品相好、色彩美,此时的色彩美就成了我们欣赏的对象,色彩就成了雨花石自然美的内容。另一种情况是雨花石有很好的画面内涵,我们欣赏的是这种画面内涵所展示出的雨花石艺术美,此时色彩已退到了欣赏的次要位置而成为艺术美的形式。

我们发现在雨花石所有自然属性中,唯有雨花石的色彩有时可以是雨花石的品相,有时也可以成为雨花石的内涵。既可以是形式也可以为内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雨花石色彩的特殊作用。因此俗话说,“一白遮三丑”,也就是说色彩靓丽的雨花石,即使在其它方面有一点小小的缺憾也可以考虑忽略和包容的。

前面我们说到“质是石之性别;形乃石之五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雨花石的颜色作形象性的比喻,可谓是“色为石之肌肤”。


   
(六)关于雨花石的纹理同雨花石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雨花石的“纹”从狭义上讲,是指雨花石上的刷状丝纹,其形态千变万化、纷繁多姿、无法穷尽。如果勉强为之分类,我们可找出它们的基本形态,大致可分为斑点纹、直线纹、曲线纹、祥云纹、波浪纹、缠丝纹、单圈纹、多圈纹、几何纹、异形纹等十种。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构成雨花石图案的点、线、面、及色彩都是雨花石的“纹”。

狭义的雨花石纹是构成和反映雨花石自然之美的基础和内容。它所反映的雨花石美的形态通常是抽象的,给人以旋动、奔放、变化、娇柔、规则之美,体现了自然美的和谐、协调、均衡、统一和奇异等特点。让人在自然面前自叹不如,也正是因为人的这种“自叹不如”,才能使人对自然产生崇高、敬畏和强烈的美感来。

在古代由于沙矿尚未开采,偶尔被雨水山洪在山涧沟底冲刷出的几粒莹润斑斓的雨花石,因而显得十分珍稀。加之文人爱好;乡人景从,其价已如明代县令米万钟所言,“如今时所重六合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到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更是把这“大如雀卵、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雨花石贵奉为“通灵宝玉”。而时下,由于现代建筑的需求使砂矿被机械化大量开采,虽贵为“通灵宝玉”的雨花石也遭遇了市场的冷遇。是它不美了吗?显然不是,是因为资源的无序开采和我们见多不奇了的原因,而造成的一种暂时现象。随着砂矿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这种贵为“通灵宝玉”的五色丝纹石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它应有的价值。

我们称之为丝纹石的雨花石,因有其自然美通用的“世界语”,容易被世界上所有爱美的人所理解,所以雨花石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对象和财富。因此雨花石中的五色丝纹石也就成了我们去他乡、去国外馈赠友人的高雅礼品。

广义的雨花石纹是构成和雨花石自然美、艺术美的一切要素,是雨花石内涵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包括雨花石上的点、线、色彩和空白之处,“空白之处”为何也称之为“纹”,这如同中国水墨画中“计白当黑”的画理,它是雨花石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雨花石“纹”所反映出的艺术美的形态,通常是经过审美者主观改造过的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意造之。是现实的形象在意识中被更进一步改造的结果)它给人以绘画、剪纸的美感,反映的是诗歌、文学、历史典故等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人物、动物、花卉、奇巧等生活情趣。使欣赏者智慧受到启迪,精神得到愉悦。

现在我们再用形象性来描绘一下雨花石纹的性质和作用,可以说“纹如石之才学”。

到此我们将雨花石的自然属性质色形纹,在反映雨花石自然之美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了粗浅的论述。我们并力求找出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孰轻孰重的辩证关系,同时想给大家对雨花石质色形纹的关系有一个形象性记忆,以便大家在欣赏实践中灵活运用。

“质是石之性别;形乃石之五官;色为石之肌肤;纹如石之才学。”

 

如果我们再把雨花石这样的石种看成是以秀丽、娇柔为主的“女儿王国”。那么有兴趣的读者,用上面对雨花石形象性的四句描述去体会你对雨花石质、色、形、纹的综合理解,也许会有深刻体会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雨花石艺术美

在我们谈雨花石艺术美之前,首先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天然的雨花石能不能成为艺术品。

这是我们能否继续讨论下去的关键,如果雨花石不能称之为艺术品,那么雨花石艺术美就无从谈起了。另外,曾经有人说“雨花石由于没有人的艺术创作,不是艺术品,因此永远只能是市井文化。”所以,雨花石能不能成为艺术品已经成了决定雨花石文化是不是成为高雅文化的关键。

过去我们对此研究探讨的不够,对雨花石能否成为艺术品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觉得艺术作品应该是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是人的劳动创造。而雨花石是天然的非人工创造之物,因此是不能称之为艺术品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谁给雨花石“艺术品”明确地定性,所以没有一篇关于雨花石的文章提到雨花石“艺术”,因此更没有人鲜明地研究雨花石的艺术美了。我们唯一看到的是刘水先生在他的《雨花“三胜”》文章中说,雨花石“不是艺术品胜似艺术品”。遗憾的是我们只能从中解读出刘水先生对雨花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是持否定或折中态度的。或者说他已经意识到了雨花石应该是艺术品,却怕把这尚有争论的问题说错了,所以才说雨花石“不是艺术品胜似艺术品”。

其实,对雨花石是不是艺术品的认定,存在模糊认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地认识存在片面性,没有看到雨花石从发掘到展示,已经包含着人们的脑力劳动和因此物化下来劳动痕迹的艺术体现,而看到的只是孤立存在的雨花石那个个体。

对于雨花石文化这部分的重要缺失,我们不能再漠不关心和视而不见了。试想一个没有艺术价值的欣赏、收藏门类,还能算是一个好的欣赏、收藏门类吗?再说雨花石文化真的心甘情愿地做“市井文化”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雨花石文化的弘扬和发展道路又在哪里呢?

现在,我们就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看看雨花石是否可以成为雨花石艺术品,是否具有艺术美。

第一个问题是,雨花石是否可以成为雨花石艺术品?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雨花石才是雨花石艺术品?

第三个问题是,雨花石艺术美的特征以及同相关艺术之间的联系。

 

(一)雨花石是否可以成为雨花石艺术品

雨花石是否是艺术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艺术的本质,以及可能成为艺术品的雨花石是否符合艺术的本质要求。其次要看雨花石艺术品是否具有同其它的艺术品一样的形式及美的特征。

什么是艺术的本质,从客观方面来说,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再现,(“再现”指对客观现实的摹拟性描写,偏重于如实再现事物的客观形态。);从主观方面来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感受、认识,即艺术审美活动的物化形态或表现,(表现的原则是比拟,它偏重于表现主体对客观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活动)。

现在我们来看看可能被称之为艺术品的雨花石,是否符合艺术的本质要求。

1、  能够被称之为艺术品的雨花石从客观方面说,它的画面内涵一定反映的是客观现

实,再现了如自然风光、人物典故、动物情趣、花卉树木、等等。追求的是越像越好(摹拟)。

2、  从主观方面来说,是审美主体对客观现实的感受、认识,通过审美活动,把经过人

的主观意识改造后的意象用“取名”的方式(比拟)物化下来,表现了审美者内心的认识和思想情感。

由此可知,可能被称之为艺术品的雨花石是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要求的。

上面我们谈到了“取名”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妨再看看艺术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个故事。1917年在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上,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米切尔.杜桑,拿出一个命名为《泉》的尿壶放在展会上展出,结果引来一片哗然。但是杜桑却不以为然地解释道,“这件东西是不是自己亲手做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选择了它,把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东西放在了一个新的地方,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观察角度,它原来的作用就消失了。”也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可以欣赏的艺术品了。后来这件“尿壶”却成了后现代艺术中“观念艺术”的开山之作。这个故事与我们前面《也谈雨花石的起名》中说到的观点“给雨花石起名,使一般意义的欣赏活动,一跃而巨变为艺术创造活动”是媒而合的。

因此,我们将能够被称之为艺术品的雨花石同艺术的本质比较后得知,取名后的雨花石是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要求的。

在我们知道了取名后的雨花石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要求后,我们再来看看它是否和其它艺术品具有共同的形式及特征。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艺术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都有一定存在形式,也就是说,即在一定时间中又在一定空间中存在。相对来说雨花石艺术同绘画、雕塑艺术一样属于再现的“空间艺术”,即雨花石和绘画、雕塑一样具有一定的、可触摸的形体,画面偏重于反映感知的事物客观形态(对画面形象的要求是越像越好)。另外它也和绘画、雕塑一样相对于电影、音乐、戏剧的“时间艺术”而言是相对静止的,因此也可称之为“静的艺术”。根据比较后我们知道雨花石艺术与其它的同类艺术相比,具有共同的艺术形式,而且都具有共同的艺术美特征。即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感染性、明显的功利性和客观存在性等。就拿雨花石的功利性来说,它和其它任何艺术品一样具有欣赏、愉悦心情、收藏、保值增值、交换、馈赠、科普、教育、装饰、人与人沟通等功能。甚至可以说雨花石艺术品比起其它艺术品的功用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后,我们再看看雨花石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与其它艺术品创作过程是否一致。这种论证的过程冗长而复杂,我们以同是“再现的空间艺术”绘画来对比,看看它们的创作过程是否一致。

绘画:社会生活素材或历史事件——提炼素材、主题——创作、修改——画名。

雨花石:天然的自然属性——审美意象、主题——创作、修改——雨花石名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创作过程也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说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区别。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说明,能够成为艺术品的雨花石在内容上符合艺术的本质要求;在形式上也符合同类艺术的艺术形式;在美的特征上更是达到了完美的一致。所以我们的结论是雨花石完全可以成为艺术品。

在这个问题讨论结束前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称雨花石为“天然艺术品”,而是称之为“雨花石艺术品”呢?这是我们基于既然大家通常把艺术品解释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是“人为艺术品”。那么相对言之,雨花石艺术品就是“天然艺术品”。但是,如果用天然艺术品一词,不但不能凸显雨花石的特有的个性特点,而且还会弱化人的主观创作因素。因此我们还是决定用“雨花石”一词替代天然一词,这样不但强调雨花石艺术品的特有个性,同时也突出了它的天然性。
 

(二)什么样的雨花石才是雨花石艺术品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雨花石可以成为艺术品。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雨花石都是艺术品呢?这个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大多数雨花石都不可能成为雨花石艺术品。

只有那些首先具有自然美特征,而且要符合艺术的本质要求,并被人赋予思想内涵和取名的雨花石才是雨花石艺术品。根据这一定义,雨花石艺术品要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1、  要品端貌美;2、有能够感染人的思想内涵;3、有贴切的名字。

(1)    雨花石艺术品为什么要具备品端貌美。这是雨花石自然美的性质所决定的。雨

花石的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基础,雨花石艺术美离开了雨花石的自然美也就不存在了。(在上面,我们已经做过详细的分析)如果一块雨花石品不端、貌不美,即使画面上有一些被我们看出的所谓内容,但我们欣赏起来却很吃力,而且我们在欣赏时根本不可能把雨花石的品相和内容孤立开来分别地感知和欣赏,因此品不端貌不美即使有好的内含,也不会给人以美的感觉。这样的雨花石显然也不符合艺术品近似于苛刻的要求。

(2)雨花石艺术品为什么要具备有能够感染人的思想内涵。这是艺术的本质所决定

的。艺术必须要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要融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雨花石画面上没有内涵,

此时无论是收藏者还是欣赏者都无法被眼前的石头所感染,那么这块石头的艺术性将大打折扣甚至全无。因此也可以看出,仅仅具有自然美的雨花石是不具有艺术品性质的。即使很美,我们也只能叫它为“漂亮的雨花石”。如称之为漂亮的丝纹石等。我们却不能称之为雨花石艺术品。

有人可能会问,丝纹石不可以称之为抽象艺术吗?殊不知抽象艺术也是人的思想表达,

有一定的思想背景。如果让那些艺术家给你解释,他一定会告诉你他想表达的内心世界、情感和主题。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抽象艺术的那种我们虽然看不懂的表达方式。

另外我们所讨论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它把近百年来对雨花石复杂的、抽象的、意会的、不可捉摸的评等评级,用雨花石艺术美(内涵)来,一下子区分的清清楚楚。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清楚地把雨花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具有自然美(漂亮)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指一般的雨花石层次,这个层次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可用来做各种工艺品。

如果我们从《雨花石审美标准》中审美标准模型来看,可能只有妙品、珍品、神品、绝品和小部分精品才有内涵,才可以称之为雨花石艺术品;而一部分精品和常品只能称之为漂亮雨花石(漂亮的石头都具有自然美);其余只能统称为一般的雨花石了。

以上三个层次它们的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也是明显递减的,甚至有时会有天壤之别。

(3)为什么一定要有贴切的名字,难道具备前二个条件还不够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仅仅具备了前二个条件是不够的。在前面我们谈到,雨花石要成为艺术品也必须有一个艺术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审美主体从感知到意象的主观意识改造所反映出的一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上取一个贴切名字的过程。有了这个贴切的名字就等于把主观的脑力劳动物化了,雨花石和名字的统一体就有了人的劳动痕迹。这是雨花石成为雨花石艺术品的重要一环,有了这一环我们的论证才变得更加完美。

不仅如此,给雨花石取名是划分雨花石欣赏与雨花石艺术创作的分水岭。过去我们之所以没有认识到雨花石可以成为艺术品,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出它们之间的这一根本界限。

如我们在雨花石展览馆看雨花石展览时,橱柜中的雨花石因为有一块写着雨花石名字的小牌,因此我们才能将展柜中的雨花石称之为雨花石艺术品,才能登上艺术的殿堂。在牌子的下面一般写着藏家的名字,它意味着这块雨花石是这位藏家的作品,包含着收藏者的创作行为。而作为参观者参观过展览之后,并不会给橱柜中的雨花石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参观者的这种参观行为就是艺术欣赏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了它们的根本界限和区别。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什么样的雨花石才是雨花石艺术品,第一次科学地按照雨花石美的形态,将雨花石区分为三个层次,它完全符合美学理论中艺术美要高于自然美的结论。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雨花石取名的巨大作用,使一般意义的欣赏活动一跃变成艺术创造活动。这如同美国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所说“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三)雨花石艺术美的特征以及同相关艺术之间的联系

(1)雨花石艺术美的特征

我们根据以上关于雨花石艺术品的定义,以及雨花石艺术品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即品端貌美;有能够感染人的形象和思想内涵;有贴切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雨花石艺术美应具备的如下特征。

1、雨花石艺术美是以雨花石自然美(质、色、形、纹美)为基础的,所以雨花石艺术美比雨花石自然美更加精粹、更加典型、更有意境。

2、雨花石艺术美既然以雨花石自然美为基础,那么雨花石艺术美的形态特征总体而言,依然是雨花石自然美的那种秀美的形态。具体表现为清新、秀丽、柔媚、娇小、幽静、淡雅、轻盈、鲜明艳丽等等。具有娇柔、和谐的意境之美的特征。

如:早春二月、江南金秋、花好月圆、西湖柳绿、寒月、江山多娇、松云托日、太白诗境、月光曲、金瓶梅、暗香浮动、贵妃出浴、月下美人、夜来香、瑶琳仙境、月桂飘香……等等。

这些雨花石给人美的感觉,正如同我国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曾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也有一小部分有内涵具有艺术美的粗石,它们相对于细石而言则是一种壮美的形态。表现为壮阔、恢宏、朴质、深邃、沧桑、强烈反差等等。具有壮阔、古朴和阳刚之美的特征。

比如:天象奇观、石柱参天、吕氏春秋、大漠风光、皖南民居、东郭先生、古意梅、达摩面壁、大漠楼兰、黄河壶口瀑、长江赤壁、宋人古画、仙人论道、边关寒月、兵马俑……等等、等等。

对于这样的美,姚鼐也曾做过相应的描述:“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日,如火,如金鏐铁”。

3、具有艺术美的雨花石画面,经过审美主体主观意识改造后的意象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的是提炼、浓缩过的客观现实,给人以愉悦、教育、启迪作用。这部分雨花石也大多反映的是社会美的内容,如,“三娘教子”、“屈子行吟”、“昭君出塞”、“齐天大圣”、“仙人对奕”、“郑和下西洋”……等等。

4、具有艺术美的雨花石其名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性。具有洗练、优美、韵律、含义深刻、妇孺皆知等特点。具有引导、指示和补充的效果,类似于绘画中题诗、标题的作用,可以补充画面一些缺少的部分,使欣赏者感到更真实、更完整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2)雨花石艺术美与相关艺术之间的联系

雨花石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它是视觉艺术又是发现艺术。但它不像其它的视觉艺术,不但要用脑还要用手和工具来表现,(如绘画、书法、雕塑、剪纸、摄影、电影等艺术,它们都要用手和工具)而雨花石艺术相对来说只要用脑和几个文字就行了。这也是这门艺术和其它艺术相比看似简单的原因。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存在着时间上的平衡原理,我们拿生命现象来举例,如“心跳速则寿减;振翅急则易夭;性交频则时短;寿若短则繁衍强”,所以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体才能得以平衡。通过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不平衡的事物是暂时的,永远不平衡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再说书法艺术吧,激情满怀的书法家在创作时,可能就是一两分钟的事情,但其价值则可能成千上万。但是我们要明白这只是一个现象,书法家虽然创作的时间很短而需要苦练的时间却很长,甚至要穷其大半生的精力。

雨花石既然称它为一门艺术,也一定潜藏着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抽去一些偶然的因素,看看我们一些藏家的整体水平也会发现同样的规律。难怪一些老收藏家感叹道“雨花石收藏是入门容易,做好难啊”。有人会说,“我只要有钱,我会在很短时间内,使自己的藏品达到一个很高水平。”是的,我们可以相信这样做法,但是我们依然感觉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眼力的提高;没有买卖能力的磨炼;没有卖家给你的机会;没有自己藏品的调整,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得很好呢?再说挣钱也需要化时间的,所以花钱也是一种时间上的付出。因此雨花石收藏和其它艺术一样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只是雨花石收藏看起来简单罢了。

扯远了,我们只是想要告诉大家任何事情不要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此我们在收藏雨花石的过程中要虚心学习、用心领悟、认真实践、持之以恒。

1、  雨花石艺术同绘画之间的联系。

在前面我们讨论雨花石能不能成为艺术品时说过,雨花石艺术和绘画艺术同属于空间艺

术、视觉艺术和静的艺术,因此它们有许多的共性特点。但是雨花石“画面”我们却不能像绘画那样具有主动性创作,只能是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下的被动地反映。因此我们只能要求它越像绘画越好,所以绘画艺术成了雨花石艺术的参照对象或者说是姐妹艺术。正因如此,绘画艺术的基本元素如构图、线条、色彩、比例、留白、背景、光感、空间布局、照应关系、色彩对比、形象传神等等,都是可以作为雨花石画面的基本参考和要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雨花石本身毕竟是自然之物;人的主观能动反映毕竟不能代替绘画,因此我们可不能苛刻地要求它面面俱到。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说雨花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说雨花石虽然反映的是客观现实,但是并不要求它像的很具体,但也不能离开事物的基本特征,至少能让被感知的对象在我们大脑中产生出意象来。它近似于绘画中的写意画,甚至更近似于抽象画。

雨花石作为艺术品,其好的画面应该具有诗情画意,即要有与画同理的“意境”。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怎敌她,美人春心。”;“春风微雨、娇莺柔柳、小溪曲涧凭栏处。”等等,如果雨花石内涵能反映这样的意境,那么就一定能够强烈地感染欣赏者的思想情绪,使欣赏者赞美自然、欣赏自己。当然这样的雨花石其实很少、很少,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罕之物。就像真正能够登上重要的艺术品拍卖会的绘画艺术品一样,也是寥寥可数。所以,我们不足为憾。也正因它们如此之少,雨花石才有艺术性,才能够成为艺术品。

2、  雨花石艺术同文学、诗歌之间的联系。

1)雨花石与文学的联系

俄国大文学家高尔基在他的《文学论文选》中说到,“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

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高尔基先生的这段对文学的描述,正说明了我们给雨花石起名的作用,就是把我们对雨花石画面的反映和审美的思维活动,用文字、文学的方式将它们表现了出来。让别人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思想感受。反过来,也正如高尔基先生所说,“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的。因此,但人们看到用文字起的雨花石名字时,就会大致想象出雨花石画面的内容,这时名字起到了审美的引导作用。

    高尔基先生的这段精辟的论述,说出了给雨花石取名的本质。写到这里我们真是庆幸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巧合,难道真是天意要帮助我们完成《雨花石美的形态和分类》的研究吗?(真的,我们要再次谢天谢地,给我们送来这些名人大家的帮助。)

这正好解释市场上卖雨花石的一种现象,自从拍照、打印技术普及以后,石商、石贩每每得到好石想卖个好价都会把石头拿去拍照,起一个好听、上口、有意境的名字,然后再放大成很大的照片。目的是吸引买家的注意力,同时让买家能够立即理解雨花石画面的内容和因此而产生购买的欲望。这种现象是在阳光下的商业包装行为,因此也我们无可厚非,而且应该加以巧妙利用。

而对于雨花石起名几乎没有人不进行修饰处理的,而且要求朗朗上口、意境表达完整。因此取四字名最多,三字名次之,二、七字名更次之,而其它字数的名字更是罕见少有。

对于雨花石中的人物石来说,雨花石的取名几乎没有不取自于古代文学中的人物故事或历史典故。因为只有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才能立刻唤起欣赏者头脑中以前就已经有的印象、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立刻感染欣赏者。所以我们为雨花石取名,一定要取大家熟知的对象和故事,否则,那些概念性的名字会把雨花石变成了科普教育的挂图。

名字不但要表达完整的意思,还要表达一定的情感意境。平铺直白的名字会让人感到浅薄平淡而无感染力;过于花哨的名字使人如坠五里云雾而莫名其妙;一本正经的名会使人觉得严肃刻板而教条乏味;幽默诙谐的名字可让人感到轻松搞笑而了然会意;诗情画意的名字令人如沐浴清风而遐思浪漫;富于哲理的名字使人深受启迪而教化益智;干净利落的名字则让人强烈震撼而过目不忘;牵强附会的名字却让人思想不一而难以苟同;恰如其分的名字如品香茗清茶而回味甘甜。
2
)雨花石与诗歌的联系

雨花石与诗歌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大约从六朝时期开始就有了描写石头的诗歌,不过那时的诗歌多是借石写景抒情。到了北宋时期的苏东坡,便有了针对雨花石画面的描写。

有一天,北宋四大家之首苏轼来到扬州,得到二块雨花石,其中一块“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其背……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颖州日,梦人请住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天地’。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意思是说,这块绿色石头上的画面如山峦叠翠,还有一个洞通到石头的背面,我把它放入清水盆中,放置在几案上。忽然想起在颖州时曾做的一个梦,曾梦到被人请去住在一个叫“仇池”的官府。因此想到了唐代诗圣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天地”的诗,这不是正如我这块绿石头的意境吗?

这里的“万古仇池穴,潜通小天地”就是苏轼给他得到的绿色石头所配的诗句。这是个惊人的发现。因为,我们在这里看到苏轼并不是自己借石写景抒情,而是用杜甫的诗句“万古仇池穴,潜通小天地”,直接赋予自己的石头以思想内涵,这显然与借石写景抒情有了根本的区别。其目的就是通过给雨花石配诗来反映雨花石的内涵和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我们说苏东坡是玩雨花石并给雨花石配诗的第一人。

在之后的历朝历代,特别是到了明代以后,一些文人雅士给雨花石配诗成风。我们现在见到的清嘉庆十五年编撰的清乾隆《澄悦堂诗别集》,给雨花石一下子配五言绝句八十一首。到了民国,天津玩雨花石大家王星酋先生在他的《雨花石子记》卷五中,也写了新石绝句七十首。到了当今,要数今世缘酒业与南京雨花石协会共同出版的《中国南京雨花石精品大观》,它图诗并茂相得益彰,很好地用诗给雨花石作了点评或点题。这个时期还有许许多多为雨花石配诗、出集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为什么雨花石会与诗歌结合地如此紧密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诗歌用自己的“兴、比、赋”的形式,更好地赋予了雨花石丰富的思想意境。而我们用诗配石能达到“读诗观石,诗石悟境”的目的。而且在形式上能达到简洁明了,雅趣互生,意境互增的点题、点评效果。

3、雨花石艺术同自然之间的联系

雨花石艺术和其它的任何人文艺术不同,其雨花石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是一种自然通过人来反映另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形式。由于它对自然美是一种典型地反映,因此它比真实的自然美更集中、更概括。寥寥几根线条、几块斑斓色彩就能反映“松间瀑布”、“湖滨柔柳”、“黄山云雾”、“庐山飞云”。再如横斜几枝,疏密得当的几点红色,就成了傲雪迎春的“红梅”;画面上远处空间,短短一横加一小点,可能就成了“太湖泛舟”;以及有些象形石上,有像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形象——猪、猴、鸡、猫、犬等等。因此我们认为雨花石画面的内涵,依然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我们说它比真实的自然更集中、更概括。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应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雨花石画面反映自然真实,但是它不是自然真实,因此不要求像得很具体。二是虽然反映的形象是高度概括,但是主要特征及比例要符合真实形象。三是我们要学会像绘画艺术那样“师法自然”,多观察、多积累。四是要了解绘画艺术的取景和构图形式及原则,作为自己购买石头时对画面要求的参考。五是要重视色彩及色彩的对比效果,色彩与内容和品相的完美结合,才是最好、最美的雨花石。

三、雨花石的社会美

雨花石的社会美有二层含义:

一是指雨花石的画面内容反映的是社会事物的美。如“三娘教子”、“齐天大圣”、“米芾拜石”、“达摩面壁”、“昭君出塞”、“兵马俑”、“黛玉葬花”、“屈子行吟”、“奥运五环”、“奥运福娃”……等等。雨花石上反映出的这些社会事物或内容,其本身具有社会积极意义,符合社会道德、伦理、正义、文明、进步等,并给人以积极的教育和启示作用,所以我们说雨花石也反映和具有社会美。就雨花石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来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雨花石的社会美是雨花石艺术美的内容。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对此我们不再作深入的讨论。

二是指雨花石的欣赏形式美,即人们通过美的赏石形式,力求使欣赏者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娱。这一层次的内容是我们本章要讨论的重点,但是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课题,我们的认识水平也只是处在探索的阶段。因此,我们只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还望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共同创建一个美妙和谐的赏石文化,即雨花石“石道”文化。

(一)为什么我们要创建一个美妙和谐的赏石文化

1、要创建一个美妙和谐的雨花石赏石文化,这是雨花石收藏的本质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雨花石收藏有许多的功能,其最大的功能莫过于健康的养生功能。它主要表现为通过赏石、藏石,达到怡情悦性、感悟人生、增长知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的目的。

但是现实是否是我们所愿望的呢?恐怕不尽其然。我们有人被“圈子”中的一些现象搞怕了,因此自己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想交流、不敢交流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失去了雨花石收藏的本来意义。因为从本质上看,人的收藏过程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收藏的结果,内心里都是需要社会承认的。而且人们的收藏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在不断地被社会所承认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只要你还玩雨花石,那么你就无法“逃避”这个现实,除非你彻底地跳出这个圈子。

的确如此,我们每一个人收藏雨花石都是“快乐并痛苦着”,那么我们怎么来增加我们的快乐而减少不应该有的痛苦呢?,因此需要一种清净优雅、心灵自净的赏石形式和环境,来缓解人的虚荣之心,并减少由此而产生的对立情绪,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和沟通,真正达到怡情悦性、和谐共娱、增进友谊的最终目的。

2、要创建一个美妙和谐的雨花石赏石文化,这是雨花石美的本质所决定的。

我们说雨花石美的本质,不是雨花石的质色形纹某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质色形纹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人们在雨花石上能够观照到人自身的智慧、才能、以及机遇才是雨花石美的本质。因此衡量雨花石美与不美的问题,就已经不是单纯的“美与不美”问题了,而是一个对收藏者在欣赏、收藏方面的智慧、能力的评价问题。因此有时雨花石美与不美的问题,在不同场合、不同人与人之间就显得非常的敏感。小则影响到赏石时的气氛;大则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创建一种全新理念的赏石形式和文化,即把赏石、评石作为我们交流的形式和平台,而把人的精神需求和人与人和谐共娱作为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3、要创建一个美妙和谐的雨花石赏石文化,这是雨花石文化的发展所要求。

雨花石文化从发生到发展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雨花石文化已经从一般的玉石文化中分离开来,而成了一种独立的赏石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以梁武帝萧衍《瑞雨颂》和云光法师布坛讲经的“天赐雨花”为代表的“帝王佛教”文化。从北宋时期开始一直到清代,是以苏东坡、杜绾、米万钟、孙国、林有麟、姜绍书、孔尚任、曹雪芹、刘坤一等一批文人雅士为代表的“文人雅士”文化。同时在这时期,雨花石文化也悄悄走进了宫廷深院,因此也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以乾隆帝、曹寅、曹雪芹的《红楼梦》为印记的“宫廷府院”文化的特点。到了民国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王星酋、张轮远、许问石、徐悲鸿、梅兰芳、冯亦代、朱孔阳、张二鹏、王朝闻等为代表的是雨花石“新文化人”文化的特点。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直到今天,雨花石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雨花石的欣赏、收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百姓的收藏,百姓的收藏已经成为了雨花石收藏、欣赏的主体,所以当今的雨花石文化特点应该说是以百姓为代表的雨花石“百姓收藏”文化。随着我国经济和雨花石文化的不断地发展,收藏、欣赏雨花石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急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代表未来雨花石文化发展方向和精神内核的新的赏石形式。通过这种赏石形式,充分体现雨花石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文明与社会和谐之美。

4、要创建一个美妙和谐的雨花石赏石文化,这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雨花石是中国特有的观赏石自然资源,被誉为“中华一绝、天赐瑰宝”。雨花石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儒、道、释相融合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必然要有自己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优雅的精神面貌。我们通过优雅的赏石形式和先进的文化内核,就能更好地展示中国人内省、包容、博大的精神境界,以及中国人优雅、精致、谦和的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节俭、实用,反对华而不实,所以中国人不太注重花哨的形式而重内容,更不喜欢将一般的艺事活动称之为“道”。“道”在中国人思想意识里是个不可言喻的,是使万物生长、运行、消亡的力量,所以中国人很少用道的概念。但是随着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往和往来,我们也应该提升一些艺事的内涵,赋予它更多的规律性的东西和人文精神使之上升为“道”,其中包括赏石文化。这样我们才有文化大国应有的地位,我们才不会有日本的茶道、韩国的端午节那样的尴尬和被动。



(二)雨花石“石道”的基本要义

雨花石道的宗旨就是要通过赏石文化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谐共娱之目的。它的核心思想我们可以概括为“德、性、和、美”四字,即“道德、养性、和谐、优美”,也可称之为“雨花石道四要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德——道德也。它是为人之根本,也是人终身修行的内容。

石有石之性格:坚硬而无芒角;娇美而不孱弱;宠幸而不自贵;丢弃而无怨言。人亦能如此,必谦谦君子也。因此我们做人修行,如能在石头上不断地观照自己,力求修炼成如石的道德品质,做到“其人如石;石如其人”。那么,我们的道德修养就一定会达到那种“物我相融”的思想境界。

性——养性也。人之性情,乃人之精神面貌。养性就是自我性情的清洁、保养、调理,使其精光内涵而烁烁;接天通地而顺畅。

人性本善,但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的污染,于是人的天性积垢越加弥厚,如果不加以清洁、保养和调理,那么人就会渐渐地失去其善良的本性。好在石头出于旷野深山得天地之孕育;光耀其身而不争;默默无语而可人。因此石之本性就是我们最好的良师益友,我们可以常常对石而坐、闭目静思、物我交流感悟。所以我们用清水涵养石之灵气,就等于用清水涤清本性之垢。观石照人、赏石养性。

和——天和、地和、人和也。“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它是人类正常、有序的社会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我们赏石活动以及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和目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它包含的内涵极为丰富,就赏石而言主要有:和清、和静、和气、和平、和美、和言、和悦、和色、和善、和衷、和敬、和爱、等等。这些“和”表达了赏石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赏石的环境氛围(清、静、和、平);第二个方面是指赏石的交流过程(美、言、悦、色);第三个方面是指赏石的最终目标(善、、敬、爱)。这三个方面如能完美地结合,就会使人与雨花石产生“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美——优美也。赏石环境整洁明亮,如配以轻柔丝竹之声;置淡淡檀香一二柱;泡上上好清茶一杯;端上水净瓷精的美石一盘。人置其中,其听觉、嗅觉、味觉、视觉一同地享受,会把你感官调动地无一处不舒服,无一处不服帖。再加之,来往皆鸿儒,谈石无白丁。不谈敏感话题;不说埋怨之事;只是那样地清谈阔论。赏石论禅;感悟人生。

其实清谈之风,曾经盛行于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被后世称之为“六朝风骨”的清谈避世之风,对当时的六朝古都——金陵之地有着深刻地影响。1960年,南京博物院就曾经在南京西善桥发掘过南朝的墓葬,出土了大型的“竹林七贤”墓墙砖画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时代变了,这种清谈避世之风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但是它如果同高雅的雨花石赏石文化相结合,一定会给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清凉消暑的清风。



(三)雨花石“石道”的基本法则

雨花石道的基本法则,就是它的基本规律和我们要遵守的基本原则。雨花石道是一种以一定人群为对象,以石为媒介的娱乐、修性、生活交往的礼仪,它通过雨花石展示、欣赏、交流、清谈来感悟事物和人生,以此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互爱。因此共同赏石的对象,展示美石的方法,以及必要的交往礼仪,就成了“石道”基本法则所要研究的内容。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赏石交流、交往之经验,总结出“四宜十忌”、“基本程式”等一些基本法则,共大家参考。

所谓“四宜十忌”是指在什么时候适宜赏石,什么情况下不宜赏石。

1、“四宜”为:一是无事独坐;二是案头盹;三是石友相约;四是佳客来访。

一是无事独坐。我们有时难得在家闲来无事,可以整理自己藏品美石,一边分门别类、换水清洁;一边欣赏自娱、常看常新。可戒闲来无事之恶趣(抽烟、酗酒、打牌),可添居家独处之雅趣。悠哉乐哉,颐养天性。

二是案头劳盹。我们每个人可能有许多案牍之事,如看书、作文、上网、绘画等等,时间长了需要调节、换换一下自己的脑筋。因此但你走近窗台远眺外景或欣赏美石,你便会觉得胸气舒展,甚至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可谓是“忙中石有趣,闲绝酒生香”

三是石友相约。有石友相约来欣赏石头这是件最快乐的事。因为石友是石之内行,与吾同道之人,是同好、是知音、是师友,在一起可以赏石论道,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可谓是“疑义相与析,奇石共欣赏”。因此石友来访,也是我们最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的。

四是佳客来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亲朋好友难得相聚。因此来了之后,免不了要将自己的珍藏拿出来给大家欣赏。一来介绍当地的物产奇珍;二是汇报一下自己的收藏所获。每每如此多有溢美之词,所以心中自是开心愉悦。

2、“十忌”为:一忌无兴趣;二忌紧急;三忌主客韵;四忌荤肴酒后;五忌人多群杂;六忌探奇好事者;七忌居高傲慢者;八忌奸刁石商;九忌轻慢多舌者;十忌平庸之辈。

一忌,没有赏石欲望或对赏石没有兴趣的人,不可相邀赏石。

二忌,没有时间或者时间紧急的时候,不要请人赏石。

三忌,突然造访的来客,而且是趣味不投的来访者,不要一起赏石。

四忌,在荤肴酒后不要请人赏石,如果客人主动提出来也应婉言谢绝。如果事先安排客人在饭后赏石时,那么对吃饭的安排就应当清淡简节为宜。

五忌,人多群杂时也不宜赏石,主人不但接应不暇,而且多有惶恐不安之神色。

六忌,有好事者为打探好奇,常会生出一些流言和事端。因此要谨慎而为。

七忌,有些自以为是、居高傲慢之人,不可主动相邀赏石,否则会有谄媚之嫌。

八忌,心态不好之石商,多有揣摩钻营、惹是生非之举,则不可轻易示石。

九忌,有轻慢虚荣的人,对人少有敬重之心,话中常含贬人之意,也不应共同赏石。

十忌,过于平庸、俗不可耐的人可以赏石,但难以论道。


(四)雨花石“石道”的基本程式和要求

雨花石道的基本程式,应包括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包含:主客落座、上水看茶、互相寒暄。这一阶段主要是,一来大家相互了解;二来让客人因风尘仆仆而做必要的身体调整;三是也好让主人为赏石做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1、主客落座。落座时应是客先主后,依次入座。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考虑到让客人座在面迎大门的位置。如果客人不多,主人可在客人的右手边坐下;如果客人较多,主人最好在客人的对面坐下。

2、上水看茶。因台面或是桌面的碗具较多,所以不宜用功夫茶来招待客人,否则茶具、碗具太多而有混乱的感觉。所上茶水的茶叶最好选自本地的南京雨花茶,而茶具则使用透明玻璃杯,这样雨花茶叶看起来碧绿鲜嫩、十分可人。千万可用开水冲后,叶子依然漂浮在上面的茶叶,这不利于客人的赏石饮茶。

看茶时最好附上一块小毛巾,一来因为客人常常出于对石头反面的好奇,在征得主人同意后会用手把雨花石从碗里拿出来看看,因此备一块小毛巾可以用以擦手和及时揩拭台面上的积水。细心的客人还会将毛巾垫在手下,以防石头不小心滑落而损坏。

1、  相互寒暄。相互寒暄可以增进了解彼此工作和收藏背景。同时客人如果有一些赏石

要求也会主动地说出来。比如,有时会因时间关系,客人会告诉主人希望先看到久闻不见的名石,或者是某一类型的石头等等。这样的寒暄也会给主人留下一定的准备时间,以便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第二个阶段包含:欣赏美石、谈石论道、感悟人生。这一阶段是赏石的实质性阶段,主要是主人向来客展示和介绍自己的藏石,以及藏石的故事和心得;客人可根据自己的赏石感想与主人互动交流。这个阶段应注意的几点:

1、作为主人应恭敬地奉上自己具有代表性的美石给客人欣赏,特别是在石界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石不得保留。在未经说明的情况下,客人对切磨修饰过的美石特别赞赏时,作为主人应该做必要的说明以示自己的坦诚。在客人问及买石头的价格时,如果主人感到不方便回答的话,可以避开话题不作回答,但是不可以有虚假之言。另外,主人展示石头时,不要一边展示一边夸耀展示的石头,而是应该尽量地让客人自己去欣赏品味。

2、作为客人也应该以一种虔诚的心对待主人给我们欣赏的美石。在欣赏时要注意,一是精力要集中,不能心有旁骛而言他;二是不要一边看石一边催促主人,好像有所不耐烦样子,这是客人的大忌;三是在主人还在介绍石头时,绝对不要自己动手去拿下一块石头,如果这样就缺乏应有的修养了。四是在赏石时,不要一边赏石一边对主人夸耀自己的石头是怎样怎样地好。

3、赏石时应根据情况和客人的话题适当地放慢节奏,以便主客之间的交流,可以互谈得石体会;交流藏石心得;以及如何做人做事。不谈敏感话题;不谈埋怨之事;不谈人际是非;只谈宇宙人生。

在主客交流时,作为主人不要夸夸而谈,不妄语、不骄傲、不轻狂,谦虚谨慎、坦诚交流。作为客人也不要喧宾夺主,不轻视、不自夸、不高傲,虚心学习、真诚交流。

4、这个阶段的交流,时间长短不可强求,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就好。

第三个阶段包含:赏石小结、道别。这一环节主要是各自阐述一下总结性的感言。作为主人应该表示出谦虚、求教的态度;而客人则要表示出这是欣赏、学习难得的机会;客人应对主人的藏石要加以适当的赞美;(但是也不能过分地言过其实,否则主人会感到“背有芒刺”不舒服的)最后应感谢主人的盛情接待。主人此时应坦诚谦虚,并送客人至门外,最后一一道别。

赏石的几点要求:

    对环境的要求:赏石环境根据各人的条件而为,不一定要有管弦丝竹之声,但也不能嘈杂;不一定要有袅袅沁人檀香,但要窗明几净、整洁明亮;虽没有上好绿茶,但一定要清水杯净;总之对客人要恭敬相迎、善加奉待。

对器具的要求:第一力求合适,即与石头配合得大小相宜;第二力求精美,精美的器具能反映主人对石头的钟爱,同时也能反映出主人认真、细致的生活态度。第三力求素雅,过于花哨的器具会分散欣赏者的注意力,而且衬托不出石头的精彩。

我们对仪态的要求可以理解为,事由人为,赏石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德养性。俗话说,衣着仪容乃人之脸面,举手投足可反映人之修养。所以不管来客和主人均应注意自己的衣履和仪态。

以上我们将雨花石美的形态第一次进行了如此大的分类,一下子将雨花石文化的领域拓展得如此宽阔,同时又显得我们的水平极其有限,因此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望大家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