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蔡澜关于清酒的观点?

 真友书屋 2014-11-29

蔡澜先生在谈到日本清酒时说道:好酒应该跟食物一样,便宜而又美味才真正称上好,“大吟酿”贵,而且后来加入了酒精,但属于造作之类了,真正会喝的人,只欣赏未削米酿成的所谓的“普通酒”。

蔡澜先生认为大吟酿的产生是因为:日本人看到法国红白酒那么值钱,眼红,非制造出贵酒来卖不可。

都说后生可畏,这次Mr.Why就邀请来好朋友黄山,一介清酒后生,斗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要说普通酒是真正的清酒饮家会欣赏的酒,那是有点离谱的

“真正会喝的人,只欣赏未削过的米酿成的所谓‘普通酒’,不去碰造作的‘大吟酿’。”


—— 先生谓之“削”,其实是指酿造清酒的酒米在酿酒之前需要经过研磨,尽量削去外层的蛋白质和脂肪,让中间的淀粉占有更大比重。清酒行业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革命就源于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酿酒最需要的是淀粉,脂肪越少越好,蛋白质需要有一点但不能多。因此,日本人经过对稻米的多次杂交和培育,开发出了酿酒专用米(酒造好适米),这种米颗粒大、淀粉聚集于米心、蛋白质和脂肪分布在周边,因此能通过研磨来削去酿酒所不需要的成分,控制让人不悦的杂味


当然现实中也有人用未经研磨的酒米去酿酒的,这样的酒因各项技术指标未达法定要求,因此只能称作“普通酒”。为了掩盖酒中的大量杂味和粗糙的口感,酒厂势必要加入大量的酿造酒精、香精、糖到酒中,兑出顺口的味道。在日本,这类酒通常装在纸盒里,以很便宜的价格出售,是穷人喝的酒。不否认有些“普通酒”确实能让一些人感到“好喝”,要说这是真正的清酒饮家会欣赏的酒,那是有点离谱的


(普通清酒就这样子)


有些添加了酒精的清酒口感更清爽

“而且所有‘吟酿’酒,都是后来才把酒精加进去的,当然没有自然酿出那么好。”

——先生谓之“自然酿”,也就是不添加任何酿造酒精的“纯米系”的清酒,包括纯米酒、纯米吟酿、纯米大吟酿,都属此类。与之相对的,是添加了酿造酒精的“本酿造系”清酒,包括本酿造、吟酿、大吟酿,都属此类。




问题是,添加了酒精的清酒,一定不如不添加的吗?

  • 首先,按照日本税法规定,本酿造、吟酿、大吟酿这三种类别的酒,所添加的酒精只能占酿这瓶酒的米的重量的10%以内。而一瓶清酒里,80%的成分都是水,也就是说,添加的酒精最多只能占一瓶酒的重量的2%,影响甚少。

  • 其次,那么少量的酒精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可以让酒的口感更为清爽,并杀死有可能破坏酒味的、发酵时产生的乳酸菌。

从这两个理论角度来说,这些有名称的高端酒受后来添加的酒精影响不算大,而且这影响普遍是正面的。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尝尝会对比同一个酿酒师用同一种米做的纯米大吟酿和大吟酿,风味真的是各擅胜场,有的酿酒师精于做纯米,有的酿酒师精于添加酿造酒精,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也有很多酒因为过量添加酒精而影响了品质的。不好意思,正是蔡澜先生喜欢的“普通酒”。按照日本税法,“普通酒”这个类别,酿造酒精的最大添加量是酿造这瓶酒的米的重量的3倍——大家可以想象,300%和上面的10%对比,已经不是量的区别了。这种所谓“三倍增酿酒”,里面还有多少米呢?米少,香味就少;米没研磨,杂味就多,于是得添加各种葡萄糖、果糖、香精去调味,才做出这种“普通酒”。

二战时,日本缺米,所以酒厂们想出这种省米省钱的办法酿酒,但到战后也没改过来,继续向市场推出这种劣质酒。后来葡萄酒开始涌入日本市场,喝酒的人一对比,发现这种“普通酒”完全不行,于是都转去喝葡萄酒。从1976年到现在,日本的清酒厂倒闭了50%!一些酒厂痛定思痛,开始转型,改造酿造技术,生产优质的酒,十四代还有獭祭,就是清酒行业对葡萄酒的回应。也就是先生说的“经济起飞的八九十年代中,出现了所谓的“大吟酿”,日本人看到法国红白酒那么值钱,眼红,非制造出贵酒来卖不可。”——这句话,算是对了一半;另一半,则是因为,再不改进,清酒行业将有覆亡之灾。


或许他只是在写那篇专栏时,喝到了一瓶品质不错又便宜的“普通酒”?

蔡澜先生一生述著极多,其实里面不乏一些自相矛盾的观点。一方面,可能是随着年岁和人生经验的增长,对某种事物的看法与年轻时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在说“A好于B”时与在说“B好于A”时,心情和境况都不一样,下笔基调便有所不同——先生是性情中人,这其实很正常。


其实,先生也说过——“日本酒的名字多不胜数,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那种最好,但是如果问到我,我个人最喜欢的,肯定就是山形产的‘十四代’了。”(蔡澜 新浪博客)


而他个人最喜欢的“十四代”,决不是所谓的“普通酒”,也不会用未削过的米去酿酒;那是最著名、价钱最贵、从口味的角度而言性价比最低的、恐怕也是最造作的日本清酒。


“十四代”,简单地说,就是清酒里面的“罗曼尼康帝”,这个品牌来自日本山形县的高木酒造。举个例子——十四代的最高系列“龙泉”(720ml/瓶),去年年初在日本还能以8万日元买到一瓶新出货的新酒,今年10月时新酒的价格竟暴涨到15万,去到海外市场时价格就更贵了。



所以嘛,蔡澜不见得不爱“造作”的大吟酿,或许他只是在写那篇专栏时,喝到了一瓶品质不错又便宜的“普通酒”,忆起自己在日本大口吞饮普通酒分外香的黄金时代,所以就有了这一则作品?


关于作者
黄山,美酒记者,专栏作家,清酒狂热爱好者。对酒懂得不够多,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来交学费。微博名:黄山_Sak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