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与中气

 mingjiu 2014-11-30

节气与中气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各月的“节气”和“中气”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节气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各月的节气和中气是固定的 各月由所含“中气”来表征
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

  按上图和上表:每个月均有固定“中气”、并由所含的“中气”来表征该月之规定,故没有中气的月份顺理成章地成了“闰月”。

为何有的月无中气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
  这是因为:两个节气和两个中气之间平均日数365.2422÷12=30.4368日,朔望月日数29.5306日。两者有将近1天的差数。
因此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有将近一天的推迟,如此继续,必将有的月份的中气正好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而下个月则没有中气,中气将移至再下一个月的月初。如下表:

中 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公 历
2.19
3.20
4.20
5.21
6.21
7.22
庚辰年2000
正月十五
二月十五
三月十六
四月十八
五月二十
六月二十一
辛巳年2001
正月二十六
二月二十六
三月二十七
四月二十九
五月初一
六月初三
甲申年2004
一月二十九
二月三十
三月初二
四月初三
五月初四
六月初六
丙戌年2006
一月二十二
二月二十二
三月二十三
四月二十四
五月二十六
六月二十八
中 气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公 历
8.23
9.23
10.23
11.23
12.21
1.20
庚辰年2000
七月二十四
八月二十六
九月二十六
十月二十七
十一月二十六
十二月二十六
辛巳年2001
七月初五
八月初七
九月初七
十月初八
十一月初八
十二月初八
甲申年2004
七月初八
八月初十
九月初十
十月十一
十一月初十
十二月十一
丙戌年2006
七月三十
八月初二
九月初二
十月初二
十一月初三
十二月初二

上表中:2001辛巳年,表征农历四月的中气“小满”排到了当月的最后一天——四月二十九,而表征五月的中气“夏至”则出现在五月的最初一天——五月初一,这四月二十九与五月初一之间只有一两天的长度,而实际上中间却有一个月的长度,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节气——芒种,只不过这个月没有中气罢了。从上表可看出:凡闰月的前一个“中气”均在当月的最后一天,而下个月则没有“中气”,这一“中气”均出现在再下一个月的月初。农历的闰月就设置在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也就是说:中气排到某个月的最末一天,下个月则会没有中气,下个月就是闰月。

  农历闰月日期数是不固定的,小月29天,大月30天。

十九年七闰法

十九年七闰法的由来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19个“回归年”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即是有7个月没有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这就是十九年七闰法。

十九年七闰法的作用

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十九年七闰法”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矛盾
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 “十九年七闰法”就是在十九个农历年中设十二个平年,每一个平年为十二个朔望月;设七个闰年,每一个闰年为十三个朔望月。
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九年中共有12×19+7=235个朔望月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十九年235个朔望月总日数为:235×29.5306=6939.6910日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十九个回归年总日数为:365.2422×19=6939.6018日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比较这两个总日数,相差仅为0.0892日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 按照“十九年七闰法”可以把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很好地协调起来,就能制定出精度相当高并与天象符合的阴阳历。我国就是使用的这种阴阳历

 十九年七闰后的公历与农历会完全吻合或大致相近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公历和农历的日子总是对不起来,比如:2005年公历3月21日是农历正月二十一,而到2006年3月21日却变成了农历的二月初二。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因为农历有闰月的缘故。公历与农历的日期到底会不会有重合的日子呢?请看下表:

相距年数
公历年
公历日期
农历年
农历日期
每隔19年比较
星期
0
1948
4月22日
戊子
三月十四
给出日期
19
1967
4月22日
丁未
三月十三
公历农历日期相差1天
38
1986
4月22日
丙寅
三月十四
公历农历日期完全吻合
57
2005
4月22日
乙酉
三月十四
公历农历日期完全吻合
76
2024
4月22日
甲辰
三月十四
公历农历日期完全吻合
95
2043
4月22日
癸亥
三月十三
公历农历日期相差1天

上表中,给出的1948年4月22日,当日对应农历为三月十四日。以后每隔十九年公历的4月22日那一天,农历日期会与给出的日期——三月十四日完全相同或基本相近,但农历年号与星期不同。

  规律:每隔十九年,公历与农历的日期会完全吻合或大致相近,只是农历年号与星期不同。

双春年 无春年 单春年

下表列2004-2010年双春年 无春年 单春年
公历年
公历立春日
农历年
农历立春月日
立春数
农历闰月
2004
2004-2-4
甲申
正月十四
双春
闰二月
2005
2005-2-4
腊月二十六
乙酉
无春
2006
2006-2-4
丙戌
正月初七
双春
闰七月
2007
2007-2-4
腊月十七
丁亥
无春
2008
2008-2-4
戊子
腊月二十八
单春
2009
2009-2-4
已丑
正月初十
双春
闰五月
腊月二十一
2010
2010-2-4
庚寅
无春

  照常理,一年一春应该有一个立春,那为什么会出现双春年、无春年和单春年呢?这是农历闰月带来的后遗症。

  我国目前的“农历”其实就是汉代开始使用的“太阴历”,是根据地球自转精密计算得出的。其中得出的新年应当是立春。我国古代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确定属相也是以立春为准,而不是以正月初一为界。

  但由于我国古代纪年法中,平年
12个月354-355天,闰年13个月383-384天,由此便产生了二十四节气与日期的不统一。也就是说,立春这一天不是恒定在某月某日。有的农历年(正月到腊月)有两个立春称之为双春年,有的则没有一个立春日,称之为无春年,或盲年。

  农历“双春”、“单春”、“无春”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以十九年为一个周期,凡农历闰年都包含二十五个节气,都是“双春”年。农历的“双春”年和“无春”年是紧密相连的,有了双春年必有无春年。在每个周期中,“双春”年和“无春”年各有七年,而“单春”年仅有五年。
如农历1996年有两个立春节气,农历1997年(牛年)就是“无春”年,农历2001年(蛇年)“双春”,次年马年就是无春。
  举近期的年份为例:如农历甲申年正月初一是2004年1月22日,新年过了18天才到立春日——2004年2月4日;到年尾腊月二十六日又出现了一个立春日——公历2005年2月4日1:34分立春,过了五天即公历2月9日才进入乙酉年春节正月初一,这个2004年甲申年就是个双春年。接着进入的乙酉年的年头就没有了立春日;下一个立春日是2006年2月4日,即丙戌年正月初七,整个乙酉年中就没有了立春这个节气,成了无春年,即盲年。

  如果按立春日作为新的一年起算日期,将立春日作为新年的话,那么农历十九年中就会有七个双春年、七个无春年,也就是说,农历十九年中,人们会有七年过两个新年,而还有七个年份一个新年也没有。

  针对这种情况,民国2年(1912年)通过文件的形式规定,将“春节”这个节日定在农历年的正月初一。这样就不会产生有的年份过两个春节,而有的年份却没有春节过的现象。

百年不遇的历法现象——
公历闰年巧逢农历闰二月

公历闰年农历闰二月同在2004年,583年仅出现二次

  2004年农历将发生罕见的历法现象——闰二月,这是194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闰二月。2004年不仅农历出现闰二月,而且公历也出现闰年。公历闰年和农历闰二月发生在同一年,从1573年至2155年这583年中,仅会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1928年,第二次在2004年。583年中未来还有三次农历闰二月,将分别出现在2023年、2042年和2099年,但公历不会同时闰二月。

  为什么2004年农历会出现罕见的闰二月?因目前我们所用的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2天。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天。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

  农历为何要设置闰月?

  农历一年按12个朔望月计算,只有354.4天,比阳历回归年少10.9天。如果今年猴年不安插闰二月,那么,明年春节就会出现在2005年1月10日。再过几年,农历就会出现“六月飞雪”的现象。为了协调阴历与阳历的季节关系,我国在春秋时代就采用“十九年七闰月”。即在19个回归年(6939.6天)中,农历要安插7个闰月。试计算,19个农历年,有228个朔望月。如果再加上7个闰月,就有235个朔望月(6939.7天)。因此,农历19年安插7个闰月,就能使农历的寒暑变化与公历的基本一致。

  闰月怎样安插最恰当?

  24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从立春数起,逢单数的称为节气,逢双数的称为中气。农历月份是以中气作为标志的。在一年中,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这四个中气为最重要。我国从1645年(清代)就颁布将没有中气的月份安插闰月,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19个回归年中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显然,朔望月比中气多7个。因此,有7个朔望月没有中气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闰月。今年农历闰二月,就只有“清明”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因此,闰月就安插在农历没有中气的月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