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战争时期鬼子的“掷弹筒”:不能被忽视的致命武器

 快活林88 2014-12-0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使得日军认为,为了应付可能要面对的堑壕战,需要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可以像迫击炮一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掷弹筒(CrenadeDischarger)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直接支援小队、班一级步兵作战,射程和威力弥补了中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发射和调节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当的创造性,在二战期间日军使用的各种步兵武器中独树一帜。

日本研制的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型号:"十年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百式"掷弹器由于装在步枪之上,使用过程类似于枪榴弹,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最早的型号是"十年式"掷弹筒,因于大正十年(1921年)研制成功而得名,其口径50毫米,全长525毫米,其中发射筒长241毫米,全重2-6千克。虽然外形与轻型迫击炮相像,但结构却大不相同,主要由发射筒、支杆和驻钣三部分组成。射筒采用滑膛式,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在弹膛底部设有调节火药燃气逸出量的装置,通过改变膛压来调节弹丸射程。当发射手榴弹时,底部均要螺接装有发射药和底火的金属药筒。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射程可在65-175米之间进行调节,这比当时其他的掷弹筒都远。 "十年式"的发射筒基座处有个射程式控制制装置,其外观像是有刻度的指套;旁边有个可调节大小的排气口,若要较短的射程,部分的推进气体会往旁边排出。支杆是一根开有狭槽的钢管,上端连接发射筒,下端固定驻钣,外部设有击发机。狭槽左侧刻有数字,是调节射程时所用的表尺。驻钣相当于迫击炮的底盘。使用时抵在地面上,承受发射时的后坐力,形状为底部带有凹面的瓦片形,即使抵在构筑工事的圆木上也不会滑动。 "十年式"曾被美军称做"膝盖迫击炮",因为弧形的底板让美军误以为是放大腿上的,不过如果"十年式"真以这种方式使用,其后座力将造成重伤。

"十年式"掷弹筒

使用弹药:"九一式"手榴弹

"十一式"烟雾弹

"十式"照明弹

"十式"信号弹

"九一式"烟火弹

"十式"空包弹

而二战之中,日军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掷弹筒,是在"十年式"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八九式"掷弹筒(由于是日本神武纪元2589年(1929年)研制成功的,故名"八九式")。与"十年式"相比,"八九式"增加了全长(610毫米)和发射筒长度(254毫米),膛压和后坐力也有所增加。筒身随之加厚,增大了驻钣面积,全重增至4.7千克。与"十年式"掷弹筒的差异点在于"八九式"掷弹筒刻上了膛线,并有专门对应的榴弹("八九式"掷弹筒弹)可使用,因此在射程以及稳定度上有所提升。"八九式"掷弹筒弹,外形像缩小了的山、野炮弹,没有尾翼,与普通迫击炮弹形状差别很大。最特殊的地方是弹体的后半截设有一个由铜制的侧壁、上下盖板和铁制底座组成的药孟。上下盖板中盛装有药包,底座中央装有底火,周围均匀分布8个小孔,与侧壁采用螺纹联接,再整体螺接到弹体上。"八九式"掷弹筒调节射程的原理也别具一格。因为掷弹筒没有两脚架和高低机,不能调节射角,发射药量也不能像追击炮弹那样通过增减发射药包来调整,而是通过调节弹瞠内空间大小,间接调节膛压的办法来改变射程。"八九式"各项性能均接近或超过当时苏、德、比利时等国装备的同口径(50毫米)迫击炮。



"八九式"掷弹筒

使用弹种:"十式"手榴弹(可加装发射机构使用,射程190公尺)

"八九式"掷榴弹(采用碰撞引信弹种,射程700公尺)

"九一式"掷榴弹(采用7秒定时引信弹种)

"九四式"练习弹

白磷烟雾弹

燃烧弹

虽然在日军内部评价不高,但是对盟军而言,掷弹筒卻是威胁性极大的装备。在太平洋战场上,只要一听到「碰」的一声,大部分盟军都会立刻卧倒,哪怕这东西有时远在两百码外。二战美军的单兵曲射火器射程最长者为M7枪榴弹,最长射程为150公尺,面对熟练使用掷弹筒的日军步兵,一般掩体无法有效防御曲射攻击的掷弹筒,同时掷弹筒的射程又让美军无法有效反制,在近战距离敌军造成不小的威胁。

当掷弹筒击发时,发射药在密封的药盂中燃烧,产生高压燃气。由于铜制侧壁较软,受压后膨胀紧贴膛壁,封闭火药燃气。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燃气冲破下盖板,由小孔进入发射筒,推动弹体向前运动。与一般追击炮弹发射药包直接在弹膛内燃烧作功相比,这种结构在达到相同初速的情况下,带来的后坐和震动却相对较小。同时药孟的铜制侧壁嵌入膛线,带动弹丸旋转,起到与通常线膛炮弹上弹带相同的作用,并和弹丸一起飞出,爆炸成破片,故不存在抛壳问题。

掷弹筒在日军中使用非常广泛,装备量也很大,在日本发起的历次侵略行动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战争前期,通常每个步兵小队都编有一个掷弹筒组,装备2具掷弹筒,每个中队共装备6具掷弹筒,装备量与轻机枪相同。一个联队共有76具掷弹筒,配备"八九式"掷弹筒弹7200发,而全联队配备的手榴弹仅有3800枚,由此可见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程度。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中,每个小队各装备1具,同样和轻机枪保持1:1的比例。战争末期,由于日本的兵员和装备均得不到有效补充,大部分步兵小队装备的掷弹筒量都减到1具。此外,日军为"围剿"我抗日根据地游击队 ,曾专门组建过一些轻装部队,配备了更多的掷弹筒与轻机枪,深入根据地腹地,专门寻找、袭击和破坏我指挥机关,如"晋冀豫边区肃正作战(c号作战)"中的"益子特别挺进杀入队",每个30~40人的小队,掷弹简装备量就达到了4具,共配弹160发。

每具掷弹筒一般配备射手及装填手各一人,但也有额外增加一名弹药手的。为确保存放和运输安全,"八九式"掷弹筒弹的引信和弹体是分开保存的。在作战前,会先取出引信并将其安装在弹体上,在发射前再将引信上的保险销拔出。当作战时,掷弹筒手配有专用的弹药携行具,身体每侧各携带4枚装好引信的弹丸,一个掷弹筒组共携带16枚。通常射手携带掷弹筒,装填手除弹药外还带有步枪。掷弹筒在行军时有帆布制的筒衣保护,两头用皮带或帆布带扎紧,筒衣还设有附件袋(或有单独的附件盒)。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一般在进攻或防御作战中担任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在进攻作战中,掷弹筒通常用来压制对方的火力点。在中国战场上,掷弹筒主要是打击对日军威胁最大的重机枪(主要是"二四式"重机枪,以德国"MG08"重机枪仿制而成)。日军一旦侦得我机枪阵地位置,便组织掷弹筒集中射击。由于掷弹筒准备时间短,往往是我军机枪一条弹带尚未打完,日军的掷弹筒弹已接踵而至,乘射手被杀伤或机枪被打坏的瞬间,日军一涌而上,夺取我军阵地。此外,日军有时也用掷弹筒攻击我方指挥所及进攻出发地,或施放烟幕迷盲我军。

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习惯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配合,拦阻对方冲锋,或是将对方压制在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外,这种战术对严重缺乏重武器,主要依赖于近战和白刃战的军队来说,非常有效。在争夺村镇的近距离巷战中,日军往往发挥射击技术娴熟的优势,隔着一条街道或几堵围墙,用掷弹筒向我军占据的房屋或院落作超近距离射击,威胁很大。在宜昌会战中,日军甚至还使用了装有联苯氰化砷毒剂的掷弹筒弹,给第六战区的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杀伤。

掷弹筒因其轻便、机动性好的特点,在中国战场的各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始终能够伴随日军部队行动并随时提供火力支援,特别是根据在山西会战中获得的经验,日军认为掷弹筒比其它武器更适合山地作战。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也证明了掷弹筒同样适用于丛林环境。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日军对掷弹筒火力的依赖程度甚至比轻机枪更加强烈。

日式掷弹筒虽然是一种具有相当创意的轻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与二战前期其它国家装备的同口径级别迫击炮相比,掷弹筒在重量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携行方便,并可以由单兵使用,由行军转入射击状态的准备工作也比较简便。但它发射和调节射程的操作则比迫击炮繁琐得多,战斗射速一般不及迫击炮。另外,虽然"八九式"有膛线.但在近程射击时,弹丸经过的膛线距离很短,而且掌握发射角度只能靠手扶控制,拉动击发机的瞬间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筒身稳定,所以精度上也逊于迫击炮。



另一方面,掷弹筒弹的结构较同口径迫击炮弹复杂。在战时条件下费效比高于后者,故使用范围也不如后者广泛,除了日本和中国外。很少有其它国家采用(虽然在二战中,英国和苏联都曾装备过称为"纵火掷弹筒"的武器,但它们实际上是一战期间抛射炮的延续,与日式掷弹筒差别很大)。正因为上述种种弊端,所以二战结束后,掷弹筒这种"昙花一现"式的武器,便很快被淘汰了。


笔者按:笔者补充几点,如果说德军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MG系列机枪 ,掷弹筒这玩意就是日军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掷弹筒配备到加强班,600米射程正好。用来对付机枪,老蒋抗战后期仿制,射程700米,可想而知它的作用。

一、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日军二战战败为止。


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这使得它很快就被后来八九式掷弹筒所取代

二、("百式"掷弹器由于装在步枪之上,使用过程类似于枪榴弹,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百式掷弹筒也是掷弹筒好不好,虽说装备的少,但也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举起手来》里面就演过百式掷弹筒的操作过程。鬼子打鸭子那段。。虽然片子比较恶搞不过看百式掷弹筒的装填动作还是很正规的。

三、掷弹筒这玩意基本是概略瞄准,所以对射手技术要求比较高,训练有素的射手手里就是单兵大炮,机枪杀手,但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射手,这玩意很难打得准,威力也一般,射程近,射击准备繁琐,比60迫击炮差远了。

最后:现在看真是土的掉渣,但在当时对阵中国军队那可是名符其实的“小钢炮”。谁让我们国家当年工业化程度太低呢,军工底子薄弱到只能仿制轻武器,连掷弹筒这样的武器也只能少量生产,军队的装备水平太差了。如果没有新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几代人励精图治、节衣缩食建立了完善配套的工业体系,那我们现在的国防真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