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人独憔悴——我心目中的李白

 昵称20735166 2014-12-01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大概是李白留给后人最突出的形象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李白是诗人的代名词。诗人就应该是这样,生气勃勃,豪放不羁,喝酒,狂欢,然后妙语连珠,一气呵成。
李白得到的评价远远不止这些,他不但是诗人,还是仙人。的确,他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赤子般的纯真,英雄般的豪情,海浪般的思绪,音乐般的文字。读了他的《蜀道难》、《将进酒》,我们才能体会到,原来中国的语言居然可以写成这样。假如没有他,中国诗歌的星空会黯淡很多。
然而有两件事改变了我对李白的印象。一件说来可笑,就是关于“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印象也不能说不深,但是一直只是作为一个劝学典故来听,从来没有和那个大诗人李白联系起来。一次,很偶然地想到这个故事,忽然明白,原来诗仙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根本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这个偶然的顿悟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李白留下的诗篇少于杜甫?杜甫一生留下了1400首诗,老杜可是号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啊。而李白只留下900多首,按照杜甫的说法,只不过喝了不到十顿酒而已。李白在当时就名闻天下,他的诗散失的可能性不大。那些流传的名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字字心血啊。
另一件事就是几年前读到了李白早年的一篇文章《与韩荆州书》,不妨引用一段如下: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这样的文字,说他溜须拍马一点都不过分,但是读着读着我心里却无比沉重。这还是那个风流倜傥的李太白吗?我彷佛看见了一个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拿着求职信,诚惶诚恐地递到人事部经理的手上,眼睛的余光还紧张地注意着经理看信时的脸色。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为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掬一把同情的泪!
以今天的视角看,李白有没有才华根本用不着那个韩某人来证明。把李白逼到那个角落,不是李白的耻辱,而是那个时代肮脏的标记。
这两件事让我心目中的李白从天空落到了地上,不再是那个天外来客,而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一个有着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一肚子怨气却只能借酒消愁的书生。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却郁郁不得志,这是何等的失落。只是他天性豪放,从不作局促悲苦之语。读他的诗,虽有忧伤,却绝不凄凉;虽有无奈,却绝不落魄。有的只是充沛的生命力,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
“天生我才必有用”,是他的信念。
他曾经梦想大展鸿图:“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平明空啸吒,思欲解世纷”。
他曾经梦想着当一个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曾经梦想着当一个将军:“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然而所有的梦想都只是梦想而已。他只能在歌与酒的伴随下终其一生,“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他确实以“饮者”这样荒唐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大名。
有几次,命运似乎向他敞开了大门,他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但是很快,他又被赶了出来。在这里,我不想深究在李白的人生挫折中他本人应该负有多大的责任,我只想说,偌大的一个国家,不应该容不下一个天才。
还是杜甫,这个李白最知心的朋友,给了李白最贴切的总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