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他人找到信你的理由

 红瓦屋图书馆 2014-12-03

彭凯平认为,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建构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形象

让他人找到信你的理由(附照片)

①与上海世博会相伴十年的周汉民从“世界城市日”谈到大数据下青年的作为。
  11月22日,文汇报社和上海公共关系协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在上海科技馆共同举办了2014上海公共关系国际高峰论坛《大数据时代的都市形象和公共关系》。上午为主旨演讲,下午为分论坛即第86期文汇讲堂。该期讲堂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党委书记余明阳主持,嘉宾法学教授、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作主讲《从世界城市日说开去》,嘉宾加州伯克利大学终身教授彭凯平主讲《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重塑》,余明阳和俄罗斯公共关系学会会长纳乌莫夫做了点评。《大数据时代》作者、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作了主旨演讲《大数据与公共关系》并互动。
  (孔冰欣亦参与整理)
  
嘉宾主讲
  我想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讨论文化形象。“形象”是个心理变量,它与具体的现实有一定关系,但更多地与我们的认识、判断、思维、感情相关。
  文化形象的重要性:人类心理有血有肉的真实反映,直接影响行动
  功夫巨星李小龙在去世前五天,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的采访,形容中国人的本质是“水”,无状、可塑,至柔至坚。但美国人听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里就存在如何用东方哲学弘扬中国文化,进行有效沟通的问题。
  当我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讲授《文化心理学》一课时,曾问过我的美国学生“想起中国文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们给我四个形容词:“玄妙”——“道可道,非常道”,到底可道不可道?“不时尚”——诸如跪拜一类的复古仪式伤害中国文化形象。“不民主”——中国政府好灌输、自上而下。“没用”——翻来覆去都是些毫无新意的东西。这其实完全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所以,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手段、心理学的方法,人文的情怀重塑中国的国际文化形象。
  心理学家大量使用观念启动来研究人类心理的因果关系,比如告诉你一个地方有阳光、沙滩、椰子树,你就会想到海南岛,因为我们的所有概念建立在一个语义系统之中,互相牵连。1994年我和师兄莫里斯教授曾经用计算机模拟鱼类的互动关系,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鱼的认识也不一样。当看到一条鱼在前游、一群鱼在后追的图像时,中国人多认为这条鱼很开心,因为伙伴们都跟上了,而美国人却觉得这条鱼肯定要被烦死了。值得一提的是,看多了中国文化形象与看多了美国文化形象的各国实验者,其回答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所接收到的文化形象。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博洛迪斯基发现东西方的时间形象有差异。西方人的时间轴为左右横向,向外迁移。中国人的则为上下纵向,向内迁移。因此被问“周三开会提前两天是周几”,中国人回答周一,以现在为中心,向自己迁移。西方人回答周五——以现在为中心,向外也就是右迁移,所以是是周五。
  心学的知行合一,其实就说明形象不仅仅是概念,或者符号,它也是我们的情感记忆,更是我们的身心体验。谈到理想,我们抬头挺胸;谈到英雄,我们大义凛然。龙应台说过,所谓“文化”,不是学历,而是行动,是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是内在气质通过外在行动的表露。所以我强调文化形象非常重要,它不抽象、不机械,是人类心理有血有肉的真实反映,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感情、思维、行动。
  如何重塑文化形象:不能光讲心灵鸡汤,要靠科学手段阐释
  怎样重塑中国的文化形象,破解之前提到的四大误解?比如如何向外国人解释“道”“无我”等中国文化概念?我的经验是,第一,要用技术、定量的科学方法阐述,而非泛泛而谈。第二,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研究的学科,要跨界。中国人长期受文理分科的影响,很多做文化工作的人,不知道用科学证据去伪存真的重要性。第三,讲现实意义。1999年和2000年我连续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分析中国的“道”可以用现代语言来解释。“道”代表着一种变化的规律,其意识与朴素辩证主义相符,它包含了中庸的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么一说,老外就容易明白了。
  宣传中华文化的某个概念,不能光讲故事,要尽量具体,实在,能用科学数据讲更好。1998年,我去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参观,发现西方人特别为汉代的一个石圭仪器所震惊,这应该是当时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为了验证“天意”而设计的——与牛顿等西方科学家要验证上帝的旨意是什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的这位前辈惊奇地发现,一年有365天,每天太阳通过石圭仪反映在地面上的就是一幅阴阳太极图。总之,重新弘扬中国文化,不要光讲心灵鸡汤,需要多讲些我们中国祖先的实证探索和逻辑判断。
  此外,数学家曼德博莱特创立的分形几何学——客观事物具有自相似的层次结构,局部与整体在形态、功能、信息、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性不仅让人们感悟到数学与艺术审美的统一,而且还符合传统佛教文化中“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精神。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化可以用现代方式,甚至是科学方式来解释。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两种思维模式、审美理念、理性判断的PK
  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实现。为了说明中国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思维的思想,我曾经对中美的文化思维差异进行过系统的比较,使得很多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说,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人对犹太谚语“小心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深以为然,美国人则感到莫名其妙。可见,中国人能够普遍运用辩证思维,美国人不太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大智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一种辩证思维,而这种辩证思维,对人类的认识和判断大有助益,能解决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如果让美国人看一些矛盾信息,那么他们的原本态度就会出现极端转变,比如,你告诉美国股民有一支股票比他买的更好,他更加坚信自己买的是最好的;你向支持死刑的人展示反对死刑的证据,他愈发认定应该支持死刑。反之,中国人容易妥协,倾向于取中间数。美国人的思维误区导致他们往往把真实信息排除掉,中国人的问题则在于对错误信息的包容,虽然善良,却轻信盲从。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首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句即为超越自我意识的表达,是“无我”之境。但你很难跟外国人解释“无我”。但我们发现中国人的这种“无我”思维有具体的行为体现,甚至可以找到神经定位,就在我们大脑的背侧前扣带回(简称dACC)。“无我”概念不是玄幻的宗教概念,而是人类处理矛盾信息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找到生理依据,而且具有积极的心理效果。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重塑、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文化形象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我发现,东方人整体知觉的意识,亦表现在文化艺术形象上。我们擅长使用45°角俯瞰技术展示世界,绘画长卷、留白之韵、移步借景……都符合国人整体知觉的心理习惯。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美丽无比,此图将我国艺术中形象塑造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大量的散点透视,没有消失点,没有焦点,任意切割仍可独立存在。反观西方画作,采用焦点透视,目标大背景小,人物肖像尤为出色。此外,我做过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了美国人的视线喜欢专注于一点,受目标刺激;而中国人的眼睛喜欢到处“乱跑”,受整体刺激。所以,东西方审美差异确实存在,而且能以科学的阐述直接说明两者间差别何在、各自妙在何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人类两大理性:分析的理性和综合的理性。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美国人偏向关心从属关系的前者,中国人偏向关心相关关系的后者。举例:鸡、牛、草“三选二”,美国人会选鸡、牛——都是动物,中国人会选牛、草——牛吃草。医生、老师、作业“三选二”,美国人选医生、老师——职业工作者,中国人选老师、作业——老师布置作业。很多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事物本质来归类是高级的,根据关系来归类是低级的,此等论调显然错误——妈妈、婴儿车、汽车“三选二”,当然应该把妈妈和婴儿车放在一起,婴儿车和汽车虽可划为交通工具而归于一类,但这有任何意义吗?
  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方式,不光可以让外人容易理解中国文化概念,也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平时不可能知晓的本民族文化特性。比如中国人特别擅长类比思维,却经常不讲逻辑。“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所比喻的道理让老外糊涂,纠结于怎么突然就从上句的“人”跳到下句的“狗”了,逻辑上不通。所以,国人必须注意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传播的科学性、现代性、可比性。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帕斯卡说过,我们与他人交流时,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主动找到相信你的理由,而非滔滔不绝强行灌输“应该相信”的理由。这就是文化形象重建在心理科学上的建议。
  
现场互动
  在法律护航下,建立数据市场促进流通
  二工大王见:怎么促进拥有归属权的数据在不同公司之间流动,以发挥它们的应用价值?国外有无最佳的实践分享?
  舍恩伯格:其实永远没有最优的方法,因为这是一个新领域。从认知角度而言,对于彼此信赖的商业伙伴之间,可以交换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的确很有效用;同时,在具备法律保护的前提下,可以设立一个数据市场,将信息像知识产权一样地交换。从应用角度而言,数据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应当回报社会。在美国曾有激烈的社会辩论,焦点是,有些公司的研发资金得到政府资助,但没有法律义务把结果公布于众,造福于民。所以,我觉得,该为数据市场打造法律框架,加上另一些规则,增进流动性,让一加一大于二。
  新翻译软件将开创沟通新模式保存多元文化
  上外俄语专业毕业生:大数据能否帮助人类穿越语言的障碍来进行交流?那样能否帮助人类保留语言文化上的文明?
  舍恩伯格:大数据已经在帮助我们逾越语言障碍了。我很想了解我的书为何在中国这么热卖?就用谷歌在线翻译,浏览亚马逊上的书评,这些书评给我带来了很多信息量。明年,我们将会有新的翻译工具,它们会自动翻译,通话的两端同时运用这个软件,你说中文,我说英文,但软件可以帮助翻成对方的语言,虽然翻译未必百分之百的完美,但仍可以打破语言的障碍,创出新的沟通模式。所以未来是光明的,我儿子的儿子在未来就不需要学中文了。
  这同时也意味着英语未来将不会是主导全球的文化了,我们能够保留自己的语言,同时很好地和全世界沟通,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拥抱异质性,拥抱全世界的文化多元化,这是让我们感动的福音。
  保障隐私和大数据兼得的方式是立法
  听众:搜索引擎输入一些关键词,百度就会有广告推送给我。如何平衡大数据的商业使用和个人的隐私之间的平衡?
  舍恩伯格:如果某家公司对你不合适,可以选用其他公司。有很多的企业家,愿意推出替代式的服务,或者发明一些新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包括一些更私密的搜集引擎,在欧洲市场已经存在,预计未来也会进入中国市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新的法律的出台,去约束和限制拥有大数据的企业的行为,特别是在数据的使用方面。
  并非名校生逐梦的三个具体建议
  建桥学院新闻专业大二唐旭:我不是名校出身,今后如何才可能享有与他们同等的竞争机会,追逐自己的梦想?
  周汉民: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目标,一定能够有所斩获。
  具体建议:第一,你的学问要做到循序渐进,即学科发展有一个平衡;齐头并进,不要光凭兴趣学习,高尔基说过,有的是做后产生兴趣;最后突飞猛进:在某一个点上,你一定要结出丰硕的果实。第二,你的时间分配,三分之一用于课程教学的深化足够了,三分之一的阅读一定要与课堂相关、课程相关,最后三分之一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开卷有益对大学生永远如此。第三,如果要真正做学问,期待未来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你必须注意这是马拉松,毕业时记得要为这个社会和人类健康地工作50年,请你想尽办法把身体锻炼好。
  追求幸福或成功要做到五种“施舍”
  上海大学统计硕士生:现实当中企业招聘时,往往会根据某一个指标就会将求职者拒之门外。有没有量化的指标来看看自己是否有幸福感?
  彭凯平:有道无术则术可置身,有术无道则永远止于术。而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觉得,追求幸福,找工作或找爱人一定要做到五个施舍。第一颜施,一定要充满阳光,有积极的笑脸,要让别人开心,也让自己开心,心理学家艾德迪尼研究了美国大学生找工作成功的概率,一定是那些阳光朝气勃勃,充满笑脸的孩子容易找到,而且19年以后的工资平均要比那些不会笑的多赚25000美元,即翻了一番。第二眼施,就是自己的眼睛要敏锐要去观察事务。第三言施,要敢于说,沟通交流表达谈心,是生活技巧、工作技巧,也是幸福技巧。
  第四心施,心一定要开阔,想一想我现在能够为别人做什么?你一定能找到工作。李嘉诚说做生意让利六分,考虑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同情别人,工作自然会有、人脉自然会有、信息自然会有,爱情也会有、幸福也会有。第五身施,不要宅在家里,要行动,人生奋斗的意义不在做梦,在于追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