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EP: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经济学研究者?

 haosunzhe 2014-12-03

 

“如果顶级经济系培养研究生是为了成功输出专注研究的经济学家的话,那这些项目大部分是失败的。”这条令人惊讶的消息源于一篇最近发表在《经济学展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的文章。

2014年6月,《经济学展望杂志》杂志发表了美国范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John P. Conley和德国拜罗伊特大学Ali Sina ?nder老师的文章。在这篇题为《新科博士生产率》的文章中,他们评估了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学博士项目,发现从顶尖大学毕业并不是成为成功的经济学研究学家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研究者称,大约只有top10%-20%的学生能够取得出色的学术成就,帮助他们在一个中等水平及以上的研究型大学获得终身教职。

两位研究者选取了两组数据:1986年至2000年,有14299名博士生从154个美国或加拿大的学术机构毕业;1985年至2006年,有368672篇文章发表在1113个同行评审的期刊和被EconLit收录的会议论文集中。将博士名录与文章进行匹配检索,作者发现一共有7154名经济学博士发表了48938篇被EconLit检索的文章。作者通过分析这两组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集,观察每个大学博士生离开学校六年的研究产出(六年是一个新博士生得到永久教职的平均时间),并进行大学之间的比较。

当然,发表论文数量多寡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但一篇好论文,要胜过三篇劣质论文。所以,作者依据发表期刊的水平创造了学术杂志质量指数,将每篇文章折算成以《美国经济评论》等价的数值,即多少篇其他期刊上的文章等价于一篇AER文章,具体折算结果如下

  • (1) 1篇发表在AER或Econometrica的文章;

  • (2) 1.5篇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或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文章;

  • (3) 2篇发表在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ournal of Econometrics、EconometricTheory或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的文章;

  • (4) 3篇发表在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或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的文章;

  • (5) 4篇发表在EuropeanEconomic Review、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或EconomicTheory的文章;

  • (6) 5篇发表在Economic Journal、Journalof Public Economics或EconomicsLetters的文章;

  • (7) 6-10篇发表在其他高质量专业领域期刊的文章。

研究表明,不管大学的排名如何,在每个大学,随着博士生研究生产力排名的下降,他们的研究生产力快速下降。比如,在哈佛,研究生产力排名在85分位及以上的学生在六年内能发表一篇以上AER等价水平的文章,但平均水平(即50分位)的哈佛学生只能发表0.4篇AER等价水平的文章。另一方面,卡内基梅隆大学或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排名在90分位的学生,以及罗彻斯特大学排名在80分位的学生也能在毕业六年内发表一篇及以上的AER等价水平的文章。在非顶尖大学,排名99分位的学生可以获得这样的成绩。同时,我们还能看到,排名在95分位的非顶尖大学的学生毕业六年内取得的学术成绩,比哈佛、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耶鲁这几所大学排名70分位的学生,和伯克利、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哥伦比亚大学排名80分位的学生的成绩要好。所以,研究生产力是集中化的,就算top5或top10的大学每年能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它们每年能培育的优秀研究者还是很少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顶尖的经济学研究学家来自不同等级的博士培养机构,排名靠后的大学也会规律性地诞生一些顶尖的学者,尽管频率相对低。而即使排名特别靠前的大学里,多数学生也只有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文章发表。有些排名靠后的大学,相比排名靠前的大学,研究生产力(即发表的文章水平)排名一样的学生,发表的文章水平更好。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系排名85分位的学生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第六年发表的文章水平比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同样排名的学生的文章水平高。


只有少数的博士毕业生能在毕业六年内发表足够高水平的文章,即使是在学生研究能力最顶尖的五所大学,仍有50%左右的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不够成功。在所有本文统计的大学里,平均学术能力的学生(即研究生产力排名50分位)发表的AER等价水平文章的数量小于0.1篇,并且在大多数时候是0篇。


这篇文章对于在读博士生、博士项目申请者以及录取委员会(AdmissionCommittee)和教授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在读博士和申请者而言,大家首先要记住成为一个成功的经济学研究者是很难的!好消息是如果你身在非top的大学,或者你以后被top大学拒了,只要你努力,依然有希望成为成功的研究者。坏消息是,无论你身在/以后去了top或者非top的大学,都只有非常优秀的那些学生能够获取学术上的优异成绩,以文章发表质量来看的话。


每个申请经济学博士项目的学生大多被建议要有预备方案,比如不被录取、不能获得博士学位、不能找到合适的学术工作、不能获得终身教职。作者建议还有很有有价值的非研究性、非学术性的职业道路,可供经济学硕士或博士选择,而且许多学生,在读博期间或者在没获得终身教职的时间内,发现了自己更偏好这类工作。


对于录取委员会和教授而言,这篇研究也提出了几个供思考的方向。当前,一个学生要被一个顶尖大学录用,就需要有很好的成绩,接近满绩,要有很强、有说服力、可信赖的推荐,并要能把这些信息以能够让录取委员会眼前一亮的方式包装出来。所以,一个成功的申请者必须是用功的、聪明的、训练有素的、机智的、有雄心的。但为什么这些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博士项目的时候看上去做了所有正确的事情,在作为研究者的职业生涯上成绩不够优秀呢?到底是录取委员会和教授选拔和教育失败,还是学生的问题呢?


本文作者给出了三个可能的解答。


第一,也许,考试和成绩并不能很好地衡量一个人能否成为成功的经济学研究者。比如,除了前面说的申请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成功的研究者还需要具备有创造力、自我驱动、厚脸皮或者说有拓展学术交际圈的能力。当然后面这些能力在申请阶段很难考察。


第二,在职业成功上也许存在良性循环。假如一个新毕业生,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很好,受到新同事很好的指导和培养,在初期就有了很好的文章发表经历,那么这个新人就很可能在未来有更多的文章被好的期刊录用。Oyer(2006)讨论了学术事业中的在职学习,并发现在博士毕业后获得研究导向的第一份工作与职业生命周期的文章发表水平有因果关系。当然啦,运气也是一个因素,有些新毕业的博士生发现他们的子领域或者课题能够带来很多值得以后研究的内容。

在有些大学,学生和教授也许都陷入了排名怪圈。在项目已开始,教授们就努力地去鉴别那些学生是最优秀的,然后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并给他们做更好的项目。反过来,那些被鉴别出来的学生学习和做项目更努力,以便保持自己的位置。从本文数据来看,只有最前面一部分学生能够获得出色的文章发表成果,后面的学生研究生产力急剧下降,可见排名怪圈的假设比较吻合现实。

最后,作者们提到,最初他们开展这个研究,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摆在诸多招聘委员会面前的问题,那就是——对于非常顶尖的那些大学,他们能够从别的顶尖大学招聘出色的研究生作为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而对于排名靠后的大学,他们要选择到底是雇佣顶尖大学中学术成果排名靠后的学生呢,还是选择排名靠后的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呢?

本文整理自《经济学人》、唧唧堂等。

参考文献

Conley,John P,Ali Sina ?nder.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New PhDs inEconomics:The Surprisingly High Non-Success of the Successful,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4,28, 3, 205–2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