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 2

 许愿真 2014-12-03

(三)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省略句的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十一月,庚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颢弟 ,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遣归郑氏。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

①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

译文:(皇上)立即命人召唤公主进宫,让她站(在)台阶下,不正眼看她。

②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

译文:哪里有小叔子得病,不前往探视(他),(你)却去看戏的道理!

(四)主谓倒装句

——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句的形式

例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译文: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五)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

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例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

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六)定语后置句

——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定语后置的形式

例句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作为标志词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节选自《欧阳晔传》,有删改)

①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译文:起初他任随州推官,处置了三十六件难以决断的案件。

②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译文: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就处理了一百多宗积压的案件。

③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译文:桂阳有争夺船而互相殴打致死的人,这个案件很长时间没能判决。

(七)状语后置句

——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两种:

状语后置的形式

例句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应用体验]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客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联凯可无一官自进贤也?”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彩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

①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译文:循宪召见了他,把那些积压下来的不好解决的事情拿来咨询他。

②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

译文:于是召见嘉贞到内殿,隔着帘子和他说话。

(八)固定句式

——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说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如: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译文:②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用来……的(人、事、物)”。如: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②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如: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8.(1)“……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2)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做……”“……称做……”。如: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做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译文: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高处再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如: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12.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呢”。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译文:观赏景物时所发出的感叹,该不会没有差异吧?

15.无乃……乎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无乃……乎”“不乃……乎”等。如: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16.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如: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7.所以 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译文: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

18.庸……乎 译为“哪……呢”。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9.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名词作状语 | 名词作动词 | 形容词作动词 | 形容词作词 | 使动用法 | 意动用法

(一)名词作状语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翻译句子。

1.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

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法:依据秦的法律)

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间:从小路)

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当面)

译文: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日:每天)

译文:君子们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那么他的智慧就会明达而且品行方面也没有什么过错了。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上、下:向上、向下)

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

1.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如1句中的“翼”。

2.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如3句中的“箕畚”。

3.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如7句中的“日”。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如8句中的“上、下”。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5句中的“间”。

6.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2句中的“兄”。

7.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如4句中的“法”。

(二)名词作动词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句子。

1.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驻扎、驻军)

译文:刘邦驻扎在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称王)

译文: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3.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 命名)

译文: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志:做标记)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水)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7.儿涕而去。(《促织》)(涕:流着眼泪)

译文:儿子流着眼泪离开了。

8.吾师道也。(《师说》)(师:学习)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规律小结]

1.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名词+名词。如1句中的“军”。

2.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名词+名词。如8句中的“师”。

3.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副词作状语+名词。如3句中的“目”。

4.名词带补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副词作状语+名词。如2句中的“王”。

5.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动用。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名词。如6句中的“水”和2句中的“王”。

6.“而”连接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活用形式:动词+而+名词。如7句中的“涕”。

7.“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活用形式:所+名词。如5句中的“志”。

8.代词前边的名词用如动词。活用形式:名词+代词。如4句中的“名”。

(三)形容词作动词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翻译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利:走得快)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与……交好)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向来与留侯张良交好。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欣:喜爱)

译文:原先那些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4.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极:穷尽)

译文: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

5.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白:显出白色)

译文: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规律小结]

1.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所+形容词。如3句中的“欣”。

2.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形容词。如4句中的“极”。

3.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形容词+宾语。如1句中的“利”和2句中的“善”。

4.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如5句中的“白”。

(四)形容词作名词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并翻译句子。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正:本性,固有规律)

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贤:贤能)

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贤能(都)不如孔子。

3.击空明兮溯流光。(《赤壁赋》)(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译文:(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4.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美”在文中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在文中指贤主、嘉宾。)

译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全都具备,贤主、嘉宾齐集一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第一个“圣”指圣人,第一个“愚”指愚人。)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规律小结]

1.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如1句中的“正”和2句中的“贤”。

2.形容词做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如3句中的“空明”和5句中的“圣、愚”。

3.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如4句中的“美、难”。

(五)使动用法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并翻译句子。

1.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流:使……漂浮)

译文:引来一股活水作为使酒杯漂浮的溪流。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

译文: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使他为王。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绿:使……变绿)

译文:春风又使江南岸边的柳树变绿了,明月啊何时能照我回归故里?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译文:(箫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哭泣。

5.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卒:使……终了)

译文: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平安寿终。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兴:使……产生)

译文:仍然不能不因此而使心中产生感触。

[规律小结]

1.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格式为:“主语+使(宾语)+动词”或“主语+动补短语+宾语”。如1句中的“流”和6句中的“活”。

2.形容词(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格式为:使+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如2、3、4、5、7句中的“王、绿、舞、泣、卒、兴”。

(六)意动用法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的名词、形容词,并翻译句子。

1.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欣:以……为欣)

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以……为美)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3.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以……为侣;友:以……为友)

译文:与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师)

译文: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

5.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规律小结]

1.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如1、2、5句中的“欣、美、耻”。

2.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看作”“把……当作”。如3、4句中的“侣、友、师”。

第4讲 文言文翻译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和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从高考命题来看,各地文言文翻译的评分标准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即句子大意+重点字词句。不管哪种评分标准,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是得分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把握住了句子的主旋律,然后再突出重点的字词句,句子就基本上翻译到位了。

下面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供一个文言文翻译答题的“三步曲”:

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从阅卷采分角度而言,考生翻译时务必关注“实词”“虚词”“句式”“句意”四大关键点。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正式翻译句子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韩非子》)

(1)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关键实词:“酣”,酒喝得很畅快;“喟然”,本为“叹气的样子”,此处应为“得意的样子”;“违”,违背。

关键虚词:“乃”,于是、就;“为”,做;“之”,代词,他。

文言句式:“莫乐为人君”为省略句,“乐”后省略“于”,译为“比”;“惟其言而莫之违”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

译文: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的。”

(2)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关键实词:“侍”,陪坐;“援”,拿、用;“披”,通“披”,披着;“衽”,衣襟、长袍。

关键虚词:“于”,在;“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文言句式:“侍坐于前”和“琴坏于壁”皆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为“于前侍坐”和“琴于壁坏”的语序。

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撞在墙壁上坏了。

(3)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关键实词:“是”,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同,应为“这”;“君”,名词作动词,做……国君;“左右”,古今异义词,皇帝身边的侍从们;“除”,惩罚。

关键虚词: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第二、三个“之”,皆为代词“他”。“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作为”。

文言句式:“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为判断句式,“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译文: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身边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参考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后)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撞在墙壁上坏了。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啊。”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该说的话啊!”身边臣子们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当作一个警告。”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正式翻译句子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及卒,帝闻而流涕。谥简肃公。

(选自《南史·徐勉传》)

(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关键实词:“目”,名词作状语,用目光;“非常”,古今异义词,“非”译为“不是”,“常(器)”译为“普通(人)”。

关键虚词:“之”,代词,代指徐勉。

文言句式:“祭酒王俭每见(之)”为省略句,“此子非常器也”为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译文: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关键实词:“居”,担任;“畜积”,积蓄;“奉”为通假字,通“俸”,俸禄;“赡”,供养;“贫乏”,穷困。

关键虚词:“虽”有两个义项,一是虽然,一是即使,此处为“虽然”;“之、者”,注意用法,此处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句式:“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为定语后置句,“贫乏”作了“亲族”的定语,正常语序为“奉禄分赡贫乏亲族”。

译文: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3)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

关键实词:“遗”,有多个义项“遗失”“遗留”“抛弃”“赠送”等,此处应该为“遗留”;“才”,属于名词作动词,译为“有才能”;“致”,获取;“辎”,财物。

关键虚词:“乃”,副词,于是,就;“以”,介词,把。“之”代词,代指子孙;“则”,副词,那么。

文言句式:“人遗子孙以财”为状语后置句,“以财”作了“遗”的状语,翻译时要前置;“我遗之清白”为状语后置和省略句,正常语序为“我(以)清白遗之”;“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该句省略了表假设关系的虚词,翻译时要加以补充,应该为“(如果)子孙才也,则自致辎”。

译文: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

参考译文: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天监六年,被授官为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他曾经跟门客夜间举行宴会,有个叫虞皓的门客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端庄严肃地回答说:“今晚只可谈风月,不应说及公事。”所以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无私。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号为简肃公。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的说来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操作时方法多种多样。不论直译,还是意译,都要将原文中的字词句落实到译文中。为了讲解的直观、实用和易于操作,让考生更好地掌握翻译的方法,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对文言文翻译方法给予指导。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二)

蹇叔哭师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方法一: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应用体验]

用“保留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译文:                                                                     

                                                                           

                                                                           

答案: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齐军中(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侯让诸侯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

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译文:                                                                    

                                                                           

答案: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方法二: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增补法包括:①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②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③数词后面增加有关量词、分数的词语。如:

(1)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置在座位上。(“受”“璧”“置”“坐”,分别应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

(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

译文:问那些嘲笑者,(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

(3)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文: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

[应用体验]

用“增补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译文:                                                                    

答案:(你)必定死在那里,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增补省略的主语“你”和单音实词变为双音实词,如“必”为“必定”,“骨”为“尸骨”等)

4.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译文:                                                                     

答案: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增补省略宾语“人”,单音实词变为双音实词,如“告”为“报告”等)

5.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译文:                                                                    

                                                                            

答案:(我)用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克不下?(增补省略主语“我”,变单音节实词为双音节实词,如“攻”为“攻打”等)

方法三: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江湖边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君主担忧。(“庙堂”本指“庙宇”,这里代指“朝廷”,应该替换。)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赤壁赋》)

译文: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划着小船在黄州赤壁下游玩。(“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

[应用体验]

用“替换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6.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译文:                                                                     

答案: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今指重大的或重要的事情,还指大力从事。)

方法四:删削法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如: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译文: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译文:日夜勤劳地工作,孤孤单单,受尽辛苦。(“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应用体验]

用“删削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

译文:                                                                    

                                                                            

答案: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删去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两个“之”)

8.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译文:                                                                    

答案: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删去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

方法五:移位法(句式调整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些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详见“第3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应用体验]

用“移位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9.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译文:                                                                    

答案: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调整后置宾语“水滨”到“问”之前)

10.晋人御师必于殽。

译文:                                                                    

答案:晋人一定在殽山抵抗你们的军队。(调整后置状语“必于殽”到“御”之前)

11.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

译文:                                                                    

                                                                            

                                                                           

答案: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调整谓语动词“继”到“先君之好”之前)

方法六:固定句式关注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固定句式,翻译时要用它固定的表达形式来翻译。

详见“第3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应用体验]

用“固定句式关注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                                                                    

                                                                           

答案: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固定句式“无乃……乎”)

方法七:词类活用关注法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翻译的关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详见“第3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应用体验]

用“词类活用关注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译文:                                                               

答案:使军队劳累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劳”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14.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译文:                                                                    

                                                                           

答案: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都城可以得到。(“掌”名词作动词,“掌管”)

方法八:意译法(修辞还原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采用直译法难以表达原文的意蕴,只能采用作为辅助的意译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比喻、借代、对文、合叙、婉曲、用典等。如: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译文: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他。(“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指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应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是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呢?(“先后生于吾”即“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

[应用体验]

用“意译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5.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译文:                                                                    

                                                                            

答案: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参考译文:

(一)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齐军中(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齐桓公说:“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用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克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凭借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做城墙,把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即使众多,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二)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都城可以得到。”秦穆公到蹇叔这里来询问这件事。蹇叔说:“使军队劳累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那么粗了。”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人一定在殽山抵抗你们的军队,殽山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那里,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文言翻译中常见的6种错误

一、不译而译,画蛇添足

古文中的年号、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在翻译时应将之保留,而有些词语在句子中只起到表达语气或衬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应将其删去。对这两类词如果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示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

[学生翻译] 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评析] “元丰七年”是年号,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

[正确翻译]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示例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学生翻译] 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

[评析] “也”放在句中, 表提顿,衬音节作用,不必要翻译。

[正确翻译] 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二、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不翻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得不够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渶)家者,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明史》)

[学生翻译] (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置其一半不打开,  (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

[评析] “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掺杂,读者还是不知道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至行”何意呢?读者也不清楚,这样老师就会觉得考生不会翻译而有忽悠之嫌。

[正确翻译] 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三、脱离语境,孤立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均有一词多义或一词多项作用的现象,在不同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意思。有些考生常常脱离具体语言环境去翻译句子,难免翻译不准确。

示例4: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元史·列传十四》)

[学生翻译] 出行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兵器锋利,兵器多了,只能徒然使事情受到牵累。

[评析] “行人”不是出行的人。因为前面说的是“奉命使宋”,故应译为“出使的人”。“以言不以兵”,“兵”不是兵器,前面有句“请兵护卫”,故“兵”应为士兵或武士。

[正确翻译] 出使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武士随从,随从武士多了,只能徒然使出使的事受到牵累。

四、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清晰连贯。

示例5: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

[学生翻译] 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

[评析] “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会模糊。再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来看,是被皇帝召见。

[正确翻译] 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的)亲近信任。

示例6:王韶病卒,高祖言甚凄怆。使有司为之立宅,曰:“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学生翻译] 逝去的人要住宅有什么用呢,只是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评析] “但以表我深心耳”,“以”后省略了一个“此”,翻译时要补上。

[正确翻译] 逝去的人要住宅有什么用呢,只是以(此)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五、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会影响句意的理解。

示例7: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缺,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选自《隋书·循吏》)

[学生翻译] 彦光没有定罪,带他到州立学校,让他观看孔子庙(图像)。

[评析] “彦光弗之罪”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提前宾语调到宾语的位置;“令观于孔子庙”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提前。只有这样做,翻译出来的句子,才符合语法规范,表达意思才明确、清楚。

[正确翻译] 彦光没有处罚他,带他到州立学校,让他到孔子庙去观看(图像)。

六、要点遗漏,字未落实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表达舒缓语气的语气词,与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为倒装标志的结构助词以外,要字字落实。许多考生,对有些实词、虚词等意义未认真落实,以致句子翻译不到位。

示例8: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新唐书·韩休传》)

[学生翻译] 罪轻的人不被宽容,罪重的人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评析]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且”是“尚且”之意,“乃”是“竟然”之意。在翻译时,省去这两个词的翻译,句子的语气、情感就会受到影响,故要翻译出来。

[正确翻译] 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文言文,先判断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然后翻译句子,并思考判断关键词语的方法和如何落实好对它们的翻译。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 ,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

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 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卒,年七十二,赠司空荆州大都督,谥曰文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1)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4分)

①关键词:    ,    ,    。

②关键句式:                                                              

③译文:                                                                   

                                                                           

解析:“以”为介词,“凭借”;“幸”为动词,“宠幸”;“治”本意为“治理”,这里引申为“惩治”。“得幸韦后”为“得幸(于)韦后”,译为“被韦后宠幸”。

答案:①以 幸 治

②“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应该为“普思妻以左道得幸(于)韦后”。

③郑普思的妻子凭借邪门旁道被韦后宠幸,能随意出入宫中,中宗特下令让苏瑰不要再治郑普思的罪。

(2)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4分)

①关键词:    ,    ,    。

②关键句式:                                                             

③译文:                                                                  

                                                                            

解析:“顿首”为动词,“叩头”;“长者”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德高望重的人”,今义为“年纪大、辈分高的人”;“枉”本意为“歪曲”,这里引申为“违法”。“瑰长者”属于意念判断句。

答案:①顿首 长者 枉

②“瑰长者”为判断句。

③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德高望重的人,使用刑法不会违法,郑普思按照法律应该判处死罪。”

(3)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5分)

①关键词:    ,    ,    ,    。

②关键句式:                                                               

③译文:                                                                  

解析:“遗”为多义实词,此处应为“遗留”;“乃”译为判断动词“是”;“安”为副词,“怎么”;“辄”为副词,“就”。 “遗制乃先帝意”为“乃”表判断的判断句,“安得……?”为固定句式,译为“怎么能……?”。

答案:①遗 乃 安 辄

②“遗制乃先帝意”为判断句,“安得……?”为固定句式。

③遗诏是先帝的意思,怎么能说改就改?

课堂文言文精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

 陈公弼传

[宋]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

①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叩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②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③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④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⑤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节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解题要领:结合语境(上下句意、文章背景),灵活运用翻译的方法(留、补、删、调、换),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译文:                                                                    

                                                                           

提示:留——“浮屠”专有名词,意为“和尚”;换——“交通”古今异义,意为“交往”。补——补上“正视”后面省略的宾语。“奸利”意为“不法的利益”。

答案:有个叫海印的做国师的和尚,结交权贵,肆意谋取不法利益,大家都不敢正眼看他。

2.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译文:                                                                    

                                                                           

提示:补——补出“不可”的宾语,结合上文指“斩甲以徇”(这件事)。调——“自赎”调成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赎自己的罪”。治:处置,惩罚。

答案:陈公弼不答应(斩杀雷甲来示众),只惩治了做下残暴之事的十几个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

3.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译文:                                                                    

                                                                            

提示:“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表汇报”。“除”一词多义,意为“废除”。“之”指代“‘折役米’制度”。

答案:陈公弼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

4.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译文:                                                                    

                                                                            

提示:注意被动句和数词作为定语的倒装。

答案:虎翼军士兵中驻扎在寿春的人因为谋反罪被诛杀,其余没有谋反的数百人被迁到庐州。

5.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译文:                                                                     

                                                                            

提示:换——“徇”意为“示众”。调——“如初”为状语后置。

答案:斩了周元示众,把其余反叛的士兵都派去继续像当初那样服役。

(二)高考题型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戢士                戢: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解析:选B 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用在本题是望文生义之解。据上下文,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  )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选D 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就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②句言其禁巫之事,没有“不残”;③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说明治理得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正民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解析:选C C项属张冠李戴,“诏复以正民为鄂州”表明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陈公弼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3分)

译文: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3分)

译文: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3分)

译文:                                                                     

                                                                           

                                                                           

答案:①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②(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③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参考译文:

陈公名叫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担任长沙县令。

有个叫海印的做国师的和尚,结交权贵,肆意谋取不法利益,大家都不敢正眼看他。陈公弼把他抓获并按法律处置他,全县的人都感到十分震惊。他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认为陈公弼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弼处理政事那天,首先发现了他(所犯)的大罪,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告后放了他。巫师每年搜刮老百姓的钱财用于祭鬼,称为春斋,不这样的话就会有火灾。陈公禁止了这件事,老百姓不敢触犯禁令,火灾也没有发生。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弼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时没有军队守备,老百姓非常害怕想要逃走。陈公弼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对他们日夜训练,(他们的)名声震动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一百多个士兵,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约束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许多)残暴之事。有人上报说有许多盗贼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弼亲自统率士兵沿河列阵抵抗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偶人一样笔直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一动不动,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判处自己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官吏和士兵请求斩杀雷甲以示众。陈公弼不答应(斩杀雷甲来示众),只惩治了做下残暴之事的十几个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使、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称职,王正民被免职。皇帝下诏命令陈公前往该地代替王正民。转运使征收里胥的米而免除他们的徭役,共征收米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快上涨,老百姓更加饥贫。陈公弼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皇帝下诏命令恢复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陈公弼调任庐州知州。虎翼军士兵中驻扎在寿春的人因为谋反罪被诛杀,其余没有谋反的数百人被迁到庐州,这些人都疑惧不安。一天,有人偷偷溜进官府准备袭击陈公。陈公弼笑着说:“这人一定是喝醉了。”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陈公做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发动叛乱,他们的首领叫周元,震动汝洛一带。陈公知道了,当天就带少数几个人出城巡视。斩了周元示众,把其余反叛的士兵都派去继续像当初那样服役。陈公退休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他为人仁爱,所以称其虽严厉却不残暴。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非攻》)

参考答案: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参考译文:

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第5讲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2013年的湖南卷、江西卷、广东卷);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如:2013年的湖北卷、北京卷、浙江卷、重庆卷、四川卷)。提升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仅要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还要掌握必要的断句方法。

下面我们为考生提供几种常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以期对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的提高,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掌握大意,高屋建瓴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应用体验1]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解析:经过通读,我们不难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写湖阳公主新寡,皇帝为她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逐层、逐句断开。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二、抓住标志,沿波讨源

(一)虚词标志

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

句中虚词:于、以、而、者……

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应用体验2]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要给画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二)实词标志

1.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应用体验3]

请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解析:文段中表明对话、引文的“云”“曰”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注意要分清第二个“曰”不是对话标志,是转述的内容,那么此处不能按对话来处理。“则”“故”是句首虚词。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答案: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2.一般动词作标志

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应用体验4]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选自《论语》)

解析:文段属于对话,除了两个“曰”帮助断句,“曰”后的内容,只有通过抓谓语动词的方式来断句。子贡说的话中,有动词“有、韫、藏、求、沽”,这些动词的主语均为“我”,意思说:我有一美玉,我是把它藏在匣中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呢?据此可断句。

答案: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3.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作标志

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官名等常常用来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这些词语,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应用体验5]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留侯世家》)

解析: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三)修辞标志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应用体验6]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左传·襄公十五年》)

解析:①句中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是“臣”,②句中类似的词语是“子罕”和“玉人”,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断句。

答案: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②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文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应用体验7]

请用斜线(/)给下面两段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解析:文段中的“其积于中者”与“其发于外者”,“其清音幽韵”与“其雄辞闳辨”是对偶句;“浩如江河之停蓄”“烂如日星之光辉”“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是对偶句和排比句。根据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了。

答案: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3.以“反复”确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4.句式标志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由于不能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造成标点上的错误。如: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列子·汤问》)

如果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就不对。这里第一个标点就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因为不懂得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于秦青”)常常放在动词谓语(“讴”)之后。应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另外,也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以……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更便捷地断句。

[应用体验8]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解析:文段中有固定句式“无以……者”,可作为断句的标志,然后根据主语、对话关系和句首句末语气词进行断句即可。

答案: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因不明文言断句4大误区而失分

一、词语不清,不懂词义

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

错误断句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其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句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让他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箪粮食和肉,放在口袋中送给他。)

二、结构不明,不辨语法

(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是后一句的主语。

例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人称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应该这样标点: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馆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可口的食物享用。)

(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收获,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探索、思考得很深刻。)

三、识记不牢,不晓句式

对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 ①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也?”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②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柳河东集》)

文中的“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

两个语句应该这样标点:

①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一天,江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坐小船渡湘江,行到湘江中间,小船被大水冲毁,其中一人尽力游泳,也游不了多远。)

②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不答应,摇摇头,一会,更加体乏无力。)

四、知识欠缺,不知名物制度

例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

应该这样标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

[应用体验]

1.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B.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D.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解析:选C C项,因不明“为……所……”表示的被动句式而出现断句错误,文段最后应该这样断句:“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节因共白帝曰郃等常与藩国交通有恶意数称永乐声势受取狼籍步兵校尉刘纳及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交通书疏谋议不轨帝大怒策免郃郃与球及刘纳阳球皆下狱死

答案:节因共白帝曰/郃等常与藩国交通/有恶意/数称永乐声势/受取狼籍/步兵校尉刘纳及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交通书疏/谋议不轨/帝大怒/策免郃/郃与球及刘纳/阳球皆下狱死

3.用斜线(/)给下面画横线处断句。

食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卒急听之似非豕之肉而为东坡之肉矣噫东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实千古馋人之腹哉甚矣名士不可为而名士游戏之小术,尤不可不慎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答案:食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卒急听之/似非豕之肉/而为东坡之肉矣/噫/东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实千古馋人之腹哉/甚矣/名士不可为/而名士游戏之小术

课堂对点练习

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注]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汹汹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谢安。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 寇忠愍:寇准,谥号忠愍。

答案: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汹汹/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参考译文:

景德年间,河北发生战事,皇上想亲临澶渊,朝廷内外意见不一,唯独寇准赞同皇上的想法。皇上乘坐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人的骑兵就纷纷涌出,到了城下,人们情绪慌乱,喧闹不止。皇上派人暗中察看寇准在做什么,而他正在中书酣睡,鼾声如雷。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谢安。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5分)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资。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者。翁诺之。至家适几上有钱数十少年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之翁谢去竟不与资或问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足矣访之果然。

答案:至家/适几上有钱数十/少年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之/翁谢去/竟不与资/或问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足矣/访之果然。

参考译文:

有一富翁,很多商人都向他借贷资金。一天外出,有一个少年跟随在富翁的马后,问他,也是向富翁借做生意的本钱的。富翁答应了。少年到了富翁家里,正好看见桌子上有数十枚铜钱,就用手把钱自下而上垒高。富翁拒绝了他的请求,最终没有借给他钱。有人问富翁为什么不借钱给他,富翁说:“这个人肯定喜好赌博,不是行为端正的人,赌博中熟练的手法不自觉显露在手上。”查访那个少年,果然是这样。

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答案: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参考译文: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4.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

答案: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去把它拔高,他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跑去看,禾苗已经枯槁了。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5分)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答案: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处为必断句处,“//”为可断可不断处。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牛山上游玩,向北望着齐国,感叹道:“多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假使自古以来没有死亡,那么我还离开这儿去哪里呢?”说着便低头哭泣,泪水沾湿了衣襟。国子、高子说:“是啊,我们依仗君王您的恩赐,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乘的是驽马柴车,尚且还不想死,何况是君王您呢?”(景公听了)又低头哭泣。晏子说:“可笑啊!晏婴今日游玩,见到了一位怯懦之君,两位谄媚之臣。倘若自古以来没有死亡,那么太公今天还活着,我们的君王当今可能正披着蓑笠站在田间地头,考虑的只有眼前的事,哪有工夫念及死啊!”

6.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有删改)

答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参考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第6讲 文言文分析综合

“文言文分析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文言文分析综合呈现在高考试题中,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二是分析概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

“筛选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

一、明确设问方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全部)表现(表明、体现、属于)……的一组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记述、描写、反映)……的一组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描写)……和……的一组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不能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

二、把握命题特点

这类题目经常因不明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而失分,因此透彻地理解把握题干要求,有利于准确排除选项,快速找出答案。下面就高考的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

设题方式

对应陷阱

 

筛选主体

主要人物

非其人物

主要事件

非其事件

主要观点

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

非其景物

筛选特征

一个特点

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两个特点

(分别表现)

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

表现方式

全部表现

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

直接表现

混入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

直接表现便为不妥

作者评述

他人评述或自述便是陷阱

筛选角度

能表现

不能表现的需要剔除

 

不能表现

能表现的就要排除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现苏涣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②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③及公往,遂直其冤 ④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⑤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⑥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题流程]

(1)审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本题的筛选主体     ,筛选特征        ,表现方式        ,筛选角度       。

(2)逐句辨别,剔除干扰选项

相关文句

文句大意

是否符合题意

①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苏涣通过科举做凤翔宝鸡主簿的经历

 

②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王蒙正知道苏涣有才能,对他礼敬有加

 

③及公往,遂直其冤

写苏涣一到开封就为冤死狱中的百姓洗雪冤屈

 

④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写苏涣拒绝接受王蒙正的举荐

 

⑤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写苏涣做提点利州路刑狱时,弹劾城固县令杀人,于是境内太平

 

⑥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写苏涣读书的情况

 

答案:C

(1)苏涣 有才能(一点) 直接表现 能表现

(2)①符合 ②不符合(间接表现) ③符合 ④不符合(表现他为人正派,耻于和贵戚结交) ⑤符合 ⑥不符合(表现苏涣勤奋持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题流程]

(1)审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本题的筛选主体     ,筛选特征        ,表现方式      ,筛选角度      。

(2)逐句辨别,剔除干扰选项

相关文句

文句大意

是否符

合题意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与苏涣交往的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苏涣在职位上侍奉王蒙正,却在为人处事上鄙视王蒙正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苏涣做官处事极为宽和,但是对法律的使用都能恰如其分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因鲜于侁年少好学有才能,所以苏涣对他优厚有礼节,并把他当作备选人才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皇上传旨要任用张宗为书手,苏涣依照法令不执行皇帝的诏令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苏涣对胡乱杀人的城固县令进行了弹劾

 

答案:D

(1)苏涣 为官公正(一点) 全都表现 能表现

(2)①不符合(不是写苏涣做官的事) ②不符合(写苏涣对王蒙正的态度) ③符合 ④不符合(写苏涣赏识有才能的人) ⑤符合 ⑥符合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据此,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错误陷阱,干扰考生的判断。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比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词语,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

一、比对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3·辽宁高考)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选项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答:                                                                      

                                                                            

                                                                           

答案:从张冠李戴角度设误,“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是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利而战死的。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1·浙江高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选项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答:                                                                      

                                                                            

答案:从颠倒事实角度设误,“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错误,依原文应是“因张文瓘调走而难过流泪”。

二、比对时间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3·广东高考)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选项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答:                                                                      

                                                                           

                                                                            

答案: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2·山东高考)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选项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答:                                                                      

                                                                            

                                                                           

答案: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文中说“兴没后,帝思其言”可见光武帝在阴兴去世后,回想起阴兴的话才提拔了二人,当时并没有答应。

三、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2·新课标全国卷)上皆嘉纳。(萧燧)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选项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使他出京管理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答:                                                                     

答案:正确。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四年十二月,梁将东方白额潜至宿预,招诱边民,杀害长吏,淮、泗扰动。五年二月,诏征韶讨之。既至,会梁将严超达等军逼泾州;又陈武帝率众将攻广陵,刺史王敬宝遣使告急;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段韶)谓诸将曰:“自梁氏丧乱,国无定主,人怀去就,强者从之。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悉矣。”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

(选项D.)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

答:                                                                      

答案:从地点混乱角度设误,“泾州一战”应为“盱眙一战”。

四、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3·湖北高考)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选项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答:                                                                      

                                                                            

                                                                           

答案:从曲解词义角度设误,“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秀才们请求回去,廉希宪第二天告诉了元世祖,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3·浙江高考)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选项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答:                                                                      

                                                                            

                                                                           

答案:从曲解文意角度设误,原文说有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这是“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

五、比对添加内容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9.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3·安徽高考)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选项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答:                                                                      

                                                                            

                                                                           

答案:从无中生有角度设误,从尉佗对陆贾说的话来看,他认为自己有将相之才、帝王之能,但并没有提“南越君民同心”。

10.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1·广东高考)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选项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答:                                                                      

                                                                           

答案:从于文无据角度设误,“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于文无据。

六、比对因果关系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1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 ,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 管内构求 过失。 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

(选项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答:                                                                      

                                                                            

                                                                           

答案:从因果失当角度设误,“密令捏造吕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原文中“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

1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2·四川高考)(贺钦)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选项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答:                                                                      

                                                                           

答案:从因果失当角度设误,原文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

课堂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

范贯之奏议集序

曾 巩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  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或矫拂情欲,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奉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则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公抃为公之墓铭云。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注] 元元:百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属予序之          属:嘱托

B.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引:召集

C.则公言之不没              没:采纳

D.危言正色       危:端正

解析:选C C项,没:湮没或废止。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3分)(  )

①矫拂情欲 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③为之变命令,更废举 ④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 ⑤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 ⑥其从政宽易爱人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解析:选A ①是范公奏议的内容,④简单陈述了皇上对一些情况的理解,⑥是有关范公从政方面的介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

B.范贯之为官恪尽职责,上至天子大臣,下到下属的官员,内至后宫嫔妃,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只要事关政治得失,皆在他谏诤之列。

C.当时像范公那样以进谏为职责的谏官,皆是当时的优秀人才,但是奏议时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却只有范公。

D.本文不仅赞颂了范公的进谏精神,而且高度评价了仁宗的虚心纳谏,认为其胸怀如天一样广阔,能承传祖宗基业。

解析:选C “奏议时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却只有范公”的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可见“不曲从苟止”是当时谏官的共同品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3分)

译文:                                                                    

                                                                            

(2)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3分)

译文:                                                                    

                                                                           

(3)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3分)

译文: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第(1)句中的“与夺”“归”“自用”,第(2)句中的“故”“委”“阙失”,第(3)句中的“凡”“同时”“言责”“卒”。其次,要借助知识储备和语境进行翻译。最后,要将译文反复读几遍,看语句是否通顺,语意是否连贯。

答案:(1)至于是与非,赐予或剥夺,完全通过大家讨论来决定,而不自作主张。

(2)因此在这时,皇上常常把政事委托给七八个大臣,朝政却没有什么大的缺失。

(3)凡是和范公一起肩负议论政事的职责的人,后来大多做了大官,而他却过早地去世了。

参考译文: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贯之的奏议,共有若干篇,他的儿子范世京将其整理成十卷,嘱托我为它作序。

大约从至和以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范公时常担任谏官的职务。上至天子、大臣,下到下属的官员,内至后宫嫔妃,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一旦有什么善恶得失,关乎国家的政治,范公无不极尽所能反复地向皇上陈述己见。有时矫正皇上的欲望;有时切磋治国之策;有时辨别忠良与奸佞,以确定是录用还是罢免。奏章有一次两次或达到十多次上奏的,事情有隐秘之处就单独谏奏,有时召集谏官、御史一同商量,自由地抒发己见。仁宗时常虚心采纳他的建议,并因此改变原来的命令,对于兴举、废除之事加以变更,快的马上照办,慢的超过一个月或规定的时间,有的直到事情过后,但他的建议最终都还是被采用了。在这时,仁宗在位已经很多年了,对人事的真假与群臣是否有才能十分熟悉,正用仁义、宽厚、清静的方式使百姓休养生息,至于是与非,赐予或剥夺,完全通过大家讨论来决定,而不自作主张。他所提拔的以进谏为自己职责的人,像范公这样的,全是当时的优秀人才。范公与同时代的名士也都高兴讲出自己的真实意见,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所以天下的情况通过他们都能使皇上听到,而违背理义的事情时常得不到实行。至于诡诈放纵的事情,敢于做它的人,也总是失败和后悔。因此在这时,皇上常常把政事委托给七八个大臣,朝政却没有什么大的缺失,群臣遵守法律,恪尽职守,天下太平。

顺应民心而不刚愎自用,这就是天啊。仁宗皇帝之所以能仁义得像天一样,以至于在位四十多年,能够承传先皇创立的太平基业,就是因为这个罢了。后世的人如果得到范公留下来的文章,评说那个时代,看到上下之间如此相辅相成,一定会思绪萦回,感念仰慕,发出不可企及的感叹,然后知道那样的时代很难再遇到了。那么,范公的谏言不被湮没,哪里只是表现他的志向,更是用来表明先帝无边的功德啊!

范公为人温和善良,仁慈忠恕,处理政事宽厚平易,爱惜民众。等到身在朝廷,言辞端正,态度严正,是他人赶不上的。凡是和范公一起肩负议论政事的职责的人,后来大多做了大官,而他却过早地去世了。

范公名师道,他的世系相承的先后、籍贯、历任官职、具体事迹,写在当今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尝于斋中见一大蜂,罥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俄顷蛛鼓腹欲裂徐行入草蛛啮芋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参考答案:俄顷/蛛鼓腹欲裂/徐行入草/蛛啮芋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

参考译文: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时,曾在书斋里看见一只大蜂黏挂在蜘蛛网上,蜘蛛与大蜂搏斗时,为大蜂所蜇而落在地上,片刻间,蜘蛛的腹部肿胀得几乎要破裂。但它忍痛慢慢爬入草丛中,用牙将一根芋梗啃到微破,再把所蜇之处贴在芋梗破处摩擦。后来胀腹渐渐消退,它便如同以前一样灵便轻快了。从此之后,若有人被蜂蜇伤,就将芋梗搓揉后敷在伤处,就会痊愈。

 


 

课下专项练习   文言文精读练习(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1分)

种  皓 

范 晔

种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辅,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第1、2段]

1.“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中的“以”,是介词,意思为用,其后省略了代词“之”,代指父亲的财物。

2.“耻贵货利”中的“耻”与《师说》中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耻”意思相同,都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羞耻”。

3.“人之进趣名利者”与《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句式相同,都是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进趣名利之人”。

4.“皆不与交通”中的“交通”是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交往。

5.“何以知非奸邪?”依据判断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可以看出,该句为宾语前置句。

[第3段]

6.“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中的“慷慨”为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意气风发,激昂振作。

7.“皓、承以首举大奸”中的“举”与《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举”用法不相同,前者译为举报,后者译为举荐。

[第4、5、6段]

8.“吏人诣阙请留之”中的“阙”,根据语境推断,应译为朝廷。

9.“迁使匈奴中郎将”中的“使”据文意推断,应属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出使。

10.“坐事免归”中的“坐”,结合上下文推知,应译为因……犯罪。

11.“会匈奴寇并、凉二州”中的“寇”, 据文意推断,应属名词用作动词,译为侵略。

12.“并、凉边人咸为发哀”中“咸”与成语“咸与维新”中的“咸”意思相同,均译为全、都。  

(二)高考题型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B.        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C.        吏人诣阙请留之                                             诣:到……去

D.        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解析:选A A项,“慷慨”,古今意思不同,文中的意思是“意气风发,激昂振作”。

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3分)(  )

①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选C ①表现种皓不追求名利,不结交俗人;③表现种皓受人喜爱;⑥表现边境安然无事。排除这三项即可。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时,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解析:选B B项,概括不当,“种皓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4分)

译文: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5分)

译文: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对文言句式和重要文言实词的理解。“何以知非奸邪”是宾语前置句。“信”,凭证;“纠发”,揭发检举;“饰匿”,掩饰,隐瞒。

参考答案:①今天常侍无诏书来接人,有何凭据知道你不是奸邪之人呢?今天我只有一死而已。

②我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力了。

参考译文:

种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皓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种皓以看重货利为羞耻,对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

汉顺帝末年,(种皓)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皓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皓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无诏书来接人,有何凭据知道你不是奸邪之人呢?今天我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屈词穷,不敢对答。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大事而不惶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益州刺史。种皓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朝廷恩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乡俗的人,岷山上杂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当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梁冀,种皓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因这件事对种皓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皓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皇帝传诏逮捕种皓、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我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皓、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皓、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之人而紧跟着受罪,我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力了。”皇帝(阅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了种皓、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皓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皓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有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后来迁任汉阳太守,凉州少数民族的男男女女相送他到汉阳地界。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皓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皓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被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皓担任度辽将军。种皓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因此羌胡、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皓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弃了望哨楼。边境上安然无事。

延熹四年,(他)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六十一岁时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汉·牟融《理惑论》,有删改)

参考答案: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参考译文:

公明仪为牛弹奏曲名是《清角》的音乐,牛依旧低头吃草,不是牛没听见,而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转而弹奏出蚊虻的声音和一头牛犊的鸣叫声,那牛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注],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 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第1段]

1.“余村居无事”中的“村”,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推断,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村中。

2.“蚤食后出门”中的“蚤”与《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同属通假字,通“早”。

3.“持篮而往”中的“而”与《劝学》中“顺风而呼”中的“而”用法相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4.“饵钓而下之”中的“铒”与“下”,分析句子结构看出,都是名词作动词,前者译为放铒料,后者译为放下,垂下(鱼钩)。

5.“是小鱼之窃食者也”中的“是”,应为代词,译为这;“小鱼之窃食者也”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皆为定语后置句。

6.根据上下文推断“长可四五寸许”一句中的“可”意为大约。

7.“率如前之鱼”和“率如是”两句中的“率”意思一样,均为大体上。

8.“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的句式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余以篮示而一相笑也”。

9.“逮暮乃归”中的“逮”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中的“逮”用法相同,均译为及,至。

[第2、3段]

10.“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中“与……有以异乎哉”为固定结构,可译为与……又有什么不同呢?

11.“其数试而不遇也”中的“而”,根据文意推断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2.“夫钓,适事也”中的“适”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用法不同,前者应为形容词,舒适的,后者应为动词,享有。

13.“其趣或类于求得”中的“或”与《师说》中的“或师焉,或不焉”中的“或”用法一样,前者应译为或许,后者应译为有的人。

14.“吾将唯鱼之求”在句式上属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吾将唯求鱼”。

(二)高考题型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盖逾时始得一动            逾:更加

B.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                                                        间:间隙

C.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       数数:多次

D.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                                                     吏:官吏

解析:选C A项,超过;B项,间或,偶尔;D项,授任官职。

2.下列各句中,都用具体行为表现作者“喜钓”特点的一组是(3分)(  )

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②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③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④忍苦风尘之路 ⑤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    ⑥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⑤

解析:选D ②④是他人他事;⑥是志向愿望。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记叙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钓者相应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动静以及钓不到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B.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而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表明作者喜于归隐、乐于垂钓的情怀,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

C.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垂钓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D.作者认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钓大鱼一样,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欲望,得到之后还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满足,到死都不会停止。

解析:选B B项,“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片面绝对,作者曾经追求功名,“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3分)

译文:                                                                    

                                                                            

(2)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3分)

译文:                                                                    

                                                                            

(3)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译文:                                                                     

                                                                            

答案:(1)(于是我)站起身来等候大鱼上钩,集中注意力,希望可以得到它。(“伺”“注意”“取”)

(2)待到日落之后才回家,钓到的鱼跟上午的差不多。(“逮”“乃”“比”)

(3)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与追求功名很像。(判断句式,“适”“类”“得”)

参考译文:

我在村中居住,闲来无事,喜爱钓鱼游玩。钓鱼的技术虽然不好,然而却了解其中的乐趣。在初夏、中秋的时候,吃完早饭后,走出家门,远远望见村中的池塘,天气晴朗,水面上碧波荡漾,赶快(回家)整理好钓竿,拿着篮子前去。到了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不久,看到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就慢慢地牵动它,但它仍旧没有动静;不一会儿手脚就疲倦了,在岸上放稳鱼竿,转动眼睛看一看浮子,它静得和先前一样。好久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见有动静我急忙抬起鱼竿却什么也没有。我说:“这是想偷吃鱼食的小鱼,大鱼就要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浮子动得稍有些不同,于是拉起鱼竿,钓到一条鲫鱼,约四五寸长。我说:“鱼已经到了,可以钓到大鱼了!”(于是我)站起身来等候大鱼上钩,集中注意力,希望可以得到它,其间又有钓到的鱼,和先前钓到的相差无几,并没有钓到大鱼。到了中午,肚中饥饿很想吃饭,可为了钓鱼,我忍着饥饿不回去吃饭。见到村中在田间劳动的人都吃完饭之后又出来劳作,才收起鱼竿提着鱼回家。回家后妻子忙问是否钓到鱼了,我向她摇摇篮子对她笑一笑。饭后仍旧出去,又到其他的池塘找地方垂钓,待到日落之后才回家,钓到的鱼和上午的差不多。有的时候,在一个地方钓的鱼较平时稍大,必定会多次到那个地方垂钓,最终也没有比以前多钓到鱼,并且有时一条也不曾钓到。我怀疑是因为我的钓鱼技术不佳,问问常来这里钓鱼的人,大概也和我一样。

唉!这可以显示出,我曾经尝试通过科举从当世谋取功名禄位,这与我在此垂钓又有什么不同呢?开始到官府科场应试,这好似是抱着希望而去,坐着看水面一样;然后数次考试却不中,这是等了很久,却没有鱼上钩;后来幸运地在县学、乡举中通过考试,是钓得了一些小鱼;假若然后进入礼部考中进士,被吏部授职,这是钓得了大鱼,这鱼正是当初我接连不断地频频抛下鱼饵却没有能够钓得的大鱼。但是大鱼的上面还有更大的鱼,得到之后又想得到更大的,在侥幸成功的门前劳神守候,在风尘弥漫的路上忍苦行走,终身都没有感到满足的时候,到死也不想停下,只求这样做,到了晚上回来可以博得妻子和孩子们的一笑,这难道可能吗?

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与追求功名很像。钓鱼这种事最终很少会让人系心于此难以解脱,是因为它不值得让人苦心焦虑去追求。我将会只求可以钓到鱼,不再追求其他的了,或许还是可以的吧。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高祖(刘裕)既贵,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帝(刘裕子,刘义隆)至故宫见之,有惭色近侍或进曰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水土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德稼穑之艰难乎?

(选自《资治通鉴》)

参考答案:有惭色/近侍或进曰/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水土/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德/稼穑之艰难乎?

参考译文:

刘裕已经做了南朝的宋武帝,下令把他地位卑微时耕种所用的农具收藏起来给子孙看。文帝到先帝居住的宫殿,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的那些农具,脸上有惭愧之色。他身边的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当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田种地,伯禹也曾亲自治理水土。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么能够知道先帝极高的品德和农业劳动的艰难呢?”

文言文精读练习(二)

(时间:40分钟 分值: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

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   

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温叟既受命,归为母寿,候立堂下。须臾闻乐声,两青衣举箱出庭,奉紫袍、缣衣,母命卷帘见温叟,曰:“此即尔父在禁中日内库所赐者。”温叟拜受泣下,退开影堂列祭,以文告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温叟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选自《宋史》,有删减)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第1、2、3段]

1.“动遵礼法”中的“动”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应为名词,译为举动。

2.“善楷隶”中的“善”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不同,前者译为擅长,后者译为交好。

3.“入为主客员外郎”中的“入”特指地方官调入京城,译为调入(京城)。

4.根据上下文推断“奏为巡官,命典文翰”一句中的“典”意为掌管。

5.结合上下文推断“时人荣之”中的“荣”应该为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荣耀。

[第4、5、6段]

6.“迁礼部侍郎、知贡举”中的“知”,根据语境推断,应译为掌管、主持。

7.“有谮于帝者”中的“谮”,结合上下文推断,应译为诬陷。

8.“丁内艰”与“丁母忧”意思相同,应该译为遭遇母亲的丧事。

9.“则近侍成望恩宥”中的“宥”根据词语“宽宥”中的“宥”推断,译为宽恕。

10.“太祖善之”应为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好。

[第7、8、9段]

11.“遣吏遗钱五百千”中的“遗”,根据上下文推断,应为送给。在句式上属于“为……所”式的被动句。

12.“命吏辇归邸”中的“辇”应为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用辇车。

 

(二)高考题型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奏为巡官,命典文翰      典:掌管

B.有谮于帝者,帝怒                                   谮:诬陷

C.开宝四年被疾                                                        被:遭受

D.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                            就:于是

解析:选D D项,就:到。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温叟“方正”的一组是(3分)(  )

①归为母寿,候立堂下 ②温叟恶其名不取 ③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 ④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 ⑤令府吏封署而去 ⑥视西舍封识宛然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④

解析:选A ①是他的孝顺;③是他遵循礼法;④是皇帝所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温叟年少即表现出多才多艺,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

B.温叟很孝顺,在他接任官职后,就“归为母寿”,在堂下站着等候母亲。

C.温叟曾因进士一事而被贬官,后又因被废除的进士相继考中而官复原职。

D.温叟任职于几个朝代,因为官清明被当时的君王重用,且几次受君王赏赐。

解析:选C C项,“官复原职”于文无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3分)

译文:                                                                    

                                                                             

(2)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3分)

译文:                                                                     

(3)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3分)

译文:                                                                       

答案:(1)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人们都认为刘家很荣耀。

(2)人主在不该登楼时登楼,则近臣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

(3)过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都不打开,他的坚持节操更加明显啊。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他的父亲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清泰年间,任左拾遗。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

后晋初年,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兼任开封府尹时,上奏推荐他为巡官,任命他掌管文翰。少帝即皇帝位后,授任他为刑部郎中,赐金紫朝衣。

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人们都认为刘家很荣耀。温叟受命后,回家为母亲祝寿,站在堂下等候。不久听见音乐声,两个青衣人抬着箱子走出庭堂,向温叟献上紫袍、缣衣,他的母亲让人卷开帘帷看着温叟说:“这是你父亲在宫中时内库赏赐的。”温叟跪拜接受时流出了眼泪,退到开影堂列祭,用文章告祭。

后周初年,升任礼部侍郎、掌管贡举之事,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废除了其中十二个人,把温叟贬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罢免的人又相继考中。

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遭遇母亲的丧事,引退到西洛居住,不久恢复原来的官职。

一天晚上回家从宫门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的几个人偶然登上明德门西楼,温叟的前导人员暗地里知道了,告诉了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时那样传呼。第二天请求朝见时,温叟说:“人主在不该登楼时登楼,则近臣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之所以呵道而过,是想向人暗示你不会在不该登楼的时候登楼啊。”太祖认为他做得对。

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到他家里赏赐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温叟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即使是大热天不戴好帽子系好衣带不敢相见。五代以来,说到遵从礼法的只有温叟。

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廉贫苦,派人送给他五百千钱,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并让府吏封缄后加上印记再走。第二年重午节,(太宗)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过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都不打开,他的坚持节操更加明显啊。”命官吏用车载回官邸。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参考答案: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孔子说过“太伯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多次把天下让给别人,人民都不知用什么言辞来称赞他才好”。延陵季子的仁爱心怀,向慕道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啊,又是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

游桂林诸山记

[清]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①后即于于②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③。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罄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熏亭。堤柳阴翳,山溪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④,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齿。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⑤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下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注] ①晡食:晚餐。②于于: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③窅(yǎo)渺:深远广袤。④郁肉漏脯:不新鲜或腐败的肉。⑤斩绝:陡峭壁立,犹如被刀斩过一样。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第1、2段]

1.“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中的“焉”与《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用法不同,前者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后者为兼词,“于之”,从那里。

2.“如七穹龟团伏地上”在句式上与《兰亭集序》中的“悟言(于)一室之内”相同,都省略了介词“于”,且均为状语后置句。

3.“初尚明”中的“明”与《师说》中的“吾未见其明也”中的“明”用法不同,前者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照亮,明亮;后者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聪明之处。

4.“以横石牵挂为栋梁”中的“牵挂”为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牵拉、勾连。

5.“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 中的“见”与《陈情表》中的“慈父见背”中的“见”用法相同,都指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

6.“其危哉”中的“危”与《蜀道难》中“危乎高哉”中的“危”用法不相同,前者据文意可推知意为危险,后者译为高大。

7.依据上文可推断“率类是矣”中的“率”应该为大概。

[第3、4段]

8.“改险为平”中的“险”与成语“化险为夷”中的“险”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险要的地方。

9.“但欠啼耳”中的“但”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但”用法相同,译为只是。

[第5、6段]

10.“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中的“虽”与《赤壁赋》中的“虽一毫而莫取”中的“虽”用法一样,译为即使。

11.“下足喻其多且怪也”中的“喻”与《兰亭集序》中“不能喻之于怀”中“喻”用法不同,前者译为比喻;后者译为明白。

12.“虑其忘,故咏以诗”中的“虑”可根据文意推断,译为担心。

 

(二)高考题型专练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三百六级诣其巅          诣:达到

B.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                            俾:使

C.吁,其危哉                                                            危:高

D.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省:明白

解析:选C C项,危:危险。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桂林“山之奇”的一组是(3分)(  )

①一城烟火如绘 ②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③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 ④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 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 ⑥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D ①描写对象是“城市烟火”;③交代作者的行程;⑥是作者的感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山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绮丽。

B.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点,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描写其他景点,随手刻画,下语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

C.作者在记叙与描写中穿插着议论,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传达的理趣是相同的。

  D.文章结尾补叙五十年前游览过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识山水之乐,衬托今天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解析:选C C项,作者在文中传达的理趣是“貌似明白了事理,而事实上并没有明白事理”,这与苏轼传达的理趣不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3分)

译文:                                                                    

(2)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3分)

译文:                                                                    

(3)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3分)

译文:                                                                     

答案:(1)才知道日光从西边的石缝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发亮,不是门。

(2)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仪的,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3)莫非西粤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赏,自成一家吗?

参考译文:

凡是山,总是离城市较远,唯独桂林那些山峰离城市较近。我居住在太守的官府中,晚饭后,就悠然自得地游山。先攀登独秀峰,登三百六十级台阶,到达山顶,俯视城中,一城炊烟袅袅,灯火闪烁,如同图画一样。从北面下山到达风洞,远望七星岩如七只龟背隆起的大龟聚在一起趴在地上。

第二天,经过普陀山,到达栖霞寺。万仞高山如墙壁那样陡立,旁边有个山洞,僧人手持火把领着进去。开始洞里还算明亮,不久就黑沉沉的一片,给人以幽深的感觉。这洞上面是岩石,下面是沙土,深沟里是水池,以悬崖为帐幕,石柱的根部插在地下,横放着的石头互相拉着搭着像是房子的栋梁。还没有进洞时,当地人就拿出列有八十余种洞中的岩石的名目单子给我看,如狮、驼、龙、象、渔网、僧磬之类,虽然是附会,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洞的东头,方才见到光亮,也就是到了洞的尽头,可以出洞了。算起来大约走了二里路。把白天变成了黑夜,假使持火把的人没有跟着或是堵住洞口,那么游人就如三贤臣为秦穆公殉葬一样,永远陷在洞穴里,除非再开辟,否则永远不见太阳。呀,真危险啦!所说的亮的地方,向东头望去,正发亮,赶紧朝“门”走过去,用手一摸,竟然是绝壁。才知道日光从西边的石缝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发亮,不是门。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仪的,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天,往南薰亭游览,那里堤上绿柳成荫,青山淡远,回旋环绕,景致改险峻为平和,别具一格。

最后一天,游览木龙洞。洞口甚是狭窄,没有火把照明,就无法入洞,洞内的钟乳石有的像半开的莲蓬,有的又像溃烂的肉脯,在那里一行行挂着,似乎随手可摘。就像人有心腹肾肠,山大概也是如此。再到刘仙岩,登阁眺望斗鸡山,斗鸡山就像展翅奋飞的雄鸡,只是不会鸣叫罢了。山腰中有山洞,空明透亮如一轮明月。

大凡桂林的山,都有许多岩溶洞穴,高耸挺拔,像剑和野兽的牙齿一样锋利。(异峰罗列,诡异多姿)又如神龙,看不到起点和终点,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陡峭壁立,周围没有和它一样的山,比起其他山很有独特之处。我从东粤到阳朔,山的奇异变化多端让我应接不暇,有单个耸立的、相似的、气势磅礴的,也有高耸险恶的、相连在一起的、互相缠绕的、绵延数里的,陡峭壁立,像用刀切的一样,又像九首孤奇鸧的头,獾疏的尖角,用这个比喻可见它有多么诡异多姿。莫非西粤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赏,自成一家吗?

记得丙辰年,我在金中承的官署中,偶尔出去游览,当时年轻,尚不明白山水之中的乐趣。如今隔了五十年重新来到桂林,一座山丘,一条沟谷,动不动就让自己生出感慨,令人又惊讶又欣喜!我担心忘记了这里的山川美景,就写诗歌来吟咏;又担心诗歌的记叙不详细,所以又写成游记来补充。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

(节选自《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参考答案: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

参考译文:

所以,诸侯拥有地利,权力就会跟随他。失去地利,权力就会丧失。争夺天下,还必须先得人心。懂得天下大计的,得人心;只会打小算盘的,失人心。得到天下大多数人拥护的,能成王业;得到天下半数人拥护的,能成霸业。所以,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而世人不认为他贪,就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大计。

文言文精读练习(三)

(时间:40分钟 分值:4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

曾公,讳致尧,抚州南丰人也。少知名江南。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及第,为符离主簿,累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使行视汴河漕运,称旨,迁秘书丞,为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恃旧恩,多不法,吏莫敢近。公劾其状以闻,太宗惊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卒为公罢庠。洛苑使杨允恭以言事见幸,无不听,事有下,公常厝不行。允恭以诉,太宗遣使问公,公具言其不可。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至其小易,则务为宽简。岁终,其课为最,徙知寿州。寿近京师,诸豪大商交结权贵,号为难治。公居岁余,诸豪敛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公于寿尤有惠爱,既去,寿人遮留数日,以一骑从二卒逃去,过他州,寿人犹有追之者。再迁主客员外、判三司盐钱勾院。

是时,李继捧以银、夏五州归朝廷,其弟继迁亡入碛中为寇。太宗遽遣继捧往招之,至则诱其兄以阴合,卒复图而囚之。自陕以西,既苦兵矣。真宗初即位,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公独以谓继迁反覆,不可予。继迁已得五州,后二年,果叛,围灵武。议者又欲予之,公益争以为不可。言虽不从,真宗知其材,将召以知制诰①,而大臣有不可者,乃已,出为京西转运使。

王均伏诛,奉使安抚西川,误留诏书于家。其副潘惟岳教公上言“渡吉柏江舟破亡之”,以自解。公曰:“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乃上书自劾,释不问。其后惟岳入见禁中,道蜀事,具言公所自劾者,真宗嗟叹久之。

继迁兵既久不解,丞相张齐贤经略②环、庆以西,署公判官以从。公曰:“西兵十万,皆属王超。超材既不可专任,而兵多势重,非易可指麾。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真宗难其言,为诏陕西听经略使得自发兵而已。公度言终不合,乃辞行。会召赐金紫③,公谢曰:“臣尝言丞相某,事未效,不敢受赐。”由是贬黄州团练副使。公已贬,而王超兵败,继迁破清远军,朝廷卒亦弃灵州。

公贬逾年,复为户部员外郎,知泰州。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又徙知鄂州。坐知扬州误入添支俸多一月,虽尝自言,犹贬监江宁府酒税。用封禅恩,累迁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六。

(选自《欧阳修文集》卷二十,有删改)

[注] ①知制诰:官名,北宋时朝廷的文字秘书。②经略:筹划治理大略、要略;官名,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③金紫:唐宋的官服和佩饰,指“金印紫绶 ”,借指高官显爵。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第1、2段]

1.“数上书言事”中的“数”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意思相同,均译为多次、屡次。

2.“太宗奇之”中的“奇”从词性、用法上分析,应该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奇。

3.“称旨,迁秘书丞”中的“称旨”,根据上下文推断,译为符合皇帝的心意。

4.“洛苑使杨允恭以言事见幸”在句式上为被动句,“见”表被动。

5.根据上下文推断“公常厝不行”一句中的“厝”意为放置。

6.“以一骑从二卒逃去”中的“从”与《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可译为带领。

[第3、4段]

7.“至则诱其兄以阴合”在句式上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至则以阴合诱其兄”。

8.“公益争以为不可”中的“益”与《师说》中“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用法相同,译为更加。

9.“为臣而欺其君”中的“而”应为: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

[第5、6段]

10.“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中的“集”,依据上下文推断,译为成功。

11.“公度言终不合”中的“度”与《鸿门宴》中的“度我至军中”中的“度”用法相同,译为估计。

12.“会召赐金紫”中的“会”与《兰亭集序》中的“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的“会”用法不相同,前者是副词,恰逢,后者是动词,集会。

 

(二)高考题型专练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事有下,公常厝不行             厝:放置

B.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                                                        绳:纠正

C.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                                   集:集合

D.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                                                     切:激烈

解析:选C C项,集:成功。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曾致尧“性格刚直”的一组是(3分)(  )

①公劾其状以闻 ②既去,寿人遮留数日 ③后二年,果叛  ④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 ⑤事未效,不敢受赐 ⑥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⑤

解析:选C ②表现曾致尧有惠政,深得民心;③表现曾致尧有远见卓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谏议大夫魏庠在苏州任上,多有不法行为,别人不敢言,曾致尧则进行弹劾,受到宋太宗的肯定,魏庠最终被罢了官。

B.曾致尧在寿州担任知州期间,颇有政声,离任时,百姓再三挽留,几天不能成行,最后只能单骑带二卒,逃离了寿州。

C.曾致尧在奉命安抚西川时,误把诏书忘在家里,他不肯编谎话为自己解脱,而是上书弹劾自己的过错,宋真宗知情后感叹不已。

D.在对待李继迁的问题上,曾致尧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却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皇上,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解析:选D D项,不是“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皇上”,而是曾致尧不接受皇帝的赏赐,驳了皇帝的面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3分)

译文:                                                                      

(2)诸豪敛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3分)

译文:                                                                     

(3)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3分)

译文:                                                                     

答案:(1)(曾致尧)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宋太宗看了感到很惊奇,征召授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职。

(2)那些富豪收手,没有谁敢触犯法律,人们也没看见他用什么办法做到这样的。

(3)(宋真宗)更加想用恩惠使李继迁归顺,答应归还他的地盘,让他听从朝廷的管理。

参考译文:

曾致尧,抚州南丰人。小时候在江南就很出名。太平兴国八年,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做了符离县的主簿,后连续升官至光禄寺丞、监管越州的酒税。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宋太宗看了感到很惊奇,征召授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职。让他巡行视察汴河运输的事宜,他做的非常合太宗的心意。升职做了秘书丞,又做了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在苏州做知州,依仗皇帝对他的恩宠,干了很多违法的事情,官员们没有谁敢过问这些事的。曾致尧弹劾他的罪状让皇帝知道,太宗吃惊地说:“这人敢管魏庠,令人佩服!”最终因为曾致尧罢免了魏庠。洛苑使杨允恭凭借进谏受到皇帝的宠幸,他的建议皇帝没有不听从的,他提议的事情安排下来,曾致尧常常搁置一边不去执行。杨允恭把这事上告给皇帝,太宗派人问曾致尧,曾致尧详细说了事情不可执行的原因。曾致尧对那些事关重大并且人们感到为难的事情严加纠正,对那些小事,要求就非常宽松。年终,他的考评是最好的,调任寿州做知州。寿州离京师很近,那些富豪大商与权贵结交,以难管著称。曾致尧在寿州过了一年多,那些富豪收手,没有谁敢触犯法律,人们也没看见他用什么办法做到这样的。曾致尧对寿州特别有惠政和爱心,离任时,寿州百姓拦阻挽留好几天,最后他一人骑马,带着两个兵卒逃离,路过别的州县,寿州人还有追赶他的。又升职做主客员外、三司盐钱勾院通判。

这时,李继捧拿银、夏五个州归顺朝廷,他的弟弟李继迁逃进沙漠做了盗匪。宋太宗急忙派李继捧去招降他,李继捧到了以后,李继迁就用假合作诱骗他的哥哥,最终又达到了目的,囚禁了李继捧。自陕地以西,又陷入了兵祸之苦。宋真宗刚刚登上皇帝位,更加想用恩惠使李继迁归顺,答应归还他的地盘,让他听从朝廷的管理。唯独曾致尧认为李继迁反复无常,不可归还土地。李继迁在得到五个州后,过了二年,果然反叛,包围了灵武。议事的大臣又要把灵武给李继迁,曾致尧更加争执,认为不可。他的话虽然没有被听从,但真宗了解了他的才能,打算征召他做知制诰,可是有大臣不同意,于是这事就算了,出任做了京西转运使。

王均被诛灭,曾致尧奉命安抚西川,误把诏书遗留在家里。他的副手潘惟岳让曾致尧对皇帝说“过吉柏江时船破丢失了诏书”,来自我解脱。曾致尧说:“做臣子却欺骗自己的君主,我不能这样做。”于是上书弹劾自己,朝廷放下此事没有过问。这以后潘惟岳进入内宫觐见皇帝,提起西川的事情,详细介绍了曾致尧弹劾自己的情况,真宗听后慨叹不已。

李继迁兵患已长时间不能解除,丞相张齐贤掌管环、庆以西的军务,朝廷任命曾致尧凭判官的身份随从。曾致尧说:“西兵十万,都归王超指挥。王超的才能不可让他独自一人担任要职,一旦兵力多权势大,就不容易指挥了。如果不能调动指挥各位将领,事情一定不会成功。”真宗对他的建议感到很为难,下了诏书,也只是让陕西听从张齐贤的指挥,让张齐贤能自己调动军队罢了。曾致尧考虑到自己的建议最终不会被采纳,于是就告辞出发了。恰逢朝廷对众高官进行赏赐,曾致尧拒绝说:“我曾为某丞相进言,但事情没有奏效,不敢接受赏赐。”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曾致尧被贬后,不久王超兵败,李继迁攻破清远的军队,朝廷最终也只好放弃灵州。

曾致尧被贬过了一年,又做了户部员外郎、泰州知州。上奏疏议论国家事务,言语斥责大臣特别激烈,当时(大臣们)都不高兴,又调任鄂州知州。后来在扬州知州任上,因为失误多支取了一个月的俸禄,虽然自己曾主动说明,还是被贬为监江宁府酒税。因为朝廷封禅的恩惠,多次升官至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死在官任上,享年六十六岁。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成帝河平元年,长安男子石良、刘音相与同居。有如人状在其室中,击之为狗走出去后有数人披甲持弓弩至良家良等格击或死或伤皆狗也。  自二月至六月乃止。其于《洪范》,皆犬祸,言不从之咎也。

参考答案:击之/为狗走出/去后/有数人披甲持弓弩至良家/良等格击/或死或伤/皆狗也

参考译文:

汉成帝河平元年,长安的男子石良、刘音同住在一个房间里。他们看见有个像人一样的怪物在他们的房间里,就打它,它便变成了狗跑出去了。它出去以后,便有几个人穿着铠甲拿着弓箭来到石良家。石良等人与这些人搏斗,这些人有的死了,有的受了伤,都变成了狗。从二月开始,直到六月这样的日子才结束。这种情况按照《洪范》的观点来看,都是与狗有关的灾祸,是不从的祸殃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游石房洞山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乌之脊也。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坳东,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但丰草芃芃。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

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嶻嵲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山南,盘旋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趋石洞之道。

(《徐霞客游记》节选)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第1段]

1.“饭而行”中的“饭”,根据文意分析,应为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吃饭。

2.“复有烟气郁勃”从句式上看,应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复有郁勃烟气”。

3.“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中的“西”与《鸿门宴》中的“张良西向坐”中的“西”用法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4.“遂循东峰南行”中的“循”,依据上下文推断,应为顺着、沿着;“南”与《逍遥游》中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的“南”意思不一样,前者为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向南,后者为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南行。

5.“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在句式上与《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

[第2段]

6.“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中的“而”,根据文意分析,其用法应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7.“亟驰去”中的“驰” 与《鸿门宴》中“夜驰之沛公军”中的“驰”用法相同,译为骑马。

8.“后乃知此为畏途”中的“畏途”属于古今异义词,译为险要的路段。

9.依据上下文推断“而余贸贸焉自适也”中“自适”的意思为坦然自如。

10.“北向东转而下”中的“下”与《赤壁赋》中“下江陵”中的“下”用法相同,意思不一样,分别译为向下走和攻下。

11.“向西南而破峡” 中的“破”与《赤壁赋》中的“方其破荆州”中的“破”同属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不一样,分别译为冲破和攻取。

12.“乃东趋石洞之道”在句式上属于判断句,“乃”表判断。

 

(二)高考题型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热水复溢坞中        溢:充满而流出

B.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                            亟:急忙

C.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                            执:拉住

D.乃东趋石洞之道                                                     东:东面

解析:选D D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往东。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石房洞山“道路曲折复杂”的一组是(3分)(  )

①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 ②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 ③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 ④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 ⑤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 ⑥其人曰:“雅乌山村也。”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解析:选B 注意题干中“曲折复杂”,①④⑥均不能体现“曲折复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房洞山既有崇山峻岭峡谷山坞,又有小桥流水芃芃丰草,使作者既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又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

B.石房洞山山峰林立,道路难行,作者虽然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仍然有几次误入歧途,险些迷失了道路。

C.本处节选详细记叙了游览的路线及沿途风景,充分体现了古代游记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

D.石房洞山的道路虽然曲折难行,但是并没有挡住作者前行的脚步,此文可以使我们再次领略到徐霞客的执着精神。

解析:选B B项,“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错误,本处节选虽然提到徐霞客在路上曾经问路于路人,但却看不出他有随身的向导带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3分)

译文:                                                                    

(2)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3分)

译文:                                                                      

(3)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3分)

译文:                                                                     

答案:(1)(我)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

(2)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

(3)(我)攀登至山坳中,这才发现东江的地形。

参考译文: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吃饭后动身。由山冈东南下到峡中,走了一里多,又有浓郁的烟气,是热水从坞中溢出,与冷水汇合而往西流出峡谷的缘故。这里的山坞都是东面被大山环绕的壑谷。由峡谷南面再上坡一里多,有坑从东山往西横截,好似堑沟一样隔在这里,坑下也有淙淙流水。沿着坑谷向东上走一里,从坑谷下坠处往南跃到坑谷上。大概坑谷东面未走过的地方,也有壑谷盘绕成平地,有村庄靠在东峰下,路应该在东峰的西南边。(走了)半里,有岔路:一条往南通往山坡,一条往东通向村庄。(我)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三里后稍往下,看见一个山坞横在前面,山坞西下方就是乌索旁边的村子,从山坞南面越过去就是雅乌山西面的山坳,我才明白这是去固栋的路。急忙折转向东,莽莽撞撞地行走在山坡之间。(走了)一里,到了南来的大路上,才知道这是固栋通向南香甸的路,顺着它走。慢慢地往东北方向走了一里,路稍平缓,向东走半里,再上坡,平缓向上一里,在峰顶稍转向南走半里,就是南雅乌的山脊。往东沿山坞冈脊慢慢地走半里,就向东北往下走。抵达山坳东头,则有路自西边山坳中延伸过来,就是去热水塘的正路,原本应该从坑谷东面村庄的岔路上走,现在错绕向南了。于是又向东下走一里多,它的下方盘绕成为平地,正当北山东面,山界相当开阔,中间没有水田,但青草繁茂。东北有一山峰向东突起,高大险峻,像标杆一样插在前方,这就是石房洞山。

于是沿西山又往北向下走半里,看到有二三户人家依靠南面山坡建屋居住,下边有好些溪水向东流泻下去,而路通到它的西北方,无处可以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不久遇到一个人,拉住他打听。那人说:“这是雅乌山村。”就赶紧离开。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又往北走一里,再越过一个向东突出的山坡,走了一里,攀登至山坳中,这才发现东江的地形,从它的南边冲破雅乌山东面的峡谷流去,但仍看不见江流,向北转向东往下走,走了一里,有山峡从西北延伸过来,就是那座高山后面西北方的山与西面一列山峰相夹而形成的,其中有小溪流顺峡谷往东流出去,有小木桥横渡小溪之上。走到桥的东头,就沿北山的山脚走,才看到南面壑谷中,东江弯弯曲曲,向西南冲破峡谷流去。大概这个地方北山东突而高大险峻,南山从石洞山以南,盘旋西转,高高耸立而成为江东山峰的北岭,与北山相对夹立,截断江流使之西下,中间拓展为山坞,在山峰之间曲折延伸。从它的北边取道往东走一里,有岔路往东南下到坞中,截流而渡,是往东去石洞山的路。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妻亦严正,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往籍毕沅家。暮归,饮酒微醺。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及至京,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妻纺绩以终。

参考答案: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及至京。

参考译文:

岳起的妻子也很严肃正直。岳起担任巡抚时,一日亲自到毕沅家没收其财产。晚上回家后,喝酒稍有些醉意,妻子态度严肃地说:“毕公因沉于酒色,没有保住家产,你难道不考虑以此为戒,还要再效仿他吗?”岳起向她认错。岳起到京城后,没有官邸居住,病死于寺庙之中,妻子始终以纺织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