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河流域与《吉尔伽美什》

 bt_phoenix 2014-12-04

 

有时候,好运道会莫名其妙地垂顾那些十分不起眼的小人物,而将那些大红大紫的专家学者冷在一旁。1872年,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印刷厂里,年仅32岁的排字工人乔治·史密斯闲下无事,开始摆弄那些用楔形文字做成的泥板文书。这些泥板给冷落在那里已经很久了,没有谁对它们表示兴趣。乔治出于好玩,开始摆弄这些泥板,久而久之,竟然破译出一个大洪水的故事。

再笨的人也有灵感,何况乔治绝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在十九世纪的英国,能当一个排字工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说不用学富五车,却也得具备苦读十年的功力。乔治读到大洪水时,突然发现它与《圣经》中有关洪水的记载何其相似!

这个发现使乔治目瞪口呆,因为这些泥板属于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古城尼尼微的图书馆藏所有,上面所记载的内容据传说出自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而《圣经·旧约》的成书则是公元前5世纪的事。两者的时间差使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断定,《圣经》中的大洪水源出于巴比伦!

这个发现使史密斯惊喜交集。为搜寻更多证据,他扔下印刷厂里的工作,亲自来到古城尼尼微的遗址所在地,从废墟里又搜集到数千块泥板文书残片。经过整理,他得出结论说,这批泥板文书所记载的是一部失传的古代巴比伦史诗。泥板总数应为12块,洪水的故事只不过是记载在第11块上的一个插曲。

使乔治始料不及的是,他竟然发现了一个已沉睡五千年的伟大文明!在他所发现的《吉尔伽美什》的指点下,考古学家们迅速在两河流域发掘出了大规模的古代城市、神庙、墓葬、宫殿、艺术品及数以万计的楔形文字泥板。

所有这些发现,使自希罗多德至黑格尔已绵延二千余年的传统历史观为之一变,世界历史只好重写。

《吉尔伽美什》是一部英雄史诗,所讲述的是发生在西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古代王国巴比伦的故事。

《圣经·旧约》将两河流域叫做阿拉姆——纳哈莱姆,意思是“两河间的叙利亚”(叙利亚在希伯来语中指土地),与希腊语的“美索不达尼亚”同义。巴比伦王国就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地带,大约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是山,南部是两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这里气候偏旱,但两条河流为这里的人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灌溉水源。

远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两河流域就出现了城邦国家,流传下名字的如苏美尔、阿卡德等。约在公元前十九世纪中叶,来自叙利亚草原的游牧部落来到这里,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古巴比伦王国。到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将两河流域彻底征服,建立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当其时也,民富国强,古巴比伦人切切实实地在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领先世界一步。

在古巴比伦文化中,文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巴比伦文学起源于最早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是不是最早,还很难说,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之更早的史料)。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苏美尔人就已拥有可与古埃及人相比美的楔形文字。有了文字,文学便有了载体,原来只供人们口口相传的丰富史料及神话便给记载下来,给专人书写在泥板上。

根据保存下来的泥板上的文学史料推究,苏美尔文学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应该说是文学的始祖。与它比起来,西方人引以自豪的古希腊书面文学(口头文学总是无法验证的)简直是孙子辈,因为它整整晚出世2000多年。就连中国人念念不忘的商代甲骨文,也是在它之后1700年才出现的。

泥板上的苏美尔文学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神话、传说、颂歌、祷文、史诗、寓言、谚语等多种文学载体,其中最主要的是神话与史诗。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美尔是西欧所有神话的鼻祖。苏美尔人的泛灵论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苏美尔人看来,大地、天空、动物、植物、谷物、山水等无一不具有灵性,他们将这些灵性进一步圣化,使其成为各种各样的神。

苏美尔人的大神主要有如下几位:天神安(An),为天上诸神集会之首领(折射当时的城邦议会制)。他的象征是一颗星和数字60。60是当时数字的顶极。

其次是风神恩利尔(Enlil),他在后来渐渐取代安神的统治地位,给称为“众神之父”、“天上地下之王”。他的武器是暴风雨,看来苏美尔人当时饱受暴风雨之苦,对风神怀有深深的敬畏。

而后是恩利尔之子,主管江河湖道的水神恩基(Enki)。恩基极具智慧,是所有城邦的朋友。他教会苏美尔人农耕与驯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当阿卡德人兴盛时,他的名字给改为埃阿(Ea),这个称号就一直留存到后来的巴比伦文学记载里。

再一个大神便是母亲之神宁图(Nintu),又叫宁胡萨格(Ninhursag)或宁玛(Ninmah)。她是一切生命之母,同时又是爱与美之神,对后来流行于塞浦路斯、古希腊一带的爱神阿佛洛狄忒的产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苏美尔神话的主题几乎构成了后来世界各地神话的共同主题,如创世、洪水、人类始祖、农牧之战、杀妖屠龙、地狱之行等。

与苏美尔神话相比美的是苏美尔人的史诗。当时流传的史诗最著名的有五部,都与苏美尔城邦之一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有关。这五部史诗后来给巴比伦某个不知名姓的大学问人改编成《吉尔伽美什》,写在泥板书上,一直保留到现在。

继苏美尔人之后的阿卡德人,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更将前巴比伦文学发扬光大。他们创造出的文学典型是萨尔贡(Sargon)的诞生。

萨尔贡(前2334——前2279)为阿卡德人的开国君王。据说他出身微贱,问世不久即被母亲抛弃。母亲将他装在一个竹篮里,丢进河水里随波逐流,所幸给一个园丁捞起。无名无姓的他长大后骠悍之极,渐次成为苏美尔北部城邦基什的领袖,率领族人先后战胜乌鲁克、拉格什等城邦,最终征服两河流域,创建阿卡德帝国。产生在四千多年前的这个帝国,无疑又是一个世界第一。成就此大功勋的萨尔贡便自封为“正义之王”和“四方之王”,成为显赫一时的君主。

然而,在文学史上,萨尔贡的赫赫战功根本比不上他神奇的出生。他的出生故事不胫而走,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希伯来文学、波斯文学、印度文学和古希腊罗马文学,比如摩西、俄狄浦斯、阿塔兰忒、居鲁士、黑天、沙恭达罗、罗慕洛和瑞摩斯等大同小异的出身。

再后的巴比伦人将当时的文学推向了极致。就现在的发现而言,他们的最重要作品当属《艾努玛·艾利什》(Enuma Elish)的创世记。它宏大的开天辟地主题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上均享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这部史诗的记载,在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生父是阿卜苏,生母是提阿玛特。他们的结合才诞生出其他众神。后来,由于这些新出生的众神在混沌的水面上过于嬉闹,引起生父阿卜苏的媪怒,两代神之间展开一场争斗。在这场争斗中,智慧之神埃阿(苏美尔神话中的恩基)杀死生父阿卜苏,引起生母提阿玛特的暴怒,率领混沌海怪向众神报复。群神恐慌,无奈中求助于埃阿之子马杜克。

马杜克不负众望,用四方来风作为武器,杀死提阿玛特,将其尸体一分为二,上半造天,下半造地。接着,他又用海怪头目金古之血造出人类。至此,创世结束。

大家可以看出,这样的创世记对《旧约·创世记》的影响是何等巨大!其他不说,单就这本史诗的7块泥板数目,也与希伯来主神耶和华的7日创世说暗相吻合。不言自明的是,在这首史诗大放异彩的时候,希伯来的耶和华还远没有诞生。

 

上述这些,仅只是对我们要说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必要铺垫。

在我们刚刚提说过的乔治发现《吉尔伽美什》之前,人们总是将荷马史诗作为追溯史诗的目的地。《吉尔伽美什》,这部四千年前的西亚英雄史诗,的再度出世,不仅使整个西方学界大为震惊,而且使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上限向前推移十个世纪之多。

《吉尔伽美什》全文三千余行,全部用楔形文字记述在12块泥板之上。

关于它的成型,我们已在苏美尔史诗中略有提说。它的最初是五部有关苏美尔城邦国家乌鲁克的君王吉尔伽美什的个人颂歌,分别是:《吉尔伽美什与生物之国》、《吉尔伽美什与天牛》、《吉尔伽美什之死》、《吉尔伽美什、恩启都与另一世界》和《吉尔伽美什与阿伽》。

传说中的故事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苏美尔时期,基本上以口头形式传颂下来,到大约公元前十九世纪时初步定型,给后人记录于泥板之上。

多数研究者认为,《吉尔伽美什》的情节可分为六个部分(也有分四个部分者):

第一部分:记录在第1、2块泥板上,描述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的结交过程。

吉尔伽美什神力过人,刚强好胜。他成为乌鲁克城邦的君王之后,由于过份暴戾,引起属民不满。众人祈求上苍,天神便造出半野人恩启都前来与暴君对抗。恩启都气贯长虹,力大无比,充满着兽性。当他听说吉尔伽美什迫使城邦人民转让“初夜权”(女人婚后的初夜须交付君王)后,果然义愤填膺,与暴君展开决斗。结果两人实力相当,苦战千百个回合,胜负未分。最后,两人决定握手言和。

第二部分:记录在第3、4、5块泥板上,描述两位英雄协力征服杉树妖芬巴巴的过程。

大神恩利尔派遣巨妖芬巴巴盘守杉树林。这个巨妖,吼叫发洪水,张口喷烈火,寻常呼吸也可置人于死命。他囚禁了女神伊什妲尔,并对乌鲁克的属民造成严重威胁。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决定为民除害,协力前去征讨。然而,树妖力大无比,两人首战失利,恩启都身负重伤。吉尔伽美什万般无奈,只好求助于太阳神舍马什,舍马什向树妖大刮东南西北风,使其无法睁开眼睛,只好束手待毙。吉尔伽美什趁机上前,一举将芬巴巴杀死。

第三部分:记录在第6块泥板上,描述两位英雄与女神伊什妲尔的争斗过程。

被救出的女神伊什妲尔面对英俊而又骠悍的吉尔伽美什,陡生爱恋,要求他做自己的丈夫。此时的吉尔伽美什一心只想建立英雄业迹,且与恩启都结下生死情谊,对女神的爱意便视而不见。吉尔伽美什的拒绝使伊什妲尔大为光火。她求助父亲,天神阿努,为她造出一只天牛,降灾乌鲁克,并向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宣战。两位英雄再次协力,经过苦战,将神牛杀死。暴怒的伊什妲尔向他们发出诅咒。

第四部分:记录在第7、8块泥板上,描述恩启都之死的过程。

伊什妲尔再次求助于天神。天牛之死使天神非常震怒,众神举行会议,决定对两位英雄进行惩罚。惩罚方式是,两位英雄中须死去一人,并让另一人尝受失友之苦。于是,恩启都重病在床,12天后不治死去。吉尔伽美什守候在朋友的面前,像“狮子般吼叫”,并将身上的毛发一把把拔起,扔掉,将身上佩带的各种珠宝摔碎。

第五部分:记录在第9、10、11块泥板上,描述吉尔伽美什远游并探求生命奥秘的过程。

恩启都的病死使吉尔伽美什意识到死神的可怖。为了避免同样的结局发生在自己身上,吉尔伽美什决定录找人类始祖乌特那庇什提牟,幻想从他那里了解世间生命的奥秘,并求得长生之道。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始祖,始祖就讲述了大洪水的故事,说天神引发洪水,人类面临灭顶之灾,而始祖自己则获得特赦,得以事先接到预兆,造下大船,才幸免于难。最后,始祖终于加入神籍,获得与天地齐寿的善果。始祖总结说,人类不可能长生不死,要想长生,必要加入神籍,而要加入神籍,便得由众神议会决定,人类自己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但长生并不是没有可能,海底不知处便生长着一种不死之草,谁找到它,便可以长生不老。吉尔伽美什即刻动身,潜入海底,果然找到不死之草。然而,不幸的是,在返回故乡的途中,这株对英雄来说举足轻重的生命之草却被狡猾的毒蛇叼走。满身疲惫的吉尔伽美什最终只能无功而返,从此走向英雄的末路。

第六部分:记录在第12块泥板上,描述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亡灵的交流过程。

面对死亡威胁的吉尔伽美什日益怀念亡友恩启都,于是求助天神。在天神的安排下,他终于得以与恩启都的亡灵在冥府里相见。两人的谈话构成这一部分的主体。按照史诗整个情节的安排,这一部分显然系后人所加,因为它与前面的整体情节并无太多的必然联系。

史诗《吉尔伽美什》无与伦比的美体现在多个层面上。史诗中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一个是城邦英雄,一个是牧野豪杰,两人不仅在形象上互补,而且在性格上交相辉映,使整部史诗彰显出光耀千古的艺术魅力。

整部史诗在情节的安排上自由灵活,清新朴实。尤其是它的传奇色彩,即使现代人读起来,也会目不释卷,拍案叫绝。斗树妖、女神求爱遭拒、大洪水、寻找长生草、吉尔伽美什漫长跋涉中的奇遇等故事,无不闪耀着浓郁的浪漫主义光环,其传奇性一丁点儿也不比现代故事逊色。

透过史诗情节的种种迷雾,我们可以看出其所真正反映的,原本是两个民族的交融过程。身为城邦国家之首的吉尔伽美什与身为牧野英雄的恩启都的决斗与生死情结,体现了苏美尔人的城市文明与阿卡德人、巴比伦人等游牧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两种文化的同化或互补共存是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握手言和的基本动力。我们不难从这部史诗中看出苏美尔人与阿卡德人、巴比伦人的交融过程。我们可以将苏美尔人看做一方,而将阿卡德人与巴比伦人看做另一方。苏美尔人是文化上的征服者、地理上的被征服者,而阿卡德人与巴比伦人则是地理上的征服者、文化上的被征服者。两者各据优势,胜负抵销,最佳的结局便是握手言和,携手并进。

这部史诗,从结构上说,自始至终闪现着一种堪可与它的传奇情节相比美的转化过程。整部史诗可以视作定居农业文化的原型模式——英雄与太阳——在文学上的投射。故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结构,另一个是深层结构。

从表层上,我们可以看到英雄的传奇经历,可以看到一个英雄由喜至悲、由生及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自始至终充满着内在的对应关系。比如说英雄与太阳。我们可以将英雄比做太阳(事实上,这部史诗正是这样比拟的),而英雄的轨迹便就是太阳运行的轨迹。吉尔伽美什是太阳神舍马什的最宠。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主人公遇到麻烦,总是太阳神出面解决。而主人公的回报则是不断地向这位保护神献祭。主人公的兴衰史也恰如太阳一天中东升与西落的运行轨迹,主人公追寻人类始祖的方式也是沿着太阳的行进方向一直走下去。

沿着两者之间的关系追溯下去,我们可以得到本故事的一个深层结构,即苏美尔人缘何以太阳神作为英雄的对应。

我们已经说过,苏美尔人是泛灵论者。到古巴比伦时代之后,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泛灵论更是大行其道。在他们眼里,日月星辰皆有生灵,而太阳神则是所有这些生灵的主宰,因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着它的光焰。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他们终于摸清了太阳运行的规律,将太阳的轨道——黄道圈——划分为黄道十二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巴比伦历法,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并由此衍生出十二进位制的算术方式。

这种源自天文学的十二进位制在这部史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恩启都生病十二天后死去,吉尔伽美什在第十二块泥板上结束了他一生英雄的历程。太阳运行的日周期与年周期与主人公一生的盛衰暗相吻合。一天之中,太阳由东升到中天到西落;一年之中,太阳也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历经的都是一条由兴而衰的生命之路。对于吉尔伽美什来说,这条道路也正是其不得不走的。

从第1块泥板至第6块泥板,吉尔伽美什凭借着太阳的威力无往而不胜,正如太阳朝气蓬勃的初升到中天的全盛。从第7块泥板开始,吉尔伽美什开始走向衰退,正如太阳移过正午,逐渐西沉一样。为挽回败势,吉尔伽美什采用了一切他可能想到的方式,可以说尝试了力所能及的所有方法,但败局仍如太阳必定西残一样,虽光芒依旧,却无力回至全盛。从好友之死到主人公寻求长生不老术之不果,整个史诗的后半部无不体现着英雄末路的悲壮与凄凉。

这样壮美的史诗对世界的影响可想而知。自问世以来,它先后给译编成各种各样的版本在西亚地区流传,并随着希伯来人、西希腊人、古罗马人及古印度人的消化与改造,成为植根于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开山之祖。若是哪位读者非要问出个一二三来,那就请研读一下在西方广为传颂的神话英雄们的故事,如大力神赫克里斯、《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与帕特洛克罗斯的生死情谊、《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海中游历及与女巫喀耳刻的关系、《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挪亚方舟、伊甸园里的生命树与蛇、大卫与约拿丹的手足之情、约伯对生命限度的感喟等。

甚至在远隔数千里的古代中国,上古神话里的英雄后羿射日的某些情节也与《吉尔伽美什》有雷同之处。不幸的是,人类至今仍然未能找到有关羿的史诗残片。如果找到,恐怕一部中国古代史,甚至是世界古代史,也得改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