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电报事业的开拓者--谢家福

 苏迷 2014-12-04
我国电报事业的开拓者——谢家福
投稿:柯继承 (2007-08-12 09:36:38)
  
  谢家福(1847—1897),字绥之,号桃源主人、望炊楼主人、兰阶主人等。他是清代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开拓和推进中国交通电信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苏州电报通信的创始人。

  谢家福生于苏州,咸丰十年(1860),因为战乱,同母亲一起避居上海。谢家福早先在苏州时,就潜心史书,并且“以身体力行为宗旨”,到上海进了舆图局,从事分校各国地图工作。谢结识了在广方言馆工作的德国人金楷理,跟他学习西方文字语言,一起搜集欧洲人的著作,接受了西方科学文化。还亲历许多江海要防,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写下了好几部有关军事、通商、外交等方面的书籍。

  光绪初期,实行“新政”,谢家福在轮运、电报、纺织等行业中出了大力,特别是在电报草创初期,他以国子监学正的身份,积极参与创办工作,“殚精竭虑,擘画一切”(陈贻范《谢氏家藏同、光诸老尺牍序》),“当时名公巨卿之董其事者,莫不与之往返磋商”(民国《吴县志》卷七十上本传)。

  谢家福参加筹办上海电报分局的工作,是在光绪七年(1881)四月,同年十月调苏州电报分局,担任分局总办,光绪九年(1883)二月又调回上海局。光绪十年(1884),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电报线路竣工以后,上海分局改称上海电报总局,谢担任总局提调。不久,谢母逝世,谢家福以丁忧援例回籍。

  谢家福参办电报时,很受电报总办盛宣怀的器重,盛屡次在李鸿章面前推荐谢“殆堪大用”(见光绪七年八月十六日盛宣怀写给谢家福的私信)。现存的李鸿章奏文上,也有谢“帮同盛宣怀办理电线事宜,实心实力,井井有条,凡有所见,地无论远近,事无论巨细,皆竭诚筹助,其议论亦多可采用,在电局五年,甚著劳勋”等语。于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八月十七日朝命谢家福“以知县留于直隶补用”。

  但是当时清统治集团中,围绕着办电信的争论仍旧十分激烈。有人甚至攻击兴举电报是“徒糜巨赀,生意必不能旺,出多入微必不能支,字码新本必不能用”(见《谢氏家藏同、光诸老尺牍》卷六,袁敬孙给谢家福的信),这就使得办理电报的工作更加复杂化,朝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谢家福既在直隶,身处漩涡之中,“人言籍籍”,“颇有毁谤”(见《谢氏家藏同、光诸老尺牍》卷六,袁敬孙给谢家福的信),甚至连他技术上的建议和意见,也“每每格于时议”,“未能尽见施行”(见陈贻范《谢氏家藏同、光诸老尺牍序》),于是愤然辞去有关公职。

  谢家福赋闲归苏后,在苏州城西北“五亩园”原正道书院故址上,创建了义塾“儒孤学舍”,专授“新学”。光绪十八年(1892),闻名电报界的“苏州电报传习所”(又称“苏堂”)在儒孤学舍内成立了。传习所创办宗旨是培训电报值机生(报务员),下设儒孤、中西两个班,每班招收学生20—30名。儒孤班为初级班,“选儒孤之颖秀子弟”学习电报收发业务、文化知识,结业后,以“报效生”资格送苏州电报分局见习。中西班为高一级的报务训练班,学习中文和英文的电报收发,毕业后,作为电报值机员保送各地电报局工作。苏堂是我国早期培养电信人才的三大学校之一(另两所分设在天津、上海),三年间它一共为我国电报界培养和输送了报务人才八百余人,影响极为深远。

  谢家福后来又担任过公职,但只是“幕宾”之类。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谢家福给李鸿章写了几封信,主张筹款三千万,购买战舰弹药,并表示愿意辞去其它公职,专门参谋军事,但李鸿章未予理睬。第二年,清军战败。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年岁暮,谢家福患疾在身,仍旧关心时事,对国家大事多有论述,甚至谈到法治问题,说:“西人之才智我非不及也,然而一事我不如远甚。西人能立法且行其法,我之所能仅及于立法而已,以故虽有良法亦与无法等耳。”(见陈贻范《谢氏家藏同、光诸老尺牍序》)不久,谢家福忧愤交加,吐血数升,溘然长逝。

  谢家福出生在殷实之家,他本人又是晚清文人中的有识之士,到处传授科学知识及劝募赈灾行善,“名满天下,惠遍灾黎”,被称作“大善人”。他也因此忧劳交加,患上了咯血症,但谢对这称号很反感,他曾说:“生平最恨人称善者……区区心中但为中国保自主权,无所谓善事也。”他十分敬仰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林则徐和陈化成。一次病重,在昏迷中,他好像接到陈化成的邀请书,要他一起驻军吴淞口,抗击侵略军,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诗句(见谢家福诗《九月二十四日待死述怀》,下同):
食少事烦本不支,平生志意有谁知。
他年海上掀波浪,便是微臣保国时。

  还有一次,谢家福依稀梦中遇见了林则徐,而且相互间似乎是“极熟之人”。醒来便慷慨地写道
我欲追寻林少穆,上穷碧落下黄泉。

  谢家福一生忧国忧民,但他对中国的前途还是充满信心的。他在《述怀》中,还鼓励人们去奋斗,显示了可贵的“箴规长者风”。诗曰:
几辈良朋经济才,艰难时事莫心灰。
何时共展擎天手,我死九天亦快者!

  谢家福著作等身,除编撰了《通商简要》(四卷)、《兵事纪略》(二卷)、《善后私议》(四卷)、《和约汇钞交涉新案》(八卷)、《柔远成案》(十卷)等有关“军国大事”的集子外,还印刻了《望炊楼丛书》、《磷血丛钞》,荟集了相当丰富的文史资料。而他的《五亩园志》,无论是对古代苏州桃花坞来说,还是对古典园林五亩园来说,都是一份最详尽的总结,其地位,在苏州地方志乘上,是独一无二的。谢家福还是一位造诣很深的诗人,生前诗作颇丰,尤其是他辑录的《邓尉探梅诗》,保存了相当多的邓尉探梅风俗和故事,很有参考价值。

  谢家福侄子谢庭芝(佩孜)与谢家福同年(生于1847年,生肖属羊),谢庭芝也是苏州电报局早期的负责人(委办分局),还担任过“烟台电报外办”一职,设沪京电报线时,盛宣怀命谢庭芝赴云南采购木杆,谢庭芝有《滇南行脚》一书,即记其事。谢家福有子,早夭,即以谢庭芝次子谢安生(行惠)为嗣孙。谢庭芝长子谢正叔(正亦作振),字行端,抗战前曾先后两次担任苏州电报局局长。谢安生则继承了五亩园园产,五亩园废弃后,部分建筑移作昆剧传习所,另有部分建筑(轮昌局)移作殡仪馆之用。
                (苏州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