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正值盛宣怀先生逝世100年,陈益新教授将其精心绘制的两幅盛宣怀画像的其中一幅赠与天津大学,另外一幅赠与上海交通大学。 洋务运动时期,各国纷纷在中国架立电报。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看得出来,中国必须尽早建立自己的电报系统,以免将来受制于人。不过保守的清廷对于电报建设的要求,始终没有松口。 胡雪岩向左宗棠建议,您已经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即将赴任。现在是个好机会,可以上奏在两江辖区建立电报局。如果能够办成,那么就可以成功压李鸿章一头。左宗棠一听是这么个道理,于是立即给慈禧上奏,不过慈禧对这件事情依然犹豫不决。 而李鸿章那边也探听到消息,看左宗棠居然比自己快了一步,李鸿章心中郁闷。盛宣怀安慰道,左宗棠虽然抢先一步,但是目前各方面的意见都不是非常支持。 他这一出头,自然就把大家的反对意见吸引过去,这是好事。我们先不要声张,悄悄地做好准备工作。等到他们双方僵持不下之时,我们再想办法争取到太后的支持,这样大事可定。 事情的发展都在盛宣怀的预料之中,慈禧见大臣们达不成统一意见,于是将左宗棠的申请暂缓。 没办法,左宗棠只能先去两江赴任。而盛宣怀这边,却是在暗中准备建设电报系统所需要的设备、材料和人才。 之后由李鸿章出手,慈禧批准在天津和大沽口之间建设了一条电报线路。 ![]() 当务之急“电报为先” 1879年(光绪五年),李鸿章在与盛宣怀商议洋务之事时,盛提出当务之急“电报为先”,对此,李鸿章深以为然,当即责成盛按照轮船招商的成例,督办电报事业。 1880年秋,李鸿章按照清政府的谕旨,决定筹备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同时,在天津成立官办的天津电报总局。最初,李鸿章委派郑藻如、盛宣怀、刘含芳三人为天津电报总局总办。1881年3月,郑藻如奉命出使美、日、秘等国,刘含芳亦于1882年辞差,电报经营事务遂由盛宣怀一人总负责,同时委任郑观应为上海分局总办。 ▲盛宣怀在天津设立的电报总局旧址。 天津电报局是盛宣怀第一次独挡一面的大型机构,津沪电报线路架设工程是他承担的第一项大型工程,从工程技术知识面看,对盛宣怀来说,从来没有接触过,是全新的东西;从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来说,他也从来没有遇到过,特别工程距离长,从南到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变化差异大,施工人员大多是新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能否圆满的完成线路架设,对盛宣怀来说确实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为此,盛宣怀更加注重学习,他向在电报工程与技术上有经验的郑观应请教,郑观应曾参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的短途电报线的架设和试运营,为了便于用汉字发报,郑还将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编成的第一部汉字电码本——《电报新书》,改编成《中国电报新编》,为电报业务在中国展开,创造了条件。 郑观应成为盛宣怀完成津沪电报线路架设工程的主要依靠对象。与此同时,盛宣怀也认真向丹麦工程师学习与请教,他还要求在电报学堂学习的每一个学员必须认真完成学业。 为了加快津沪电报线路的架设,盛宣怀聘请有经验的丹麦大北公司洋监工霍洛斯制订了详细的工程进度计划,霍洛斯作出的规划表明:津沪线路“每日可做二十里,自津至沪二千八百里,计须做工一百四十天,以五月初一动工,除下雨耽搁之日,计需十一月内完工,大约来岁封河之后总可通报”。 历经250天,津沪电报线架设全线竣工 ▲在天津架设电报线路。 对于这么长距离的工程,如何组织人力、物力,有序地开展实施,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提高工程进度与效率,津沪电报线架设采取南北两地同时开工的修建方案,盛宣怀设立南北两个督造电线工程委员会,负责全线工程,任命佘昌宁为北路负责人,王锦堂为南路负责人。王锦堂的两位助手俞书祥(江苏太仓附生)、黄文海(广东番禺人),俱从天津电报学堂选出。 为了提前为电报传送与设施维护作好准备,盛宣怀在总局之下设立七个分局。据1881年12月4日《申报》记载,“自总局外,紫竹林、临清州、济宁府、清江府、镇江府、苏州府、上海县共立七分局,计共总分八局,每局各延洋人一名总司报务。”由于大沽局早于津沪线而存在,当津沪电报线建成后,将大沽局也纳入其管辖。 郑观应(1842年~1921年)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他和唐廷枢、徐润、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光绪七年(1881年)任上海电报局总办。郑观应的著作有《盛世危言》、《易言》等。 各分局负责人分别为:上海分局郑观应、谢家福,苏州分局刘庭来、谢庭芝,镇江分局严作霖、张世祁,清江分局陈同源,济宁分局陈锡纯,临清分局朱福春,这些负责人在经营管理上都有较强的能力。 盛宣怀与霍洛斯反复商讨,认为“材料及应用器具,必须分布各段以便临时取用,拟以二百里左右为一段,分作十六段为存材料处,除天津、临清、济宁、清江、镇江、上海、苏州七处本须设局外,其余兴济、连镇、故城、史家口、夏镇、台儿庄、宿迁、高邮、常州九处设存放物料栈房九处,已经酌妥,二等分局应设几处,再行随时督定”。对于施工技术人员及工人,也请洋匠作了培训,特别是如何掌握工程进度,防止雨天拖累工期。 为了加强施工过程及日后的日常管理,盛宣怀在与霍洛斯商议后,确定“五十里应设一巡电房,选派本处巡兵二名,以资巡逻,每月酌给津贴银数两,凡该管五十里之内,均责成该营兵往返巡逻,由霍洛斯及各洋匠教其接线通电之法,并收拾之法,以便遇损即修,免耽要信,并由地方严谕各段地保认真看守勿使损失,俟另定保护章程,再拟详请通行”。 此外,盛宣怀规定:“电线安置一段即设巡电房,其巡电房存料处,皆分隶七局,就近照管,以相维系”。确保一段工程完工,经过验收之后,就纳入到相应的管辖分局,予以管理。 1881年4月,在盛宣怀的主持下,中国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架设工程,比原先预定的开工日期,提前一个多月,从上海、天津两端同时开工。 为了保证工程进展顺利,李鸿章除用淮军军饷垫付建设费用外,还动用军工协助施工,逐段派定巡兵,并由地方政府颁布晓谕,令“民人一体知晓,庶设线到境,不致阻碍耽延”。线路沿途设移巡电房,由绿营汛兵看守。 7月5日,上海端第一根电线杆在南京路(近外滩)大北电报公司门前竖立,约每50步立一线杆。8月,电报线架至苏州,新式植杆工具挖洞铁钎派上用场,将铁钎插入土中左右旋转,片刻即可挖成,操作自如,“苏人得未曾见,故观者皆啧啧称奇”。 初选路径街道狭窄且店铺林立,故立杆困难,后改取地域宽阔之处,工程速度明显加快,每日可成10里左右。施工中采取每建成一段即试通一段的办法,为全线之畅通提供了保障。8月中旬上海—苏州段完工,当即试行通报。 1881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了电报在苏州试验的情形:“苏州电局员董以自申抵苏各处工程已竣,恭请抚藩臬三宪赴局试验。三宪均于午前亲自驾临发报至沪,即赴七襄公所午膳。膳毕,申局回信已到,时刻不爽錙黍”。 苏沪间电报往返需一顿饭的时间,较之传统驿递传送已是极大进步,因此获得人们的赞叹。当时苏州电报局还每日代传钱业公所报送申地行情两次,“惟各项寄报尚未议定章程”,故暂不收费。 施工进程按最初的规划顺利展开,但是,一开始在有些地段遇到不少麻烦。少数乡绅带领部分乡民进行阻拦,造谣说所架设的电线杆,亵渎了庙里的菩萨,破坏了当地的风水,不让工程队施工。 更有甚者,施工队白天架设的电线杆及相关的器材,晚上就遭到乡民的破坏。为此,盛宣怀要求地方官府认真查处,杜绝再犯,并请地方大员布置各段地保对乡民进行教育,逐渐平息了乡民的盲目行动。 为了如期完成工程,工程技术人员及施工工人克服各种困难,风餐露宿,不顾恶劣的气候条件,冒着日晒雨淋,抢赶工期。盛宣怀多次到有关工段视察,看望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标准。 9月,南路已造至镇江;北路工程亦进展顺利,已造至距北京700余里之山东临清。报载电报局计划各路通行须设立分局30处。11月,北路电线造至台儿庄,“适当自沪至津道途之半,其由津而南者大约两礼拜内可以两边接连矣。然则电线之成功可计日而待,亦一可喜之事也”。 11月,南路镇江段建成;12月,山东境内南、北线路工程汇合。12月3日,总理衙门的一封电报由天津电报局传送至上海,转由上海外国电线行寄至德国使署,“是为中国电报试传外洋之第一信”。 12月8日,津沪电线架设完工。因清江浦和济宁两局机器尚未装妥,故延至12月24日全线始行试通,并照章收资。向公众开放之前,先由政府试用。 整个工程历经250多天,在工程技术人员及施工工人的共同努力下,至12月24日,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12月28日,电路沿线各局正式向公众开放营业。津沪电报线路得以按时完工与运营。 ![]() 重视电报专业人才的培养 盛宣怀从办电报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要自己掌握电报的利权,必须有自己的人才。他除了依靠郑观应这样的技术管理人才之外,还借鉴丁日昌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的做法。 盛宣怀很清楚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承担不了这些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工程与技术,要办电报必须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从国外引进的最早电报机。 盛宣怀还意识到,中国人要掌握电报,必须改变依靠洋人的办法,但是如何改变这种状态,还得先向洋人学习。因此,他在建立电报总局,开办天津电报学堂时,最初聘请的是丹麦人博尔森和克利钦生,请他们作为学堂的教师。 一开始的时候,电报学堂是由电报总局这个企业负担其费用的。为了提高学堂的政治地位,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盛宣怀提议学堂应以朝廷的名义开办,由朝廷提供办学经费。 他对李鸿章说:“学生俟到局派事之后,薪水由本局开支,所有设立学堂经费系为国家造人才起见,应在军饷内开支,免在商本内归还。”此提议得到了李鸿章的首肯。 这一举措将电报学堂的性质由原来的民办变为官办、私设变为正式,吸引了更多的好苗子前来进修。电报学堂原定开办一年。因为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长江沿线需用人才,就连续办了几年。 后来,电报学堂还在上海等地开枝散叶,比如曾设计国民党青天白日旗的广州起义烈士陆皓东、民国驻英公使刘玉麟都是从电报学堂毕业的。 ▲1881年5月,上海继天津之后设立电报分局,因缺乏人才,盛宣怀聘请苏州文人谢家福参与工作。谢家福(1847—1897年,字绥之),其故居位于苏州桃花坞大街的西端,他从小发奋读书,立志以“经世有用之书”强国富民。 谢家福先后在苏州分局、上海局任职。1884年,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电报线路竣工以后,谢担任上海电报总局提调。谢从事电报工作十分投入,盛宣怀屡次在李鸿章面前称赞谢“殆堪大用”。李鸿章也表扬谢家福“帮助、协同盛宣怀办理电报事宜,认真办事,井井有条,凡有所见,地无论远近,事无论巨细,皆竭诚筹助,其议论亦多可采用,在电局五年,劳苦功高啊”。 特别难得的是,饱读诗书、中西兼通的谢家福很重视电报人才的培养。他原先在离故居不远处的五亩园正道书院故址上,创建义塾“儒孤学舍”,专授“新学”。 1892年,他根据盛宣怀的建议在“儒孤学舍”内成立了苏州电报传习所(“苏堂”),三年间“苏堂”为电报界培养输送了报务人才八百余人,遍布全国,一时间苏州电报传习所闻名电报界,影响十分深远。 盛宣怀在办电报过程中,在建设与管理中依靠郑观应、谢家福等忠心耿耿、肯于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人才,在工程技术上大胆聘请洋监工霍洛斯等人,在办学中聘用有真才实学的洋教习博尔森和克利钦生等,先后在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办学,为电报界培养了大批中国自己的专业人才,确保了中国在电报业中的利权。 ![]() 20年电报线架设遍布大半中国 在盛宣怀的主持下,中国电报总局于1881年在架设完津沪电报线路(途经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之后,加快了电报架设在国内兴建的速度。 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全面规划与设计,中国电报总局于1882年建成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陆线;1883年完成了原先左宗棠打算架设的自上海至武汉的长江线。 也有一部分电报线的架设,是因为战事、赈灾的需要,而提前安排上马的,如1884—1885年因海防吃紧,为战事所需,加紧架设了济南至烟台的电线,随后又添至威海、刘公岛、金线顶等地方。 1887年因郑州黄河决口,需要“筹办工赈事宜”,由山东济宁设线至河南开封;1888年架设了自江西九江至赣州的电线,通过达瘦岭入南雄与广东官线相衔接;1889年因东三省边防需要,由奉天(沈阳)加接吉林至珲春的陆线。 1890年,“因襄樊地方为入京数省通衢,楚北门户边境要冲”,所以从沙市设线起直达襄阳;1893年又由襄阳加铺至老河口;1895年由西安起设电线与老河口相接;1896年设线武昌至长沙;1898年又由长沙设至湘潭、醴陵、萍乡等线……。这些电线的兴建,除了保障军事需求外,在经济、商务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以上这一系列干线的敷设外,盛宣怀还主持设立了许多电报支线。如1884年添设的天津至京城,山东掖县之沙河至胶州的电线;1898年胶州至青岛、湖北武昌至大冶、大冶至江西九江之线等;1891年徐州至台庄线;1892年安庆至芦州线;1898年徐州至宿迁线等等,主要是为了经济、商务上的需要而兴建的。 在盛宣怀的主持下,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朝鲜等处敷设的电报线,将近百分之三十为官线,它们在军事与经济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882年中国军队在朝鲜“壬午兵变”期间取得的胜利,“实赖电报灵捷”。 自1880年秋,盛宣怀担任中国电报总局总办始,至1898年底止,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电报线架设遍及了黑龙江、吉林、辽宁、 ▲津沪电报路线及电报所建省份图 内蒙、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东部、中部二十多个省市,几乎遍及了大半个中国,这大大提升了中国通信近代化的水平。 (2022年1月15日) ▲盛宣怀的曾孙盛承懋教授近影。 ▲盛承懋教授专著《盛宣怀与晚清招商局和电报局》 ▲盛承懋教授专著《中国近代实业家盛宣怀》 盛承懋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吉他版世界名曲《贝加尔湖畔》,静静地听醉了 点击视频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 END -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