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曾是远东最大情报中心,只因李鸿章修建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21 发布于天津

时光倒流几十年,无论遭遇重大人生悲喜,或逢年过节,人们都会选择“发电报”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那时长途电话比电报还贵,而且两端都非常不便,写信时间上来不及,“互联网”“手机”尚未出现。1982年,邮电部核算电报成本每个字约六分钱,当时电报价格每个字三分钱,所以在1983年年底,每字提价到七分钱。一封电报非常简洁,比如:“父病重速归”,只有五个字,三毛五分钱,约合现在三十五块钱,也确实够贵的。

天津是中国开办邮电通信最早的城市。1877年,大清朝廷为沟通军情,派李鸿章与在中国开设电报局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交涉,委托该公司修建从大沽炮台、北塘炮台至天津城,从天津机器局至北洋大臣衙门的两条电报线路。这是中国最早的军用电报线路。当时的电报通过电线相联,两点之间,每几十米架设一根木头电线杆,线路由电线杆支撑起,悬在半空中。

李鸿章

第二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津沪电报总局,派盛宣怀担任总办。又在天津开设电报学堂,聘请丹麦人博尔森和克利钦生,来教授英文和与电报有关学科,委托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设备,准备从天津到上海架设电报线路。

1881年4月,国内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津沪直达电报线路在上海、天津两地同时开工,到年底,这条全长3075华里的电报线路全线竣工,两城之间共设七处分局站点,从天津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济宁、镇江、苏州直至上海。这条线路的历史,也表明了当时上海天津两座城市的重要性和开放性。

津沪电报总局对外公开营业,开始收、发公私电报。上海《申报》让该报驻北京记者将新闻先送到天津,再通过电报传到上海,以随时获得京城独家快报。1882年1月16日出版的《申报》,刊登了第一条从北京经天津发出的电讯:“清廷查办云南按察使渎职。”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条新闻专电。

清代电报

当时,中国的电报房使用摩斯电码,每分钟约可发出20-25个华文明码,每三个电码按一个字收费,每份电报最少要七个字,七个字以下也按七个字收费。收费标准与两地的远近有关,比如天津到江苏清江浦每个字要一角一分钱,到上海则要花一角五分。

津沪电报总局的地址,在天津东门内问津行馆,今鼓楼以南的位置。几年后,津沪电报总局迁往上海,天津又设立了北洋官电总局,统辖天津、河北和东三省的电报线路。朝廷与英商大东公司、丹麦大北公司联合组建了天津电报局,地址在法租界紫竹林红楼;天津无线电报局在法租界设立,报房在法租界沙大夫路吉祥里(今山东路),收发处和管理机关设在法租界窦总领事路(今长春道),担负国内无线通报,还可通过上海国际电台与国外通报。

发报台

1934年,天津电报总局成立,今天中心花园环形路上的天津邮政局大楼,就是当年电报总局的所在地。电报局为工商、金融等行业提供了便利,也传递军事情报,当时天津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情报中心,因此后来天津作家龙一才写出了《潜伏》《借枪》等谍战小说。

1958年中国第一座新式电报大楼,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北京电报大楼落成投入使用,全国各大城市也纷纷建起电报大楼,楼顶的四面钟,成为每座新式电报大楼的统一标志。

天津电报大楼最鼎盛时期,电报班占了大楼五楼整整一层,300多名报务员,要掌握电报的格式、写作,要至少背出3000个电码。发电报时,柜台里的工作人员接过写着精炼文字的纸条,递给电传机前的打字员,一个个字符敲进电传机,旁边的小铁盒随即滚落一张打满小孔的纸条,发报员把这纸条上的信息,滴滴答答地传到远方。

电视剧《潜伏》

收到电报后,报务员将电报一封封从楼上的一个圆孔里扔到一楼,再由当时的1000多名电报投递员,投送到千家万户。在平房胡同或者大杂院里,常常老远就听到引擎轰鸣,那是骑着摩托车的投递员——比骑自行车的邮差要神气很多倍——他把摩托车停好,拖长了声音抬高嗓门急匆匆大喊:XXX,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全国范围呢,24小时之内即刻收到消息。而写信最远的至少需要一星期,最快的异地信件也需要三天。

天津人对电报大楼的钟声印象深刻,每每听到钟声响起,都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成了天津人集体记忆中最难忘的声音。如今,各地的电报大楼大多改变了原有的功能,电传机、发报机都变成了博物馆里的历史。曾经连接两地,号称“永不消逝的电波”,信号越来越微弱,已经完全被人们遗忘。电报失去了过去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而变成了一种缓慢的负担。(文:何玉新)

天津电报大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