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贬低、蔑视和嘲讽击碎孩子的自尊心

 兔兔鼠 2014-12-04
  我女儿曾经跟一位教练学游泳,一次我们在更衣室碰到了一对母女俩,女儿年龄在四五岁,还没上学。冬天穿得多,更衣室里空间又小,孩子的动作又笨又慢。妈妈在旁边不帮忙,估计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嘴却没闲着:“哎呀,你先脱了袜子再脱裤子呀,怎么这么想不开呢?你把游泳衣先拿出来了,这不找事吗?你做事要动脑子,懂不懂?你会不会动脑子呀?”她说话的语气并不严厉,语速也不快。女儿的样子好像已经听惯了似的,眼皮耷拉着,面无表情,照样不紧不慢地换衣服。

  这位妈妈看似是在教导自己的孩子怎么脱衣服,怎么独立,怎么做事情更有序,但是她的话语和态度中却充满了贬低、蔑视和嘲讽,她在发泄自己对孩子笨拙行为的不满。

  后来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周边很多朋友都会跟孩子说这样的话:“你这都不会呀?”“这你还不明白吗?”“这多简单啊!”“你动动脑子好不好啊?”等等。也有这样的:“这你不懂。”“你才到哪儿呀?”“你不明白。”“你小小年纪知道个啥。”

  有的家长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没有耐心,不能用孩子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进步,更不会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一有不懂不会,家长就会认为是孩子笨或者不用心。也有的家长是自己很有成就或很有能力的,他们也为此而自豪。只是,自己的成就或本事再足以傲人,也不应用来“傲孩子”。

  很多家长说出的话,自己都不觉得,听在外人的耳朵里却会觉得刺耳。孩子与家长比,当然要天真一些,“笨”一些,因为他们的记忆方式、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一样,知识、阅历就更不要提了,所以孩子才是弱者,才需要家长的爱护和指导。

  

  1)在家长面前孩子本就自卑,若再常听家长的贬低和质疑,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就无从建立了。

  2)当家长轻视孩子、嘲笑孩子时,对孩子是排斥的,而不是靠近的,对亲子关系的损害非常严重。

  3)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就会学习家长的榜样,反过来瞧不起家长的某些言行。

  

  1)当孩子有不当言行的时候,我们会不喜欢、不高兴,担心孩子长此以往将来变坏……这些都是正常的,因此,很正常地,我们要教导孩子、纠正孩子,这中间会产生愤怒、焦虑等情绪。然而,对孩子贬低、嘲笑,已经不是正常该有的情绪了。

  2)根深蒂固的处世态度。贬低、蔑视、嘲笑,对应的是尊重、重视、同情。只有对一个人非常疏远、毫无关联的时候,只有对这个人充满了反感、憎恨的时候,只有当这个人言行不当我反而获益的时候,才会表现出蔑视、嘲笑等。

  因此,对自己的孩子都能够蔑视和嘲讽,说明家长的妄自尊大、冷漠、不屑于搭理孩子等等特点真的是根深蒂固了,他们一定不仅对自己的孩子,对其他人也是这种态度。这样的情绪状态,若是长期如此,必须要认真地反省和彻底地改变自己。

  1)警醒,自助,寻求帮助。有一部分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过度并转移、宣泄在了孩子身上。一个人若长期沉浸在某一种情绪中,如烦躁、敌意、恐惧、焦虑等,这就成为了一种心境。拥有某种心境,就意味着常常会情绪大爆发,自己无法解释、无法控制。

  偶尔几次对孩子情绪转移或发泄没问题,但是若常常面对孩子控制不了情绪,总是发火、牢骚满腹或者委屈压抑状态等等,自己一定要警醒,及时想办法自助,或者考虑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人士来帮助解决。

  2)人有情绪很正常,注意不要矫枉过正。我见过一些家长,害怕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害怕孩子学自己的样子,因此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尽量扮演温柔、包容、大方、善良的样子,无论孩子怎么错、怎么调皮都要求自己严肃、认真不发火。

  其实,如果孩子的言行真的冒犯了我们或他人,真的有错,我们表现出愤怒、失望等情绪并对孩子批评、责备,是非常正常而且应该的行为,孩子会因此而明白自己的言行造成别人如何的反应,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否则,孩子无法确切知道自己的言行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触到了什么样的底线,他也就无法从家长这里进行恰当的“社会学习”。

  小贴士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情绪反应过度了,该怎么办?

  若孩子被我们当成了宣泄情绪的对象,我们当然会内疚、后悔。其实,我们教育孩子的最佳状态当然是我们能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把孩子当替罪羊或情绪垃圾桶。但大多数人很难一下子就做得到。

  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情绪反应过度了,我们去补救也还来得及。

  1)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向孩子承认自己言行过度。但是别忘了,一定是有个什么事做的导火索。对于那件您认为孩子确实有错的事,要坚持您的看法,承认的是自己的反应有些过分。如果这样去解释,会让孩子明白,他的某些行为会引起他人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这是在增加孩子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承认自己言行过度,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所在,认错与道歉是两回事。

  2)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当家长刚才有过度的言行和情绪时,我们及时问问孩子“你害怕了吗?还是很生气?还是委屈、羞愧、怨恨?”我们要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承认孩子的这些情绪是由刚才的互动引起的,我们要承担责任。这样做,孩子的情绪和反应会得到家长的理解,也有了释放的机会。

  3)做完第二步,我们可以道歉,为自己不恰当的反应造成孩子的困扰而道歉。如果一上来就道歉,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梳理和接纳,孩子还会误解家长的动机,以为你就不该管我,我做错了的事你也不应该生气,等等。而且一上来就道歉,也会逼迫孩子原谅你,让孩子更加委屈,让孩子学不会去平衡和梳理好自己的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