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管子》·《道德经》哲学思想比较

 茶香飘万里 2014-12-04
摘要:《易经》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原生态的母体——生育了“天人合一”思想;《管子》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天常”和“天道”的概念——与诸子共同养育了“天人合一”思想;《道德经》深化了“ 天 人 合 一 ” 的 观 念 使其 达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峰  —— 培 育了“天人合一”思想。比 较 经 典 解 读 ,给 人 以 无 限 启 迪 。
关键词:《易经》《管子》《道德经》天人合一比较 启迪
黄皮肤的炎黄子孙生长的这片黄土地上,不仅能生长出全球四分之一的黄种人,还能生长出唯一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华夏文明。西人曾惊羡不已,认为神奇的中国不仅人人会读书,连猴子也会读书。此说虽然有点喜剧,但华夏播种文明的大师历代辈出,传播文明的经典灿若星辰,却是不争的事实。《易经》、《管子》、《道德经》就是其中的三部经典,它们拟或是华夏文明长河的源头,博大乎精深乎,解读者或吞吐日月或精雕细刻,精彩纷呈,愚拜读敬选思考反复比较,似乎又发现点什么——
有机论的整体思想,是《易经》“天人合一”的最初形态
不少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易经》是总结我国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它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母胎,其后二千多年的中国哲学,特别是作为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天人合一”,就是从这一母胎中孕育成长起来的。
从方法论看,《易经》属于经验综合型思维,不是逻辑演绎思维,是在观察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在某种假设推导中形成的。它的思维方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是单一的或直线式的。但这并不是说,它没有一个基本的思想模式,正好相反,它确有一个稳定而基本的思想模式,它就是原始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心理学家荣格对于《易经》思维给予极高评价,并把它命名为“同步原理”思维。他说:“《易经》中的科学根据不是因果原理,而是一种我们不熟悉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理,我曾试图把它命名为同步原理。”“这种根据同步原理的思维,在《易经》中达到了高峰,是中国人总的思维方式的最纯粹的表现。”(《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荣格把《易经》同西方传统思维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不同于西方的因果思维,它不是线性的,而是“集合”的,不是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他所说的“同步”,就是指各种联系处在“相对共时性”中,在这样的联系中,时间不是一种抽象,而是一个具体的“闭联集合体”,“它具有这样一些性质和条件,能够以一种非因果的平行对应方式,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表现出来”(《心理学与文学》)。荣格的发现在文化学和思维科学上是有意义的,他的解释也有相当说服力。
《易经》的符号系统带有很大的神奇性,使后人和当代人不断进行推测和研究,后来的象数学就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易经》和象数学中并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天人之学”。其原因就在于,《易经》中的“数”,始终没有同“象”分离,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易经》中的“象”,不是别的,就是意象,即代表某种物象,并且隐含着某种意义。它的基本要素是--(阴)—(阳)二爻,二者的不同排列组合,便构成六十四卦,这同生物的基因排列组合相暗合。
《易经》的意义世界主要是由卦、爻辞表现出来的,除了它的预卜吉凶的原始意义之外,其中更深刻的意义则是生命意义,《易经》最关心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而不是其他。它把人与自然界统一起来,并在统一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和规律。《易经》卦、爻辞所提出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类生命为何产生、发展和实现的问题。在它看来,生命来源于自然界,并且一刻也没有脱离自然界,二者处在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之中,是一个双向交流的有机整体。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与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命有关,每一卦中的--(阴)—(阳)二爻,便是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
在《易经》中没有任何一卦是只讲物象而与人的生命无关的,也没有任何一卦是只讲人的活动而与自然无关的。不管某卦所指示的物象是什么,其实际意义都是讲“天人关系”的,这种关系是以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为其轴心的。这就是《易经》的天人之学。按照这种思维,天人是合一的,但并不都是神秘的,也不是没有任何规律的“互渗律”。比如乾卦,从初爻到六爻,自下而上是讲龙由“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的整个过程,同时都一一对应地包含着人的生命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则及意义。这种寓意或隐含的意义,说明人和自然界的生命过程具体有内在统一性。
无论从符号形式或是从卦、爻辞看,《易经》都是表现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变化,但是,最基本的关系是天人关系,最基本的变化是生命变化。无论何卦,也无论何爻,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表现出天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及生命过程,整个《易经》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便构成“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成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论的源头。在这一整体中,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生命过程,人则是这一过程的生命主体。人与自然界在双向交流和互相感应的过程中,既是互相对应的,又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就是生命的重要原则。因此,从根本上讲《易经》思想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整体论的,不是机械论的,而是生机论的。这种有机论的整体思想,正是《易经》“天人合一”论的最初形态。
管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天常”、“天道”的概念
管子(?~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故又称敬仲。颖上(今安徽颖上县)人。辅佐齐桓公执政达40年,使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在客观上保护和发展了华夏文明。管仲一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为了论政和推行其革新的主张,从天道观和人道观上发表了不少言论,并且多有建树,著有《管子》。
自西周以来,中国哲学在天道观上具体讨论了阴阳、五行以及“物生有两”等问题,但尚未把“天道”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侧面而明确地提出来。管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天常”、“天道”的概念,表明他的哲学思维与哲学理论具有更高的概括性。《管子·形势》曰: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
《形势解》对此有一个解释:“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故天不失其常,则寒暑得其时,日月星辰得其序”。这里所谓“天常”,就是天气天象变化中那种守恒不变的东西。如二分二至的时节,星次出没的时间与方位,古代现代都是如此。这样,“天常”实际讲的是天气、天象的规律性,“常”已经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老子的“知常曰明”和荀子的“天行有常”,由此已经看到其思想苗头。
 那么“天常”到底是什么呢?那个守恒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管子用阴阳概念来说明: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作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天也,莫之能损益也。(《管子·乘马》〉
 按管子的思想,那个守恒不变的东西就是阴阳,这个观念明显是从《周易》继承下来的。“阴阳正矣”,“正”犹曰“常”。管子没有把“常”绝对化,比方,寒暑节气有提前错后的现象,星次出没也有提前错后的现象,这就是所谓“有余”或“不足”。但即使如此,那也是“天”自身在变化中所发生,“天”自身可以有损益,人却不能去损益。这说明“天之常”与“天之变”都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管子所谓“天”,不是主宰之天,而是自然之天。他强调天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的作用,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形势》篇曰:“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在《版法》篇中他更明确地提出“法天象地”的口号:“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天地“无私无欲”人君也应该无偏无私。日月普照大地,人君也应该有广阔的度量。在这里,我们又看到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苗头。
管子的“天常”与“地则”相对,其实“则”犹“常”也,“地则”只是“天常”的一种具体表现。除了“天常”之外,管子还建构了“天道”这个概念,它面对天地万物和整个自然界,可以更准确地阐明管子的天道观。管子指出: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观之往。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管子·形势》)
 齐桓公“欲王天下”,是一种政治活动。但在管子看来,最根本的是要把握“天之道”。把握了“天之道”,会自然而然地“王天下”。违背了“天之道”,即使有了王权也保不住。他告诉人们,天道的作用是不知不觉的,天道的存在是无形无象的。但是,人可以从察古知今、观往知来中“知天”而“得道”。天下万物各有差异,但“异趣而同归”,都由“天道”来支配。古往今来,“天道”之“常”是一贯的、相同的。
中 国 文化 “天 人 合一” 的 观 念, 到 老 子 已达 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峰
老子 的 《道 德 经 》 完 整 地 建 立 了一 套 治 人 事 天 的 学 说 。 在 入 世 的层 面 上, 老 子 与 孔子 似 乎 都 追 求 修身 、 齐家 、 治 国 、 平 天 下 之 道 , 然 而 , 老 子 的 入 世 之 道 , 却 是 从大 自 然 中 来 , 而 治 人 事 天 的道 德 取 向, 是 根 源 于 大 自 然 之 道 ; 老 子 打 破 天 道 与 人道 之 分 隔 , 赋 予 两 者 必 然 的 关 系 。 他 说: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2 5章) 老 子 认 为 人  、 地  、 天 、 道是 有 着 整 全 性 的 串 连 , 并且 有 关 系 地存 在 。 人 应 该 一 层 一 层 地 向 外 向 上 追 索 和 效法 , 一 直 追 至 其 终 极 意 义 所 在 , 这就 是 “ 自 然 ” 。
      老 子 继 承 前 人 “ 观 象 于 天 , 观 法 于 地 ”之 经 验 , 重 组 出 一 幅 有 关盘 古 初 开 宇 宙 之运 行 图 :“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而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以 为 天下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曰 远 , 远 曰 反 。 ”( 2 5章) 老 子 的 道 , 是 先天 地 生 的 , 为 天 下 之 母 , 即 是 日 月 星 辰, 宇 宙 万 物 之母 。 其 形 态 是 “ 寂 兮 寥 兮 ”, 其 行 为 是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 其 性 格是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但 这 个 “ 道 ”似 乎 不 可名 , 故 老 子 “ 强 为 之 名 ”, 因 而 在 第 一 章 便 指 出 “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老 子 从 这 幅 “ 天 道 ”图 画 开 始 , 慢 慢 描 绘 人 的 位 置 , 似 乎 是 想 告诉 人 们 “ 人 道 ” 应 该 效 法 “ 天道 ”: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 王 )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 王 )居 其 一焉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2 5章) 老 子 这 幅 “ 道 画 ”, 从 无 边无 际 , 寂 兮 寥 兮 开 始 , 跟 着 看 到日 月 星 辰 , 再 而 有 天 有地 , 最 后 可 见 到 人 的 存 在。 画 面 由 广 阔 的 空 间 逐 渐 缩 小 , 人 的 面 貌 逐渐 变 大 , 镜 头 焦 点 仅 集 中在 域 中 四 大之 一 的 人 身 上 ; 然 后 , 镜 头 角 度 再 由 窄 角 度 慢 慢 变 阔 ,人 愈 来 愈 细 小 , 发 现 原来 人立 于 地 之 上 , 地 又 为 天 所 包 , 天 又 在 漫 无 边 际 、寂 寥 虚 冥 的 道 中 … …
      老 子 的 “ 道 画 ”, 试 图 把 “ 天 道 ” 降 至 “人 道 ”, 再 以“人 道 ” 明 “ 天 道 ” , 其 间强 调 “ 自 然 ”的 重 要 性 。 在 这 个 来 回 往 复 的 画 面 中, 老 子 从 宇 宙 观 推 演 出 一 套完整 的 人 生 观 , 再 从 人 生 观 复 守 宇 宙 观  。由 此 可见,中 国 文 化 天人 合 一 的 观 念 , 到 老 子已 达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峰 。 老 子 的 人 生 观 与 其 宇 宙 观 结 合在一 起 , 并 不 分 割 。 老 子 的 人 生观 根 于 天 道  , 以 明人道 ; 既 知人 道 , 复 守 天 道 。 于 此 老 子 尝 试 以 母 子 的 关 系 作 比 喻 :“ 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母 。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既 知 其 子 , 复守 其 母 。 殁 身 不 殆 。 ”( 5 2章) “ 天 下有始 ”, 即 是 “ 有 物 混成 , 先 天 地 生 ”的 “ 道 ”。 又 云: “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 无 名 ,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物 之 母 。”( 1章) “ 天 下 有始 ”又 是 “ 无 ” ,“ 无 ”是 “ 有 ” 之 先 , 是 “ 天 下 之 始 ” , 又 是 “ 天 下 母 ” 。 老 子 以 道 为 “ 母 ” , 以 人 为 “ 子 ”。 人是 “ 有 ” , “ 有 ”是 “ 无 ”之 “ 子 ”。 人 在 宇 宙 之 中 , 成 为 宇宙 生 成 的 一 份 子 , 人 本 身 就 含 藏 自然 之道 的 属 性 ; 由 于 有 了 这 个 属 性 , 人 足 以 此理 解 宇 宙 万 物 的 变 化 , 也 可 以 此 来 了 解 自 身 变化 的 依据 。
 上 述 解读 ,可 谓 荟 萃 了 历 代 诸 多 学 者 的 智 慧 ,非 一 人或 几 人 能及  ,本 文 加以 对 比 解 读  ,至 少 有 五 个 方面 的 启迪 :
 一 、进 一步 明确《易经》、《管子》、《道德经》各自本身在“天人合一”论的基本思想:即有机论的整体思想是《易经》“天人合一”的最初形态;管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天常”“天道”的概念;中国文 化 “ 天 人 合 一 ” 的 观 念 到 老 子 已 达 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峰 
二 、多 角 度 审 视“ 天 人 合 一 ” 的 思 想 观 念的 不 同 表 述:如《易经》所提出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类生命为何产生、发展和实现的问题,表现形式为卦和爻辞,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与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命有关,每一卦中的--(阴)—(阳)二爻,就是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管子阐释“天常”曰 “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故天不失其常,则寒暑得其时,日月星辰得其序”;阐释“天道”曰,“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观之往。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老子 则 说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他 认 为人  、 地  、天 、 道 是 有 着 整 全 性 的 串 连, 并 且 有 关 系 地 存 在 。
三、再 次强 烈 感 受 到 华 人 先 贤 超 越 时 空 的 博 大 智 慧 对 人 类 文 明 的 深 远 影 响 :“ 天 人合 一 ”可 谓 “ 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天 人 合 一 ”可 谓 “ 根 ”,它 是 人 类 文明 这 棵 参 天 大 树 最 大 最 深 的 主 根 。无 论 认 识 与 否 ,都不 会 动摇 其 “ 深 根 固柢 ”。
四、老 子及其《道德经》是伟大的: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善于吸纳《易经》、《管子》等诸多经典的精华;善于总结尧舜文王周公管仲等圣人侯王贤哲的经验;善于观察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善于思考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善于概括天地间最本质的思想观念。
五、人生天地间既伟大又渺小:言其伟大,是因为“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王 )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而 人 ( 王 )居 其 一 焉 。” 治国 者必 须 懂 得 “ 四 大 ”规 律 ,以 人 为 大 ,以 人为 本 ,人 可以 创 造 无 与 伦比 的 物 质 文 明 和 精 神文 明 ,人 可 以 创 造 人 间 奇迹  。言其渺小,是因为“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人 较之 地 大 物 博 之 地 、较 之辽 阔 无 边 之 天 、较 之 寂 兮 寥 兮 之 道 ,真是渺小之极,人必须充分认识人地天道,方能“自知者明”。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