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柔敦厚,《诗》教也。”

 百城主人 2014-12-04

温柔敦厚  发 音 wēn róu dūn hòu
  释 义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出 处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示 例 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要“~”的。(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用 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态度温和。
  近义词 温文尔雅、温情脉脉
  反义词 尖酸刻薄、出言不逊
  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它的提出﹐最早见於《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於愚﹐则是在上深达於《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著消极的作用。对於这一艺术信条﹐前人曾作过多种解释﹐但很少有人提出过怀疑。直到清初﹐王夫之才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於天﹐无恤於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认为诗教并不切合实际。其後﹐袁枚也指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故仆以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书》)﹐认为诗教并不可信。不过﹐他们的否定并不彻底﹐都未能深刻认识诗教的实质。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後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如此。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作为艺术原则的柔厚说﹐最终是以温柔敦厚的伦理原则为规范的。


词语解释:诗教(诗教)
shī jiào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却温和委婉即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抨击。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情况但由于儒家的大力提倡成为封建社会衡量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要标准。

1.本指《诗经》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礼记·经解》:“ 孔子 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 疏:“《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诗》教始二《南》,皆著贤圣迹。” 明 海瑞 《注唐诗鼓吹序》:“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经’并行,《诗》教为首。”

2.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风格。 采畴 《<谢亦嚣诗集>序》:“ 六朝 至 陈 隋 之间,创为宫体,诗教为之一变,率皆浮靡之词,华而不实,与性情相漓。”

 

 

温柔敦厚诗教也的解释

 

源远流长话诗教

我们这个系列讲座的总题目是“诗教”,那么,我们就从诗教的历史变迁讲起,把它放到大的历史坐标当中去。

“诗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礼记?经解》是汉代人作的。其中有一段假托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诗教”这个概念最早的出处。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诗经》本名就是一个字:《诗》,到了汉代,把《诗》奉为经典,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周王朝采集编纂《诗》,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治阶层要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以《诗》为教不是孔子以后才有,应该是从一开始采集编纂《诗》,就同时在进行的,虽然未必那么自觉。那时的《诗》教的对象,是贵族子弟。那么《诗》教的结果怎样呢?就是使他们“温柔敦厚”,这里的“温柔敦厚”,是指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应有的性格修养,是他们互相之间的相对形象和态度。孔子之前的《诗》教,使得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大夫之间,赋诗达意,不违礼节,婉转地陈述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等等。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 。具体情况在《左传》中有很多记载。例如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在秦国避难,出席秦穆公的宴请,“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河水”为逸诗,现在诗经里连名字也没存,顾名思义,可能是河水归于大海,这里以河喻己,以海喻秦,感念秦相助的恩德;“六月”为小雅里的诗,说的是尹吉甫率兵抵抗异族入侵,凯旋归来,接受周天子赏赐,设家宴欢庆,秦穆公赋“六月”是表示对重耳的赏识。在此之前,还有一段小故事:秦穆公把女儿怀嬴许配给重耳为姬妾,有一次怀嬴伺候重耳洗手,洗完了重耳挥手甩干(插一句,那时候洗完手是不擦的,只有祭祀时代表受祭人的男巫,叫作尸的,尸体的尸,洗完才擦手),水珠就甩到怀嬴身上了,怀嬴很生气,说秦晋两国是平等的国家,你怎么能这样轻贱我!吓得重耳赶紧脱去上衣,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你看现在宴会上,重耳唱段“河水”,穆公唱段“六月”(当然,都未必是亲自唱,可能类似现在的点歌,让乐工歌妓们演唱),如此对答,非常含蓄得体,又相当贴切诚挚,矛盾化为乌有,本来这个事就是可大可小的吗。而且穆公唱完“六月”,重耳的随从赵衰马上让重耳拜谢穆公,说“您提出辅佐周天子的使命要重耳承担,怎能不拜谢!”后来秦穆公果然派兵送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就是晋文公,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你看,《诗》成了外交的技巧、艺术。可见当时的《诗》教有多么重要。

我再强调一遍,当时的《诗》教对象,仅只是王公贵族;但又不可否认,这至少在一小部分人中,形成了较健全的人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