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

 新之海 2014-12-06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一)

郑捍马

zhenghanma@263.net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的。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其中的《礼记·月令》是最早、最完整记载有关一年十二个月昏旦中星观测记录的历史文献。这些天象究竟出现在什么年代,至今无人明确说清,只能笼统地说产生于春秋战国和西汉初年。本文利用《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一书给出的《224颗恒星的星名和基本数据》以及《224颗恒星4000年位置表》的数据通过详细的分析,推断其天象产生的年代,从而为《礼记·月令》的成书年代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佐证。

《礼记·月令》有关天象的记载整理如下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

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

西周、东周和西汉的都城丰镐、洛阳和长安都在北纬35°附近,所以取北纬35°来分析。“对于北纬35°处,冬至的昼长和夜长为9.6小时和14.4小时,夏至的昼长和夜长正好相反是14.4小时和9.6小时。”据此我们可以算出《北纬35°四时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时刻表》如下:

 

表一 北纬35°四时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时刻表》

北纬35°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日出地平线时刻

晨7点12分

晨6点

晨4点48分

晨6点

日入地平线时刻

昏4点48分

昏6点

昏7点12分

昏6点

    

我们虽然知道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时刻变化是非线性的,不过作为粗略的分析,使用线性内插法计算既简便,误差也不会过大。在下面的分析中都将采用这种简略的方法计算昏旦的时刻。并采用同样方法,利用《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一书给出的《224颗恒星的星名和基本数据》以及《224颗恒星4000年位置表》的数据,来计算各种星体不同年份的赤经值。太阳每年在二分二至日的赤经值分别为:春分0°夏至90°秋分180°冬至270°。若以太阳为中心,则地球二分二至的位置分别为:春分180°夏至270°秋分0°360°冬至90°。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为24小时,角度为360°,地球转1°,用时4分钟。冬至和夏至昏旦时刻相对6点或早或晚72分钟,72分钟就意味地球或多或少转18°。以实心圆表示太阳落山时的观测地,空心圆表示太阳出山时的观测地,那么观测地四时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方位图如下所示。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

图一  观测地四时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方位图

 

“昏”与“旦”现代已有精确的科学定义,即将辰昏朦影分为民用、航海和天文三种,分别指太阳在地平线下6°、12°、18°。“中国古代一般以日出前2.5刻为旦,日落后2.5刻为昏。东汉四分历、景初历和大明历等均做此理解”。而隋代刘淖的皇极历则采用“日出前2.365刻为旦,日落后2.365刻为昏”。这说明8°10°之间是古人普遍采用的标准,而最低也必须在6°以上,否则根本看不到恒星。

《礼记·月令》记载的星名基本都是二十八宿的星宿名,表明此时二十八宿的概念已基本形成。我们知道二十八宿的概念不会早过春秋战国时期,而《礼记·月令》也不会晚于西汉末年,故年代的分析可以限定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元年之间。

《礼记·月令》虽然记载了太阳和昏旦中星所在的星宿,但没有注明宿度,这给分析带来不小的麻烦。不过有两条常识可以加以利用,一是无论哪一天,太阳与昏旦中星的位置都是对称;二是从冬至到夏至,太阳与昏旦中星的角距越来越大,而从夏至到冬至,太阳与昏旦中星的角距越来越小,利用这些常识可以大致判断三者的位置。三者的相对位置确定也就能判定其所在的节气。我们知道星宿有一定的跨度,分析一般尽量选择星宿中央位置的星体来分析。而太阳在二十四节气中的赤经值对于我们的分析也十分重要,其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赤经值如图二所示。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

图二 太阳二十四节气赤经值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营室以室宿一为代表,尾中取尾宿一和尾宿七的中间值,参中取参宿二为代表。主要年份的孟春之月,太阳、昏、旦中星的赤经值和太阳与昏旦中星的距度,经计算列表如下

 

表二 孟春之月的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历史数据

孟春

旦  尾中*

日与星角距

日 室宿一

日与星角距

昏  参宿二

前600年

217°.6

96°.5

314°.1

97°.6

51°.7

前400年

220°.5

96°.0

316°.5

97°.7

54°.2

前200年

223°.5

95°.5

319°.0

97°.6

56°.6

公元元年

226°.6

94°.9

321°.5

97°.5

59°.0

 

经分析发现公元前428年立春日后两天,太阳处在室宿一偏东0.8°赤经317°时,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对称性最好。该年尾中在赤经220.2°参宿二在赤经53.8°参宿二作为昏中星在太阳落山后61分钟半强出现,尾中作为旦中星在太阳出山前61分钟半强出现。所以孟春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28前后出现最标准。正月在立春时节,说明《礼记·月令》使用的是夏历建寅,也就是今之农历。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

图三 公元前428年孟春方位图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根据《224颗恒星4000年位置表》的数据分析发现,日在奎取奎宿九为代表,昏弧中取弧矢七为代表,旦建星中取建星三为代表,对称性最好。主要年份的仲春之月,太阳、昏、旦中星的赤经值和太阳与昏旦中星的角距,经计算列表如下

 

表三 仲春之月的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历史数据

仲春

旦  建星三

日与星角距

日 奎宿九

日与星角距

昏  弧矢七

前600年

248°.8

95°.2

344°.0

95°.3

79°.3

前400年

251°.7

94°.7

346°.4

94°.9

81°.3

前200年

254°.6

94°.2

348°.8

94°.4

83°.2

公元元年

257°.6

93°.7

351°.3

93°.8

85°.1

 

经分析发现公元前438年雨水日后一天太阳处在赤经346°时,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对称性最好。该年弧矢七的赤经值为80.9°建星三的赤经值为251.2°作为昏中星该日弧矢七在太阳落山后大约31分钟弱一点出现,作为旦中星该日建星三在太阳出山前大约30分钟半弱一点出现。见图四: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

图四 公元前438年仲春方位图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胃中应在胃宿一偏东2°附近为代表。七星指的是星宿的七星,七星中可以中央的星宿一为代表。牵牛有人主张是牛宿,而我分析后发现,牛宿与胃宿的角距不够,而取今天称为牵牛的河鼓二比较合适。主要年份的季春之月太阳、昏、旦中星的赤经值和太阳与昏旦中星的角距,经计算列表如下

 

表四 季春之月的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历史数据

季春

旦  河鼓二

日与星距度

日 胃中*

日与星距度

昏  星宿一

前600年

265°.9

101°.5

7°.4

102°.2

109°.6

前400年

268°.3

101°.7

10°.0

102°.1

112°.1

前200年

270°.8

101°.8

12°.6

102°.5

114°.6

公元元年

273°.2

102°.0

15°.2

101°.9

117°.1

 

经分析发现公元前400年谷雨日前5天太阳处在赤经10°时,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对称性最好。星宿一作为昏中星在太阳落山后大约40分钟出现,河鼓二作为旦中星在太阳出山前大约40分钟出现。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

图五 公元前400年季春方位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