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与五运六气(孟庆云)|陈珞珈网

 johnney908 2014-12-07

   孟庆云

  【内容提要】五运六气是从易学的“天五地六”出发,以六十年干支甲子为框架,整合五运和六气两种疾病预测方法而建立起的推演体系。首见于《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其中把五行发展为五运,把阴阳发展为三阴三阳,是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在方法上也以合于术数称著。

  《易经》对于中医学理论的建设主要起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科学观念,二是理论框架,三是以“和于术数”为中医学的方法之一。在理论发展过程中,伴随易学的步伐,以医学知识和易学结合,有三个演进的历程。第一次是医学与西汉象数易学结合,形成以阴阳五行为总框架完成以藏象经络为理论核心的《黄帝内经》。第二次是以《易纬》的推演格局为主,以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吸收天文、气象、生物等与灾害有关的理论与资料,把西汉时流行的五行预测与六气预测结合起来,在东汉末年形成了五运六气。这些内容即所称之“七篇大论”,在唐代也纳入了《黄帝内经》。第三次是在宋代图书之学发展以后,其太极图的理路被医家援用,在明代蕴出了几种命门学说,形成了温补学派。本文主要论述《易经》与五运六气的产生和科学原理等有关问题。

  一、《易经》与五运六气的形成
  《易经》的天人相应观念和“推历论气”的术数方法是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前提。五运六气之名,最早见于《易纬》之书,《易纬·河图数》:“五运皆起于月初,天气之先至,乾知大始也。六气皆起于月中,地气之后应,坤作成物也。” 五运六气是古代以术数预测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术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术书之兴,多在秦汉以后,其要旨不出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推断是人类文明早期的重要理论工作之一,与推断战争、人事相并列,预测灾害也最为习常,包括水灾、旱灾、风灾、虫灾、瘟疫等。两汉期间,灾荒密集,史书记载,两汉的政府共组织救灾46次,其中西汉10次,新莽1次,东汉35次。这使得社会对灾害预测之学高度重视。西汉时期发展起来至东汉盛行的多种《易纬》之书,即是传播“推之术”的,其中有利用并发展的自然科学知识,有推演的理论和方法,即术数。
  汉代人认为自然灾害的根源是运气,例如东汉反对祭祀求雨的王充在《论衡·明雩》中指出:“尧遭洪水,汤遭大旱。如谓政治所致,尧、汤恶君也;如非政治,是运气也。运气有时,安可请求?”他又说运气是自然运行的阴阳之气,祈祭无用:“夫天之运气,时当自然。虽雩祭请求,终无补益。”他举古代范蠡和计然两人,通过观星象可测气候的例子说:“范蠡老师计然曰:太岁(星)在子(位),水,毁;金(星),穰;木(星),饥;火(大火星),旱。”《论衡》中还有岁运、岁气的称谓。五运六气就是把“推天道以明人事”(《素问·天元纪大论》)作为预测灾害的理论依据和推演程序的起点。
  古人从农牧渔业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丰收和一些灾害有周期现象的规律。计然就曾指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的规律。《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商人白圭,由观天象而能预测水旱,进而从事有针对性的贸易发财致富。《汉书·天文志》记述了五运三纪的变化周期:“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期大数也。”《史记·天官书》也有类似的话:“此期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还认为有此之变可通过观星察之:“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合。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疆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夫常星之变希见,而三光之占亟用。日月晕适,风云,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
  汉代以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天文、气象、物候与灾害相关的资料。从《礼记·月令》开始,就注重一年中各节气影响健康以及和农业的关系。《易纬·通卦验》把节气与卦气结合起来,又列出一些“未当至而至”和“当至不至”时发生的灾难。《史记》和《汉书》记载当时有很多推占方法,如九宫八风、五行占法、六气占法、星占、岁占等。《史记·天官书》说到占六气的权威是王朔:“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魏鲜。”《汉书·五行志》记载夏侯始昌“善推五行”,除传族子夏侯胜外,又下传刘向、刘歆等。九宫八风主要做一年内的推测,做长期预测的是五行占和六气占。《汉书·艺文志》说五行占“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五行推法是从天文测五星开始,合《系辞》“天五地六”的“天五”。六气的推法是推地面气候的三阴三阳,合《系辞》“天五地六”之“地六”。这两种推法所推的结果,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到东汉时熟悉术数的易学家,运用元气理论和天地人相应的总原则,以“推历论气”的方法,把五行占和六气占结合了起来,就形成了五运六气。

  二、五运六气的推演格局
  五运六气的总框架是以天干地支为符号标识的60年周期系统,其中包括五运和六气两个既相对独立,又必须相结合来分析的推演系统;具体推演用五行生克之理,以常与变、太过与不及为判断目标。从预测方法论看,五运六气主要是理论模型法、预测内容有常态预测和异态预测,五运六气重视异态预测。
  五运六气以气一元论的思想巧妙地统一五行和六气两种预测方法。“元气”一词最早见于《鹖冠子》,以前曾被称为伪书,近年学者们多认为是战国末年的著作。《素问·天元纪大论》提出的“肇基化元”当是元气。特别令人注目的是,在元气之下,这里论述 了宇宙发生过程是元气——五运——阴阳幽显寒暑,即:“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之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可称得上是最早的一元论。
  五运和六气在气一元论统帅之下,把二者纳入了60年代周期的大框架之内。60年周期以天干地支符号为纪。干支论述时间,历史悠久,早在周幽王元年前776年十月辛卯日,就开始用它来记日。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始用记年。用60年为周期,从推法上看,它是天五、地六和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汉书·律历下》说:“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千四周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出,是则日行之终也,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为一岁之日数。”
  五运六气之一岁为365.25日,一运为73.05日,一气为60.875日,60年为21915日,相当于300运,360气。对60年周期,中外科学家有很多报道,德国天文学家施瓦具在1843年发现太阳黑子周期11.5年,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在所著《物候学》一书记述,物候周期12.2年,汉代另有一部预测灾害与农业的书《娄景书》也是用60年周期,这与五运六气一致。
  五运六气的推演逻辑是:既然疾病的流行与气候相关,那么就应该把握气候规律,既然气候规律有常有变,就应该在了解正常节气基础的上,探寻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从导致气候变化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入手,探寻这些因素对气候和疾病的影响。五运六气认为五运是形成气候变化的时间因素,它是木、火、土、金、水五星之运在气交中的称谓,它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来表述,因五行星之运动和一年时间变化一致,故五运本质是日地关系。六气是形成气候变化的六种气候模式,即称为太阳寒水的寒,厥阴风木的风、少阴君火的热、少阳相火的火、太阴湿土的湿、阳明燥金的燥,是形成气候变化的空间因素,它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述,五运六气理论认为六种气象模式的本质是天地阴阳的量的多少气化而来,它决定于月地关系。在格局推演上,主要分为三大步:第一步,依天文实测确定历法的值年干支:第二步,据干支关系推算五运、六气和五运六气之间的制约关系;第三步是,根据各年运气特点推测多发病,制定防治原则,从这三步可知,推演的最终是要落实到防治疾病的目标上。作为一种模型方法,固然以演绎方法运用为主,但在最初确定何种气候模式常见哪种疾病时,还是得助于经验的归纳。
  五运以大运(即年运,又称中运)为一年总气候特征,按五行特征,有五种类型,其推演依据是《素问·五运行大论》的“五气经天”化五运,推演规则是《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述的甲已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以土为湿,金为燥,水为寒,木为风,火为热。五运每年分为五个运季,每运季73.05日。又以主运表示习常,以客运表示异常。中国古代时空观的一个特征是发现了自然音律有季节之变的特征,五运分别为宫、商、角、征、羽之五音,称五音建运。六气是把一年分六段的主时之气。每一气合60.87日,含24节气中的4个节气。一年分六气的思想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已有阐述。其要旨是一年分6段,以三阴三阳表示气候之寒热多少,这比阴阳一分为二更进了一步,其理论来源于《子华子》“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六气也包括一年六段中习常气候之主气与异常变化之客气。主气从初气到六气分别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也相当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顺序,只不过火有君火、相火之别。表达的是风、热、火、湿、燥、寒。五运六气认为这六种气候是三阴三阳气化而来。一年中和主气相对的气是客气,按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之序为六段,客气中分为主示上半年气候之司天与主示下半年气候之在泉。因客气是变化之气,对健康会造成影响,故五运六气重视客气。这和推卦时重视变卦的思维一致。
  五运六气的术数推演主要是借助于天干地支的符号推演运和气,除大运的太过、不及和五运之主客运关系外,还有六气中客气与主气的关系,以及综合五运和六气两种推法的结果,即“五六相合”,从中引出客主相得、客主不相得、客主同气、客主气顺、客主气逆、运气同化(又包括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运盛气衰(包括小逆和不和)、气盛运衰(包括顺化、天刑)等气候模式。五运六气的最后一步程序就是论述了这些气象模式下的发病机理和防治原则,这一部分也是比前代医学有发展的医学内容。

  三、五运六气评析
  五运六气是汉代易学家运用易理和思维方式,以术数方法和以天干地支的格局,建立起以系统阐述疾病流行的周期性规律的理论。它展现了古代易学实用性的一个方面。它以天人相应的理念和对天文、气象、物候等实测为基础,以周期性为可预测的依据,建立起比西汉时阴阳五行和纳甲结合更为阔大的医学理论构架。在《内经·素问》的《金匮真言论》和《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记载着脏腑和阴阳五行和纳甲说的结合,由是而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构架,把医学资料和临床经验贯穿起来,成为理论体系。由此,医家们从五行属性来比类脏腑和各类事物的关系,把医学从经验层次提升到理论层次。更重要的是,脏腑由于五行化,又在汉代易学“象”观念的浸润下,抉发为脏象理论,由脏腑而跃为脏象,这就大大超越了实体层面,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
  五运六气作为医学理论的框架,以其能更广泛地联系天地事物,使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刻,由此而阐发了六气为病学说、病机学说、气化理论和针对多种气候模式致病的治则学说等等。他还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空间,例如温病学派以五运六气“原温病之始”而自立门户;金刘完素阐发相火,又创火热论;元代李杲在重补土之时,发展气化学说创立了脾胃论,也成为一家之说。
  五运六气以天地人为一个大系统论述自然变化、气候、灾害、人体健康、疾病、防治,在论述中萌发了系统理论的思想。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指出人与天地之通应关系。又在同篇中提出:“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这是控制论负反馈调节的思想。在《素问·六微旨大论》论述的“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生化大病。”这里提到的亢害承制理论,是由天文气象六位之变推演而来,但用为解说病因与治疗原则恰切之至。这一理论并非来自临床,也不是来自实验,乃是来自天文气象,称得起验天应人,这也是五运六气展现科学价值的一个亮点。
  从记载五运六气之“七篇大论”看,其文已脱却了谶纬中“谶”的内容。对谶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曾提出“谶自是谶,纬自是纬”,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五运六气与《易纬》有一定承袭,从对《易经》理论的运用和创新看,已超越了《易纬》。对于预测推演,在“七篇大论”文中非常强调“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五运六气的合理内核是发展了易学的科学思想。五运六气运用模型化的方法与西方科学用公理化方法解读问题大异其趋。五运六气在北宋刘温舒,以补充了“三年化疫”的短期预测得到了第一次发展,在明清时代,又将其按节令用药理论和辨证论治融合,是第二次发展。总的看五运六气自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以来,一方面因其深奥被视为“医门之玄机”而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因其被认为有神秘性,甚至被列入“谶纬”行列而屡遭批驳。时至今日,我们应从易学、科学、医学等方面对它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在出土文物方面,如九宫八风盘、五星占等的出土,为对它研究创造了条件,期望能取得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把五运六气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