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昵称20229452 2014-12-07
网友评分
0
我也很喜欢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宋/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竹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题解】
  
  此诗约作于熙宁二年至三年(公元1069—1070年)之间,时诗人在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任。诗为送其乡人科场不得志还乡而作。诗中赞美了安惇的好学,为他眼前的不得志而叹惋。然后以大量篇幅自我抒情,先追忆当年在家乡时好学不倦的情景,似乎入仕后将大有作为于当世,事实却远非如此,诗中“弃去旧学从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十年浪走宁非痴”等句,均深深地流露出仕途不如意的感叹。诗中并以切身体会劝慰对方:得仕未必是好事,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结句寓惜别之意。全诗纯由肺腑中出,一片真诚。
  
  【注释】
  
  ①安惇(公元1042—1104年),字处厚,广安军(今四川广安)人。上舍及第,调成都府教授。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擢监察御史。绍圣初,协助章惇、蔡卞构陷元祐大臣,官至御史中丞,后放归田里。徽宗朝,蔡京为相,复拜工部侍郎、兵部尚书。崇宁初,同知枢密院。《宋史》入《奸臣传》。
  
  ②栖迟:淹留,《后汉书·冯衍传》:“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
  
  ③著书句:用董仲舒典。《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不复,一本作“不暇”。
  
  ④朅(jiē)来:犹“尔来”。东游,指离开家乡东游京师。
  
  ⑤旧学:指传统的儒学。儿嬉,犹“儿戏”,此暗指王安石新法。熙宁二年安石为相,实行变法。
  
  ⑥狂谋句:苏轼少年时即“奋厉有当世志”,其《沁园春》词云:“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陆机、陆云兄弟)初来俱少年。”满以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事实上却与心志大相违背,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反遭排挤、诬陷,故云“百不遂”。
  
  ⑦如期:一作“无期”。古诗文网:http://www.
  
  ⑧行且:将要。拱矣:《左传·僖公三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谓死已久矣,墓旁之树已可合抱。此指树已长大。
  
  ⑨浪走:犹“漫游”。宁,难道。
  
  【译文】
  
  他年你必定成为有名的官宦,如今的不得意事哪能追回。从前我在家乡时断绝对外交往,写书顾不上看一眼园中黄葵。这些时东游京师羡慕别人入仕,丢掉旧学去跟从政治游戏。古诗百科~早先宏远的抱负计划百不顺遂,惟有霜鬓来得如期。故乡的松柏都是我亲手栽种,树木长得就要合抱,归去又在何时?早知万事皆已命定,十年空自东奔西走岂不太痴?我与你谁得谁失没法计算,临别只有长长叹气。
  
  【简析】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作者对送别的落第之人,不是直接劝慰,而是用自己十年为官不得意的种种经历和思想,对安悻失解西归进行语重心长的安慰,因为做官也不见得是件好事,何得何失,难以估计。这反映了作者志不得伸,才不得用的怅惘心情,感情真挚,语意委婉,真切动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黟,后来被引用说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少年时即“奋历有当世志”(《宋史》本传)。十余岁,博通经史。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推奖。六年,召试秘阁,复殿试,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除直史馆。次年,父洵逝,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服除还朝。因不赞成王安石新法的激烈主张,自感在朝处境艰危,请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移知湖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其诗句,四次上章弹劾,诬苏轼“谤讪朝廷”,被捕入御史台狱,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反对尽废新法,被“旧党”人物目为“安石第二”,又因与洛党程颐等发生矛盾,再度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掌权,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四年,再贬儋州(今海南)。徽宗即位(公元1100年),遇赦,提举玉局观。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一生立朝刚正不阿,以国家天下为重,于新旧两党皆无所依违,且“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语)。
  
  在地方官任上,多有德政,受到百姓深深爱戴。他思想博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特点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既积极从政,始终关心国事,又能超脱于个人的沉浮、得失之外,历尽磨难而不改其乐观精神与旺盛的创作生命。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最重要韩、柳、欧、苏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貌。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政治诗、抒情写景诗、咏物诗、哲理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叶燮《原诗》)。
  
  赵翼赞其“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达之情,继李、杜后为一大家”(《瓯北诗话》)。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于传统的婉丽风格外,开创豪放清雄一派,有极高的造诣,为后世所宗。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画家。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是北宋文化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温馨提示】
  
  如需查阅宋诗三百首全文,点击《宋诗三百首全集》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