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忧郁的书店

 苏迷 2014-12-07
忧郁的书店
  最后一趟去蓝色书店,是去年秋日的黄昏。书店内部在整修,我没有进屋,在门外,与店员聊聊书店的近况,聊着聊着,不免唏嘘不已。后来,我骑车离开。车行不远,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书店,恰好看到这么一幕:店主正探身出现在二楼的窗口,远处的夕晖映照在他稀疏的发顶,他表情落寞,呆呆地望着街上的车水马龙。那一刻,整个民治路,或者说整个苏州城,都是一本本Blue Book(忧郁的书)。
  假如记忆可以倒带,且让它回到1998年的秋天。那时,我还是一名尚在念高三的学子。大概是因为那日放学尚早,对书一向钟爱的我,骑车经过人民路,见到工人文化宫旁有一书店,便好奇地想进去转转。
  书店规模不大,却有上下两层,敞开式结构,站在二楼的过道上,便可将书店一览无余。那里出售的皆为新书,品种以人文、社科为主,当时已经开始红火的教辅书籍,那里遍寻不到。书店装潢比较奇特,硬隔出的二楼,十分低矮,每个拐角处,都需低头俯身,因为顶上有一横梁,上面挂着一位位作家的黑白画像或相片,还有提示:请向伟人低头。镜框里的作家,有卡夫卡、塞林格、马尔克斯等,都是以前闻所未闻的。在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些以后将影响我终生的大师。我一次次地找书,一次次地被迫低头,心中还颇有怨言,责怪店主如此古怪的设计。很多年后,我已经熟读过那些大师的巨作,我又一次次低首经过那里,心中则充满了感恩与敬意。这才终于明白了店主的用心良苦。
  后来办了张会员卡,便常常光顾那里。在书山文海里,打发掉一个个悠闲的下午或晚上。自己也不曾料到,十多年间,在那我已购买了逾万元的书籍。那时,购书赠塑料袋,上面有一幅图:一人拿着鱼竿,做垂钓状。图上有字:智者在此垂钓。那时的我尚不知这句话的出处,只是懵懂地觉得这话特别蕴藉,含义深远。很多年后,我翻阅了资料,这才知道,原来在美国纽约,有一家叫“高谈书集”的书店,店内的标语是:“Wise Man Fish Here”,翻译成中文便是:“智者在此垂钓”。原来,蓝色书店是在向大洋彼岸的高谈书集致敬。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苏州当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之余,时常到那里读书、淘书,买回许多新书来装扮自家的书橱。2006年的秋天,由于工人文化宫改造,书店搬迁到了民治路,我还感伤不已,为它最后的模样拍照留念。好在,新店装潢的格局与以往相似,而店里的存书更丰富了。我更喜欢那里了。
  书店主人与苏州文化圈的作家、书画家们熟稔,常常在书店搞些文化沙龙活动。记得有一次,书店曾为作家车前子、书法家陆衡办过“路过”书画展,一时,文人墨客云集。在现场,我得到了车前子、陆衡的签名,感到开心无比。文学、书法、美术,艺术在那里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那一瞬间,我仿佛踏入的是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真希望那样的书店能一直开办下去。
  然而,近几年,随着网络销售的迅猛发展,蓝色书店却日渐萧条。去年夏天,我去蓝色书店转转,惊讶地发现书店内部已变换了模样。书橱中不再摆放散发油墨清香的新书,而是堆满了或破损或积尘或染油污的旧书。一位瘦削的老店员,姓王,他告诉我新书生意经营不下去,改为二手书销售,或许还能保住书店。我认识一位朋友,手头颇有些旧书,便积极地与他联系,帮助书店找到货源。我希冀书店还能保存着,尽管面貌已经大变。但是,在一年之后的这个深秋,它终于还是消失了。
  梵高曾经说:“我在内心深处,总是想着要画一间暮色中的书店,有着黄与粉红的外貌,宛如黑夜中发出的光芒。”在如今这个灯红酒绿鳞次栉比的大都市,我希望,在临街一隅,还能保存着这份美好。记忆中,有一家书店,曾发出智慧的蓝光。不管它在,还是不在,我都会告诉我的朋友们,它是我们的城市之光。

  金 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