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能抵制“科学”的狂妄?/南方在野

 南方在野 2014-12-08

如何能抵制“科学”的狂妄?

——兼论墨家学派“敬畏天志的人道主义”。

 文/南方在野(20110330)

 

以“科学”的名义背离求真的道路,累见不鲜。如何能抵制“科学”的狂妄?

原本说,求真则善,务善则美。科学与信仰并行不悖。然而对“科学"无限推崇,俨然已经成为这个世界最严重的时代病。究其病因,好像在于混淆了求真与求善的区别。

科学是求真的手段,信仰是求善的道路。求真与求善,是不矛盾的。将两者无限对立,则是由于人类迷失了自我。
哲人说,”智慧即是美德”。而人类最大的智慧是“认识人自己”。要做到正确认识自己,不但要认识人的能动性,也要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
所谓科学,是因为人类可以发挥自己能动性,追问世界,探索世界,从而有所收获。我们将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行性路径,称之为科学。科学不仅是一种结论,更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他能引导我们去探索事物,这就是科学的价值。
人类虽然不能穷尽世界的所有奥秘,但万不可否认人的所有认识能力。这就是中国古典墨家学派反对不可知论,提倡科学的原因。墨家学派主张调动耳目口舌去感知,发动大脑去思考,积累经验,进行试验,逻辑分析。他们在天文学,力学,光学,数学,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是,科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科学也有其局限性,不论科学发展到如何的水平,人类始终只能认识部分真理,而不是所有的真理。人们认识世界,就好像沙滩上划圈,已知的总是在圈内,未知的总是在圈外,圆圈越大,未知面也就越广。人们认识世界,又好像盲人摸象,实际上每一个人只能触摸部分真相,而每一个人都狂妄的以为只有自己才正确。
即便只是从求真的角度来讲,光讲科学也是不够的。如果人人都以为自己的认识很科学,而他人的认识不科学,狂妄无度,那就必然会产生“盲人专制”现象。那么真相则会越来越迷离。

科学本身并不能自洽,“科学”一词无法抵制人内心的狂妄,而只能助长狂妄。科学有其自身所不能到达的领域。
科学求真固然值得赞赏,但如果脱离了善,那么科学将成为脱缰的野马。人类将在科学的名义下,背离求真的道路,越来越远。

在上帝面前,人类的思维有时是可笑的。人类应当对自己思维认识的局限性,和世界的复杂性,有清醒认识,并保持对终极真理的敬畏。如果仅仅要将科学永远保持在求真的道路上,也需要有对至善的敬畏。况且,对于人类而言,不仅需要关于事实的真假判断,也需要关于价值的善恶判断的安慰。

这就使得宗教信仰,有了存在的理由。因为只有宗教信仰才能培养我们对至善的敬畏,克服过分狂妄。

宗教信仰的实质,在于对至善的敬畏。由于人类求真的局限性而产生,因为越是真诚地求真追问与探索,越是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有多少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仰望天空,心生敬畏。由于探究头上的星空,而生出心中的道德律,这种情况并非仅仅出现在西方世界,同样也出现在东方中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社会思想家墨子就在探索自然科学的同时,写下洋洋千言的《天志》三篇,表达了对至善天志的敬畏与赞美。观《墨子》一书,一言以概之,乃是”敬畏天志的人道主义”。

是的,“敬畏天志的人道主义”:对上帝旨意(至善)的敬畏,是墨子的宗教信仰理念,这必将克制人的过度狂妄;而人道主义的旗帜,也即对人的权利,价值,尊严,与人的理性与力量的肯定,这必将极大的激励人们能动的活力。

这两面旗帜同时出现在中国东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身上。是多么奇妙的事情。

如果古老的东方能重新高扬新墨家学派的旗帜,那将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