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阿炳说是非

 璇琮坑 2014-12-08
纪 念 阿 炳 说 是 非 

  前          言
  在2013年,纪念阿炳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1993年纪念阿炳诞辰一百周年时的一些情况。让阿炳及《二泉映月》等阿炳作品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现将我于1993年8月发表在《无锡文化》报的《纪念阿炳说是非》一文,重新修改补充,刊载上网。并望能浏览本人在网的《优美旋律背后的故事》,所写“《二泉映月》与阿炳”一文,提供一些个人之愚见,和朋友们一起探讨。          

  二零一三年 五 月

  1993年华彦钧(阿炳)诞辰一百周年时,文艺界举办了纪念阿炳专题音乐会、研讨会等,盛大庆典学术活动。并且,在其墓前还举行了竖立铜像的揭像仪式。人们在《二泉映月》如诉如泣、悠扬委婉的乐曲声中,缅怀这位音乐大师。
  音乐家——华彦钧
  1993年随着华彦钧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的到来,阿炳问题又成了全国一些报刊杂志的热点。《中国文化报》1993年3月7日和10日,赫然以“是民间音乐家还是‘五毒’俱全的民间艺人?新闻文化界大辯论——阿炳故居该不该修复?”为题载文,让人啼笑皆非。
  这里先说民间音乐家阿炳的“民间”二字。
  1950年夏,华彦钧生命垂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先生等专程来锡,抢录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和琵琶曲《龙船》、《昭君出寨》、《大浪淘沙》6首传世之作。其中《二泉映月》已成为世界10首著名乐曲之一。我国音乐团体出访,在每次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人们总是被委婉动听的乐曲所倾倒,用各种语言喊着“中国!中国!”我国的演奏家也为此而感到自豪。
  乐器和音乐,都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小提琴属西洋乐器,最早流行于欧洲意大利等国,有着高度的演奏技巧,音乐优美动人。二胡同样具有上述特点,被誉为中国的小提琴。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乐曲高超典雅,具有深湛的艺术感染力,同样被世界人民所喜爱。阿炳在道教音乐、民乐及民族乐器的演奏方面造诣极高。他已远远超过了家承师传,能够广纳百家,搏採众长,在音乐艺术上堪称一流音乐家。阿炳是个道士。由音乐理论家乔建中整理发表,1979年杨荫浏教授以八旬老人,给文学艺术研究院第一批硕士研究生,音乐系12位学生,讲授《我和中国音乐史》,被推崇为“最后的课”的《课堂笔记》(以下所引同)中,根据有些不实之词,指出“如说阿炳做科仪一次可拿五元,这完全是谎话。他们根本不懂道教中的阶级关系。道士都是农民,每天顶多能得几角钱。阿炳的父亲是庙主,但没有庙产,也没有土地。他守着一个雷尊殿,平常没有多少人去敬香。由此也可以想到阿炳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平日的处境”。说明了道士是处于社会底层,贫苦、清寒的一个群体。阿炳虽不是农民,但经济地位也即如此。加之以后又眼瞎,情况更为艰难,沦落为街头艺人。所谓“民间艺人”、“民间音乐家”的“民间”二字,只是表明华彦钧(阿炳)生前身处民众、无社会经济地位而已。中央音乐学院,肯定阿炳具有的高度民族乐器演奏技艺,达到和获得的音乐艺术成就。该院民乐系1950年9月,拟聘其为教师,只因阿炳病重,已经无力应聘。从阿炳一生永远植根于民众,他是位受人敬仰的来自于民间的音乐家的角度讲,称其为“民间音乐家”,也是可以的。但绝不能以“民间”二字来对其加以限制和低估,更不能只是把他看作一般的民间艺人。事实上《二泉映月》等阿炳作品,已无可辩驳地体现了它在道教音乐、民乐等基础上的升华。并且,在中国音乐史上也投下了重重的一笔。早在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就精选《二泉映月》等10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器乐,灌成唱片,赠送参加盛典的各国贵宾。《二泉映月》已享誉世界。1993年在阿炳诞辰一百周年前夕,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组织评选的《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24部中,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大浪淘沙》金榜有名。华彦钧和刘天华、聂耳、洗星海、马思聪、李劫夫、马可、施光南等作为获奖已故音乐家,有他们的亲属代表(阿炳的亲属是外孙女钟球弟)出席了颁奖活动。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得到了历史的肯定。
  阿炳——家乡人民理解你
  《中国文化报》在讨论阿炳故居该不该修复的问题时,提出阿炳是否“五毒”俱全?似乎阿炳家乡人民还在其嫖妓吸鸦片等问题上纠缠不清,实属哗众取宠。于是《中国青年报》(1993年)4月15日刊出了秦军的《西门庆致阿炳的信》,《报刊文摘》也作了转载。文章借西门庆之口说他家乡河北清河县已筹资一千万元,决定建一座金瓶梅游乐园。以西门庆的家庭花园为主体,重建他与妻妾起居的七进宅院,以及“赏月楼”、“玩花楼”等,让《金瓶梅》里的人物、景致有一实体供人观赏,发展旅游事业。并调侃地说道:“不知你的家乡人为何恁不愿挣面子,偏偏为一点小事争论不休,认为你生活不检点,不像个正派人,不能作为音乐家来纪念,真是糊涂不开化。”着实让无锡人读后感到不是滋味。
  无锡人不仅理解阿炳,而且喜爱阿炳。现在有些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阿炳,虽然贫苦清寒,穷困潦倒,沦落街头。但他是以自己拥有的一手二胡等高超演奏技艺,以卖唱献艺为生,依然不辱其志。阿炳20多岁患眼疾,35岁左右失明,被称为“瞎子阿炳”,并不带有贬辱之意。在人们的心目中,阿炳给大家的是个喜欢听其演奏说唱,和蔼亲近的形象。一曲《二泉映月》深深地吐出了阿炳的心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不平和对生活的向往。无锡人民广播电台从50年代起,一直用《二泉映月》作为每天广播的终止曲,就是无锡人民深深怀念他的最好例证。阿炳曾涉足青楼、吸过鸦片,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阿炳早期虽然年轻,已具有极高的民乐演奏艺术水准,被邀演奏堂会非常正常,烟花青楼也是主要场所。这些问题实属可以理解。后来阿炳对此也有反省,无锡的老人有的还记得阿炳在街头演奏说唱时,往往会以“奉劝诸君,莫学我样”,告诫听众,检讨自己。更使他在音乐中发出了向那个社会、时代,抗争的心声。实在谈不上“五毒”俱全。
  阿炳墓的迁葬也值得一提。谈到这事不免让人想起音乐家莫扎特的葬事,出殡时正遇倾盆大雨,送葬者没有送到墓地就回去了。又未立墓碑,1808年,其妻准备改嫁来到公墓,已无法找到他的墓址。掘墓老人也已去世,而公墓规定每隔10年要全部掘出处理一次,使人们再也无法到这位“神童”音乐家的墓地进行悼念。人们为“永远消失在墓地的天才”而深深遗憾。阿炳1950年12月病殁后,葬于无锡西郊璨山脚“一和山房”道家墓地。1979年5月因城建拓宽道路动及阿炳墓,市文管会和博物馆的同志闻讯赶到现场,对遗骸作了收集保存。1983年10月经市政府批准在锡惠公园内,春申涧旁的惠山之麓,重建了阿炳墓,旁临“天下第二泉”,避免了“莫扎特之遗憾”。这又是无锡人民的一片心愿!
  无锡—民乐二胡之城
  无锡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长江的激流、太湖的柔情,盈育了江南水乡代代文化艺术巨匠。如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明代大探索家、地理学家、旅游文学家徐霞客;近现代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文化昆仑”的著名文学家钱钟书、著名画家徐悲鸿等等。在音乐方面,更是产生了名震乐坛的音乐家刘天华、华彦钧(阿炳);还有《课堂笔记》记载,在音乐教育中,提出振聋发聩的“音乐史不能是没有音乐的音乐史”的警世之语。为重病中的阿炳抢录《二泉映月》等传世之作,留下了这一富有传奇色彩音乐佳话的我国著名音乐教授、音乐家、一代宗师杨荫浏;曾是刘天华二胡老师,声望极高,与阿炳切磋技艺,相见恨晚,视为知己,还一腔激情地曾陪阿炳一起上街演奏献艺,正是追求唯独艺术,心灵无比高尚,传为佳话的二胡名家周少梅。无锡产生了这些名闻遐迩,让人崇敬的民乐二胡泰斗、鼻祖和奠基者;就是当代闵惠芬、邓建栋等一些著名二胡演奏家,也大都出自无锡,让无锡获得了“二胡之乡”的美名,真是江南水乡的民乐二胡之城。
  1993年人们在开展阿炳纪念活动时,积极地提出修复阿炳故居,建立纪念馆,建造一流音乐厅等倡议。时隔20年的今天,在原道观雷尊殿、阿炳故居基础上修复建立的阿炳纪念馆,宏伟的无锡大剧院(音乐厅)等,都已落成实现,让人欣慰。
  在阿炳诞辰一百周年(1993)之际,阿炳墓前竖立了铜像,是让人高兴的事。也实现了人们多年提议的愿望。塑像所体现的阿炳形象,尚有异议,仍可探讨。主要认为偻腰屈背、衣衫烂缕、瘦弱枯槁、形态欠缺。在无锡老人的记忆里,阿炳是一个处事随便,不拘小节,但爱憎分明、刚直凜然的街头艺人。有时还被邀演奏堂会,证明他不仅艺高,人也进得了厅宅大堂。在《课堂笔记》中记载,杨荫浏教授谈到“1946年我再回无锡时,他(阿炳)已是个叫化子,而我是道教音乐家。有一次上海开‘道教音乐演奏会’,阿炳去了,别人要赶他走。我劝止了,并请他喝茶”。阿炳在去世前的几年里,确实已是贫病交加,极度困难。阿炳至民国36年再也无法上街卖艺,仅靠替人修理乐器取得一些收入。参加演奏会,因穿着破旧,有衣冠取人者要赶他走!不难理解杨荫浏教授说的话。但阿炳毕竟不是社会上所认为的叫化子,正如人们述说的,阿炳有四不穷,即: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名声正直)、人穷艺不穷(艺术追求,永不输人)。人们乐意看到能够体现一代民族音乐的宗师和音乐家,蕴含精神气质、道家风范,对人生艰难、社会不公,奋力抗争的阿炳塑像。这也许更符合《二泉映月》,所表达的阿炳人生经历的音乐内涵。稍后,市中心崇安寺的标志性建筑,老图书馆(百年钟楼)前的二泉广场,阿炳纪念馆即在其东侧,为纪念阿炳,取《二泉映月》之意而命名。广场上,有阿炳传谱,杨荫浏记谱,储师竹拟订指法的《二泉映月》曲谱大型铜雕。并由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所作阿炳坐于巨石演奏二胡的塑像,显得富有寓意,苍劲含蓄。
  音乐理论家乔建中这样评价说:听阿炳的音乐,特别是他的《二泉映月》,我们常常会想到屈原,想到他的《离骚》。尽管二人的社会经历、地位极不相同,但他们殊途同归,在“发愤”之中,进行了伟大的创造。屈原完成了《离骚》,阿炳奏出了《二泉映月》。《二泉映月》饱含着中华民族那种自忍自强,不屈不饶,向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
  无锡这颗太湖明珠,情愫悠扬的民乐二胡之城,将会向世人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形象。

  注:作者景荣宝,原于无锡文化局工作,现已退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