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有类似当今的普通话吗?上朝时皇帝听不懂大臣的方言怎么办?

 pgl147258 2014-12-09

有皇帝的朝代,大臣天南海北哪都有,那时又没有话匣子,没有普通话(此普通话乃戏言尔)普及,上朝时皇帝听不懂方言怎么办?

poem的回答(162票)】:

明清人的“官話”概念、先秦的“雅言”概念似乎都相當於普通話的意思(但“官話”到了現代的音韻學裏又是一個方言大類的名稱,所以有時容易跟明清的概念弄混)。除了這兩個名稱,古代還有“通語”這個概念。但似乎在明清之前,提起這些概念的並不多;但可能只是沒人專門去分析這問題,而非各朝人沒普通話吧。

像《顔氏家訓》的《音辭篇》在開篇就說:“……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覈古今。爲之折衷。搉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這說明,在顔之推的理解中,當時他們這些知識分子是說一個以南京音和洛陽音兩相妥協的字音體系的(當然了,是當時的南京音和洛陽音,跟現在的南京音、洛陽音不是一回事)。而且,他還著重指出了“共以帝王都邑”這個前提,就是說,古代人其實一直都有一個“以首都音爲當時準繩”的習慣。

在我的理解中,漢語普通話演變史大致是這樣的:

1、早在商代之前,先秦中原就已經融合出了一個混合語——主要來源可能是藏緬、苗瑤、僮侗的,間或有些其他周圍非漢藏類語的來源。這種混合語大致可以認爲是早期的漢語。

2、商代的時候,無論商的上層本來興起於何地,可能商代首都通行的就已經是上述那樣的早期漢語了。而甲骨文裏的語法、字義以及形聲體系(雖然那時形聲字還不多)基本跟後來周朝的是一個體系的(也是有一些差异的,但總體差異不大),似乎說明周代首都通行的語言體系還是延續自商代的,但可能又加入了一些新的成分——尤其是“大批量出現形聲字”這一現象。

3、周朝的時候,可能首都附近說“雅言”而一些方國可能說當地的“雅言加當地語的混合語”。比如《論語》裏說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似乎可以看出平時他們可能兩種話都說,一種是以國都爲準繩的“雅言”,另一種可能是近似於漢語“雅言”的漢語地方語(因爲除了“詩、書、執禮”的其他科目,都可以用當地話來討論和教授,似乎說明這地方語必須是漢語,不然可能就會出現很多須要“翻譯”的問題——如果真有這樣的“翻譯”問題,那應該儒士們會有記錄才對)。

4、這個以首都音作爲準繩的“雅言”傳統似乎一直延續了下來。中原一帶似乎是各朝首都所在地的常見地域。於是,朝代轉換之際,要不就是變化不明顯,要不就只是用體系很相近的一個方音替代了原先的(假如歷史上首都曾一下子在北京一下子在廣州,那就可能變化會更加明顯了)。

5、語音是一直都在自然演變的,很多演變往往發生在朝代內部,朝代轉換之際産生的音系變動可能影響不算太大(儘管這種變動也是有的)。

6、由於先秦早期漢語最初是在中原混合出來的,因此在先秦及先秦之後的中古早期,可能距離中原越近的,越可能說的是“漢語的一類方言”或“融入了大量漢語詞彙、近似於漢語的混合語”。而隨著先秦之後的書面文化體系和國家化社會化的進程,國土範圍內的人群逐漸在各方面都“漢化”(其實我覺得漢化就是相當於藏緬苗瑤僮侗混合出來的文化體系、然後該文化體系逐漸擴張而使得本來語言就同源但後來又略有分化的藏緬苗瑤僮侗重新進展到了一個更寬闊的共同文化平臺上)。到了中近古,國土範圍內基本就是漢語各方言通行的狀况了——由於早期漢語本就是由藏緬苗瑤僮侗混合而成的,許多構詞觀念彼此還是很相近的;因此,除了大量混入漢語詞彙會讓這些語言越來越像漢語,往往還會出現他們同時使用雙語的過渡階段——但後來逐漸就只說漢語某類方言了(相當於出現了語言置換)。

7、日韓雖然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但他們在句子結構方面的觀念還是跟粘著語的比較像,同時他們的固有詞彙在音節模式上跟漢藏類的語言不大像,所以日韓語既看起來很漢化又在某些方面不大像漢語。但如越南語那樣的漢藏類語言,要繼續漢化下去很可能就會變成漢語的一種方言了——有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是李藍在《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話》裏描寫的現象——當地自稱是苗人的人群說的話裏基本已經沒苗瑤語詞匯了,構詞單位基本全是漢語的字了;儘管從字音體系上來看,似乎不容易歸屬到現有的各大方言類別中的一種,而可能算是一類新的方言類別。就是說,只要構詞觀念造句觀念本就接近,慢慢地通過詞彙的滲透和置換,最終是會自然地出現這種將多數構詞單位都置換成漢語單字的狀况的。

【止舟野人-從墨的回答(7票)】:

古有雅言,即官方語言。歷朝皆有正韻,正字之事,即官方語言,標準用字。歷朝雅言不同,正字亦不大同。樓上先生語古之雅言與今朝雅言,謬矣。若唐宋雅言有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今之雅言何有入聲焉?無有也。今之一些人所謂某朝普通話為現在某方言,亦大錯特錯也。中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差別甚大,不可不察。可以網絡搜索「中古漢語語音教程」,便清楚了。

【邹小樱的回答(4票)】:

@poem 的回答非常完整,我补充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

如其所说,“官话”本身从字面解释便是官方、官场上的交流用语。但中国真的太大了,来京城当官的人哪儿都有,因此学好“官话”,这挺重要的。而古时候大家在私塾读书,老师一般都是郁郁不得志的老秀才,或是告老还乡的老进士等,因此能够保证上京赶考的学子们,在中举之前能够掌握“官话”。

但口音肯定是不能避免的。比如我的老乡张九龄先生,他当了宰相这么大的官了,“官话”一定不差,但你还是能从他的诗里面发现客家话的影响。比如他在支韵的诗中,会用佳韵字。“支”在北方方言里面是无论如何也和“佳”挂不上钩的,但在客家话里头,确实是一个韵……

同样的例子还有曹雪芹。曹雪芹虽然是江南人,但从小在北京长大,家道中落之后又和底层人民混,因此《红楼梦》中的语言表达就非常地复杂化。但我们现在依然把《红楼梦》当做是研究当时北京方言的范本,确实如此。这里面,你会发现后40回续写者高鹗,就和曹雪芹相比,说话的口音就是不一样。这点我直接引用吧。

曹雪芹与高鹗语言的比较――百年红楼梦?中国文学网

再说高鹗。高鹗祖籍辽宁铁岭,二十岁进京,中过进士,做过翰林院侍读,从其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看,他在掌握北京方言土语方面比曹雪芹要差一些。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反映出来的情形。

《红楼梦》前80回里有两个词很值得注意,一个是“才刚”,一个是“越性”。

“才刚”指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意义、用法都与“刚才”相同。“才刚”是北京一带的口语词,现在老派北京人还会说。“刚才”则应视为标准语。《红楼梦》前80回(庚辰本)大多用的是“才刚”,如:

才刚带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3回)

今儿奇怪,才刚太太打发人给我送了两碗菜来。(35回)

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笑。(40回)

上面举的三个例子中,前两例里的“才刚”程乙本中都改为“刚才”了。据统计,庚辰本中所用的“才刚”,有60%在程乙本中改成了“刚才”。后40回中“刚才”的使用则占绝对优势,程乙本后40回“刚才”58例,“才刚”仅8例。⑴

求同存异。大抵中国古时候朝廷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何旭坤的回答(0票)】:

记得看过书说东晋这个巨大的娱乐圈里有学习洛阳口音的潮流,想来这种事情也会存在吧…唐朝时朝鲜来使,不知道带不带翻译…

【郎钟的回答(0票)】:

明朝和清朝中前期一直都用“官话”做通用交流语言,你听京剧里的韵白,和北京口音还是很不一样的。那个用的基本就是同光时期的官话口音。

【苏步车的回答(0票)】:

这就是象形文字的功劳了,古时资讯传播慢,官话不一定普及,可是表意的汉字普及,书同文,北京人和广东人虽然互相听不懂,但可以笔谈。当时和朝鲜、日本的交流基本就是这样的。

秦始皇与汉字的伟大也在于此,如果中国文字是表音的,广东人一个写法,上海人一个写法,彼此既听不懂,也看不明,根本没法交流,中国早和欧洲一样,分成几十个小国了。

【郭小闲的回答(0票)】:

参见梁启超(?)见光绪帝史实。

【cheif tom的回答(0票)】:

关于口音,有过这样一件事,某朝一位大臣从地方提拨到京城,皇帝觉得他的口音很重,有听说他全家都这样,就委派一位语言老师到他家常驻,意思要把他们全家的口音矫正得时髦点,结果半年过去了,大臣全家没有长进,老师也被带到沟里了。

【邝彦陶的回答(3票)】:

首先想想孔子当年周游列国,肯定不可能都是用鲁国语言来交流吧,也就是说要不他带了很多翻译人员,要不就是他会说很多国家的语言,要不就是有一种通语。

孔子的时代,比如我们看左传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国家间的外交都喜欢引用诗经啊,易经啊,要不就是有什么“古语”什么的(这有一本书专门讨论过,具体书名不记得了),所以存在一种大家都会说的语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至于具体的史料就不举了)。

另外一个比较常用的史料就是左传里提到老虎的读音在楚国那边读成另外的完全没有关系的音(楼主可以找找,然后去查查那几个字的古代音韵,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相似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详细讲了)

再有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还统一了语言和文字,当时有七种字体,最后统一用的是秦国的小篆,其他的就没有用了。中国的文字的发展的一个原理是“义--音--形”,所以说,不同的字体会有不同的读音是很普遍的现象。

古代还有一个史料说,中国之外的四方叫蛮夷戎狄嘛,他们各自讲的都是不同的语言。我们现在一般说现存的方言里最接近中原古音《切韵》的方言是粤语(我是讲粤语的,我坚决不觉得粤语是方言),但是要知道,那不是说以前就全国一个音。语言的东西也是离不开权力的,中原的夏商周以前把自己当做是老大,周围的民族大概也确实打不过,所以就归顺,于是自己本来的语言就变成里弱势语言。粤语也是一样,原来的粤语,(包括其他各地的语言都是一样),跟中原古音是风牛马不相及的,是秦之后始皇设置里南海郡和百越,把政治权力延伸到了广东福建和越南云南这边,才开始讲中原话的。到了汉的时候,看史记的南越东越传,就大概能看出来,中原对于这边的影响已经很大了,官方话都成立中原话,下面的人能不说吗?于是原来的粤语就变成了现在的粤语。南越王赵佗说过设百越郡是要“使通物”,就是要交流嘛,货物文化什么的,所以现在美国经济体最大,全世界都讲英语嘛~~英语就是当今的世界普通话了~~

最后,普通话(就是一个国家的官话来说,不指现在的普通话),是权力的产物。如果你是方言区的,请时刻记住,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方言,有的是弱势很强势的分别而已。所谓不低头,就是你说你的母语的时候,你要很自豪。

【小强的回答(0票)】:

请翻译呀。

【ScottDong的回答(0票)】:

现在普通话普及,才有这样的想法,以前(民间)都是方言也不是在交流。

我去做衣服,裁缝师傅说广东话,徒弟说宁波话/上海话,其实交流得也挺好。

【陈锦的回答(0票)】:

記得在中央台以前有个节目说,闽南语是最接近唐朝人说话的发音。说一个杜甫来到下载的泉州基本可以和当地的老人进行交谈。

【猫先生的回答(0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吧.

李白的卖炭翁里面."两鬓苍苍十指黑" 黑要读"HE"

那是当时的普通话读音.

后来还有人推断唐朝时候的普通话是陕西话.

太久远了记不清楚了.

说错勿怪.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