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梦想教育 2014-12-09

 


    教育教学质量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教师素质的竞争。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是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的先导作用,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保障。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在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的理论进行阐述,紧紧围绕“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和特点…'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不感兴趣,以至于惧怕教育科学研究,从而敬而远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了解,缺少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发现。

回顾教育的发展历程,起先是没有专门的教育研究,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是靠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虽然也形成了大量的关于教育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但不系统、不成体系。所以不称为科学的教育。近代以来,在对教育进行不断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逐渐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教育的认识,开始有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并不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教育发展目标,教育科学发展也有了新的目标,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对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①。当“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加强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充分显示出来。

 ①参见孙振东、杨丽娟著:《教育研究方法原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得到迅猛提高。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全面,经济、知识全球化,教育科研工作和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建立起一套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科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育科研机制,是当前对教育管理、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育科研改革的重点所在①。

        教育变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变为一种动态过程,不能再用“标准”“统一”这种整齐划一的字眼来描述结果,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在探索和发展之中。因为每天面对的是正在发展变化的学生,还有不可预知的教育情境,更不用说教育内容本身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教师的工作也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教育内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这样一种工作方法其实就是教育科研的内核。让教育研究如同教师教学、班级管理等常规工作一样,变成教育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教育科研生活化。这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不再是为做课题而做课题,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自觉的、有目的、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在研究的状态下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名优秀教师应达到的教学境界。

        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研究者借助教育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问题通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从而发现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活动

        一位历史教师,发现有的同学平时学习很用功,结果成绩总是不理想,于是他进行了仔细的跟踪观察,发现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历史,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学得很枯燥,回答问题明显存在答案贪多求全,缺少要点,概括性不强。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分析,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解记忆与强化记忆相结合”的比较实验,结果证明“理解记忆与强化记忆相结合”的方法最理想。然后写成研究报告,论证阐明了“学习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的观点,在师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留心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尝试实验,归纳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种做法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和特点

        要正确把握教育科学研究的视角、范围,准确定位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和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类型

        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即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的性质等方面来进行分类。维度不同,分类也不同。

        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③

        教育科学研究从研究目的来划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本质,概括教育的基本原理等一系列活动,从而构建起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它主要是对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抽象性。比如,对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原理、教育的本质等研究。其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和扩大教育科学知识领域。基础研究基本上不涉及实践,属于纯理论的研究,只是间接地为实践服务,而不是直接解决具体问题。

①参见曾天山著:《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第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

②参见郭元祥著:《教师的20项修炼》第12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7·12

③蔡笑岳主编:《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0

        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它主要是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形成若干实践模式,为其他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比如,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课堂效率低下的成因与对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等;还有关于改进和改革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比如,初中整体改革实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等。应用研究是对教育原理的尝试性应用,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和桥梁。

        发展研究也称开发研究。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上,以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比如,关于学习和推广杜郎口中学教学“三三六”模式的研究,关于学习和推广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研究等。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虽然三者之间目的、性质、特点、作用各不相同,但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提供原理与依据;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对基础研究进行验证、丰富、发展和完善;发展研究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成果及经验积极地推广和深化。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应该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为主。

        2.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①

        教育科研从研究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

        宏观研究是对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所做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例如,东西部教育的差异与区域共同发展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创新教育的研究等。宏观研究的范围广,涉及面大,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综合性、全局性、长远性等特点。

         微观研究是对教育问题进行具体细微的研究。微观研究往往针对教育教学中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比如,语文情境教学研究,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特点研究,数学尝试教学研究等。与宏观研究相比,微观研究的范围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等特点。

        中观研究是介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是在某一范围内进行的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例如,城市中小学整体改革研究,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研究,民办学校办学模式研究等。

        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参照物的变化,研究范围也会发生变化,三类研究的界定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比如在一个国家内的宏观研究,拿到世界范围内可能会变成中观研究或者微观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应该以微观研究为主。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作为一项复杂的探究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既有科学研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①王铁军主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8

         1.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①

        作为一种严密规范的探索活动,科学研究与传统意义上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有重要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1)科学研究的问题性。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客观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探索过程。它总是以问题为核心,探索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没有真实的问题,就无从谈起科学研究。只有当发现并确定了具体的问题,针对问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展开认识和实践活动时,才称其为科学研究。

 (2)科学研究的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灵魂在于创新。科研工作者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总是要经历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产生新观点、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创新性是衡量、评价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标准。 

(3)科学研究继的承性。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创造。但是,任何创造都要以前人或别人的已有认识为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创造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②从事科学研究,研究者必须充分了解所探索的领域,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解决。当然,继承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应该是辩证地吸收和利用。比如,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许多问题: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等,许多都是人们已作过深入探讨或正在探讨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以继承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寻求新突破,解决新问题。

       (4)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从事科学研究,首先要讲道德规范。研究者要实事求是,不追求功利,要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其次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要规范,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做到结构合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研究的方法要做到科学、合理、有效。也就是说研究的思想、过程和方法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在体现上述科学研究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殊的一面。因此,教育科学研究还体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科研的基本对象是教育现象。由于教育现象是一种“人为”的社会现象,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区别,存在的形态与方式等诸多方面来看,都显示出其复杂性。

    首先,教育现象是错综复杂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复杂性意味着在认识对象与背景之间,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形成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反馈作用的组织时,不同的要素不可分割地交织成一个整体时就存在复杂性,这就是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联系③。导致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更为常见,而不是一因一果的简单关系,这使得教育科研难以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分清现象的因果关系。

       ①蔡笑岳主编:《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第603

   ③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7

         其次,教育对象的发展与变化存在复杂性。因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是发展、成长的人,人不同于无生命的物体。教育活动中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情感,有动机,有思想,有个性的复杂整体。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正是由于教育对象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教育研究对各种教育现象的解释和预测都很难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准确。

        (2)研究目的的教育性。教育研究的教育性是由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体现教育性,尊重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首先加强德育研究,增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的水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其次加强学习研究,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还应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质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遵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不能进行没有教育性的、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比如,研究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不能故意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然后再研究。

        (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的内容决定了方法的选择。教育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事理研究,它“既不像自然科学,是对人的外界物体的研究,以说明'它’是以什么为直接任务,也不像精神科学,是对人的主观世界状态的研究,以说明主体'我’之状态、变化、性质以及为什么会如此等为直接任务。它以人类自己所创造、从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既研究事由与事态、结构与过程、目标与结果等一系列与事情本身直接相关的方面,也研究如何提高活动的合理性、效率、质量与水平”。①是由于这种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单靠一种方法是无法取得研究成效,必须针对研究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做到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4)研究主体的双重性。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由于自身的素质不同决定了研究的主体之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研究的主客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研究形态的发展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持续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也不断发生变化,新的背景、新的条件可能会导致新的结果产生。因此即使过去是正确的结论,现在也可能存在不合理性。

        目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从国际视角来看,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它已具有专门的工作领域,研究方法、结果越来越科学合理。同时在教育发展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教育科学体系,它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趋完善。

    ①叶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324

    三、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由于教师地位、身份及工作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与教科研人员、教育专家搞科研存在较大不同。教师处在教育活动的基层,来自教学一线,因此,教师从事的研究和思考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解决具体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不断改进工作、不断促进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目的。

         ()打破神秘感,突出普遍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亟待解决的有价值的重要问题,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广大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因此,没有广大教师的普遍参与,就不可能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大发展。

         多年来,中小学教师把教育科研神秘化了。一是认为搞教育科研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施,在学校、教室及现有的简单设备条件下,自身搞不了教育科学研究。二是感到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深不可测。三是误认为搞教育科学研究是科学家、教育家及科研部门的事情,自己不具备搞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以至于把自己排斥在教科研队伍之外,教师不搞研究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中小学教师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这既符合我国中小学实际,也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发展形态看,教育活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从自发到自为的历史过程;教育管理机构越来越专门化,从个人教育行为发展为学校行为,进而上升为制度化的国家教育体系;国家要求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与教育研究,注重解决学校教育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终身教育的深人人心。因此,任何个人和组织都难以凭借传统经验和生活常识从容应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当转移到教师专业化素质提高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轨道上来,

促进教育的科学与民主。发展专业化的教育科研体系成为了历史的必然①。

        教师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充分认识到自身既是教育科研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不再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专利,而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每位教师都力求做到,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只有每位教师都成为教育研究的完全参与者,学校教育改革才能前进,国家的教育才可能取得繁荣发展。

        人人成为研究者

        开学不久学校召集所有教师召开座谈会。座谈会的中心议题就是交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各自遇到的困惑或无法解决的难题。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如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有的学生不爱读书,课上部分学生老做小动作等。座谈会即将结束时学校安排教师每人确定一个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形成书面材料上报。方式自选,可以是确立课题的形式,也可以是常规性反映问题。

    ①曾夫¨{著:《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

        问题确定后,学校组织教师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有关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书籍,比如《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下发给每一位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进行学习心得交流。随后教师结合自己确定的问题写出解决方案。

        在组织落实的过程中,发现图书室、阅览室的人多了,网上学习的人多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多了。此时,学校抓住时机聘请专家作了教育科研专题报告,又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在期末教师论文评选活动中,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用不同的形式形成了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他们的思想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在交流中,有的畅谈着一学期来自己的收获,有的跃跃欲试谈论着下一步的打算……

        以上这一活动属于校本课题研修的范例。问题即课题,研究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每位教师没有感到课题研究的神秘。人人都积极行动起来,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解决在教学实践中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说明了人人进行课题研究不是天方夜谭,教师达到了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的新境界,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

        目前,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主要存在着“承担项目”和“自主研究”两种形式④。承担项目,是承担别人课题的部分任务,做子课题的研究。自主研究,是学校和教师针对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承担项目”由于教师的参与、体验,在促进教师的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受外界制约的成分较大,不利于教师自身理论体系的形成。优秀的教师更应该注重自主研究,从自己的教育经验与教育实践出发,在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教师要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正确剖析自己,找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全面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关注好自己的学科,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的最新进展。其次,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从学生、教师、学科等方面,去捕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真实存在的、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最后,要避免在研究中盲目跟从,贪多求全,脱离实际现象的发生。

        来自教学一线的研究 ——“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实验的启示

         李老师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究其原因是教师主宰课堂,问题由教师提出,缺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是传授给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学生不能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被动地去解决他人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激发,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没有形成,学习缺少后劲,成绩得不到真正提高。老师还发现学生不会合作,究其原因是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执拗、不合群等不良性格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与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将合作学习简单化。

    ①郭元祥著:《教师的20项修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李老师组织开展了“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的实验研究。依据实验的理论构想,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主要围绕师生如何构建问题,怎样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展开。比如,构建问题: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问题系统由教师、学生共同构建。

        实验几个轮次下来,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构建问题系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激发兴趣、增强学习适应性与创新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来源于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与学生,课题的确立立足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与解决的对策也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展开,通过课题研究较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立足实践,提高实用性

       著名心理学博士林崇德把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特点概括为十六个字:“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实用,加强合作。”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际,把研究与具体工作做到有机地融合,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到重实践、重实用。

    中小学教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往往存在理论不足、经验有余的现象。因此,中小学教师要突出自身的优势,侧重于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正如达.芬奇所说:“在种种情况下,只有向经验求教,才可以从那里引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同时,不断坚持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规律,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实践的目的,增强教育科学研究的使用价值。

         让学生走出作业误区新尝试①   ——贵州省榕江县车仁乡教育站张友仲

         课后补差是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面临的问题。不少教师将补差简单化,学生错一个字,让学生写一行甚至一页;学生错一道题,让学生多做五道或十道。这种惩罚性的补差,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找到原因,消除失误,相反只能使学生厌倦疲劳。怎样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改错观点,有效地控制失误的再次出现?我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原则,制定出《让学生走出练习误区的实验方案》。目前这一实验的前两轮实验已全部结束,所参加实验的学科均收到较显著的效果。

        走出作业误区整个实验分三步进行:①找出误点;②了解误点;③消除误点。

        第一步:找出误点。要求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一旦发现学生有错误,马上进行编号登记,记入备忘录,做到心中有数。练习本下发后,引导学生找差距,找不足,并分析错误原因,订正后编写备忘卡。

        第二步:了解误点。订正误点后,当天内老师必须对所有失误的同学进行一次提问,提问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在课后,甚至可以在放学途中进行。第一次

过关以后,第二天老师进行一次检查,学生能随口而答了,误点也就掌握了。

第三步:消除误点。消除误点是学生在了解误点以后,将误点与以前学过的和误点相似或相近的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相近和不同之处。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使旧知识得到了巩固。

 

①转引徐世贵著:《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8,第241

 

    在实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的过程、方法、步骤规范操作,第一轮实验结束时,检测结果通过实验班、对比班前后测评对比发现,实验班比对比班平均分的进步幅度增加了百分之五,及格率进步幅度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实验效果特别显著。

    该实验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关键是学生愿意做。座谈中学生普遍愿意建立卡片改错,而不愿用作业本重做。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改错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改错的良好习惯。

    以上教学研究案例,问题来自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研究,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体现了教育科学研究较强的实用性。

    ()学会借鉴与吸收,体现指导性

    目前,众多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功做法令人瞩目,吸引了一大批学校、教师的学习和效仿,但不切合自身实际,照抄照搬、生搬硬套的现象严重。形式上轰轰烈烈,效果却平平常常。“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因此,教师无论是通过刊物或网络,还是外出学习、参观,要立足学校、班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学会合理地借鉴与吸收,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灵魂的东西。

    学习洋思经验的启示

    江苏省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在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于是我们怀着迫切的心情,走进了这所学校,参观、学习。先后观摩了课堂教学,听取学校领导的经验介绍,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

    参观结束回到学校后,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作了分析交流、探讨总结。我们一致认为许多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自学,具体表现在教材中凡学生通过自学就学会的知识点,教师不教。后教,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学定教,揭示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加强督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当课训练检测。即有学有教,不学不教。例如一节数学课,教师先安排学生课前自学,课上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引导学生看例题、找规律,让学生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与常规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前移:预习前移、训练反馈前移、辅导前移。又如,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素质化,即明确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在吃透精神、领会实质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分析成功与不足,找到与自身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好移植课、尝试课。通过学习,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教学目标逐渐素质化,教学方法、手段更丰富了,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教师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好三个字:“学、仿、创。”学,学习先进思想、观念、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仿,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与总结,和自己的教育教学相融合。创,联系自身的实际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四、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科学的教育。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就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这是一个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当代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方式,促使教师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发展促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变

    回顾教育的发展,反思教师的行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忙于教学,怠于学习,偏重经验,轻视理论,造成教师思想封闭僵化,一味服从,固守已有知识,缺乏开拓创新,这无疑扼杀了教师的创造精神和教学个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断反思、完善自己,转变许多习以为常的、滞后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及教育观念。传统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基本定位的教师角色已无法应对。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角色向“研究型、反思型”角色的转变。在国家重要的教育文件中也清楚地看到历史赋予教师的新使命:《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遵循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强调:“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

    新课程的实施为塑造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原先学校领导需要做大量工作鼓励教师做研究,而现在的教师积极要求参与课题研究;有的教师主动请缨上公开课,展示自己课堂教学的研究新成果;还有的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寻找突破口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以往每学期的常规教学计划中都要求教师每周一篇教育笔记,学校领导定时批阅的互动批语中经常看到的是:抄袭的多,自己结合教学经验谈的少;没有多思考、多反思、总结出自己的东西来……而现在的教师教学札记、教育随笔不再是硬性指标而成了一种自觉行为,每上完一节课,教师都会把自己的所感所思记录下来。这其中既有对某个问题的困惑,又有自己的感悟;既有在教学中发现一个新问题的惊喜,又有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个教师的教育笔记片段

    ——“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的思考

    “……据我几堂课的观察、发现:有的小组,小组长组织有序,提出的问题尖锐,讨论得很热烈;可有的小组没有多少动静,有的同学低头不语,有的你看我我看你,还有的偷听邻组的讨论;还有的小组同学们各干各的事情,你在读书,我在写字,有的拉起了闲呱。这样一种学习氛围,可不是我预料中的合作学习。现在老师们都在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我经过大量阅读关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有关文章,学到许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方法,明白了学生合作交流性学习的意义,于是我从改变同学们的座位安排入手,把原来的四排式座位变为.“u”,有时变为“o”,拉近了生生、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同时让同学们都能参与和分享到解决问题的成功。然后我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等具体情况重新编组,竞选组长,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位教师以“我是这样分组教学的”为题,和本教研组教师展开问题讨论,及时交流教学心得,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于是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为研究课题。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又认真学习“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全校展开,一直推广延伸到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此项研究经过几轮次的实验受到省市教科所领导的肯定,获得省教研成果一等奖,在全市得到推广。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科研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面对未来种种挑战,人们对高质量的教育充满了希望和期待,而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水平的教师。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提炼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认识,改变教学理念;只有在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才能成长为一名高水平的优秀教师。许多成功的教育大家、名师就是我们的典范。

    1.教育科研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一切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我们的周围迅速刮起了“洗脑”风暴:各级教育部门投人相当大的经费、时间和精力,组织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理论培训,其目的就是促进教师快速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养成与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观念。很多教师还只是将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停留在“知道、了解”这个层面上,缺少深刻的认识和践行指导,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操作,又成了教师的头等难事。一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教师,自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想牛刀小试,可也不尽如人意。

    “穿着新鞋走老路"给我们的启示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新教材发下来,使用一个多月时间,教研员到一个乡村小学进行教学督导,走进课堂教学,想听一节老师的课,却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刚发下来的一册教材,才几周的时间已经学完了!再听听课,完全是老师在讲台上大声讲,学生冷坐板凳一派认真听的模样。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笑话来说,可细细反思一下笑得起来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当时并不少见。

教师的观念转变,仅仅通过一些外在的单纯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教师亲身体验教育规律的过程。通过教育科研,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完善实践经验,教育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去体现、巩固新的教育观念,促进外在的观念得到内化,逐渐物化为崭新的、实在的教学行为。因此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才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最有效的捷径。

口语课《春天来了》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

    在一次交流活动中一个精彩的教学情境,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一位老师组织口语课《春天来了》时,提前安排学生由家长带着,利用双休日一起去郊外踏青,寻找春天。到了上课时,老师和学生走出教室来到了学校的大草坪,席地而坐,真正融入了大自然,尽情去听、去看、去触摸,用尽所有感官感受、体会。每个学生就像小乌一样没有了拘束和羞怯,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孩子们阳光灿烂的笑脸,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一节课始终在兴奋的学习气氛中进行。

    教师观念的更新,随之是教学行为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是校园的勃勃生机和教学活力。

    2.教育科研拓展教师知识结构,学会终身学习①

    教育科研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解决、千变万化的问题,获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并得以重新建构。只有修正完善、更新丰富、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积累,学会终身学习,教师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才有活水源头。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教师都谈到自己知识的匮乏。面对当今信息时代的学生,教师经常被问得哑口无言。有的教师即使在教学中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富有意义的先进经验,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能力,无法得到交流推广,最后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因此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教师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会学习和思考,逐渐构建起多元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需要。

    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②

    ——一个物理教师的研究之路

    张老师教物理课。在接手两个初中班的教学时,通过查阅学生的学习成绩,张老师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极大(比如,期末考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才29);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张老师开始与学生谈话,包括找最低分的同学和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谈话、寻找原因。通过谈话,他将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从学的方面来看,这些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下,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是“白痴”,学不好物理;从教的方面来看,评价存在明显的问题,学生的自我效能不高与教学评价有关。

根据所寻找到的原因,张老师开始学习相关的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通过学习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问题指明了方向。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有四条途径,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而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经验,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现在的评价存在什么问题呢?张老师又开始学习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相关理论,认识到以往的教学评价存在着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偏重评价的诊断性和鉴定性作用、忽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等问题。因此,张老师决定开始进行“用多元评价的方法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的研究。

 

①张德伟主编:《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第207

②郑慧瑜、胡兴宏主编:《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张老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继而进行理论学习,拓展了知识结构,解决了实际问题,

又形成了自己研究的课题。

  3.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综合型教师

  教育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体现在每个教师身上,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教育能力的分类和内容作了详尽的解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是,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必然提升教师其他的教育能力,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迅速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李老师是沂源县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他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重视对教育活动的研究。在新课改背景下,他钻研教材,对《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等书籍进行反复学习,试图以崭新的、开放的教学理念来把握教学。他通过分析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参与,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激发。他尝试整合先进的教育理论,形成科学的、实际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能力,学会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他自学了《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书籍,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规范自己的课题研究。他将“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作为研究的课题,并准备用实验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为了顺利开展研究,他学习了解教育实验方法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他首先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定位: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否科学?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素养?因此确定它是一种带有探索性的准实验。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李老师采用准实验设计的前后测评等组实验设计模式。在研究变量和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李老师对规范的教育科研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此同时从多方面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比如,在本研究中,什么是合作交流性学习?如何构建问题系统?在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中,怎样有效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他在认真学习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都作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界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老师尝试改变传统的“复习一新授一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改用“激情引趣,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合作交流,探究问题一交流评价,归纳总结一练习巩固,拓展应用”的教学新形式。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解放学生思想,开放教学空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我们不难看出,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均得到了提高。教育研究培养的是综合型教师。

    ()教育科学研究让教师品味职业幸福

    品味幸福是一个人最大的享受,可每个教师都能得到这一享受吗?请看看一个普通教师平凡的一天:签到一辅导早自习一上课一布置作业一批改作业一个别辅导一打扫卫生一签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轮回。有时开会、学习、迎接上级检查的准备工作就得要加夜班或放在双休日。许多教师怨声载道:老师太苦太累了!有的甚至得了职业倦怠症。

    做老师别忘了对幸福的追求,有一则寓言给我们许多启示-..…·小猪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啊?”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小猪试着咬自己的尾巴。过了几天,小猪又问:“妈妈,为什么我总是抓不住幸福尾巴呢?”妈妈笑了笑说:“孩子,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是的,教师的工作很清苦,但是只要你勤于思考,勇于付出,不断进取就会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

    “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随时都能享受到快乐的生活。比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研究中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终于得到进展的快乐;研究成果终于完成享受成功的快乐等。总之,教育科学研究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的提升,研究能力的提高,专业素养的发展,还让教师的生活更充实、生命更精彩!因而,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①

    ——陈大伟老师的成长幸福观

    陈大伟老师出版了许多专著,他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让我爱不释手。封面上一行隽小的句子深深吸引了我:“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手捧着厚厚的书本,阅读着行行字句,仿佛和陈大伟老师促膝而谈,他的音’容笑貌掩饰不住内心的幸福。我被感染了,边读边幸福地分享着他的成长快乐。

    陈大伟老师1982年中师毕业后在中学工作的15年里,从没有上课资格的教师到基本胜任高中地理老师,经过努力发展到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后来到进修学校当过副校长、校长,主持过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项目研究,并获得教育部的一个项目成果一等奖和四川省的一个教学成果一等奖。现在大学工作也已经6年了,也当过学院的继续教育副处长、科研处长,参与研究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在出版了《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怎样观课议课》《我的教育道路》等10本有一定影响的个人专著,并在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陈老师叙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神采飞扬,内心的幸福感溢于言表,这就是教育科研带来的成长和幸福。

    “我认为,是研究促进了自己的改变,科研具有改变的力量。科研改变什么呢?最根本的是改变了自己。工作单位的变化、职务的调整、成果的产生只是外在的反映,它固然使人满足和感到骄傲,但内在的变化更让人激动和欣喜。内在的变化就是更加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以及更加自觉的研究型教师生活方式。可以说,因为研究,自己的内心在不断充实和丰富;因为研究,体验到的认识和改造教育的力量在不断增强……

“我在《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的序言中说:幸福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应该与人的基本生存活动联系在一起。

 

①陈大伟著:《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人的基本生存活动实际上不外乎两种活动,一种是'内化’提升自己的生存价值,另外一种是'外化’实证自己的生存价值,幸福在'内化’与'外化’的审美历程中得到实现。内化是什么?是自我更新。外化是什么?是创造和自我实现。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促进自身内化更新,从而提升外化实现的能力,而且在于使人表现和实现创造。这使研究蕴涵和生成了人的幸福,这种幸福不仅体现在回望中发现过去的日子有意义、很充实,体现在对现有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接纳、欣赏和赞美,内心平静,而且体现在对未来的日子更有信心和期望。

    “这是从外到内,又从内到外的变化和超越,它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和促进。就我来说,尽管进步和成长微不足道,而且更新和实现永无止境,但处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人生不能说没有幸福。”。

    陈老师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让我感受到他对教育科学研究热烈真挚的感情,感受到教育科学研究带给他的幸福。我感悟到了“一种双向的互动和促进”,感悟到了研究给生活带来的美!

    【思考题】

    1.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2.结合实际谈谈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