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最早的室内菜场

 岑劳诗的书斋 2014-12-10

  城市生活,每天买菜对家庭主妇来讲是必修的功课和最伤神费心的事。现代的城市,一般都 有专门卖小菜的菜场,菜场是商场,理应归商业,但菜场供应的是鲜货活货,菜场管理得当 与否,又涉及到卫生、物价、交通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也有人认为菜场应该纳入市政。

 

上海最早的室内菜场

以前,随意设摊,走巷穿弄的菜贩成了上海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影响城市的交通秩序和 市容环境。租界当局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9世纪后期,英租界先后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筑了文监师路、汉璧礼路、密勒路(今塘沽 路、汉阳路、峨嵋路),这三条路相交处形成一块足有10亩的三角形土地,被叫做“三角 地”。几位英国人就在这“三角地”建立了一个叫做“飞龙岛”的游艺场,这也是上海出现 的第一个综合性大型游艺场,主要游艺就是“滑车”,在一幢楼房与平地之间设有一定坡度 和呈波浪起伏的铁轨,轨道上安装滑车。滑车由高处向低处下滑,在波浪形轨道上起伏,对 当时的上海人来讲确实是一种有惊无险的“好白相”东西。过了好几年,滑车的设备陈旧破 损而得不到维修和改造,还时常发生滑车倾翻伤人的事故,于是被工部局勒令停业,这块空 置的“三角地”就成了一个露天的菜场。

1890年,工部局就在“三角地”搭建了一个颇有规模的木结构室内菜场,这是上海第一个, 也是最有名的“三角地小菜场”。1916年,工部局又将菜场重建为二层(部分三层)钢筋混凝 土结构,底层为蔬菜市场,二层为鱼肉副产品市场及罐头包装食品柜,三层规定为各种小吃 点心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角地菜场”始终是上海滩占地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 全,服务设施到位的室内菜市场,“三角地”也成为上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场的代名词。

几乎与三角地小菜场兴建的同时,有一位叫杨子京(小名“宝宝”)的商人经工部局批准,利 用位于南京路与九江路之间、贵州路以东的一块叫“东荒场”的空地兴建了一个二层菜场, 这个菜场的屋顶使用铁质瓦楞板,就被上海人叫做“铁房子”或“铁房子菜场”。1907年 《沪江商业市景词赋西式大卖菜场》中咏:

造成西式大楼房,聚作洋场卖菜场。

蔬果荤腥分位置,双梯上下万人忙。

讲的就是“铁房子菜场”。

 

上海菜市场的兴起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上海菜市场的兴起。这是1907年出版的《图画日报》描绘的上海了 “小菜场买物之拥挤”,配文中讲:“沪上自租界中创设小菜场后,近则华界西城一带,亦 俱设立。”显然,把菜贩们集中在一块指定的场地经营的小菜场是从租界开始的。

上海的租界最初是划出来一块供外国侨民居住和贸易的“居留地”。据统计,1860年之前, 上海租界的全部居住人口约2万人。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东进,先后攻克了镇 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杭州等苏南浙北的许多城市并逼近上海,苏南浙北的难民大 量进入上海避难。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至二十余万,租界必须立即解决上海市场的供 应问题。

早期,租界与华界一样,郊区的菜农和小贩挑入城市后,或沿街设摊,或穿弄堂叫卖,市民 买菜并不方便,市容卫生上的麻烦也不少。

1862年,一位叫博尔德里的法国神甫向公董局建议,愿意让出属于他的一块土地建造“中央 菜市场”,把法租界里全部“蔬菜、水果、鱼、野味等摊贩”集中到这个菜市场营业。把分 散在四处的摊贩集中起来,对市场管理和市容卫生确实有好处,但当时的城市交通主要靠步 行,居民抱怨上菜市场买菜很不方便,所以中央菜市场开业后不久就停业了。由于年代隔得 太久,中央菜市场的确切位置已难以考订。

 

上海室内菜场的发展

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已是拥有400万常住人口的大城市,如以百分之一的菜市从业人员计 算,上海就有4万人从事菜贩业,沿街设摊不仅影响交通和市容,分散的流动的摊贩更无法 对 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租界章程》中规定:

凡在租界摆摊生意者,如先未赴公董局请领特准执照,毋许摆摊买卖;至行人往来要道,决 不准摆摊阻拦;夜间过十点钟后,亦不准在路摆摊。

但是由于室内菜场的不足,而每天买菜烧菜是千家万户不可缺少的功课,所以租界章程的条 文形同虚设。1920年后,工部局出台了一项非正式的规定,规定把小菜场纳入房地产开发的 必要配套设施。同时又规定,在租界内,相距一公里的地方必须至少建立一个室内小菜场。 至30年代前,上海公共租界投资兴建的室内小菜场就有:三角地小菜场,小三角地小菜场 (商丘路小菜场)、梧州路小菜场、舟山路小菜场、通州路小菜场、荆州路小菜场、铁马路小 菜场、北京路小菜场、福州路小菜场、西摩路(今陕西北路)小菜场等十余处,基本上满足市 民就近室内买菜的方便。

租界的菜场由市政投资委托商家管理,摊位提供出租,一只摊位月租金1-3元不等。这样的 低租确实可以吸引大量商贩进入菜场营业,租金的收入部分用于管理费用,部分归工部局收 入,租界的马路或流动菜摊基本得到控制。

1937年淞沪战争后,大批难民进入上海,使上海的人口迅速上升,而菜场的再建设基本处于 停滞状态,金嗓子周璇主唱的《讨厌的早晨》中讲:

粪车是咱们的报晓鸡,

天天早晨,随着它起。

前门叫卖菜,后门叫卖米,

还有那卖报的声音不时传起

……

穿巷走弄,沿街设摊的菜贩又有回潮之势。

 

唐家湾菜场倒坍事件

受租界的影响,华界的兴建室内菜场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1921年,华界决定在西门外唐家弄兴建室内菜场,该事由淞沪护军使何丰林委派沪南工巡局 局长姚志祖招标承办,上海王锦记营造厂中标承建,当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室内菜 场为木结构,里面分割成三十余间。由于施工时偷工减料,所以仅使用了几年后就出现建筑 倾斜开裂。1927年8月9日上午8时半,菜场正处于闹市时,菜场中间的一根主梁断裂,顷刻 之间全部倒坍,造成当场死亡四十余人,受伤百余人的重大事故。这也是南京国民政府上海 特别市政府刚建立就发生的重大惨案,于是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商民部迅速上呈紧急提 案,唐家湾九路商家联合会也致函上海特别市政府,要求立即拘捕工程承建人,并由政府拨 款抚恤死难者家属。不久,闻讯潜逃的王锦记营造商及监工卫芝山被拘捕归案。同年,由政 府出资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菜场。

公共建筑工程招投标舞弊,以层层发包中饱私囊,必然导致工程建设的偷工减料。唐家湾菜 场倒坍事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对上海的室内菜场及其他公共建筑 检查,检查发现虹口沈家湾菜场(吴淞路虬江路口,后称“吴淞路菜场”或“虬江路菜场”) 也因建筑简陋,有倾倒危险,并通知立即停业,拆除重建。

 

结语

1949年以后,上海城市人口仍在不断上升,而室内菜场的建设基本停止,而且还有相当一部 分的室内菜场被改作他用,如通州路菜场一度作为“妓女改造所”,后来又改为某工厂,三 角地小菜场的二楼改为峨嵋路小学,舟山路菜场的二楼改为豆制品厂。菜场营业面积不够, 一些经营者便强占马路。同时,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室内菜场分布不均的问题 也日益显露。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市民买菜难问题,政府又不得不把部分车流量少的小 马路关闭后改为“马路菜场”。于是,菜场与道路交通、市容整治、城市安全等矛盾,再一 次成为城市发展的大问题。

现在的菜市场比过去大为改观,也规范得多了。菜市场是关系到千家万户之大事,这个问题 圆满解决了,我们城市会更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