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困境与出路

 风虎神韵114 2014-12-11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困境与出路

  • 字号

  有学者预言,由于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电视即将消亡。这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也给电视敲响了警钟。新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冲击着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站稳脚跟,就需要电视台主动出击,利用自身优势,将内容做大做强,重塑新闻立台理念,占领新闻深度、高度的战略领地,并且要探寻与新媒介融合的可行之道。唯有如此,电视新闻报道方能凸显优势,保持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困境 媒介融合

  科技的进步除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外,也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播出渠道的局面。新媒体正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源。新的媒介形态与传播技术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播领域的拓展,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也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的挑战。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如何顺应大趋势,利用新的传播平台,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冲出重围,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视新闻面临的困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①

  有学者称,由于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电视即将消亡。这看似危言耸听,实则给电视敲响了警钟。新媒体正以其强大的优势剥离着一批又一批传统电视观众,即使不坐在电视机前,受众同样能够从网络、手机,甚至公交车、电梯、户外大屏幕上接收信息。

  电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其传统传播媒介优势地位摇摇欲坠之时,各大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意欲从新媒体中夺回更多的观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改版升级、上海卫视新闻定位的回归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都彰显着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调整着自身定位,力图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保持优势,突出重围,避免成为消亡的媒介。

  当下电视新闻报道面临着诸多困境,而这些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媒体呈现的种种优越性造成的。与新媒体相比,电视媒体目前面临以下困境:

  互动性差。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单向性传播,人的主动性消亡在媒介传播过程中,而网络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它的互动性成为其显著的特征。对于新媒体来说,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用户都能对收到的信息及时回复,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者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及时对信息内容作出调整以符合受众的需求。而电视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手机收集回馈信息,但是作为单向传播的媒介,电视在作新闻报道时仍然很难做到与观众的时时沟通交流,不能对观众的反应作出及时回应。

  更新速度慢。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与“快”,没有了时效性,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一条新闻的播出需要经历采访、制作、审查、上传、播出等程序,这使得新闻事件发生和新闻播出之间的时间差大大增加。而对于新媒体而言,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只需要注册一个ID即可,而通过手机发布信息也极为方便,因此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网络、手机就可以马上将信息发布出去。汶川地震期间,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极为明显,地震发生几分钟之后消息就见诸网络,人们在地震发生之后基本上依靠手机向亲朋好友传递相关信息,而后才是电视的跟进,在报道突发事件上,电视显然不及网络反应迅速。

  接受方式单一。传统电视媒体是线性传播,受众只能按照播出顺序往下看,观众选择余地小,错过的节目只能等待重播;同时传统电视只能在家中观看,接受方式较为单一。而新媒体中的手机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从而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网络中的资讯、视频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不必拘泥于传统电视节目的编排,受众能够较为自如地点击符合自己需要的视频和信息。

  缺乏个性化服务。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多为大众传播模式,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拥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属性,优化了传播效果。网络平台和手机服务商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需求为其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务,使受众享受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例如豆瓣提供的电台服务,电台后台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随机播放歌曲,基本上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音乐口味。再如流行于网络的RSS订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相关的新闻、资讯,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或是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受众掌握着获取新闻的主动权。

  长尾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将长尾上足够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甚至比主流市场还要大的去中心化市场。②从这方面看,电视虽然推出了专业付费频道,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精细的收视需求。

  电视新闻的出路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也难免存在不足。通过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才能为电视新闻报道找准定位,冲出重围。

  重塑“新闻立台”理念,回归新闻本源。新闻乃是一家电视台的安身立命之本,新闻报道水平是一家电视台整体实力的风向标。所谓“新闻立台”,主要是指电视新闻类节目应该成为电视台所有节目特别是主频道的骨干。③当下许多电视台过度追求收视率,在新闻报道上失语,在“娱乐至死”中渐渐远离主流价值,丧失了电视的核心竞争力。重塑新闻立台的理念,不仅体现了电视台的职业操守,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之策。

  树立权威形象,打造主流新闻媒体。虽然新媒体在信息更新上速度快、数量大,在时效性和信息量上能够极大满足受众需求,但正是由于信息的海量,加上把关人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导致网络上信息庞杂、真伪难辨。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就相关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管理上的疏漏极易导致部分偏离主流社会价值、误导受众的言论出现。若不加以引导,则会聚集大量乌合之众,出现网络秩序上的混乱,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当下,电视仍然是广大受众心目中的主流媒体,电视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记者和技术人员,以及具备严格的“把关”制度,原创实力雄厚,发布的新闻权威可信。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切不要为了追求新闻的“新”和“快”而放松“把关”这一关键环节,而应为受众传播使他们信赖的权威新闻信息。因此电视新闻要靠内容占领新的战略高地,满足碎片化和日益互动的要求,只有如此,电视新闻报道才能巩固自身优势,以内容取胜。

  追求高度与深度,加强新闻第二落点。新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往往停留在表层,浅尝辄止,缺少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如今已不是信息稀缺的时代,独家报道,即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已不是电视一家的优势,能否拥有独家观点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而电视在时效性上虽不及新媒体,但是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把新闻第二落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力量在全国首屈一指,2009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以新闻节目为主的全面改版。在新闻播报的形式、时间、具体内容上都有所调整,其中《新闻1+1》突破了以往新闻评论节目讲故事和作评论的界限,把专题性的深度评论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正如央视宣传语所说:“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电视评论作为最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既是对新闻报道功能的延伸,更是开通风气、启蒙民智的法宝。因此电视媒体更要注重挖掘新闻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意义,增强评论的时效性和政论性,“现在的新闻现在评”,追求电视新闻的“直播评论”状态。还应引入“新闻观察员”,培养一批富有个性化的评论人,以独到、犀利的观点和点评在庞杂的信息中出奇制胜。

  电视新闻相较于新媒体上发布的信息更具可信性。通过新闻评论,电视媒体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诠释新闻,发出权威声音,彰显其高端影响力和理性价值,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中站稳脚跟。

  追求直播常态化,解电视之“短”。电视直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从新闻事件发生到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几乎为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直播是目前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势,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发挥直播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达最新的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出现将直播纳入日常新闻报道之中、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的新闻的方式。虽然网络也可以进行直播,但是其内容资源远不及电视媒体丰富。

  力求主动出击,促进媒介融合。不难发现,诸多电视台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视频网站,将电视节目搬到网络上,形成了电视、网络并举的局面。但是许多网络电视台仍然是将电视台已经播出的新闻节目照搬过来,没有形成很好的互补优势,这需要电视台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将传统电视观众和新媒体受众有机整合,将未在电视上呈现的节目或信息搬到网络或手机电视中去,拓宽事件背景资料,实现报道的全方位、立体化。譬如可以邀请记者、主持人做客网络聊天室,讲述新闻采访、制作背后的故事,或者撰写文章发布于网络,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

  由于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导致话语的非理性和群氓性,但是电视媒体可以将网络议程上升为公众议程,实现网络议程与传统议程的对接。从而让电视新闻更加鲜活有效,通过网络元话语和官方话语结构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受众集纳。④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噩梦,也不会使电视成为即将消亡的媒介。电视新闻报道以其高端、权威、深度稳定着一批观众,而新媒体又在许多方面弥补了电视新闻的不足。在媒介融合渐成气候的大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所要做的是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模式,寻求与新媒体联姻的方式,整合自身及外部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求得生存和长足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 释:

  ①《认识新媒体》: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

  ②董年初、关字奇、熊艳红:《视听新媒体与广电节目形态的变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

  ③王丹:《重归“新闻立台”》,《新闻传播》,2009(10)。

  ④刘妍:《〈新闻1+1〉:诠释央视新闻观》,《广告大观》,2010(4)。

  参考文献:

  1.蔡丽莎:《以新闻立台 以专业制胜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特色》,《声屏世界》,2009(12)。

  2.王长潇:《电视媒体应对播客挑战的策略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4)。

  3.彭兆平:《新媒体:传统媒体的西风或东风美国当今传媒业发展的启示》,《出版科学探索》,2008(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