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实践

 fjfeng2 2014-12-11

  

在我校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年多时间里,一线教师热情高涨,领悟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体系,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新课程资源,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评价,为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新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教师们为之感到困惑。。新课程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材结构变化较大,多数教师不甚习惯。2.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3.教学方式单调陈旧,课堂缺乏活力。4.教学评价简单滞后,“三维目标”无法同步。5.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2]。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在时空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新课程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知识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认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与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推测和假设,在思考、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结论,在探究问题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获得自我学习的学力和创新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如图下: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

      情景呈现化学史料

      组织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阅读思考:

      发现问题

运用化学史料提供真实的问题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并表征,识别问题类型,提出解决策略。 

 从真实的情景中提炼出问题、并通过问题表征而进一步明确问题。

      选择解决策略的方法。

      分析问题

明示要研究的问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搜索、提出假设。信息搜索:

      分析史料、获取信息。

      交流讨论:

      小组间交流所提出的假设。完成假设。 

 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信息评价的能力

      了解科学假设的方法和原则

      方案设计

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指导设计方法

      评价确定方案设计方案:

      交流讨论: 学会控制变量,通过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实验探究呈现实验记录表格

      指导学生实验实验、记录现象 体验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归纳概括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共同评价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了解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的方法

      提出问题呈现问题:原电池原理 激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事物变化的本质

      理论探究设置思考题,指导学生分析思考。分析现象,思考。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归纳概括共同评价概括出原电池原理

      动画演示微观过程

      追问:能量来源问题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观看、理解

      书写电极反应式

      分析、思考  引导学生揭示微观变化过程,通过抽象概括自主形成原电池概念。

      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电池反应原理。学会对微观变化进行符号表征。

      从能量的角度来认识原电池的原理

      应用与评价呈现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完成。

      结合评价进行小结应用练习:

      完成目标检测的练习,对完成情况进行交流、互相评价。 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既起到对了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巩固,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由原理到装置设计,逆向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练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

二、“探究·发现·合作”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合作”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教学民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建构、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第一个阶段是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物体、问题、情景或事件上。这个阶段的活动应能够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并且应与过去和将来的活动产生联系;第二、三个阶段以学生亲身的探究活动为主,学生要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初步结论,给出自己的解释并进行初步的推论,而且学生要思考假设、证据、结论间的关系。其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者和辅导者;第四个阶段是教师导向的,给学生提供使用与学习经验相关的术语的机会。此阶段的初始部分应以学生的解释为基础,把解释与探究阶段的经历密切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关键在于简洁地、清楚地、直接地呈现概念、程序或技能。此阶段的核心学习任务是在学生自己得出的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精致及进一步的推论,建构新旧经验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第五个阶段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反思、评价的活动,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给予反馈评价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期达到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该模式适合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化学基础、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教学章节中,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学环境量力而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硫在o2中燃烧。学生说出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

2、展示空气质量日报,每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反映出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点击网页:www.zhb.gov.cn/quality/airs.php3)

3、观看二氧化硫的短片。引出学习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用途、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防治。

【推测】1、so2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2、由so2可形成酸雨推测其较易溶于水。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酸雨的资料,从中认识二氧化硫是污染物,进而提出如何防治污染的问题,改变学生习惯于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尝试着从生活中了解化学知识。通过分析、思考与so2有关的生活现象认识其性质。

阶段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感知阶段

【学习活动】

1、指导观察:学生观察已制取的so2气体的颜色、闻气味,与空气密度比较。

2、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能溶于水。指导学生做so2溶于水的分组实验。

3、引导小结:学生小结二氧化硫的颜色、气味、状态、沸点、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4、学生实验:将另一集满so2用胶塞塞好的小试管,发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石蕊试液滴入so2的水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用试纸测定其溶液的ph,判断酸碱性。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这一现象,得出结论:

so2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新课;引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

阶段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深化阶段

【学习活动】

1、so2由两种元素s和o组成,思考so2是什么氧化物,具有哪些性质?

2、各元素化合价是多少?s元素有哪些常见化合价?

3、从以上方面预见一下so2 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并说出理由。设计实验来证明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设计实验证明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可选用石蕊试液,新制h2s溶液,酸性kmno4溶液,氯水、溴水……我们这里准备了石蕊试液,新制h2s溶液,酸性kmno4溶液,溴水,品红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等溶液。)

【学生讨论】由化学式可以看出,so2中s处于中间价态+4价,所以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二氧化硫可能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同时它又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化学物质,理应还具有它自己的一些“小个性”。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进行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实验观察、记录、描述、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本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在“探究·发现·合作”教学模式,积极地学习化学学科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即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辅导,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适合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不多的教学章节中。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中,教师只须提出问题——n2、no、n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地在教材中找寻答案。

再如,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整章教学以及高中化学选修5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的整章教学,这些章节的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也比较少,均可采取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自主地找寻出答案。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自学辅导”过程中,切实地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节约了教学时间。

三、“活动”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结合课堂上的书本知识,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学生充满创意和激情的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出学习和探索科学智慧的火花。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网络,针对合金和铝制饮料罐的两个话题,让学生以“合金的成分、性质和用途”为主题并针对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的主题,自行写一篇论文或者开展演讲赛的形式进行非常规模式的教学。

再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酸雨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网络,结合中学实验和家庭实验条件,以“分析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防治酸雨”为主题,进行实验、演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强的自主分析和解决生活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急待激发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授·注入”教学模式

 “教授·注入”教学,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信息的来源,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材对于na的化学性质叙述,只提供了na与氧气、水的反应,而对于na和可与之发生反应酸溶液、盐溶液等重要知识点,却只字未题。这对于学生学习和认识na的化学性质,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na只与氧气、水反应,从而错误理解为不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由于学生缺乏na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知识经验,很难自己建构此方面的知识结果和系统。所以在此类章节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要的“注入—教授”,将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提高教学时效发挥着其不可低估的作用。

又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氨硝酸硫酸》对于“浓硫酸”的介绍,只阐述了其“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而对于其“酸性”、“吸水性”却未涉及。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中,很难去建构浓硫酸具有酸通性和“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三大特性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因此,教师的注入—教授很有必要。

再如,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烃和卤代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章节,只是简单地呈现了一些常见的、简单的有机物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和常见的化学性质,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迁移有机化学知识很不利,且这些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和网络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些章节的教学中,对于各有机物按照结构简式、结构式、电子式、分子式(继而分子通式)并通过结构式分析其结构特点对“结构”进行“四式一特”分析,继而简单地认识代表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并系统地分析各代表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并始终如一地按照“结构→性质”这条教学主线建构有机知识系统。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是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综上所述,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并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杂糅和交*应用。也可以说,教学并无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应因时、因地制宜地服务于教学,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教学模式,而应追求有效的教学,务实教学,让教学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