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病针灸

 johnney908 2014-12-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脏腑门(脾)针灸

  《素问》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 註 脾主肌肉,主通会五臟元真之气。脾气伤,故身重而肌肉善痿。痿者,肌肉委弃不仁也。足太阴经脉循胫膝,邪在经络,故足不收。气伤,故善瘈而痛。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此因脾气虚而不能转输水谷故也。荣卫气血,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故取此叁经以通经气。】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颌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註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故先头重。阳明之脉循颊,故颊痛。脾络注心中,故心烦而颜青。热邪干胃,故欲呕。脾主肌肉,故身热也。经云: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阴热甚于内,阳热甚于外,阴阳内外交争,故腰痛不可用俛仰也。腹者,脾土之郛郭,故腹满泄。胃之悍气上衝头者,循牙车下人迎,故颌下痛也。脾病者加于甲乙,甲乙不死,起于戊己,如反逆而内干于臟,则不能外出而汗解矣。足太阴阳明相为表里,故刺之。】

  《灵枢》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若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叁里。

  【 註 脾胃主肌肉,故邪在脾胃,则肌肉痛。脾乃阴中之至阴,胃为阳热之腑,故阳明从中见太阴之化,则阴阳和平,雌雄相应。若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而消谷善饥。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而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者,邪病之有余;俱不足者,正气之不足。故皆当调之叁里而补泻之,亦从腑而和臟也。】

  《千金方》曰: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若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若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治阴。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脾热者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俛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叁处,各七壮。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