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能带给孩子什么”

 抱朴守拙169 2014-12-12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谈“家能带给孩子什么”

 

   赵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与普及推广工作,致力于推动、提高中国家庭教育学科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一个人80%的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习惯、层次、品位,都和他近亲的影响直接相关。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如果不好,那么这个人就算送到再好的学校也没有用。
        问:缺失的家庭教育能否通过学校教育弥补?
        赵刚:不可否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一个人80%的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人,他的人生发展缺乏支撑。家庭是孩子适应社会最重要的场所。
        我们要用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今天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如果没有家庭的作为,孩子即使拿到再高的文凭,也可能与成功无缘。
        道德往往可以弥补人的智慧,而人的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问: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赵刚: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人道德观念以及行为的塑造。几年前,一个留学法国的女孩,边读书、边打工。她发现,法国巴黎的售票系统都是自动化的,无论进口处还是出口处,都没有人监督。她盘算着,在没有人监督的系统中,逃票被发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三。她的小聪明帮她逃了多次票,但三次被查获,这一不良信用记录却害得她在法国找工作时四处碰壁。
       一家公司的人事告诉她:“你第一次逃票意味着你不了解法国的售票系统,但你第二次、第三次逃票,就意味着你有主观故意。你善于利用规则的漏洞,善于占有别人的资源。我们不需要一个可能用公司的漏洞为自己获取资源的人。”
       一个国家从穷到富容易,但是从富到贵,需要所有人的努力。这种努力,往往从家庭发端。
       问:家庭教育能否承载起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
       赵刚:家长必须为提高国民素质履行好自己的教育义务。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从穷到富,但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的精神水平、道德水平,仍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中国国民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走自下而上的道路,即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人的素养。
       著名的黑人民间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一句话:“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中国的孩子,有自己的优势,记忆力好,逻辑性、系统性和应试能力比较强,尤其体现在数理化的学习中,学习比较勤奋。但我们也有欠缺,缺在智商之外的情商培养上,具体表现在对社会的适应度上。
       问: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家长把家庭教育当做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这样做妥当吗,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赵刚:这样做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虽然,在短时间内,教师、家长和学生会因为漂亮的分数而欢欣雀跃。但从长远看,等孩子踏上社会后,他们会发现要补的能力课还有很多。
       如果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实践不与社会同步,孩子的行为就会落后于社会发展。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现,社会已经从文凭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今后,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在单位立足、晋升,靠的都是能力。
        家长不能局限于学校这个“小方桌”,应该放眼于社会大职场,职场才是真正的考场。
        问:赵教授,您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职场能力与家庭教育的研究。从职场的角度看,你觉得家庭教育要注意哪些能力培养?
       赵刚:前年,教育部在全国5000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做过一个调查,让工作10年以上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在30项职场素质中选择最受欢迎的10种。从统计结果看,10种最受欢迎的素质是:诚信,会沟通,会与人合作,做人谦虚,做事务实,干活勤快,注重细节,有责任心,谨慎言行和大智若愚。值得一提的是,前10中并没有文凭。可以看出最受欢迎的职场素质,多半受到社会尤其是家庭的影响,家庭对人早期的培养、干预、纠正是主要的课堂。
       家庭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问:我们一方面强调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希望提高孩子的包容度和协作性。这种略有矛盾的要求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做到有机统一?
       赵刚: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恰恰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合作互补的机会。我们不妨来看看四个人的成长。
       第一个孩子,18岁考入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第二个孩子,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时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
       第三个孩子,中小学学习成绩三流,数学尤其糟糕,二次高考落榜,父母对他失去信心,但从小好打抱不平,从不服输的性格让他第三次走进高考考场,考上一个专科。
       第四个孩子1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仅凭上述文字,大家会对他们的未来做怎样的猜想呢?第一个叫卢刚,前不久在美国枪杀三位大学教授、一位大学副校长和同寝室的中国留学生,最后他饮弹自尽。第二个是马加爵。第三个是马云。第四个孩子是李某之子。
       这四个人的成长昭示了什么道理?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智商和知识训练,而忽略了孩子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训练,那么再耀眼的文凭,再多的证书都会成为记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让每个人寻找到自己在社会适应的位置。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父母现在的教育准备。父母的准备,与社会地位、金钱关联不大,而主要取决于父母的观念、爱心和投入。
       问:前几年出现过“富爸爸”“穷爸爸”之说,现在又有“富养女”“穷养儿”之说,家庭教育的质量与经济相关吗?
       赵刚: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必然成正相关。家庭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父母的观念,父母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教育路径的不同。父母的知识、视野,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高明的父母往往注重个性化家教。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所比较的,不是横向比较,而是多元比较,和自己比较。
       一流的人是悟出来的,二流的人是教出来的,三流的人是打出来的当孩子敢和父母对抗的时候,父母手里的纸质书和强制化的手段,已经阉割了孩子未来的灵性。
       问: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学习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对此,您有何建议?
       赵刚:学习可不是看几本纸质书那么简单的事。“教”是强制、培训,“育”是潜移默化,育可以提升人的悟性、灵性。孩子的一切模仿行为,对事物的兴趣,包括在学校课堂上的学业训练,这些都是学习。当孩子厌烦书本时,父母能否带着孩子到大自然,到博物馆去?对家长来说真正管用的学习,并不是知道几个理论,而是要悟,要感受。家长无法感受孩子的成长,孩子便无法体会家长的用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