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八:课堂模式(对教学模式要有清醍认识)

 add119acc110 2014-12-14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八:课堂模式(对教学模式要有清醍认识)

【教研员观点】对教学模式要有清醍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的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课堂教学模式并有效地推进实施呢?

要正确认识模式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往往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人的认识角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的教学模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第一次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提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段论教学模式。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反传统学派代表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创建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五阶段课堂教学模式。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八:课堂模式(对教学模式要有清醍认识)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普遍适用和最好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可操作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具体的教学行为框架,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要素,它影响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的组合方式。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涉及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有所区别的。不存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模式,模式万能论、模式唯一论、模式对抗论都没有正确把握现代教学各模式间的辩证关系。既不存在万能的模式,也没有一无所长的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功能,也只有一定的功能。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应该从“学习—实践—评价—创新—构建”出发,既不能机械照搬已有的教学模式,也不应该脱离科学的方法和指导盲目应用于教学。

推进的两种思路

目前,我市教学模式的实践推广主要采取两种思路:一是规定相对统一的操作模式,在一个县或学校推广实施。二是不给出统一的模式,但要求学校吸取相关模式的精华,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创新教学改革模式。

这两种思路各有利弊,第一种思路是“拿来主义”,先拿来一种模式,在一定区域范围强制推广。其优点在于操作性强,推广速度快,见效明显,而且很快就能在当地形成一种浓厚的实践、研讨的氛围;缺点在于教师在心理上本能地排斥某种统一的模式,这一点在优秀教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二种思路是“自创”,学校或学科教师在学习借鉴其他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出小范围的实施方案。这种思路的优点是给了学校和教师自主创新的空间;缺点是推广速度慢、冲击力小,见效也慢,而且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学校往往无法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的精髓,从而出现了很多低效的教学改革样式。

应注意的问题

把握恰当的“度”。无论是“拿来主义”还是“自创”,最终目的都是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目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习表面化和教学格式化这两个误区:教学中机械照搬结构、形式,过分强调套用某种模式,忽略其精髓和灵魂所在,导致有形式无实质;过分强调环节、流程,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流于程序化,有其形而无其神,造成课堂学习形式化。

彰显教师个人风格。教学模式就好像人手中的手杖,年轻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从不会教学到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教学,老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课堂教学会日臻精彩完美。课堂教学需要这样手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扔掉手杖,大胆地走自己的路。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八:课堂模式(对教学模式要有清醍认识)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教育的本质是成长和解放,教育应该让人获得更多的自由而不是给人更多的精神枷锁。教师应有选择教学模式的自主权,就像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自由一样。过分强调模式的统一会使教师的思维变得固化、呆板,其个性也会被磨灭,甚至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情感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流程,有效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以一个或几个教学模式为基础,把有关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加以改造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一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任何一种模式,是依照实际综合各家之长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创造过程。实际的教学,一般都需要选择、改造、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这个过程更多是多样综合,而不是机械搬用。

(作者辛文青系山西省临汾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孙艳芳系山西省临汾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812日(04 版暑期特刊·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