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课堂生活新常态

 教育繁星 2016-05-21

这是一个追求变革和创新的时代。2011年底,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顶尖名校将他们的课程制成视频,上传到特定的网络平台以供全世界学习,这种在线学习浪潮被称为“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慕课)。这个概念一经引入,立刻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美国明尼苏达州某学区的几所小学正在试水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课前准备10分钟左右的在线视频,学生预先在家看完这些教学视频,上课时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并开展讨论,由此改变了教师每天在课堂讲课、学生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模式,它被赋予一个更为犀利的名称——“翻转课堂”。一夜之间,多所学校和研究者纷纷以“翻转课堂”为旗号,大有颠覆传统课堂教学之势。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谁都无法预料下一个教学改革热点会引领怎样的新潮流,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被各种概念和理论所裹挟,并在改革与创新的潮流中身不由己。在当下的这种教育生态中,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我认为,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回应挑战的重要选择。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只是一直以来不容易推行罢了。究其原因,在于对教师本职工作的传统界定和对教学本质的狭隘认识。人们总是认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而不是教学研究;对于什么是教学也往往存在误解,认为教学主要是围绕“教知识”而展开的活动。这种传统认识根深蒂固,人为地剔除了教学中的研究成分,使得教学成为单纯地传递已知信息的过程。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在他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体现出人类认识和思维的一般品质,内在地融合了批判反思与探究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包括5个阶段:觉察到问题情境;界定这一问题;提出问题;形成推理和假设;通过行动检验这一假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这5个阶段,那么无疑就体现了教学的研究性质。

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的过程,要提高这种实践的水平,教师必须体现出批判反思的能力,养成问题意识和探究的精神。

教学与研究的整合,一方面说明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内在地蕴涵着“教师的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教学”的新理念。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就在于,教师将批判反思的意识和探究活动纳入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以研究的态度考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

从研究的视角看待教学,可以打开理解教学的新视界,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在研究性教学的视野里,教学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传递信息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在这种认识活动中体现出思维的一般性质,如批判性、反思性与探究性,致力于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教学活动注重对知识的有效传递,教师是知识的“发送者”,而学生沦为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简化为单向信息传递。这种模式一直主导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成为单纯地传递课程内容的工具和手段,缺少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批判,教学活动也就丧失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处于快速的变革之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过程被不断重新定义。如果教师想要成功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那么就必须抱持一份研究的心态,并积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研究的要素充分融入教学活动之中,那么研究性教学就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常规工作方式。这无疑会推动课堂层面的教学创新,从而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