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性设计

 智夫勤 2014-03-28

    进入21世纪,“教师即研究者”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教育文献中。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逐步得以实现。教师正改变消极被动的教书匠的形象,而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新形象——“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要求教师拥有教育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提升自己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其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教学本身的属性就具有科学性。教师应将教学过程视为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具有科学的探究性,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性。在教学设计上将教学看成一项系统工程,从各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全新设计。研究如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学生合作的“双向度”而非单向度、探究性而非灌输性、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探究性的教与探究性的学融入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去,形成“有效课堂”。毋庸置疑,研究性的教学设计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本文着重从理论建构的层面探讨基于“有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问题。 
    一、基于“有效课堂”——课前教学环节的研究性预设 
    基于课前教学环节的研究性预设,是进行“有效课堂”探究性教学设计中的首要问题。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是以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和教学过程的结合为表现形式的。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课堂是发挥专业影响力的基本场所。每位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第一要钻研本学科教学大纲及教材的体系和基本内容,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第二是分析教材的重点章节和具体章节的要求;第三是设计出课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探究目标、任务;第四是研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设计选择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技术;第五是分析教学探究的重点、难点等等。但是,尽管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探究的诸多方面作了详尽的研究,却并不意味着所有这些都能顺利地实现其“有效课堂”教学的价值。因为,课堂是由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个性特征的、具有相当主体精神的学生组成的,他们不是摆设的物件。教师即使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对能够产生怎样的课堂效果,并无十分的把握。所以,教师还应研究分析学生的特点,设计如何运用好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去实现知识与能力向学生主体的转化,并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或数个易变的因素进行预设。同时还应预设教师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作为课堂探究的开场白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便是这样,教师应针对精心预设的情景在课堂上是否会尽如人意,探究的课堂将会是一种什么场景,如何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上的单调或重复,是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等问题进行预设。因此,教师的课前教学环节的设计研究是“自求”,是一种自我探求,一种自我要求,一种自我追求,一种自我诉求。正是这种“自求”,才能使教师不断增长教学智慧,形成教学理性,提升教学境界,实现课堂的真正“有效”教学。 
    二、基于“有效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环节的研究设计 
    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显示其价值。课堂又是教师发挥专业影响力的基本场所,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相对运动,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课前精心的研究预设,需要在课堂上检验是否“有效”。有效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方法论体系。基于课堂教学环节研究的起点,应是怎样将研究性的教学理念和探究性的学习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要解决如何使课堂教学实际探究活动更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第二是要研究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原则,选择有效的教学探究形式和方法,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或者是教师在课前所精心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第三是要研究教师怎样在课堂上不再只局限于粉笔和黑板,而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如何才能将学生的心灵引进课堂学习的探究过程。第四是研究教师要怎样才能营造出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分享的课堂,师生目标一致、相互合作、和谐的课堂。第五是要精心设计教师在何种层面上引导学生走进“有效课堂”的探究过程。基于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怎样判断课堂上学生探究的深度及效果?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要点。

      1.引导学生课堂要探究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是什么?此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一目了然的内容材料最好不要在课堂上探究,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去认知。相反,超出学生的发展水平太多的内容也不适于作为探究的任务。设计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因为这样的问题一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浪花,迫使学生以“科学的探索者”的姿态去主动参与探究。

      2.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在细致的探究分析课堂目标、任务,探究条件,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认知理解能力等探究需要的基础上,再设计探究的总体方案。课堂探究可以是以一个或多个问题为中心,也可以是以某个实验操作的体验开场,或者是设计某个相关情境体验,呈现给学生。探究活动在某种层次上展开,以哪种方式展开,均是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研究设计的要点,教师均需要综合考虑,用心揣摩,慎重选择。

      3.判断学生探究的层次和效果,此为课堂教学探究活动设计的难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探究活动设计的层面难度过大,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结构太多,会降低学生探究思维的有效性,致使课堂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探究活动设计的层面过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探究活动设计的层面坡度太长,课堂上学生易产生思想上的惰性,也不易达到探究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适时把握课堂上探究的层次和深度,灵活地监控并调节探究的方向,做好学生的向导,并将学生带入有效课堂的学习境界,并按探究的需要达到“有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有效课堂”——课后总结的研究性设计 
    基于“有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最后一环——课后总结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对课堂结构的安排,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探究的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探究的结果是否圆满等及时进行总结并进行宏观的评价:(1)课堂探究过程设计的探究任务是否按预设的完成;(2)课堂探究过程设计的探究坡度是否太长,学生的思维、探究情绪有无惰性产生;(3)重点、难点是否相宜;(4)探究的知识层次是否得当;(5)探究活动是有效的还是流于形式;(6)教师在课堂上对探究活动留有的空间是否充足,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和感悟探究活动的过程。此外,课堂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整个动态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有时在系统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探究活动实施后,可能会因探究活动的深入性而滞延了后续任务的呈现,留下所谓“不够圆满的缺憾”。课后总结时,不能因为某节课未有达标或没有完成好预设任务,就认为是一种“失败的课堂”。而要把课堂教学系统看为开放的、延伸的、自我调控性的,就要有一个“大教材”,“大课时”的弹性观。教师要及时对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认真的研究,找出可以总结为经验和教训的地方,为下一次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设计作准备。 
    四、讨论 
    基于“有效课堂”教学环节探究的设计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课题研究过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的研究中提升,同时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己专业的研究能力。当他的能力发挥到较高效度时,便较好地实现了其专业水平在课堂中的价值,使课堂教学发挥“有效”的辐射力。教无止境,学无止境,闲暇之余,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还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反思,并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即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没有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调整;(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即师生的课堂探究活动方式是否起到了激励学生成长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或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是否有效;(3)对学生发展的反思:即学生有没有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有没有得到发挥,提升和发挥的程度如何;(4)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反思:即教师有没有通过这堂课获得对教学的新体验。当反思积累到一定量时,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某些问题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积累起相当的教学经验。如果这一过程以教学研究的方式加以延伸,教师教学就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新的认识和经验。新的认识和经验作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以教学水平为核心的专业能力就得到了发展,课堂教学就会持续“有效”。(来源:中国校长网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