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观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场革命

 孙德勤 2009-11-16
课堂观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场革命
作者:沈正元    文章来源:《杭州教师教育网》    点击数:1334    更新时间:2007-10-11

目前,江苏省吴江市中小学正在点面结合尝试通过课堂观察改进教研方式的实践。课堂观察是一次教研方式的革命、一场教学观念的头脑风暴。各校的实践已经初步显现出课堂观察的独特功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的课堂观察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应该是怎样的研究活动、中小学老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活动如何深入,等等。

一、课堂观察能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研活动的重点。目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听课与评课,这应该是可以的,但是目前的“听课 --评课”在一些学校已成为一种形式,为听课而听课,为评课而评课,走过场而已。所以效率低下,效益更不高。

课堂观察作为听课、评课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课堂观察与我们以往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的不同,具有针对性、情境性、合作性、选择性等特点,有助于解决目前教学研究的几个突出的问题。

1.散漫化。现在不少的听评课活动,往往没有主题、没有重点,存在着任务观点、应付检查等散漫现象,所谓的听课、评课流于形式,听课盲目,评课哄抬,有效性很差。这样的教研活动失去了“研”的价值。而课堂观察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展主题性观察与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尤其注意观察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诸如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注意力,等等。所以课堂观察的指向性十分明确,能引领每一个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去观察课堂,认真听、深入思、积极评,实实在在,有利于克服听评课活动的散漫化问题。

2.表层化。目前的听评课活动,由于没有主题,没有深度的研究,听评课教师更是毫无负担,虽然也在“参加”教研活动,但真正的思维并没有进入“研究”的状态,往往浮于表面现象,评课时做做听众,或是就事论事,说上些不痛不痒的话。而课堂观察沿着“主题--观察--现象--归因--对策”的基本程式去研究课堂教学的问题,有现象的获得,有原因的分析,还有对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能够围绕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问题,做比较深层次的探究,是一种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活动。

3.作秀化。现在听评课活动,多为预先通知,尤其是公开课还要组织老师反复地磨,有的甚至一遍遍试上,公开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课,失去了探讨、分析的价值。而课堂观察要求听评课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展开,是一种真实的研究活动。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它可以在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同时就予以记录,不但可以获得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可以使观察者记录下那些只可能在现场产生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因此更有利于教师感受、体验,从而对课堂教学的现状做出客观、真实的分析。从而避免作秀的现象。

4.一刀切。目前的听评课活动,常常忽视教师的个体差异,从要求、形式等诸多方面,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针对性、层次性差,不利于不同层次的老师的个性化发展。而作为主题研究活动的课堂观察,要求从实际出发,特别要结合教师的实际,课堂观察的主题有区别地设置:新上岗教师,可以以发现教学基本功、教学组织能力等确定主题,以帮助其迅速入门;骨干教师,则可以以总结其教学特色,提升其教学艺术等确定主题,以帮助其形成教学风格。同时,课堂观察还要体现某个教师的实际,针对某个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观察,所以,课堂观察具有比较强的务实性和针对性,避免了“一刀切”。

5.少对话。中小学老师的教研活动需要对话,无论是听课后的评课,还是就教学中出现的某一问题的商讨,只有通过教师间的对话,才能对上课教师有帮助、有提高,才能对教学问题产生深刻的认识,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种对话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言语交流,而应该是思想上的碰撞。但是,现在的听评课活动中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对话:要么是一言堂,组长或者骨干的天下,要么是万马齐喑,要么大唱赞歌,没有真实的有价值的点评。而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几个教师共同协作。教师常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或者解释课堂行为,从而产生有益的对话、认识和思考,有助于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当然,目前听评课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这些,许多问题也不是课堂观察都能解决的,但是,课堂观察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成为教研方式的一种变革从而产生许多效应,为此,我们把课堂观察视为解决教研活动低效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更作为落实有效教学和校本研究制度的重要途径。 2003年,教育局提出了在全市区域内实施“有效教学”的设想,在广泛讨论与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4月,出台了《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局颁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那么,“校本研究”的关键又是什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局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期望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而教师是这个研究组织的主体,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则是关键的关键。而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微观研究引发教师的头脑风暴,深刻地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于是,我们形成了“有效教学----校本研究----教研组建设----课堂观察”这个基本逻辑,所以,我们探索“课堂观察”,正是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从而促进校本研究制度的建立,使有效教学真正落实。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观察

首先,我们要正确定位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我认为,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既不等同于教师工作中的听评课,也不等同于专家的课堂观察。教师日常的听课往往与评课联系在一起,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因而听课活动更多的指向于他人;而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不仅仅指向他人,还要由观察他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因而更多的是指向自己。而专家所进行的课堂观察一般以认识课堂、揭示规律、建构理论为目标,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向性;教师进行的课堂观察则是以提高实践智慧为目标,有着极强的实践指向性。所以,中小学教师的课堂观察活动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人本化。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是一种实践性研究活动,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尤其是新课程实验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课堂观察,要以新课程实验所涉及的一些现代教育理论为课堂观察的支撑性理论,特别是要以“以人为本”作为课堂观察的支撑性理论。就是说,课堂观察过程中,要视学生为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实现其人生的价值。所以,教学要以生为本,创造“生本”的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基础,以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为形式,以现代化、人性化的教学手段为辅助,以激励性评价为动力。这要成为中小学老师观察课堂的理论基础,使课堂观察更具引领性。

2.针眼化。课堂的空间不大,课堂的空间却很复杂;从不同的视觉去看课堂,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去研究。一是从社会学视角切入,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多维的社会系统,可以就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合作学习、合作教学去观察,研究课堂教学的优化;二是从非智力因素的视角切入,诸如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的视角,去研究课堂教学的策略;三是从信息控制的视角切入,可以就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方法,师生信息的沟通、反馈、信息传递监控等开展观察,去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可见,课堂教学很复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的课堂观察切忌大而全,一下子要把课堂教学的许多方面都涉及,把课堂教学的许多问题都解决。要注意从小的角度切入,形象的说法是“针眼化”。譬如对课堂提问就可以分解许多小的点去观察,如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提问后的反馈等等。

有人整理了课堂观察的问题,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特列举一二: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做些什么?他们如何度过课堂的时间?

课堂中发生了哪种互动,谁跟谁说话,说些什么?

教师如何管理班级,课堂的规则是什么,他们如何管理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学生行为以及他们自己的教学策略?

学生学什么,他们从事什么学习任务,投入的程度和成功的程度如何?从学生的观点来看,一个学校日或一节课是什么样的,个人或小组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有什么相关的学习活动?

对学习能力超常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什么特别的措施?

课堂决策是如何进行的?由教师?由学生?还是由双方进行协商?当学生搅乱课堂或者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时,教师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怎样在小组中工作,他们从事哪种任务,谁来决定,他们是否相互协作?

3.多样化。课堂观察涉及许多因素,包括观察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报告等,因此,操作起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来确定具体的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段。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多样化。譬如手段,可以用量表,也可以用录音录相设备,还可以用课堂实录,等等;譬如方式,可以是自我观察、对比观察,也可以是跟踪观察、相互观察,等等。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创新方式方法。

4.简约化。课堂观察才开始,一定不能搞得太复杂,使教师望而生畏,必须操作简单,实效明显,所以要在简约上下工夫。包括观察的程序、方法,包括观察候的反思,特别是观察报告的撰写,不可能每次都形成规范的文本,可以表格式,可以是反思笔记式,也可以是沙龙式,要不拘一格。要做到规范化的严密观察与简约化的大众观察相结合。

5.层次化。中小学组织的课堂观察要根据老师的实际,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组织不同的课堂观察。对同一层次教师,尝试互补性观察。新上岗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往往每个层次的教师之间教学的素养有很大的互补性,因此,可以每学期开展一些如同教材、同教时、同教案、同课题的课堂观察,让同一层次的教师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各自的不同教法、学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不同层次教师,尝试学习指导性观察。譬如师徒,课堂观察时师傅可以预先告知徒弟观察和学习的重点,让学习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师徒之间还可以开展跟踪或者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让学习和指导更深入。还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性或微格化切片式观察。除开展主题性的观察外,还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辅助观察手段对某一教学情境或者某一教学片段进行微格化切片式观察,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具活力。

我很欣赏“带着思想上路”

“直面现象本身”两句话,其实课堂观察何尝不要以这两句话为原则呢。一方面,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为支撑,具有一定思想性、引领性;另一方面,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要务实,敢于、善于直面课堂教学的问题,透过现象去深层次分析,挖掘出本质。从而使课堂观察真正成为革命,成为风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