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书小史及学习取法

 520春泥 2014-12-15
清代隶书名家
清代金石学兴盛,隶书得以复兴。郑谷口、王时敏、朱彝尊合称“清初三隶”。取法汉碑,为清代隶书前奏。




清中期,金农隶书独具特色,用笔方扁,外拙内巧,格调高古,人称“漆书”。邓石如、尹秉綬,隶书博大高古,开拓了隶书的视野和创作手法。
 
清晚期,何绍基和赵之谦等人隶书融汇篆籀,北碑笔意于一体,显示出文人气息。使清代隶书自成面貌,将隶书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当代隶书创组的几种面貌
与草书相结合
当代隶书创作多与草书相结合。特别是在“飞白”用笔和‘结构形式’上对草书多有借鉴,以更好的表达作者“任情恣性”“随意所适”。但对草书的吸纳不等于将隶书草率化。相反更需要深厚的隶书草书基本功来驾驭草书融入隶书的自然与法度。如刘文华的隶书突出草书的笔势映带、线条率意。使苍茫的隶书增添了线条的老辣,笔势的灵动、结构奇崛。
 
 
 
与篆书相结合
当代隶书创作也常与篆书相结合,这是对清人隶书的延续与发展,呈现出隶书用笔篆书化和隶书结字篆书化的面目,丰富了隶书想表现形式,但也存在着问题,对隶书之外的其他的书体的借鉴不能以丧失隶书本身独立性为代价,否则隶书将丧失存在意义。
鲍贤伦的隶书,多参以篆笔。点画软润而结构遒健。达到了体方神圆、水乳交融之妙。
与简牍相结合
碑铭与隶书简牍时代相近,风格却存在差异性。随着简牍的逐渐出土,当代书家更加关注简牍隶书对传统碑铭隶书表现形式的拓展。
张继隶书以碑铭为基,对篆书,草书,特别是简牍均有借鉴。这种自然的融合突出了隶书的笔意。
隶书取法的三点注意
不宜以楷法写隶书
初习隶书最忌以楷书笔法和形体写隶书。因隶书产生于楷书之前,笔法相对楷书要简洁率意,结构相对楷书要自由,若是以后起字体的笔法结构写隶书会有不伦不类之感。
不宜取法唐隶
汉多拙朴,唐择日趋光润。汉多错杂,唐则专取整齐。汉多简便如真书,唐则偏增笔为变体,神情气韵之间,迥不相同。汉隶变化多端,有天真烂漫的古朴之气。唐隶讲究对称,左右规矩,装饰性强。隶书以高古为佳,取法秦汉,会给隶书创作带来宽阔的空间。
不宜取法极具个性的隶书
清代隶书虽然成就很高,很多书家隶书堪称后世习书典范。但是初学者应多关注隶书的通性,而少涉及隶书的个性。
邓石如的隶书独具风格,浑然交融,又不失法度,是因他将篆隶楷行诸体融汇贯通。金农独创漆书,除功底深厚外,还需书家的修养学识,对于这些极具个性的隶书来说,初学者一味临习而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仿其形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充分学习隶书共性后再去理解其中的个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