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与图书

 不倦斋1166 2014-12-15

 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德国 民谚


今天是我的图书馆建成3周年的日子,特写下此文,以誌纪念。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非常热爱书籍。自年轻起,就常常想,凡是自己喜欢的书籍都能有得看该多好。这个想法起自于学生时代,那时候我喜欢去图书馆看书,看到那琳琅满目的书籍非常喜爱,梦想自己什么时候能有一个图书馆该多好。离开学校后,我主要通过在大学的同学、朋友(大约将近十来个吧)从他们学校的读书馆给我借书,邮寄给我看,(实在得感谢那时的邮局,因为书籍是印刷品,邮寄才需两三分钱,否则,我哪里邮寄得起这么多的书?)。我虽然非常喜欢这些书,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看完后还得寄回去。“红羊劫”后天下大乱,像这些“封资修”的“毒草”,那是不准读也不敢读的。但是这期间我还是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搜集书(因为那时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买书?唐朝诗人杜荀鹤喜欢读书,他有诗曰:“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我那时贫得“无立锥之地”,哪儿有地卖?),所谓“不择手段”指的就是“窃”(不是“偷”,孔乙己先生曰“窃书不为偷”,一笑。):文革期间,各个村里、单位都收缴了大量的“四旧”物品,其中主要是被称为“毒草”的书籍。收上来后锁在一间房子里,因为考虑到不会有人再敢要这些东西,所以疏于管理,我通过“底线”了解到那里有好书,便和朋友一块逾墙钻窗进去,挑其喜欢的好书,席卷而去)。这样,我竟然搜集到了一二百本书籍,其中不乏好书,诸如线装本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以及《三言两拍》、《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但可惜回来因遭受搜家,这些书或毁坏丢失,或付之一炬,焚毁殆尽,以至荡然无存。   

    文革结束后进了城,手头较为宽余,就开始买书。这时候的书籍虽不算太贵,但当时的工资也很低,比如1990年的一部三卷本《辞海》195元(现在是600多元),但是我的工资才不到100元。后来,工资虽然陆续上涨,但图书的上涨速度好像更快,1995年我买了一部32K四卷本的《资治通鉴》,书价90 元,到2001年,我买了一部同样是32K四卷本的钱钟书的《管锥编》,价格就到了172元。所以,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想靠自己的工资买许多喜欢的书几乎是办不到的。因此,那时候我常常去市场上的地摊淘一些旧书,大概是其祖上或父辈喜欢读书买书,而其后辈不乐此道,将这些书籍当做废品卖掉,有心之人又从收破烂处廉价买回来,拿到旧书摊上来卖。其实这里面也不乏好书,我就在这里买到了《萧乾文集》、《名士自白-我在文革中》等书籍。有时候我还去低价书店买一些书非畅销书,当然,这里边免不了有一些盗版书。就这样,通过多年来陆陆续续地搜集,现在竟也有了将近两千册书籍(这里面也有儿子买的一些书,也有朋友赠送的,比如大部头的《四库全书》和《西安城墙》等)。我之所谓书籍,是包括期刊杂志在内的,因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多年来,我一直订阅《书屋》、《随笔》和《读书》三种杂志,应该也有几百本吧。这些书籍装满了四个书柜,而几百本农业科技类专业书籍还只能放在书架上。即使有了这么些书籍,其实也并不能满足读书的需要。所幸360网站开设了“个人图书馆”,我于是于201112月开设了我的图书馆,馆名“不倦斋”。在这里,你喜欢什么书,都可非常方便地搜集收藏在自己的图书馆内,想看的时候,只需轻轻一点鼠标便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玛丽·安·埃文斯(乔治·艾略特)说:“要是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就好,要看什么书一说就有”,可惜她生活在一百多年前,要是她活到现在,这个愿望不就可实现了吗?

    买书、蒐书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家中书柜里的书,是全家人的财富,所喜儿孙辈们都爱读书,因此那些书籍便经常有人翻动,倒是没有闲着。于我而言,那些书籍中除过工具书外,大部分我都读过。我之所谓“读”,既指通读,也包括研读和浏览。一些经典和美文,有的读了甚至几遍;但像《国是论衡》这样的大部头,也只是浏览而已,更不要说《四库全书》了,就只能是挑读;而像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就只能仔细研读了(即使如此,尚且不能完全明白)。清人张潮的《幽梦影》里谈到藏书和读书时曾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 ”在我看来,藏书也非易事,能静下心来看书、读书就难了,而能做到“用书”、“记书”就更难了。

    我现在看书,大多数时间都是上网在“我的图书馆”里看。许多人不主张在网上看书,香港的许敬雅( Arthur Hacker)就曾经说过:“你试一试用电脑光碟看书,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样一部大书,你的眼睛恐怕非瞎不可了”。他的话我并不完全赞同,在网上看书其实有许多方便,比如,你觉得光线强伤眼睛,可以将文字的背景调暗或调成绿色,以保护眼睛,而且字体也可以随意调大,只要你不长时间盯住屏幕不离开,我认为并不比看纸质书籍伤眼睛。

    还有,网上看书可同时欣赏音乐,当你阅读传统经典的时候,你不妨播放民乐曲《高山流水》,那悠扬深远、跌宕起伏的琴声, “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绝对会激起你对古代先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敬之情;当你看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名单》的时候,假若你同时播放约翰·威廉姆斯同名小提琴曲“辛德勒名单”,那凄婉欲绝的旋律,一定会让你加深对犹太民族悲惨命运的同情;倘若你看的是《红楼梦》,当你同时聆听王立平所作的《葬花吟》、《枉凝眉》、《引子曲》、《红豆曲》、《分骨肉》、《题帕三绝》等红楼梦插曲,那一首首凄美动人、悲凉哀婉的乐曲,由洞箫吹奏出来,如泣如诉,一定会让你对宝黛的爱情悲剧扼腕叹息,泪流满面------

    “我的图书馆”能藏多少书?可以说是无限的。现在我的图书馆收藏书籍和文章共计6132“篇”,举凡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以至自然百科、医疗保健、美食烹饪、军事政治无所不包,更难得的是,电子图书馆可以收藏音像资料,我的图书馆里就收藏有多部中外著名电影、大型纪录片、世界名曲经典、京剧名家演唱荟萃、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珍贵影视资料。我这里的所谓一“篇”,既指一篇文章,也指一册书、一部书、一套书,一出戏剧、一场电影、一堂讲演。例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极短的散文、《古文观止》是一册名著、《全唐诗》、《全宋词》、《曹操全集》、《艾青诗选》、《徐志摩全集》等则是一套书,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等更是卷帙浩繁的大部头。这么多书籍,慢说一般人赀力不逮,无力购买,即使有钱买,何处存放,当也颇费周张。但“电子书库”则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除过上网费用外,不须交纳额外的费用,也无需考虑存放空间及保管成本等。网上图书馆还有一个不好意思说出来的好处,就是不怕别人借书。法国作家法朗士就曾说过:“绝不要把书籍借给别人,因为谁也不还书的。”,我就有好些书被别人借去而丢失,其中包括邓贤的《大国之魂》和《落日》,至今觉得可惜。

    真得感谢360,它让我在行将晚年之际实现了有自己的图书馆的梦想,听说前一时周鸿祎和马化腾曾因“360”和“腾讯”的纠纷对簿公堂,不管他们谁对谁错,对这两位我都很感谢。我平时在“360图书馆”里看书,在QQ空间写文章全得益于他们的平台。当然还有“百度”和“搜狗”,一个为我提供查阅资料的便利,一个为我提供了方便实用的字库。至于马云的“阿里巴巴”名气虽然很大,但与我好像关系不怎么大,淘宝购物那是年轻人的事情,“于我如浮云”。

    浮生若梦,人生苦短。平日营营役役,余只想以有限之余暇,读读书,听听音乐。节庵先生有诗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能有此福,真得感谢“我的图书馆”。

 

                       不倦斋主  2014.12.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