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中药方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皮痹”、“风湿痹“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即 有“皮癣”的记载,还提到了本病的转归。如《素问·痹论》有“痹入脏者死”的论述。说明本病日久可影响脏腑,甚 至导致死亡。隋代《诸病源候论》云:“痹者……其状肌肉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对 本病的症候和病因有进一步的认识。宋代吴彦爱在《传信适用方》中形象地描述:“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似钟 磐,日渐瘦恶。”更接近于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在治疗上,明代《医学入门》提出“初起强硬作痛者,直流风豁 痰;沉重者直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的治疗原则。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硬皮病系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病变。以皮肤失去弹性而硬化,继而出现萎缩和色素变化为其特点。临床上分局 限性和系统性两型。好发干20-50岁之青壮年,以女性多见。本病与自身免疫机制失调有关,其确切病因不明, 迄今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现代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始见于1959年,60年代以个案为主,自70年代以后,关于硬皮病的临床观察, 出现了大量报道,自1975年至1989年,所及文献累计达60余篇(包括个案:验案)。其中不少医家主张用活血化 瘀中药治疗本病,认为硬皮病的临床表现有多种瘀血的见证,但若结合临床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血虚血瘀等不 同证型,以温阳通络、疏肝理气、补气生血等法合参,疗效较单纯的活血化瘀法为好。据近十年收集的30余篇资 料来看,明确有疗效的共1806例,其中治愈55例,显效638例,有效971例,无效142例,总有效率为92. 1%。表明中医药对本病有肯定的效果。 在机理研究方面,做得较多的是有效方药的药理研究,如对活血化瘀中药进行治疗前后末梢循环检查、皮肤病理 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微循环。调整结缔组织代谢,使增粗的胶原纤 维变细、疏松化,为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但目前这方面工作仍较局限,如对治疗硬皮病常用的温阳、益 气、通络等方药的机理研究尚未开展,有待进一步深入。 [病因病机] 综合各地资料,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硬反病的病因与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外邪反复侵袭等有关。肾阳虚衰, 股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隙侵袭,凝结腠理,痹阻经络,导致营卫不利或气滞血瘀。
营卫木固,寒凝肌膜硬皮病发于皮肤,肺主皮毛,放系肺卫之疾,乃素体营血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隙稽 留,凝结于肌腠,遂致脉络不通,营卫不和,气营瘀滞,肌肤失荣,皮萎而发硬。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肾主藏精,肝气散精,皮肤之精血赖脾胃之供奉,脾胃阳虚即肌肤失荣,又阳虚则寒,阴寒 内盛,凝聚肌表,致气血痹阻。气不行血血血失运行之能,内则瘀滞积聚,促使血脉凝涩,外则经脉痹塞,皮肤 失其所养则肌味甲错。日久客邪由皮而“人舍于脏腑”,则病涉肺、脾、肝、肾诸脏。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辨证分型] 根据古今医家辨证治疗经验,临床分型可综合划分为四型: 1.气血瘀滞关节疼痛;屈伸障碍,少腹胀痛,月经不调,面色灰暗,心烦易怒,胸闷不舒。皮损紫红色暗,硬 肿刺痛,皮肤硬化萎缩,指端青紫肿胀。舌质紫暗或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涩。 2.脾肾阳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纳食不佳,口不渴,大便游,眼睑、面部及手肿胀发紧,局部皮 肤硬化,指端苍白或青紫,疼痛阵发。舌暗淡嫩,苔灰滞,脉沉细。 3.热毒瘀络四千四苦,鲁纳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周身烦热,皮肤暗红,光亮、萎缩,硬肿疼痛,皮报 高于皮面,关节疼痛,指端坏疽,皮肤溃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寒侵肌肤形寒怕冷,身病肌瘤,面色味白,肢端苍白,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发硬,皮肤光亮肿胀,皮纹消 失,毛发脱落,无汗或多汗。关节活动障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此外,尚有肝郁血瘀、气血不足等证掣报道。但本病各型之间是密切关联并可相互转化,脏腑损害的程度也随病 情进退而变化,故临床不可拘泥一证定型,必须灵活辨识。 页首 硬皮病的中医疗法 (1)针灸治疗硬皮病 药饼灸 取穴:a.大椎、肾俞山;b.命门、脾俞;c.气海、血海;d.隔俞、肺俞。 操作;药饼成分: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量,先研成细木,加蜂 蜜、葱,水适量,调和捏成药饼。药饼直径2.5厘米,0.6厘米厚,上穿数小孔。 每次取1组,各组轮用。将药饼置于穴位之上,再用纯文制成底面直径2厘米的艾注,安放于药饼上,点燃。灸完 工壮,再接灸1壮,每大共灸2壮。每周据症情灸2—4次,3个月为一疗程。灸治期间可配用了桂散。 疗效:共治疗21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57.1%。隔药饼间接艾灸,能改善血循环,祛瘀生新,使皮肤变 软。 (2)单方验方 ①丹参注射液 组成:丹参。 用法:用丹参注射液8-16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酷酥或5-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2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6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68.8%。 ②积雪草甙片 组成:积雪草。
用法:每次2-4片,每日口服3-4次,6个月--1年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0例,显效33例,有效4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 ③灵芝注射液 组成:灵芝草。 用法:用灵芝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1-2支,连用1-4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8例,总有效率达83.3%。 ④增肌注射液 组成:从略。 用法:每日肌肉注射1-2支,连用1-4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使用数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25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 其他措施 去除感染病灶,增加营养,特别注意肢端的保暖和避免妊娠、过度劳累及剧烈精神刺激,是预防诱发本病的关 键。另外尚可配合封闭、理疗(如音频电疗、热洛等)及西药治疗。 页首 硬皮病的中药分型治疗 1.硬皮病疗效标准 目前各地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进行分级,大体分为4级。 基本痊愈:皮损大部分恢复正常,仅留轻度皮肤萎缩或色隶沉着,皮肤松解、柔软,肢端痉挛现象消失,指端溃 疡愈合,临床伴随之脏腑损害症状基本消失。 显效:皮损50%以上恢复正常,皮肤硬化变软,肢端痉挛现象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功能大部恢复。 有效:皮损稍好转,皮肤紧张度减轻,硬化范围较前缩小,症状与体征稍见好转。 无效:治疗3个月,皮肤硬化未见好转或皮报继续扩大,内脏功能未恢复或损害加重。 2.分型治疗硬皮病 (1)气血瘀滞 治法:活血化瘀,温阳通络。 处方:党参15—30克,黄芪15-20克,鸡血藤朗克,熟地30克,丹参15克,鹿角胶12克,桂技、红花、赤 芍、陈皮、香附各9克,甘草、炮姜炭各6克,当归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阳虚畏寒加附子、肉桂;脾虚便据加五味子、白术;关节疼痛明显加秦艽、桑寄生、乌梢蛇;便秘加当 归、桃仁;肢端溃疡疼痛明显加延胡或乳香、没药;阳倭加仙灵脾,兼肾阴虚加女贞子、龟版;脾胃虚寒加肉 豆,寇;脾胃虚弱加白术、山药。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223例,基本治愈8例,显效96例,有效107例,无效7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为94. 6%。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2)脾肾阳虚 抬法:温补脾肾,开腠散寒。 处方:肉桂9克,仙灵脾9克,桂技6-9克,山药、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赤芍各12克,黄芪、党参各15 克,路路通9克,陈皮6克,制川草乌各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脾阳虚加木香、砂仁;肾阳虚加附片、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肢端冷紫均细辛、鸡血藤;皮肤硬化加甲 珠、皂角刺、川芎;溃疡不敛加白蔹,赤小豆。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88例,基本痊愈3例,显效41例,有效109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1.4%。 常用成方:阳和汤、回阳通脉汤。 (3)热毒瘀络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处方:银花9克,鸡血藤30克,泽兰叶24克,丹参21克,玄参21克,首乌15克,夏枯草15克,延胡12克,郁 金12克,乳香6克,没药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营卫不和加黄芪、桂枝;四肢厥冷加肉挂、附子、黄芪。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52例,显效16例,有效力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4%。 常用成方:解毒活血汤、解毒清营汤。 (4)寒侵肌肤 治法:解肌散寒,宣肺通络。 处方:荆芥、防风、前胡、羌活、独活、权壳。川芎、当归各9克,甘草、桔梗、生姜、薄荷、蝉衣各6克,乌梢 蛇、在等各12克,黄芪、地龙各15克,全蝎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虚者加党参、熟地、白芍;有热象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瘙痒加白藤皮、白蒺藜。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7例,获满意疗效。 常用成方:人参胡桃汤、独活寄生汤。 3.专方治疗硬皮病 硬皮病的中医专方治疗较多,特别是活血化瘀法治疗,颇引人注目。 (1)通脉汤, 组成:紫丹参、鸡血藤各15克,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当归12克,乳香、没药各6克,川芎5克,银 花30克,甘草10克。 加减:阳虚畏寒明显加附子、肉挂;脾虚便据加白术、米仁、附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6个月以后,上药制成丸剂服用。 疗效:共治疗10例患者,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0%。 (2)79—2片剂 组成:当归、葛根、红花、川芎等中药制成片剂。 用法:每次服4-8片,每日3次。 疗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118例,显效48例,有效66例,无效4例;治疗局限性硬皮病296例,基本治愈14例, 显效117例,有效15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刃3%。 (3)605方剂 组成:由乳香、没药、川郁金等配成蜜丸,每丸10克。 用法:每次1丸,每日3次。 疗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104例,显效30例,有效72例,无效2例;治疗局限性硬皮病84例,显效40例,有效 44例,总有效率为98.9%。 (4)牡蛎鳖甲汤 组成:牡蛎30克,鳖甲12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钩藤30克,丹参15克,木瓜9克,丝瓜络9克,延胡索9 克。
服法:水煎服,隔2-3日1剂。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7例,治愈7例,显效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 因本病症状错综复杂,虚实兼挟,因此一般主张在服中药的同时,配合外治法,更易收效。外洗方直接作用于患 处,达到活血脉。蠲痹痛的目的。 (1)菖蒲透骨薰洗方 药物:透骨草12克,石菖蒲10克,川草乌各10克,蕲艾叶15克,红花15克,伸筋草15克,桂枝15克。 用法:适用于硬皮病淳肿期。上药加水5000毫升,煎煮30分钟,乘热熏蒸,患处以毛巾浸药液后外敷,每次持 续10。巧分钟,每日1-2次。 (2)红花桂枝酒 药物:红花10克,桂枝10克,50%酒精20-30毫升。 用法:上药密闭浸泡7天,过滤取汁,微加温,倒5-10毫升药酒于手掌中,乘热温熨,轻巧按摩患处15-30分 钟,以局部皮肤发红井有灼热感为度,隔日1次。如息处肌肉肿胀、僵硬及麻木,酌情选用冲和散掺在五应膏 中,外敷患处,3-5日1次。 4.老中医经验 顾伯华医案 邱XX;女,52岁。1972年12月30日初诊:患硬皮病6-7年,皮损以四肢末端)额。颈、胸、背为主,不出汗, 吞咽顺利,呼吸尚可,腰脊关节活动不利,伴有酸痛。苔薄舌淡,脉沉细。肾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阻 于肌肤,络脉痹塞不通,营卫不和而成。拟温经散寒,补肾阳,和营卫,开膀理。 处方:净麻黄9克,大熟地6克,川桂枝9克,杜红花9克,全当归9克,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锁阳15克, 补骨脂15克,菝葜30克,生甘草9克。 外用:川楝子60克,花椒30克,食盐炒后布包,乘热时熨。 服药1月,病情稳定,考虑经绝期发病,与冲任不调有关。前方加鹿角粉3克(分吞)。复方当归注射液(4毫升)肌 肉注射,每日1次。服中药2个月,自觉肌肤发热,额部出汗较多,胸、腋下、手背皮肤较前柔软,肢端动脉痉挛 现象好转。唯关节仍酸痛,乃血脉失养,风邪滞留之故。仿“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前方去镇阳、菝 藜。加丹参15克、炙地龙9克。加用低分子右旋醣酥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周2次。又一月,手指溃疡愈合, 各种症状均好转。 按:中医认为,本病是络脉闭塞,肌肤失养,风寒所阻而成。其中肾阳不足,卫外不固是重要内因。所以用温补 肾阳之鹿角、众蓉、仙灵脾、锁阳,活血通脉之丹参、当归、红花、地龙,温散风寒之麻黄、桂枝。再加上改善 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的低分子右旋醣阶。因此,在-3个月内,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5.用产规律 据收集的疗效在70%以上、治疗例数较多的临床资料12篇统计,所使用的中药共70余味,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见,使用最多的中药以丹参、红花、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和。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药为主。其次为 补益肝肾、温阳通络、凉血清热等药物;而清热解毒、发散表邪、祛风胜湿等药物则较少用。由此可见用药频度 与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以活血化瘀、益气温阳为主的观点趋于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