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人才

 你是不一样 2014-12-16

如今,我国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的关键时期。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群体变得更加的多样化,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显突出。如何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不仅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

在以往的教学培养中,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考虑不足,这使得我们的教育缺少特色和个性,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模式。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各高校具有共同和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而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学术标准则趋向多样化。

坚持精英教育办学,突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突破传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突破过去那种较为僵化、刚性的教学管理形式,设计弹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早在抗战期间,学校就在基础课中推行以文入理、以理入文、文理渗透,选修课数量之多,教学质量之高,当时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近年来,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兴趣、特长和个人倾向确定专业方向。可以实行双学位制及转专业制度,允许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辅修一个本科专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考核实现转专业的目标。公共课实行分级分类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释放空间。公共外语、公共计算机等课程采用分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长短课程制,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原则,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充分尊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因人施教。从历史上看,凡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无不在学生的自由学习上下功夫。把学习自由的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选课制度,从制度层面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若学校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那么他们步入社会后会将这种责任感发展成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意识的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