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气行第七十六释义与机在目

 简淡人生 2014-12-16

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注:正东西、北南子午卯酉之位)。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注:可参考五气经天图)。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注:卫气昼行于表之手足三阳经二十五周,夜则入于阴,阴则周流于五脏二十五周,故此唯对阴言“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注:平旦,古时候我国把一日分为“十二时”。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即是我们古时讲的五更。其别称有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等。寅时营气肺经盛,肺为太阴,子时一阳生,至此阴尽,也应天明。),阳气出于目(注:人一身皆阴,唯双目属于阳,左日右月,而可有超细光子流乃谓神光,机在目也),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注:自足少阴之涌泉——阴分——而循少阴之经,交足太阳之晴明也,是为一周。卫气至足,入足心,由足少阴而交足太阳。至手,入掌中,亦当由手少阴而交手太阳也),故为一周(注:丹修注重闭幕垂帘,其目张目目合关系甚大,双眼皮上眼皮应脾,下眼皮应胃,正关乎戊己中宫土,目张者,则象天明,其气从目锐眦沿足手三阳至于趾指掌端,其要其本皆源于目,故内经言: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两目之间的山根位置是丹修之窍要即缘于此。面部环绕山根有六阳经分布,正是关于卫气循行总控之所。本处关于卫气行虽然只讲了一半,但卫气复合于目当无疑义,这可能是古人故意藏头露尾之举,伺有缘者得悟。可以推测,其另一半当与目之合有关。)。

  是故日行一舍(注:一宿为一舍,二十八宿,昼夜周天,二十八舍。舍者,日月五星之所舍也。1舍约为三又七分之四刻,51.43分钟,见后文注释,1周=1440分钟/50=28.8分钟),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注:1*51.43/28.8=1.786,约1+0.8周);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注:2*51.43/28.8=3.572,约3+0.6周);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注:3*51.43/28.8=5.357,约5+0.4周);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注:4*51.43/28.8=7.143,约为7+0.2周);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注:5*51.43/28.8=8.923,约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注:6*51.43/28.8=10.715,约10+0.8周);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注:7*51.43/28.8=12.500,约12+0.6周);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14*51.43/28.8=25.001,约25+0.2周),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注:恰五行相克,故其卫气昼之循行始于头上之目,而而夜之循行,则始于下部之肾,终都复合于目)。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之八(注:1*51.43/28.8=1.786,约1+0.8周,这里是“藏”,而非“身”,昼则为“身”,夜则为“藏”),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之四,与十分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注:一刻14.4分钟),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注:以一刻为单位,人气递次在太阳、少阳、阳明、阴分,循环往复六次)。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注:14舍=50刻=720分钟,故1舍约合51.43分钟),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注:1舍=3.572刻,约为三又七分之四刻,该数之七、四关乎弦图与28星宿)。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注:以28星宿度量一日,每宿约为1440分钟/28=51.43分钟,恰应1舍),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注:太阳,少阳,阳明,阴分循环往复,约占三又七分之四刻,姑且看成四刻,每步占一刻),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注:如上分析可以看出,卫气之行,无论昼夜起始和终了都与少阴和太阳密切相关,实际上关乎水和火,而以足少阴、太阳为要,故伤寒论但欲寐实际上与少阴肾经有关,关乎卫气循行。在少阴病的提纲条文里讨论"但欲寐",就正好反映了少阴主枢的特性。

《灵枢·营卫生会》:“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注:一周为一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注: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双目内眦,卫气关乎太阳。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其运行路线见《灵枢·营气》,谓:“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蓄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营气的循行法则便是,初出于手太阴肺经,次入手阳明大肠经,次入足阳明胃经,次入足太阴脾经,次入手少阴心经,次入手太阳小肠经,次入足太阳膀胱经,次入足少阴肾经,次入手厥阴心包经,次入手少阳三焦经,次入足少阳胆经,次入足厥阴肝经,复回于肺经。其支别者,则循督而降,沿任而升,复入于太阴肺经。营气任督的循行,平常是督脉降而任脉升,这也是《金针赋》所说的“阴升阳降,出入之机”,营气之运乃逆顺之常,乃进阴退阳途,而丹修则正好与此相反,乃进阳退阴

石清侠士(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900596.html):假如营气之行果真法象于年周日视运动,那么,所能形成的法象关系应该为,营气逐周而行法象于日视运动逐周于天,营气五十周于身而为一周的循行现象法象于日视运动的年周现象。假如《营气》所述,果真是法乎天地之纪而形成的五十周于身而为一周的循行法则,依据年周日视运动自西而东逐日偏移,而日视运动本身的运行规律却是始终自东而西的运行特性,我们可以推测,营气循经而行的实际走向应该与《营气》所述相反。假如套用五十周于身而为一周的述法,年周日视运动可以概述为日行三百六十五周于天而为一周,那么,这样的规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日视运动本身始终东西而行,只是日行不及天,逐日所行之终始自西而东不断退移,必经三百六十五日,退移一周于天,所终复归于所始,营气之行,既法象于日视运动,也应形成与之相类的运行特性,即营气在循经而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逐周之终始逆向退移,必经昼夜五十周于身,退移一周于身,所终复归于所始而复大会的现象。《营气》所述,既为五十周于身而为一周的循行法则,这便出现虽曰逆,顺在其中的形情,如此,所谓“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称得上是点睛之笔,其语义豁然而解参照年周日视运动的运行特性,《营气》所述的循行规律只是营气在五十周身的过程中,逐周之终始循经逆向退移而形成的周期性法则,并非营气循经而行的实际走向,这两者之中,非但不相矛盾,而且前者正是以后者为基础的。若论营气循经而行的实际走向,当与《营气》所述走向相反而行,且是确定不移的。假如上面的论述所言非虚,《营气》所述的十四经循行次第乃营气五十周于身而为一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周期性循行法则,营气逐周循经而行的实际走向刚好与之相反,体现在督任两脉上,营气循督任以行,必依督升任降的运行法则,昼夜五十周于身,这是确定不移的。在昼夜五十周于身的动态过程中,逐周之终始循经依次退移,历五十周而退移一周于身,这便形成了周期性的退移法则,循任以升,循督以降,昼夜一周于身。由于这一周期性的运行法则本就是建立在督升任降基础上的,这便形成了营气行之于督任两脉之上的逆顺之常 营气部分,《营气》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出入督任于手太阴、足厥阴之间。

先从跷脉的循行路线谈起。《灵枢·脉度》中说,“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眥,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这无疑是指阴跷。至于阳跷,《内经》仅仅说明了与阴蹻在头首部的交接方位,但具体的循行路线却付之阙如。《难经》始有阳跷的循行纪述,《二十八难》中说,“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也是很粗略的,后人依据《甲乙》诸书有关阳蹻交会穴的记载,才勾勒出阳蹻脉的循行轮廓。

依据《脉度》中“蹻脉者……入頄,属目内眥,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寒热病》中“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注:应为目内眦)”,以及《八脉考》中阴阳跷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等五脉会于睛明穴的说法,阴阳跷外交于目内眦,内交于目系,因此,目部是阴阳跷在头首部的聚交核心所在,且从阴阳蹻脉在昼夜中的盛衰变化所形成的寤寐效应上看,阴阳蹻脉的生理作用也主要体现在目部的开阖上,其中,阳蹻主开,阴蹻主阖。

至于这两经所属的藏腑属性,阴蹻为“少阴之别”,这个《内经》说得很清楚,在五藏属肾无疑阳蹻为“足太阳之别脉”,《内》、《难》谁也没有这样说过,很可能是后人依据阳跷的交会穴与足太阳比较密切,并比附阴蹻的说法而得来的。依据卫气昼夜阴阳相入的循环法则,昼则主行于卫阳,而卫阳以足太阳为纲,阳蹻又为足太阳之别,故卫阳盛则阳蹻亦盛;夜则主行于卫阴,而卫阴主之在肾,阴蹻为少阴之别,故卫阴盛则阴蹻亦盛。

从阴阳蹻脉的生理特征上看,这与卫气之所行的核心构架是同构的,因此,《内经》在论述营卫昼夜之行对蹻脉盛衰变化的影响时,多以卫气为基础,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关乎人体28脉,左右十二经+任督+二跷脉,则28脉可与28星宿建立联系,同时二蹻脉中阴蹻通以及任督通道家都很重视,其卫气行于阴分当指阴蹻,如此即与少阴肾建立联系,同时又与营之系统有相对独立性。营气循行中经过任督,则有26脉,卫气循行进一步拓展了二蹻脉.手少阳三焦经与足阳明胃经是卫气从阳入阴之处,三焦也叫沃焦,实为胞宫。对应营气入任督是互为表里的太阴肺和厥阴肝。营卫之气共享任督二脉恰使得任督二脉为元精的通道,其中按照12时辰有生旺之时)。

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3accd0100ia2i.html

《邪客》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跃陷;不得人于阴,阴虚,目不瞑
由于邪气居于脏腑之间,卫气不能进入,所以不能入睡。篇中还给了医疗这一疾病的药方:半夏汤。(已在第一篇《医道流源?汤液》介绍过)
《大惑论》帝曰:病而不得卧着,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藏府,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从这一篇中我们可以知道:卫气的运行受肠胃的大小、皮肤分肉的状态影响。皮肉不滑利,则卫气运行就不通畅。肠胃大卫气就在体内停留的时间长。《营卫生会》也提到这个问题: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代,故昼不精,夜不瞑
《口问》还用这一理论解释人在困倦时,打哈欠的原因: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土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很多跳大神者引起打哈欠乃至能量强造成困顿,多是先对卫阳之气的影响造成)。

 

思考中医:我们首先来看人的寤寐情况。人的睡眠和觉醒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这在前面已经多次谈到过。我们曾作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的清醒与睡眠,就像白天的光明与夜晚的黑暗一样。故《内经》云:天有昼夜,人有起卧。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而这个"天有昼夜,人有起卧",我想就是最大的相应,最大的合一。如果我们从天之昼夜及人之寤寐中,仍参不出这个合一,仍以为中医这个理念是虚玄的,那就只好"道不同不相为谋"了。睡眠之道。既然天之昼夜即是人之寤寐,那当然人之寤寐就要与昼夜相应。现代几乎大多数人都不明这个道理,以为只要睡够八小时就行了,而这个睡觉的时间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天地白昼了,你醒了,你寤了;天地黑夜了,你睡了,你寐了,这个才叫相应,这个才叫合一。如果反过来,那就不是相应、不是合一了。相应、合一又叫得道,得什么道呢?得天之道。得道多助。不相应、不合一又叫失道,失道寡助。因此要想养生保健,把握好寤寐的时间,其实就是很大的一个方面。
昼何以明呢?以日出地则明也。夜何以暗?以日入地则暗。由此亦知,人之寤寐也是因为这个日出地和日入地的关系。日出地则明,于易卦则为晋。晋者上离下坤,离在坤上为晋。觉醒的易象表达。离为火为日,坤为地。日火出地,阳光普照,何得不明?故《说文》云:"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也。"《杂卦》云:"晋,昼也"。《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日入地则暗,于易卦则为明夷。睡眠的易象表达。明夷正好是晋的一个相反卦。把晋卦倒过来,变成坤上离下,就成为明夷。明是光明,夷呢?夷者伤也。明伤故晦。日出地上,其明乃光。此则为晋,为昼,亦为寤矣。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此则为明夷,为夜,亦为寐也。《易·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晋与明夷二卦,远则以类天地,以类昼夜;近则以类寤寐。远类昼夜,经中已有明训。近类寤寐呢?我们略观双目即能知晓。双目外覆眼睑,上睑属脾,下睑属胃,合之共由脾胃所主。故其属土也,属地也,属坤也。双睑打开,则目外露而能视物,此则为明也。《说卦》云:"离为目。"睑开而目露,这与什么相类呢?正与日出于地相类。日出于地为晋,而人之由寐至寤,所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睁开双目进入晋的状态。可见晋之与寤确为一类。
日入地为明夷,亦为寐。我们睡眠的时候,首先需要的就是合上双睑,闭上双目。让双目覆于睑下,此非明夷为何?故寐之与明夷亦确为一类。
从人之寤寐,与易卦之晋与明夷,我们看到了医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实在的。本来寤寐的过程好像很玄,可是透过易象,透过晋与明夷,就变得很直观、很清楚。由此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第一,睡眠的过程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处于不良睡眠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西医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镇静安眠,这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作为中医,我们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就要从晋与明夷去考虑。认识到睡眠就是由晋进入明夷,从而帮助实现明夷的状态,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知易与不知易的差别。明夷的状态何以实现?就是要坤土上而离火下。所以,要实现明夷,无非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依照这样一个思路,多年来以太阳篇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半夏泻心汤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它主要针对痞证而设,多用于现代的肠胃病。这样一个方子为什么可以治疗失眠呢?关键就在于它能够帮助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方中的主药半夏功善开结,能够打开上下交通的道路。上下的道路打开了,交通起来就比方便。黄连、黄芩用于帮助离火的下降,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用于帮助坤土的上升。离火降于下,坤土升于上,明夷的格局便自然地形成,良好的睡眠状态亦自然地形成。是不治寐而寐自治,不安神而神自安也。这便显出知易与不知易的差别。
第二,研究易学确实不能脱离象。故古称易乃象辞之学、象数之学、象占之学。理数象占,四者不可缺一。如果离开象,那易的辞理就很难落到实处。单就这个晋与明夷,我们也很难把它们说清楚。而一旦结合象,易理是很通透的,而医理亦在象中得到很清楚地表露。日入地者,太阴也;日出地者,厥阴也
日入地靠什么呢?从明夷卦可以看到,它靠太阴。太阴开,日才能入。从理论上至少可以这样来看。当然,太阴开的这个过程还需要阳明来配合。那么,日出地靠什么呢?这就要靠厥阴。而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太阳的配合。太阴与厥阴,一个开一个合。这个开合把握好了,晋与明夷便没有问题。而这个开合靠什么来把握呢?靠少阴枢来把握。所以,在少阴病的提纲条文里,谈"但欲寐"的问题,其涵义是十分深刻的。
但欲寐是什么意思呢?但是只的意思,仅的意思;欲是想;
寐是睡觉。合起来,就是一天到晚想睡觉。但欲寐,大家想一想,实际上能不能寐呢?不能寐!所以,但欲寐的实际情况是,一天到晚都想睡,可是却不能入寐。不能寐,就应该是寤的状态,觉醒的状态,可是因为他昏昏欲寐,却又不能很好的寤。因此,但欲寐,实际上是寐也不能,寤也不能,寐寤皆不能。若以易卦言之,则是明夷与晋皆不能。为什么不能?就是调节上述开合、调节太厥二阴的少阴枢出了问题。因此,在少阴病的提纲条文里讨论"但欲寐",就正好反映了少阴主枢的特性。
另者,寤寐的问题亦可以从心肾的角度来谈。寤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是阳气开放,日出于地的状态,因此,这个状态应该是心所主。寐呢?寐是阳气收藏日入于地的状态,因此,这个状态理应由肾来主。所以,寤寐的问题无非又是一个心肾的问题。现在病人出现"但欲寐",很想睡但又不能睡,寤寐皆不能,精神萎靡不振。这样的状态标志着心肾都不行了,心肾都有虚衰的趋势。如果在疾病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但欲寐"及前面所讲的"脉微细",这就是疾病转入危重的一个信号。所以,少阴病的这两个提纲证,于少阴病的危重性而言,是很具代表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