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站在他的肩膀上——怀想吴清源老师

 双手烘烤生命火 2014-12-16

王铭琬撰文纪念吴清源 站在他的肩膀上

 (2014-12-15 22:11:10)
标签: 

体育

按:“昭和棋圣”吴清源仙逝后,台湾旅日棋手王铭琬九段2014年12月15日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题为《我们站在他的肩膀上——怀想吴清源老师》的纪念文章。文章回顾了王铭琬与吴清源接触的亲身经历与所受影响,披露了吴清源最后一次出现在观战场合的细节,介绍了吴清源在棋战成绩和围棋技术上的不朽功绩,特别推崇了“21世纪围棋”理论的地位。是棋手纪念吴清源文章中相当精彩的一篇,特地转载如下:

   

    吴清源老师过世了,近代围棋界最伟大的巨人结束了他百岁的生涯,也为围棋留下丰渥的遗产,在华人世界,在日本,至今吴清源还是围棋的代名词。

    我第一次见到吴老师是十四岁时,在林海峰老师家的研究会,林老师召集台湾旅日的棋士每个月开两次研究会,我虽非林老师的徒弟,也能参加。当时六十一岁的吴老师常常来研究会指导我们,时而讲评我们下的棋,时而亲自下指导快棋。

    那个时期的我还很懵懂,没有意识到这是多宝贵的机会与经验,去研究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研究会后那一顿林师母亲手烹饪的丰盛晚餐;要是当时有好好吸收,我或许会拥有一个不同的围棋人生。当然,这和考不及格的学生的悔恨没有两样。

    吴老师来研究会指导了很多年,我虽未专心学习,但总也有好几堂课是检讨我的比赛,当场便让我受益良多;此外我在接受吴老师指导棋的时候,下出了非常罕见的“三劫和棋”,因为吴老师也是第一次在实战里经验了这个棋形,当天晚餐时很开心得再三提起这件事,这是我所拥有的一个独占的幸运的回忆。

    吴老师如其脱俗的外表,他的话题多是围棋与世界和平,相对于此,林海峰老师的兴趣就广泛多了,如职棒、高球、美食等都不放过;但吴老师也不全然是寡言的,只要有兴趣的事如围棋规则、普及方法等,虽然三句不离围棋,也蛮爱健谈爱笑,和蔼可亲。

    有一次我有事单独拜访吴老师自宅,他谈到和名人秀哉先生的纪念对局,话匣子打开了,一谈就是三个小时,但吴老师意犹未尽,我虽还有很多想请教的地方,但怕吴老师太累,假装有事告辞;现在想起来,损失不少,当时应多听一些。

    最后见到吴老师是今年年初,日本读卖新闻特意安排棋圣赛的第五局在热海举行,以便居住附近的吴老师能就近观战;我因为担任讲解,幸运得以一睹吴老师最后风采。

    吴老师虽然人坐在轮椅,但面对棋盘,眼里依旧流出昔日光芒,进入复杂局面时,叙述自己看法后,还补了一句“最后还是看力量够不够啦”嘴角露出调皮的微笑,想必与他童年时面对棋盘的心境没两样。

晚年吴老师收了世界女棋士第一人芮乃伟为弟子,有她身兼助手,加上一群吴老师的仰慕者,共同整理出算是集吴清源围棋之大成的“21世纪的围棋”;吴老师终生昵友木谷实九段的孙女泉美与林老师的徒弟、亦即自己的徒孙张栩,结为夫妇,这两件事该是吴老师很大的欣慰。

吴老师在围棋界留下的辉煌战绩,原本无需赘言,但为了对围棋不熟悉的读者,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吴老师达成的最“不可能的任务”,就是在19391956年下的“十番棋”,是当时最重要的比赛,彻底打败当时日本所有的劲敌,开创了一人独霸天下的局面。

    现在的名人、本因坊等头衔赛,是全部的棋士都参加,输了明年重新再来,对个人没有任何伤害;十番棋则是两位顶尖棋士的邀请赛。在十番棋落败,下次必须被胜者让子,也就是以自己棋力较低的前提比赛,这对同为顶尖棋士的参赛者是无法接受的奇耻大辱。头衔赛决定当年状况最好的棋士,而十番棋是对两棋士的棋力高下,作出定论,所以十番棋普通只能比一次,在那一次倾注自己所有的力量,形同拚命。

    吴老师在长达17年的十番棋战胜了10位高手,连一次都没败过,打造了吴清源时代;也因为吴老师的一枝独秀,让十番棋比赛办不下去,日本棋坛才开始全力转推现在的头衔赛的形式,也可以说是吴老师改写了日本围棋比赛的历史。

    吴老师天下无敌的战绩,在近代高手众多的围棋界,可谓奇迹性的伟大成就;而他留下的棋谱所展现的高度与创新,也远超过吴清源时代前后的一流棋士。后来登上当代第一人的棋士如赵治勋、李昌镐、张栩等,都表示吴清源是自己最高的典范。

    有件轶事让我印象深刻,作家川端康成有一次问吴老师“围棋的真谛是什么?”围棋迷的川端当然预期吴老师会说出让他有所领悟,甚至茅塞顿开的箴言,可是让他大出意外,吴老师的回答是“围棋基本上是一种技术”。

    平板无奇,顿时让川端无言以对。

    或许基于此时的经验,吴老师后来留下了“围棋的真谛是调和”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但我总觉得前述的答案是吴老师的“第一感”。下棋的人都会想悟出什么诀窍,期待棋艺一举大进,可是经过无数时间磨练出来的技术,才是致胜最重要的因素。吴老师从小拿很重的棋谱书,长时间打谱,使得手指毕生有不自然的弯曲,胜过任何的雄辩。

    吴老师的棋当然并非刻板的功夫棋,关于创新无人能出其右。在十九岁时就打破当时日本棋界对围棋布局的常识,推出比较自由的“新布石”下法。不但席卷围棋界,还引起日本社会普遍的关心。如果当时也有“流行语大奖”,“新布石”必能获得大奖吧!

    不只布局,吴老师也屡屡尝试别的棋士不敢使用的新手法。

    十番棋不败的战绩,加上崭新的内容,日本棋界、社会对吴老师只好服气,着迷。20世纪日本棋界的盛况,无疑是吴老师促成的。

    吴老师的伟大,不只现役时代的丰功伟业,他从比赛退休以后所做的研究与成果,更让我深感敬佩与神奇。日本的棋士制度,比赛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从比赛退休的棋士,下棋无法得到收入,只能算是一种休闲活动。可是吴老师引退之后,依然继续研究围棋,丝毫不懈,和现役时没有两样。1973年离开比赛后,将近20年后的1992年,吴老师推出“21世纪的围棋”再度震撼了棋界。

    我一开始完全无法理解“21世纪的围棋”。比如吴老师推荐的一个手法,在当时的观念,是一着吃亏的下法。我当时立刻认为“要是这种下法成立,我必须重新认识围棋”。

    我同时热心研究如何去拆招,过了一段时间,不仅找不到有效的拆招法,反而开始初步理解21世纪的围棋的含义。当时的围棋理论,虽也注重棋盘全体棋子的配合,但必须有具体的理由。我想去拆招的那一手,一时看不出有具体的目的,所以觉得是吃亏的坏棋,可是研究的结果,发现它虽在局部稍损,但可攻可守,牵制了敌方此后的行动,其效果足以弥补局部的损失。

    我只好实践自己当初看法后半段的“重新认识围棋”,对至学习的围棋知识作重新的评估,这个改变过程成为了此后“铭琬流”诞生的重要契机。我后来幸运获得本因坊头衔,自觉有被吴老师拉了一把。

    “新布石”打破围棋开局的固定成见,“21世纪的围棋”则改变了棋界对局部与全局如何相关的看法。也可以说“21世纪的围棋”对“新布石”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如张栩最近开始尝试让人耳目一新的五七开局,自然是受到吴老师很大的影响。

    围棋对人而言,它的变化可说是无限,虽然累积了几千年的知识,眺望远处依旧是烟雨茫茫,不知地平线在何方。可是回观自己的立足点,可以看到我们是站在吴清源老师的肩膀上。


原文地址:http://www./newspapers/20141215000674-2601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